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按是否进行高压氧治疗,分高压氧组(30例),其余38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HBO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和严重颅脑外伤残疾评定量表(DRS)进行评定,并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结果 HBO治疗4周后,高压氧组患者的GCS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而DRS评分则有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予以HBO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意识和残疾程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中、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效果。方法将72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1)常规治疗组36例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止血、抗感染,营养脑细胞等对症处理。(2)高压氧(HBO)治疗组36例,除与常规治疗组相同治疗外,病人经临床抢救,生命体征平稳后,加用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GCS、D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GCS、D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疗程后HBO组患者GCS评分明显提高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RS评分较常规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是中、重型颅脑损伤较好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策略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死亡率进行单因素χ2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伤、胸部损伤、多发伤、休克的病死率高,P<0.05。结论:颈椎伤、胸部损伤、多发伤、休克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必要的影像学检查,颈椎损伤及早颈部制动,积极抗休克治疗,尽早手术控制胸腹腔内出血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预测多发伤严重度、预后的有关指标及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收入ICU的137例多发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治疗方法、早期血乳酸及离子钙水平、ISS评分,同时按ISS评分、预后及有无合并颅脑损伤分组。结果多发伤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82例,59.85%)、坠落伤(27例,19.7%);主要受伤部位颅脑损伤(43例,31.4%)、腹部和骨盆损伤(38例,27.7%)、胸部损伤(22例,16.1%);死亡组患者早期血乳酸水平、ISS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P〈0.01),死亡组患者早期离子钙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患者(P〈0.01),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多发伤致病因素复杂,早期血乳酸离子钙水平和ISS评分对评估创伤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以损伤控制为主导的综合治疗特别是重视颅脑损伤的治疗是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0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并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本组死亡42例.主要死亡原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脑疝及原发或继发性脑干损伤(73.8%);严重的合并伤和并发症以及高龄患者也是死亡的重要因素.结论为了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在伤后早期必须迅速降低颅内高压,避免脑干受压、解除脑疝,并减轻脑水肿;在中后期应及时治疗严重合并伤,强调防治并发症并控制MSOF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赵斌 《中外医疗》2011,30(17):11-12
目的探讨研究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本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142例进行临床资料研究,并对其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预后结果显示,恢复良好62例(43.7%),轻度残疾29例(20.4%),重度残疾18例(12.7%),植物生存状态8例(5.6%),死亡25例(17.6%)。25例患者的致死时间平均为(4.9±0.8)d。致死原因分为颅内原因16例(64.0%)与颅外原因9例(36.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应早期诊断,及时抢救,避免漏诊和误诊,应根据病例特点、全身情况及病情缓急,合理安排手术及其他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14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资料,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治疗方法.结果 148例全部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90例同时或先后行多发伤手术治疗.伤后半年按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分级:良好47例,占32%;中度残疾34例,占23%;重度残疾18例,占12%;植物状态3例,占2%;死亡46例,占3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应早期诊断,及时抢救,避免漏诊和误诊,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以及专科治疗配合ICU监护是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对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后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的活性变化的影响,探讨法舒地尔减轻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的可能性。方法本组50例颅脑损伤均在伤后24h内入院,重型颅脑损伤组15例:入院时GCS≤8分。轻中型颅脑损伤组35例:GCS〉8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手术患者术后、非手术患者伤后48h开始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30mg/d,疗程10d,在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前、治疗后10d,对照组在治疗组对应时间采血,采用特异性放免法测定标本中ET的含量,所有病例临床随访3周,以治愈、残疾、死亡判断治疗结果。结果本组患者经法舒地尔治疗后,轻中型颅脑损伤和重型颅脑损伤ET水平分别为(52.41&#177;7.03)、(78.21&#177;7.78)ng/L,与治疗前(78.51&#177;8.77)、(107.33&#177;10.29)ng/L比较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随访,轻中型颅脑损伤治疗组预后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改善不明显。结论盐酸法舒地尔能够降低不同程度颅脑损伤血浆内皮素的活性,有利于改善脑缺血缺氧,但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预后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9.
