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收集西南战区部队和地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做细菌分离与鉴定,分析病原菌组成。对分离的部分生化反应符合大肠艾希菌,但血清学证明不属于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菌株,做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检测,了解西南战区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的大肠艾希菌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常规法分离,用肠杆菌科细菌生化鉴定编码系列(API-20E或GYZ-11e系统)和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生化分析仪以及弧菌科细菌生化鉴定编码系列(GYZ-9V系统)进行系统鉴定,PCR扩增法检测耶尔森菌HPI毒力岛。结果在1 352例腹泻病人中检出36个属种594株病原菌,检出率为43.93%,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检出率为6.14%、肺炎克雷伯菌为5.62%、变形杆菌4.66%、志贺菌4.07%,EIEC 1.85%,检出36株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大肠艾希菌,检出率为2.66%。结论从135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占首位,肺炎克雷伯菌次之,变形杆菌、志贺菌分别居第三、第四位。西南战区存在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的大肠艾希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粪便培养法,分析其鉴定结果。结果本组120份粪便标本检出病原菌29株,其检出率为24.17%。其中以志贺氏菌属最多12株,占41.38%;肠球菌属7株,占24.14%;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属4例,占13.79%;真菌3株10.34%。本组试验中以志贺氏菌属、肠球菌属导致患者腹泻为主要致病菌,其药敏试验结果志贺氏菌属对头孢噻肟阳性检出率高达66.67%,肠球菌属对头孢噻肟阳性检出率高达71.14%,其中复方星诺明敏感性最低。结论近年来抗菌性药物大量使用,导致菌株耐药性逐年升高,因此医师临床治疗腹泻患者应以药敏试验为标准进行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腹泻致病菌的检出率.方法:将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1月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接种SS、MAC、4号琼脂等5种培养基,分离鉴定致病菌及药敏试验.结果:1230份粪便标本检出62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50.4%,其中致病菌292株(48.7%),条件致病菌328株(52.9%),292株致病菌中志贺菌94株(32.19%),沙门菌44株(15%),致病菌大肠艾希菌94株(32.19%),条件致病菌的优势生长菌为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等.结论:志贺菌、沙门菌不是唯一引起本地急性腹泻的致病菌,应重视条件致病菌在腹泻病原学上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引起夏季急性腹泻的病原菌主要有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沙门菌以及弯曲菌等。笔者近两年发现部分急性腹泻患者检出产碱普罗菲登斯菌,兹作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6~9月和1999年6~9月,我院肠道门诊患者515例。其中,男285例,女230例;年龄2个月~70岁。粪便稀或粘液状,每天4次以上,部分患者有呕吐等症状,病程均在1周以内,经临床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腹泻[1]。   1.2 试剂 培养基购自福州军区医化所,生化发酵管、药敏试纸、肠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册(第二代15e系统)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 方法 将新鲜粪便立即接种SS或麦康凯平板同时接种碱性胨水,增菌后接种碱性平板,37℃培养24 h后,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药敏试验为纸片扩散法,按NCCLS 1997标准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本地区小儿腹泻的病原菌分布,流行趋势及细菌耐药等情况.方法 对我院07年9月到09年9月期间住院及门诊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腹泻的466例儿童粪便标本作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从466例小儿腹泻粪便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64株,总检出率为35.2%,以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最高,164株病原菌中,检出率最高的是婴儿期,其次是幼儿期.腹泻的病原菌可见于各个季节,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期,夏季检出率最高为38.6%.本次肠道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率高的有氨苄西林78.5%,还有哌拉西林54.1%,三四代头孢类药物敏感性高.结论 条件致病菌目前是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头孢类药物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腹泻的首选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113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均已对其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本研究113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经病原微生物检验后共检出82株菌株,检出率为72.6%,其中,弧菌24株,占29.3%,志贺菌37株,占45.1%,气单胞菌15株,占18.3%,其他菌种6株,占7.3%;志贺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弧菌、气单胞菌、其他菌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敏试验显示,弧菌、志贺菌、气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头孢哌酮以及氨苄西林均具有较高耐药性,而其他菌种对除阿莫西林外的其他抗菌药物存在耐药性。结论志贺菌为现阶段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原菌,且对阿莫西林、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头孢哌酮以及氨苄西林等均具有较高耐药性,临床在治疗过程中,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尽可能减少临床耐药现象,帮助患儿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7.
