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胡桃楸提取物对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胡桃楸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播散的作用。方法以小鼠为动物模型,检测了胡桃楸提取物对嗜中性粒细胞功能、白念珠菌粘附组织细胞作用以及对血管内白色念珠菌播散的影响。结果胡桃楸提取物在体外可明显增强PMN的吞噬和杀菌活性(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在体内可明显降低白色念珠菌对细胞的粘附作用,从而阻止其播散。结论胡桃楸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播散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全身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核桃楸(Juglans Msndshurica Maxim.)为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属植物,落叶乔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等地区。别名胡桃楸、山核桃。其树皮及未成熟果实或果皮可用药,在古今医药书中均有记载。其中核桃楸青果皮为核桃楸未成熟果实的果皮。8月上旬采摘果实,剥下果皮,晒干或阴干,以备药用。  相似文献   

3.
胡桃楸提取物抗深部感染真菌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胡桃楸提物对常见深部感染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以NCCLS方案检测胡桃楸提取物和伊曲康唑(ICZ)、氟康唑(FCZ)、两性霉素B(AMB)和5-氟胞嘧啶(5-FC)对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和烟曲霉菌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结果胡桃楸提取物对深部致病性真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其作用强度与ICZ、FCZ相当,但逊色于AMB和5-FC。结论胡桃楸提取物对深部致病性真菌体外生长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山核桃树及树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核桃又称核桃楸、胡桃、胡桃楸、小核桃等,为胡桃科胡桃属落叶乔木.近几年来有过对山核桃树枝、树叶、树皮、青果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报道.山核桃树皮具有消炎、止痛、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对山核桃树皮的药理作用作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利于开发新的药物和充分利用天然药用资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采用红外光谱鉴别法,对中药材秦皮与其伪品胡桃楸皮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科学的解释胡桃楸与鸡蛋同煮的传统用法,该文研究了胡桃楸不同药用部位与鸡蛋同煮后,不同部位含药鸡蛋的抗肿瘤作用及对免疫器官的影响。方法:选用H22荷瘤小鼠模型,以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观察与胡桃楸根、枝和青果皮(果)同煮的鸡蛋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与胡桃楸根同煮的鸡蛋(含药鸡蛋)低、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7.43%、19.29%,呈量效关系;胡桃楸枝的含药鸡蛋低、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2.92%、28.59%,呈量效关系。胡桃楸果含药鸡蛋低剂量组抑瘤率为9.36%,抗肿瘤作用较弱,高剂量组为-9.11%,未显示抗肿瘤作用。胡桃楸根、枝和果的含药鸡蛋对小鼠体重及免疫器官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胡桃楸根和枝的含药鸡蛋对H22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枝的含药鸡蛋抑瘤作用较明显,而果的含药鸡蛋在本实验条件下未显示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
核桃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为胡桃科胡桃属植物,属落叶乔木,高约为20m,胸径为70cm,别名有山核桃及楸子树等,它的未成熟的新鲜全果外皮称为青龙衣,核桃楸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华北的海拔在400~1000m的山坡或向阳沟谷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壳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MCI等色谱柱以及半制备HPLC柱及制备薄层等方法对泡核桃壳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对所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泡核桃壳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15个化合物,其中包括7个酚苷类化合物:它乔糖苷(1)、牡丹酚苷A(2)、4-O-β-D-glucopyranosylvanillc acid(3)、breynioside A(4)、1-O-香草酰-β-D-葡萄糖苷(5)、6′-O- vanilloyltachioside(6)、6′-O-vanilloylisotachioside(7);3个苯丙酸类化合物:6-O-feruloyl-D-glucopyranose(8)、methyl- 4-O-coumaroylquinate(9)、5-p-cis-coumaroylquinic acid(10);2个萘酮类化合物:胡桃苷A(11)、胡桃苷E(12);1个降倍半萜苷类化合物:长春花糖苷(13);1个黄酮类化合物:二氢槲皮素(14);1个脱落酸衍生物:二氢红花菜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 除化合物1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核桃楸幼果乙醇提取物对大鼠醋酸型实验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参照文献方法制造大鼠醋酸型实验性胃溃疡模型,设立生理盐水组、益气解毒汤组、西米替丁组、核桃楸幼果乙醇提取物正常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第15天测定溃疡抑制百分率,测定大鼠血清及胃黏膜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大鼠血清胃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等。结果:核桃楸幼果乙醇提取物正常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西米替丁组和益气解毒汤组均能促进大鼠醋酸型实验性胃溃疡的愈合,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核桃楸幼果乙醇提取物中剂量组与益气解毒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核桃楸幼果乙醇提取物中剂量组与西米替丁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核桃楸幼果乙醇提取物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益气解毒汤组均能降低大鼠血清中胃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西米替丁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1);核桃楸幼果乙醇提取物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益气解毒汤组相比较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核桃楸幼果乙醇提取物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能增强大鼠胃黏膜SOD的活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核桃楸幼果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血清SOD的活性以及大鼠血清及胃黏膜中的No、MDA均无影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核桃楸幼果乙醇提取物对大鼠醋酸型实验性胃溃疡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改善胃溃疡病灶的血液循环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核桃楸抗氧化的有效药用部位。