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加深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年9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的一组9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治疗转归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病变部位:2例累及颈段,3例累及胸段,4例累及腰骶段及马尾神经根。缓慢进展4例,病程中有波动3例,误诊为其他疾病并在应用激素后病情突然恶化2例。临床上表现为不对称的横贯性脊髓和(或)神经根症状体征,二便和性功能全部受累。脊髓MRI多表现为长节段脊髓病变,T2像矢状位上见到"铅笔征",还可以在髓周见到串珠样、虫蚀样、或管样的多发血管流空影。受累节段越靠近腰骶段及马尾区,髓周见到异常血管流空影比例更高,病程中症状波动机会也更多。脊髓DSA检查见到动静脉瘘口和粗大迂曲扩张的引流静脉确诊。瘘口阻断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都是可以选择的治疗办法。本病可以有复发,本组介入栓塞治疗组复发率更高。激素治疗后病情恶化的2例患者在明确诊断、尽快行手术治疗后,仍然可以逐渐缓慢恢复。结论 SDAVF是一组在临床和影像学上有其特点的疾病,脊髓MRI检查有助于诊断,脊髓DSA检查是确诊的手段,当怀疑或者临床不排除本病可能时,避免首先使用激素治疗,而应当先尽早明确诊断。瘘口阻断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都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法,即使是激素应用后病情恶化的患者,及早进行手术或栓塞治疗也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影像学特点、误诊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12例男性,平均年龄52.3岁。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集中在双下肢、二便和性功能。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浅感觉障碍、深感觉异常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3例患者在腰椎穿刺后症状体征曾有加重。以胸腰段脊髓受累为主,可见到脊髓轻度增粗和髓内异常信号灶,脊髓前后有迂曲状、"虫蚀样"的血管流空影;全部患者均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11例接受了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10例在治疗后即刻改善,1例复发。4例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恶化。结论 SDAVF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脑脊液检查无特异性。本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脊髓MRI可对其进行初步诊断,是避免误诊的关键,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及早规范的血管栓塞或手术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3例胸段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例报道,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收集3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特点、临床特征、脊髓MRI和DSA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平均年龄48岁,慢性病程,缓慢进展,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深浅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病初具有波动性,脊髓MRI可见脊髓轻度肿胀增粗和髓内异常信号灶,斑片状轻度强化,脊髓前后有迂曲匍行血管流空影,全部患者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经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症状均得到改善;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导致症状恶化。结论 SDAVF以中年多见,缓慢进展,特征表现为波动性下肢无力及小便障碍,极易误诊,脊髓前后迂曲匍行血管流空影是特异性表现,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及早确诊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避免残疾。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20例SDAVF患者,回顾性总结分析SDAVF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20例SDAVF患者中,男性17例(85.0%),女性3例(15.0%),年龄8~36岁,平均(61.3±5.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和二便功能障碍;从发病至确诊时间为3个月至4年,平均(16.6±4.2)个月。MRI表现为髓内异常信号,脊髓增粗并呈条形或斑片状增强,同时可见脊髓表面增多的迂曲血管影。20例患者DSA发现脊髓引流静脉迂曲扩张,并与异常供血动脉形成瘘口,确诊为SDAVF,及时行血管栓塞术或手术夹闭瘘口后患者均好转。结论 SDAVF以中老年男性最为常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脊髓MRI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DSA检查是早期确诊的金标准,经血管栓塞或手术夹闭瘘口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延-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SDAVF)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延-颈交界区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表现为脑干充血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7.4岁; 急性起病4例,慢性进展性2例; 主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5例)、头晕(3例)、行走不稳(1例)、感觉障碍(3例)、构音障碍(1例)、顽固性呃逆(1例)、呼吸困难(1例)、颈部疼痛(1例)、大小便障碍(1例);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脑干受累部位主要在延髓,可见延髓增粗和髓内异常信号灶,脊髓周围有迂曲、虫蚀样血管流空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显示脊髓引流静脉迂曲扩张,向上(4例)或向下(3例)引流,瘘口位于颅-颈交界区水平; 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颅-颈交界区SDAVF可表现为脑干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 MRI可作为初步诊断方法,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 及早治疗可逆转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正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指硬脊膜上的动静脉之间存在微小的瘘口,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约占所有脊髓血管畸形的80%,40岁以上多见,常发生于胸腰段,可见于骶段,颈段和颅颈交界区相对少见~[1~3]。而巨大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罕见。1984年Symon[4]等首次报道颅颈交界区的SDAVF。复习文献,国内外报道颅颈交界区及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数10例,而国内仅见1例巨大高颈段SDAVF报道,与本例相似,其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颈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1例颈枕交界区SDVAF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SDVAF是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畸形的一种类型,发病率较低,早期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容易误诊和漏诊,对高度怀疑本病的患者,应行脊髓MRI、CTA或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结论对亚急性或慢性病程的颈髓病变患者,需高度警惕SDAVF的可能性,重视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血管性疾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容易误诊。现分析3例得到早期诊断病例的资料,以期制定SDAVF早期诊断的策略。方法对近年来得到早期诊断的3例SDAVF患者诊断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特征、诊断程序及内容。结果3例SDAVF患者均表现为双下肢无力或麻木,运动后加重等特点。磁共振检查出现脊髓周边血管流空影及局部脊髓水肿均高度提示SDAVF,均通过DSA获得确诊。结论对于临床表现疑似SDAVF患者,脊髓MRI扫描和进一步的DSA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例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以运动障碍为首发表现的有8例,感觉障碍9例,大小便障碍3例,头痛4例。15例患者中9例行脊髓MRI或MRA检查,均表现为长节段脊髓髓内病变,脊髓髓周见虫蚀样异常信号影。所有患者均接受了DSA检查。15例患者中手术治疗12例,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虽然SDAVF发病率不高,但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尽早给予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脊髓出血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脊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了 18例经临床、 CT、 MRI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脊髓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患者多为突然起病的剧烈神经根痛 ,随后出现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病变在颈段 7例 ,胸段 8例 ,腰段 3例 ;腰穿为血性脑脊液 ;影像学检查尤其是 MRI和DSA能明确病因及部位 ,本组发现脊髓血管畸形 13例 ,血液病 2例 ,其他 3例。