<正> 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Campylobacter fetus subsp jejuni简称空肠弯曲菌)是引起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1972年Dekeyser等从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到该菌,1977年,Skirrow应用选择培养基在儿童和成人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此病原体,以后世界各地报道了本菌约占腹泻病例分离率的5—14%;上海市卫生防疫站等单位于1981年7至9月在O—3岁婴幼儿腹泻病例中检出率为14—15%。为了探索空肠弯曲菌在我省的流行情况,我们从1983年3月16日以来从鸡粪便中分离出11株,从腹泻患儿粪便中分离出10株,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感染性疾病中,感染性腹泻所占的比例较高,常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了掌握本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给腹泻患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54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进行细菌病原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感染性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1.2试剂来源碱性蛋白冻水由湛江市卫生防疫站供应,SS琼脂、mac琼脂由郑州安图生物公司提供,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由兰州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细菌鉴定试剂由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提供,药敏试剂购自北京天坛生物技术公司。1.3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细菌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法,质控菌株采用ATCC25922、ATCC25923、ATCC27853。1.4统计学方法检测结果用阳性率及构成比表示。2结果2.1病原菌分布540例腹泻患者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55株,检出率为65.74%,其中志贺氏菌属占41.98%,沙门氏菌属占7.89%,变形杆菌属占18.03%,类志贺氏菌占20.85%,霍乱弧...  相似文献   

9.
268例腹泻患者粪便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研究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提高临床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采用几种选择性培养基,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培养分离。结果对268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118株病原菌,总检出率为44%。志贺氏菌22株(占8.2%),沙门氏菌属菌7株(占2.6%),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53株(占19.8%),肠炎耶尔森氏菌5株(占1.9%),白色念珠菌20株(占7.8%),弧菌科属菌11株(占4.1%)。结论SS琼脂培养,主要是检出沙门氏和志贺氏菌,但对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和霍乱弧菌易忽视。从结果来看,除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常引起腹泻致病外,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白色念珠菌成为引起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云南战区腹泻病原菌进行监测,掌握其腹泻病原谱的构成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军队和地方腹泻病的防控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集监测点肠道门诊腹泻患者新鲜粪便标本,按统一制定的监测方案,操作规程检测志贺菌、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EIEC、ETEC、EPEC、EHEC、EAggEC)、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以及其它肠道病原菌。结果从588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各类病原菌220株,检出率为37.41%。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居首位(6.80%)、费劳地枸橼酸菌次之(5.95%)、居第三位的是志贺菌(4.25%)、列第四位的是奇异变形菌和阴沟肠杆菌(3.23%)、排第五至第七位的分别是产酸克雷伯菌(2.89%)、侵袭性大肠杆菌(2.21%)和气单胞菌(1.53%)。不同年龄组检出率为29.11%~48.34%之间,其中36~45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检出率5、8、9月份较高。结论通过对腹泻病原菌监测,了解腹泻病原菌的组成,建立病原谱,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军队和地方腹泻病的研究、防控、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孙秀丽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464-2465
目的:分析截瘫患者尿路感染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TDR-200型半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152例截瘫伴尿路感染者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同时对G-杆菌进行ESBLs检测。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61株,其中细菌148株,阴性杆菌占81.8%,阳性球菌占18.2%,分离真菌13株,引起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16.7%,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20%。结论:截瘫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具有分离阳性率高、耐药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并分析我院泌尿外科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尿路感染、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间尿培养标本中分离菌的菌种分布和药敏率。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MicroScan WalkAway系统并辅以手工方法。结果:共分离出35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45株,占69.4%;革兰阳性菌96株占27.2%;真菌12株,占3.4%。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163株,占46.2%;粪肠球菌39株,占11.0%;肺炎克雷伯氏菌20株,占5.7%;产酸克雷伯氏菌15株,占4.2%;屎肠球菌14株,占4.0%。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97例,检出率为59.5%,肺炎克雷伯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7例,检出率为35.0%;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株。结论:泌尿道感染病原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可作为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经验用药。细菌耐药率较高,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克雷伯氏菌致婴幼儿腹泻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惠 《河南医学研究》2004,13(2):178-180
