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制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复合体(gentamicin-reconstiuted bone xenograft-composite,G-RBX-C),为临床防治开放性骨折骨缺损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具有高效骨诱导及骨肟导能力的重组合民种骨作为载体,复合庆大霉素制备庆大霉素后组合异种骨复合体,并对其体内药物释放特性、异位诱导成骨能力及骨缺损修复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 体内药物释放试验显示:G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冻干同种异体骨和冻干异种骨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48只中国大白兔一侧桡骨造成1cm骨缺损,随机分为同种异体骨组和异种骨组,每组24只,分别植入两种移植骨,术后4、8、12周分批取材,进行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然后做对比分析。结果:术后4周异种骨组的X线片,Gary X线评分与同种异体骨组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8周同种异体骨组组织学检查以及组织学评分与异种骨组有统计学差异,在其他时期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冻干异种骨具有很好的成骨效果,可以作为修复骨缺损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3.
生物衍生骨材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追溯不同种类生物衍生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期相关文献,综述不同种类生物衍生骨制备方法.以及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不同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的异体骨或异种骨不仅是天然的骨替代材料,还可作为支架材料与种子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结论目前组织工程生物衍生骨是骨缺损治疗的新突破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近交系小耳猪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将BMSCs与版纳近交系小耳猪松质骨在体外联合培养,兔桡骨中上段制成1.5 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异种骨,对照组植入单纯异种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的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X线片观察、SPECT扫描及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骨修复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密度接近正常;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 结论 近交系小耳猪骨复合B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强,在成骨速度和量上明显优于单纯异种骨.  相似文献   

5.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组织工程骨具有巨大的临床需要及应用前景,用组织工程骨(tissue engineering bone,TEB)修复骨缺损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停留在小动物(如鼠、兔)体内原位或异位成骨,修复部位大都为非负重骨缺损,新生的骨组织还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目前应用大块TEB修复大段骨缺损时,其核心部位往往发生缺血坏死,使修复归于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很好解决TEB的血管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血管化骨-重组异种骨移植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化骨-重组异种骨(RBX)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意义。方法 27例骨缺损随机分成3组,A组为血管化骨-RBX移植修复组(9例);B组为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组(10例);C组为RBX移植修复组(8例)。临床评价以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的X线片来判断骨缺损是否修复、骨愈合时间长短以及是否再吸收等。结果 术后3个月A组8例、B组6例、C组3例骨愈合,6个月A组1例、B组3例、C组3例骨愈合,12个月B组1例、C组2例发生骨移植区部分再吸收。结论 血管化骨一重组异种骨移植的骨折愈合率明显优于单纯重组异种骨移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开发能够Ⅰ期植骨修复细菌污染的节段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方法:在块型重组织异种骨(MRBX)基础上,结合抗生素局部缓释技术。研制出兼具高效成骨作用和强力抗感染能力的块型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MARBX);并采用细菌污染的犬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通过解剖学、放射学、组织学及细菌学检查,对比研究MARBX和MRBXⅠ期植骨内固定修复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MARBXⅠ期植骨,可有效预防感染,并基本完成骨缺损的修复;而MRBXⅠ期植骨,则导致骨髓炎,不能修复骨缺损。结论:MARBX由于既具有高效成骨活性,又有非常强的抗菌能力,能Ⅰ期植骨、有效修复污染性节段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煅烧异种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健康成年牛松质骨,采用脱蛋白、高温煅烧方法制备煅烧异种骨。将煅烧异种骨材料浸提液与L929细胞体外共同培养,于第2、4、7天评价其细胞毒性。L929细胞接种至煅烧异种骨,培养4 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贴附及增殖情况,评价其细胞相容性。于1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后肢胫骨钻孔,左侧孔内植入煅烧异种骨(实验组),右侧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对照组);术后4、26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评价煅烧异种骨生物相容性。结果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煅烧异种骨浸提液细胞毒性为0~1级。细胞相容性实验显示,L929细胞在煅烧异种骨表面贴附良好,并向孔隙内部生长。体内植入实验显示4周时两组均有轻度或中度炎性反应,可见新骨形成;26周时两组均无炎性反应且有不同程度新骨形成。结论煅烧异种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有望用于临床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三种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引入具有良好诱导能力的重组合异种骨中,采用多种途径观察对比,客观地研究三种不同抗生素与重组合异种骨结合后,一期修复兔感染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重组合异种骨并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复合,三种抗生素复合体的制备(G—KBX,C—RBX及V—KBX),感染兔桡骨缺损模型的准备,通过多种途径:体外抑菌实验、体内药物释放、血清药物浓度检测、解剖学、放射学、组织学检查,对比研究三组抗生素复合体一期修复污染兔桡骨缺损的效果。结果三种抗生素复合体均可有效预防感染,并能在术后6个月内完成兔桡骨缺损的修复;而对照组发生感染,形成窦道,骨折不愈合,无法修复骨缺损,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抗生素复合体均具备良好的骨诱导活性,均能够有效抗感染,并可一期植骨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血管化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 比较三种促进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体内血管化方法的效果及研究血管化与成骨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HA/β-TCP与PDLLA形成复合支架材料,再复合Ⅰ型胶原、rhBMP-2,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仿生制备成组织工程化人工骨,采用包裹带血管蒂筋膜,复合血管内皮细胞或两者联合的促血管化手段。将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干骨膜-骨完全缺损,手术后4、8、12周,观察移植物组织学,体视学方法观察血管化,成骨作用及其两者的关系。