方法对核桃楸叶、树皮、根皮及果皮应用乙醇进行回流提取,采用体外清除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能力研究核桃楸各药用部位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筛选并确定核桃楸抗氧化的有效药用部位。结果核桃楸树皮、根皮活性强于维生素E而弱于维生素C,其他部位活性顺序依次为核桃楸叶、核桃楸果皮。结论核桃楸树皮、根皮系抗氧化有效药用部位;核桃楸叶是一种可持续再生资源,可以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新来源,并有潜力针对多种疾病进行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个体化营养治疗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消化系统手术围手术期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择期行消化系统手术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将存在营养风险、筛选合格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231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115)和对照组(n=116),分别给予个体化营养治疗和非个体化营养治疗15 d(术前5 d至术后9 d)。采集基线数据,分别于入组时及营养治疗第5天、第9天、第15天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量患者BMI、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淋巴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217例(研究组112例、对照组105例),中途退出14例(6.1%)。(1)组内比较:研究组患者在入组时及营养治疗第5天、第9天、第15天时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P均<0.05),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均<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患者在入组时及营养治疗第5天、第9天、第15天时血清白蛋白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0.05),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P均<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前1 d(营养治疗第5天)研究组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但术后第9天(营养治疗第15天)研究组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时间因素不影响营养和免疫相关指标(P>0.05)。结论 个体化营养治疗有利于改善存在营养风险的消化系统手术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胡椒碱、姜黄素、橄榄油刺激醛、葱提取物、蛇床子提取物、胡桃楸提取物等天然化合物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概述。指出天然化合物主要通过抑制癌细胞转移、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血管生成、降低癌细胞耐药性等多种途径发挥其抗肿瘤作用。虽然目前有关天然化合物治疗肝癌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多为基础性研究,关于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仍不明确,今后需要更多的临床应用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胡桃夹现象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 36例胡桃夹现象患者进行检查 ,并对其声像图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 36例患者 ,均见左肾静脉受压狭窄 ,狭窄前可见扩张。结论 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胡桃夹现象的可靠、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多参数评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对胎儿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1例HDP患者,其中75例为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组),56例为子痫前期(子痫前期组)。另选取同期该院行超声检查的72例正常单胎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参数。结果 各组受试者年龄、受检时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妊娠期高血压组和子痫前期组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定量高于对照组(P <0.05),子痫前期组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 <0.05)。妊娠期高血压组和子痫前期组UA、DV、PV的PI和R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AoI的PI和RI指数低于对照组(P <0.05);子痫前期组UA、DV、PV的PI和RI指数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 <0.05),AoI的PI和RI指数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 <0.05)。妊娠期高血压组和子痫前期组左心室和右心室IVCT、IVRT长于对照组(P <0.05),MPI高于对照组(P <0.05),二尖瓣和三尖瓣E、E/A低于对照组(P <0.05),子痫前期组左心室和右心室IVCT、IVRT长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 <0.05),MPI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 <0.05),二尖瓣和三尖瓣E、E/A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 <0.05)。HDP患者UA、DV、PV的PI和RI与收缩压呈正相关(r =0.762、0.801、0.792、0.740、0.759和0.763,均P <0.05),左心室IVCT、右心室IVCT、左心室IVRT、右心室IVRT、左心室MPI、右心室MPI与收缩压呈正相关(r =0.749、0.748、0.752、0.749、0.839和0.802,均P <0.05)。AoI的PI和RI指数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 =-0.841和-0.802,均P <0.05),二尖瓣E、二尖瓣E/A、三尖瓣E、三尖瓣E/A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 =-0.785、-0.802、-0.773和-0.815,均P <0.05),其他指标与收缩压、舒张压和24 h尿蛋白定量无相关(P >0.05)。结论 HDP可影响胎儿心功能,且随着病情进展,对心功能损害越大。超声多参数可准确检测胎儿心功能且改变血流动力学,为临床评估HDP胎儿心功能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以螺旋霉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硅烷化的石英毛细管为载体合成了具有热敏型、可修复的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通过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脱附对制备的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进行表征,并对影响萃取效果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性,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可对食品基质中的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交沙霉素4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定量分析,在0.5~50 μg/mL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在3种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81.8%~119.1%之间,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3.8%(n=6),日内精密度均小于15.5%(n=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刻意练习联合强化培训在规培护士心肺复苏教学的中远期训练效果。