目的 :探讨克雷伯氏菌致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按常规方法取新鲜粪便 ,将其接种在SS与EMB琼脂平板上放置 3 6℃过夜 ,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与血清学鉴定 ,确定细菌种类后作药敏试验。结果 :我院自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5月住院和部分门诊腹泻病例共检出机会菌感染粪便 45 8例 ,在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纯培养出克雷伯氏菌株 13 6株 ,占 3 9 69%。其中肺炎克雷伯臭鼻亚菌 12 5株 ( 91 91% ) ,产酸克雷伯氏菌 11株 ( 8 0 9% )。克雷伯氏菌致婴幼儿腹泻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1岁以内小儿发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 ,分别为 3 2 3 %、2 0 5 8%。临床表现不典型 ,可表现急性腹泻 ,也可迁延不愈、慢性腹泻。大便多呈黄稀水样便、黄绿粘便 ,未见脓血便。每日 5~ 6次 ,严重者达 10次以上。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多见低钠血症。大便常规检查多正常或镜检脂肪球 +~++,白细胞 +,临床上很难作出病原学诊断。结论 :对小儿腹泻病人应常规作粪便培养 ,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微生态药物 ,以维持正常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广州市1983~1985年急性腹泻患儿病原学调查。共检查腹泻类便1363宗,检获致病菌326株,检出率为23.92%。二种混合感染病原菌19宗。引起腹泻致病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主,占37.42%,志贺氏菌占30.98%,沙门氏菌属占13.5%,空肠弯曲菌占10.74%,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LT-ST)占7.37%。并在1983年11月~1984年10月从286例婴幼儿粪便中查出优势大肠杆菌147株,进行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型,共检出ETEC24株占16.2%。广州市流行的ETEC以LT为主,占75%,ST与LT/ST各占12.5%。结果与国内外报导基本相符。对痢疾杆菌、ETEC菌株作了药敏试验,供预防医学和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继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肠道病原菌及肠镜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内科重症监护室283例重症肺炎继发AAD患儿的临床资料,检测肠道病原菌,电镜观察肠道病理变化。结果:283例患儿的粪便检出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毒素阳性标本48例,283例患儿的粪便培养后检出优势生长的白色假丝酵母菌127例、大肠埃希氏菌11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3例、产气荚膜梭菌35例、产酸克雷伯菌26例、阴沟肠杆菌19例、肺炎克雷伯菌16例、铜绿假单胞菌8例。电镜检查CD相关性AAD(CDAD)26例有黄白色伪膜斑,其他病原菌相关性AAD 67例显示有炎性变化。结论:重症肺炎继发AAD患儿的病原菌种类较复杂,以优势生长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肠镜检测CDAD与其他病原菌相关性AAD显示出不同的炎症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儿临床表现及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7月在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中痰培养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的患儿临床表现及该病原菌耐药情况,并对产超广谱β一内酰胺酶(ESBLs)菌和非产ESBLs菌耐药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2例患儿中咳嗽、气促68例(94.44%),鼻阻45例(62.50%),发热38例(52.78%),口吐白沫37例(51.39%),双肺出现湿罗音58例(80.56%),胸片均支持肺炎,X线片示患儿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散在点、片状阴影。7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为84.6%~95.8%,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唑啉耐药率≥50%。耐碳青霉烯类3株,耐药率4.2%,此3株菌对环丙沙星敏感。72株菌中产ESBLs菌株35株,占48.6%;非产ESBLs菌株37株,占51.4%。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唑啉、哌拉西林、头孢吡肟高度耐药,耐药率达100%;对头孢他啶、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耐药率(71.4%~77.1%)均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1)。产ESBLs菌和非产ESBLs菌对头孢西丁、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美洛培南对株耐药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严重,产ESBLs菌株较多,出现耐碳青霉烯菌株。临床应及时行病原学检查及耐药性鉴定,以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福州市儿童腹泻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3年来本市儿童腹泻病原菌属、种(型)分布,监测其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按规范取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常规病原菌鉴定,并对分离病原菌(含条件致病菌)作药敏试验。结果从22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42株病原菌(含条件致病菌),分离率为64.5%。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49株占34.5%,沙门氏菌、EPEC、ETEC、EIEC、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有5株、6株、3株、2株、3株,部分菌株产ESBLs。结论儿童腹泻病原菌分布较广,条件致病菌所占比例较高,多数菌株耐药谱广,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病原微生物检验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方医院收治的 46 例腹泻患儿并收集其粪便标本。 对所有标本进行病毒及细菌检测。 结果 46 例粪便样本中检测出 43 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 93.48% ,其中志贺菌检出 22 株,检出率为 51.16% ,明显高于其他种类,差异显著( P<0.05 )。志贺菌 22 株对头孢哌酮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11 ,耐药率为 50.00% ( 11/22 ),志贺菌 22 株对头孢噻肟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10 ,耐药率为 45.45% ( 10/22 )。 其中志贺菌 22 株对阿莫西林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3 ,耐药率为 13.64% ( 3/22 ),耐药率相对较低。 孤菌属 13 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7 ,耐药率为 53.85% ,同样较高。 结论 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检测出病原菌、耐药性可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其中志贺菌是导致儿童腹泻的重要种类,孤菌属是发生率其次的病原菌,并且志贺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等头孢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生儿脐残端细菌性感染(脐炎)的病原菌以及耐药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68例新生儿脐炎患儿,采集其脐部分泌物并行细菌培养,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68例患儿中共分离到216株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株141株,占65.3%;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菌株75株,占34.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大肠埃希菌亚种的比例较高。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等是新生儿脐炎的主要病原菌,且均具有较高耐药性,临床上应加强监测并选择合理药物对新生儿脐炎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和流行特征,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病原学基础资料。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11月我院就诊的100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5种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和分析。结果:100份标本,共分离到58株菌,检出率为58.00%。其中沙门氏菌位居所有检出菌的首位,占43.10%;其次是志贺氏菌,占25.86%。婴幼儿中病原微生物以6-12个月感染率最高,占67.57%。结论: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引发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多为沙门菌,婴幼儿年龄段与腹泻患儿感染率、肠道感染患儿与致病菌比率之间有明显关系,发现有腹泻临床症状的6~12个月的婴幼儿病原微生物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