结果 3种方法均有促血管作用。其优劣依次为;材料包裹带血管蒂筋膜及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大于材料单纯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后者又大于材料单纯包裹带血管蒂筋膜,术后4周为快速血管化阶段。4-8周间血管化有平缓发展,12周完全血管化,血管化与新骨生成数量成正相关。结论 促血管化手术对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起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关键环节是它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应当遵循灵敏、可定量、无创、无辐射、低成本的原则。本文对目前常用的一些监测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认为磁共振灌注法是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为适宜的方法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as a primary graft to repair a segmental with severe contamination. Methods: A canine model of contaminated defect of 1.5 cm in size in the radius was used, in which 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or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was implanted as a primary graft followed by internal fix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 grafting materials in repairing a contaminated segmental defect was compared. Resuits: The animals which had received implant of 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should largely healed defects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hile the defects implanted wit]h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remained unrepaired witla bone infection. Conclusions: Besides its strong osteoinductive and osteoconductive activity, 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is highly antibacterial and can be used as a primary graft to repair the severely contaminated segmental defe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XDCB)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 从兔髂嵴捕骨髓培养制备兔BMSCs,将第5代BMSCs种植于多孔XDCB,并进行成骨诱导2周制备组织工程骨,手术中分离兔桡动、静脉血管束.动物模型为制备24只兔舣侧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1.5 cm共48侧,分4组修复(n=12),A组为空白未治疗组,B组为单纯材料+血管束植入组(XDCB+VB),C组为组织工程骨组(XDCB+BMSCs),D组为组织工程骨+血管束植入组(XDCB+BMSCs+VB),符组交叉配对.分别于术后4、8、12周行X线片、大体解剖、组织切片、生物力学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 D组骨缺损修复效能(术后12周新骨面积比2.02%±0.16%)及血管化情况(术后12周血管面积比6.89%±0.32%)优于C组(1.50%±0.28%和3.17%±0.19%),而C组又优于B组(1.59%±0.19%和6.52%±0.23%),A组骨缺损未修复,各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new type of anti-infective bone transplantation material. A massive 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with calcium phosphate drug core (CPC-MARBX) was prepared; a drug delivery profile and capability of repairing large segmental infected bony defect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drug delivery tests and in the rabbit model with large segmental infected bony defect. CPC-MARBX was produced with relatively simple procedures. The duration of the drug delivery was about 25 days in vitro and 30 days in vivo. The infected bony defect was successfully repaired with good healing. CPC-MARBX is readily available and can be applied in repairing the large segmental infected bony defe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实验中的血管化情况.方法 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用墨汁灌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期实验组(EPCs+BMSCs+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DBM)的骨组织血管化情况.结果 各组手术后2周骨缺损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血流量开始升高,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12周后开始下降.实验绀的新生血管数量和局部血流量在术后2、4、8周明显高于自身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血管排列更整齐.结论 复合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能促进早期血管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成骨.  相似文献   

16.
综述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的成骨机理及其复合人工骨和局部基因疗法在治疗骨缺损中的研究进展。广泛查阅近期有关BMP修复骨缺损的研究文献。BMP可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而促进新骨形成,并具有强大的异位成骨作用。载体或局部基因释放的BMP可有效修复骨缺损。BMP的人工骨和局部基因疗法研究为修复骨缺损提供了新途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修复肿瘤及瘤样病变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8例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行病灶刮除,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修复骨缺损。结果经8~3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成骨良好,骨缺损完全修复,肢体无畸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修复肿瘤及瘤样病变骨缺损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骨组织工程中促进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凯  张超  王路  毛雨彦  卢建熙  陈雷 《中国骨伤》2015,28(4):383-388
随着骨组织工程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骨移植材料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骨组织工程技术面临的主要难点是保证骨移植材料在植入后早期、快速地实现材料内部的血运重建,即血管化问题。血管长入为骨组织的再生和重建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因此血管化一直是骨组织工程领域研究的焦点。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促血管化的金标准策略。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作为组织工程3个要素仍是目前各种促血管化策略努力的基本方向,其中多种生长因子、多种细胞复合支架材料联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血管化效果,是近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