方法 选择于2020年7-2021年3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年规培护士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80例)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对照组采用单次的刻意练习模式,试验组在第0、3、6个月进行刻意练习联合强化培训。两组学员分别在培训前后进行考核,考核标准由客观评分及主观评分组成。客观评分由复苏安妮自带的QCPR模型电子显示器提供即时客观反馈;主观评分由同一组考官对学员的心肺复苏进行评价,包括评估环境、判断意识、判断呼吸、启动应急急救系统、复苏后再评估、总体评价等6个环节。采用SPSS 18.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χ2检验。结果 培训后两组学员的客观指标对比,试验组的正确按压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50%(77.50,93.00) vs. 81.00%(71.75,89.00);Z=-2.49,P=0.013],试验组的正确通气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84.00%(75.00,92.75) vs. 80.00%(64.00,90.25);Z=-2.15,P=0.031]。两组学员培训后的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均较培训前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刻意练习后,联合3月间隔的强化培训可有效有助于提高规培护士中远期的CPR技能,更适用于高层级的肌肉记忆训练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淮安八十二医院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80例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对照组行腹横筋膜阻滞(TAPB),观察组行双侧QLB。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睡眠质量[主观睡眠质量评分、24 h内镇痛泵总消耗量、视觉模拟评分(VAS)、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和不良反应及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观察组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T0、T1、T2、T3的SBP、DBP、HR水平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SBP、DB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22.396、15.403和7.676,均P =0.000);②观察组与对照组SBP、DB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4.528、21.176和21.683,均P =0.000);③两组SBP、DBP、H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38.764、19.075和12.840,均P =0.000)。观察组主观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24 h内镇痛泵总消耗量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6、12、24 h的静息、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静息、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14.635和20.754,均P =0.000);②观察组与对照组静息、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8.432和51.267,均P =0.000);③两组静息、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18.416和22.763,均P =0.000)。观察组术后CD3+、CD4+、CD8+、CD4+/CD8+的下降程度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术后止痛药应用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QLB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术后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胡桃夹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学周 《中原医刊》2006,33(9):11-12
目的提高对胡桃夹症的认识,改进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采用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治疗的胡桃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症状均为反复血尿,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胡桃夹现象患者左肾静脉最宽和最窄处内径比均>3,近端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且站立15m in后更明显。肉眼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2、5、4天,镜下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4、6、6天,随访至少4个月,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术前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首选方法;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方法较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雷公藤红素在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终浓度为1.8 μmol/L的雷公藤红素处理人鼻咽癌HNE1、CNE2细胞,并设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用CCK-8法检测HNE1、CNE2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数,细胞黏附与分离实验检测细胞的黏附、分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蛋白(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DMSO对照组比较,采用1.8 μmol/L雷公藤红素处理24、48、72 h后,HNE1细胞的增殖能力均降低(P均<0.05),处理48、72 h后,CNE2细胞的增殖能力均降低(P均<0.05);处理48 h后,HNE1、CNE2细胞的迁移能力均下降(P均<0.05);处理2周后,HNE1、CNE2细胞的克隆形成数均减少(P均<0.05);处理1 h后,HNE1、CNE2细胞的黏附率降低(P<0.05);处理24 h后,HNE1、CNE2细胞的分离率降低(P<0.05);处理6 h后,HNE1、CNE2细胞中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 雷公藤红素可抑制鼻咽癌HNE1、CNE2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ASK模型[包括态度(attitude,A)、技能(skill,S)、知识(knowledge,K)]的四步培训法联合工作坊在实习生院感防控培训的应用效果,为医学生的院感防控培训模式改革及建立院感防控培训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至2020年进院实习的5所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分为对照组(2018至2019年208名医学生,进行院感防控常规培训)和试验组(2019至2020年216名医学生,实施基于ASK模型的四步培训法联合工作坊的院感防控培训),比较两组医学生手卫生依从率、院感防控理论及技能考核达标率、医疗废物处置正确率、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教学满意度。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 试验组学生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手卫生依从率(χ2=4.92,P=0.027)、医疗废物处置正确率(χ2=5.13,P=0.023)、院感防控理论达标率(χ2=4.03,P=0.038)及技能达标率(χ2=6.71,P=0.010)、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98.03±2.16)分 vs. (92.53±2.01)分]。试验组学生未发生职业暴露,对照组发生3例职业暴露。结论 基于ASK模型的四步培训法联合工作坊对实习生院感防控培训模式有效,作为一种创新培训方法,提升了临床带教的满意度,为建立院感防控培训体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