朱勇  孟祥伟  余跃  曹飞 《海南医学》2015,(2):239-241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的不同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收缩压水平、基础疾病、GCS评分、ISS评分、伤后时间、血小板计数水平、血糖水平、伴有胸腹部损伤、并发休克等因素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8.0 k Pa、有基础疾病存在、GCS评分≤8分、ISS评分≥25分、伤后时间、胸腹部损伤以及并发休克等7个变量为影响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明确收缩压、基础疾病、GCS评分及ISS评分、伤后时间、胸腹部损伤以及休克等情况对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预后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结果。方法 对371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回顾性总结。结果 按GOS评分恢复良好129例(34.7%),轻残81例(21.8%),重残52例(14.0%),植物生存16例(4.3%)。死亡93例(25.1%)。结论 早诊断早治疗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治疗效果,同时是减少致残率及降低死亡率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高压氧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的颅脑损伤患者共90例,均于伤后24h内入院,均经CT或MRI证实,均由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或者非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开始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时间窗不同分为三组,其中A组30例,为受伤后〈7d内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B组30例,为受伤后7~30d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C组30例,为受伤30d以上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比较三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预后情况及三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0.0%,明显高于B组、C组(尸〈0.05)。B组、C组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A=2.364,2.563,2.173,2.369,2.714,2.465,2.568,2.871,2.613,2.782,tB=2.312,2.475.2.136,2.427,2.683.2.475.2.368,2.874,2563、2.839)。C组患者治疗后定向能力、专注能力、复述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类似性得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A=2.316,2.249,2.132,2-451,2.470,2.359)。但理解能力、命名能力、结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各项得分较治疗前虽然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且A组患者治疗后的定向能力、专注能力、理解能力、复述能力、命名能力、结构组织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得分分别高于B组、C组,而B组与C组治疗后的认知功能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辅助HBO治疗时间窗越早,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越明显,越能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最佳介入时机,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病程的长短、对照的原则分为A组和B组,各为45例。A组患者为伤后10d~1个月,B组患者为伤后1~2个月,两组均采用高压氧进行治疗,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和严重颅脑外伤残疾评定量表(DR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D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得到提高,DRS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显著(P<0.01),但A组患者GCS评分提高更为明显,DR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最佳介入时机为伤后1月以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临床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超过1个月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大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神经节苷脂组32例、高压氧组35例和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6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神经节苷脂组、高压氧组、联合治疗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高压氧及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患者治疗60 d后的意识状态、住院期间并发症及伤后180 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过程中神经节苷脂组、高压氧组和联合治疗组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08 3),神经节苷脂组、高压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昏迷时间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联合治疗组最为显著;治疗60 d后联合治疗组患者未清醒比例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神经节苷脂组和高压氧组(P<0.008 3);伤后180 d联合治疗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神经节苷脂组和高压氧组(P<0.008 3)。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压氧早期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转归和血糖、肝功能的影响。方法:依入选与排除标准,随机选取4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外伤后8~30天开始HBO治疗作为早期治疗组(A组)。同时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外伤患者46例,在脑外伤后31~60天开始HBO治疗作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分别在HBO治疗前1-2 d、治疗后第1个疗程、第3个疗程常规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血气、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监测,并进行GCS评分,伤后6个月进行GOS分级。结果:人院时GCS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30 d与入院时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提高,而A组提高更显著。肝功能各值治疗前后A、B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前A组与B组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血糖值明显低于B组有显著性意义.GOS评分,A组与B组相比较,早期应用HBO治疗组患者(A组)预后改善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HBO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状态,稳定血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果糖二磷酸钠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效果和对患者血清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的影响。方法将82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41例,治疗组除予常规治疗外再予果糖二磷酸钠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及伤后6个月GO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2%.对照组总有效率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SE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均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果糖二磷酸钠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并可明显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水平,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DAI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5例,两组都根据病情采用降低颅内压、冰毯降温颅脑保护、纳洛酮促醒、抗感染、脱水、营养脑细胞等综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外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运用颅脑损伤预后分级{格拉斯哥(GOS)|表进行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觉醒时间及治疗后12个月格拉斯哥(GOS)评分情况。结果:早期高压氧治疗组患者的平均觉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能明显缩短患者昏迷时间,降低病死及伤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定量脑电图各指标的变化,进一步评价高压氧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行定量脑电图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高压氧治疗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降低,脑电图频段相对能量值增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改善。治疗后两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脑电图频段相对功率值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可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脑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疗效好、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高压氧治疗脑外伤的疗效及对外周血CD34+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5月在该院就诊的颅脑外伤患者147例,根据是否接受高压氧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断。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两组患者昏迷程度;重症颅脑外伤残疾评分(DRS)评估两组患者颅脑外伤残疾情况;治疗后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定。于入院后,治疗第1、3、5、7、11及14天,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CD34+细胞绝对值。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GCS及D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G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GOS评级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外周血CD34+计数随时间变化逐渐升高,从治疗第3天开始,观察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34+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外周血CD34+计数多,在治疗第7天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回落。结论  高压氧治疗可使脑外伤患者昏迷程度及颅脑外伤残疾情况减轻,改善预后。有可能与高压氧激活脑外伤患者骨髓干细胞动员,CD34+参与中枢神经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程海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4,(6):140-141,144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处理,有手术指征者积极行手术治疗,其中观察组同时于第7天行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回忆、语言5项评分及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回忆、语言5项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率达9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辅助高压氧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2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治疗,观察组则以常规术后治疗加高压氧治疗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下肢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相关指标、脑组织氧代谢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时的上下肢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相关指标、脑组织氧代谢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较为积极,有助于改善患者各方面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