结论 :脊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脊髓血管畸形 ,MRI和 DSA检查有可能在出血前做出病因诊断 ,早期治疗脊髓血管畸形可防止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 1996年9月~2002年9月收治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20例,均行术前MRI、脊髓血管造影证实,手术切断瘘口处硬脊膜动脉与引流静脉的异常交通。结果 12例完全康复,8例症状改善,脊髓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脊髓MRI是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无创筛选检查,而脊髓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手术电凝切断瘘口效果肯定,可明显改善症状,防止脊髓损害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治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S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320排CTA及DSA检查,以病变的定性诊断、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及手术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320排CTA对11例病人均做出正确诊断,DSA首次检查漏诊2例,经行320排CTA获得相关图像信息后再行DSA检查发现病变.所有病人经手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短期预后均良好,但术后9~12个月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结论 320排CTA可良好地立体显示SDAVF病灶的特征及其周围的骨性解剖结构,但其不能动态显示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以双下肢渐进性麻木、无力1年余,加重伴大小便障碍9个月为主要临床表现,脊髓MRI显示T9~L1髓内以长T2长T1为主之异常信号,超选择DSA造影可见位于入LT12椎管处一硬脊膜动静脉之瘘口,成功地进行了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术。结论SDAVF为一具有直接的动静脉交通性病变,常伴有小型畸形团,多发生于中年男性,误诊率高,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的肢体麻木、无力及大小便障碍,MRI有助于诊断,但仍须DSA确诊。阻断连接瘘口与冠状静脉丛的引流静脉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法,显微外科手术效果可靠、复发率低,尽早地确诊和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附9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SCAVL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自1990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收治99例SCAVLs,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与结果。结果99例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中,行手术治疗65例,介入治疗34例。手术治疗病例中,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3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6例和髓周动静脉瘘(PMAVF)8例,各型SCAVLs病例术后获好转者分别为19例、17例和4例。结论脊髓MRI和DSA是正确诊断本病的关键。对SDAVF和Ⅰ型PMAVF宜首选手术治疗,对SAVM应尽可能采用手术切除(或术前辅以栓塞治疗)畸形灶,对Ⅱ型或Ⅲ型PMAVF宜取介入治疗或介入与手术联合治疗。治疗时,应针对动静脉短路进行根治性治疗,即手术和/或栓塞来闭塞瘘口和去除畸形灶。  相似文献   

15.
This 61-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weakness and sensory disturbance in the legs. There was a 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SDAVF) fed by the left sixth intercostal artery with dorsal perimedullary drainage. Surgical division of the perimedullary drainage led to rapid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However, on the second postoperative day he experienced transient deterioration of second neuron function in the left upper lumbar segment resulting in motor weakness of the proximal leg muscles, absence of the patellar deep tendon reflex and thigh pain. No radiological findings explaining this deterioration were obtained. He was treated conservatively and all segmental symptoms and signs subsided by the fifth postoperative day. Although the precis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ramatic but often reversible deterioration after radical SDAVF treatment remain to be determined, we postulate that this was attributable to postoperative segmental venous hemodynamic changes based on the neurological chang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的硬脊膜动静脉瘘,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探查硬脊膜动静脉瘘口,电灼硬膜上瘘口,夹闭引流静脉近端并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障碍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例,好转2例,无变化1例。无手术死亡、截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精确定位,采用显微手术直接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口,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We report a 73-year-old man presenting with bilateral leg numbness and weakness. Three 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e (SDAVF) were found after clinical deterioration post lumbar puncture (LP). This patient highlight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DAVF, and the risks of L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畸形(SDAVF)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6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其中1例因未能完全栓塞,改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栓塞情况。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行Aminoff-Logue评分,判断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门诊随访的患者同时复查脊髓MRI,以判断栓塞情况。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DSA显示,5例完全栓塞,1例瘘口残留。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例术中造影显示肋间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弹簧圈闭塞近端肋间动脉后复查胸椎CT,显示肋间肌内血肿形成,术后持续胸背部疼痛3 d后缓解。6例患者中,5例为门诊随访,1例为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5.5个月(4.0~22.0个月)。术后3个月,6例患者的Aminoff-Logu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2.0±0.7)分、(4.0±1.5)分,P<0.05];脊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中因拔管困难而留置体内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无相关并发症。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出院后10个月行DSA随访,未见瘘口显影。结论初步推测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SDAVF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硬脊膜外动静脉瘘(SEDAVF)合并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复合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合手术治疗的1例SEDAVF合并SD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首先经动脉途径进行ONYX胶栓塞,因胶弥散效果不佳,仅封堵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仍可显影;然后,开放性手术烧灼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丛血管,但未剪开硬脊膜探查,术后7 d因并存SDAVF加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引起症状加重,再次行介入栓塞时处理SDAVF。术后6个月随访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大小便功能正常。结论 SEDAVF处理的关键在于闭塞瘘口及近端引流静脉,对于合并的SDAVF,可选择介入治疗。单纯SEDAVF,可选择开放性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迂曲的静脉湖;SEDAVF合并SDAVF,可先行介入栓塞瘘口,解除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及硬脊膜外静脉湖压迫症状;如仍末治愈,可行开放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湖,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