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导致的高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特征,而足细胞功能及其结构的完整性对于肾小球滤过屏障至关重要。造成足细胞损伤的因素复杂且相互串扰,该文从糖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慢性炎症、自噬、表观遗传学变化等角度阐释糖尿病肾病中足细胞的损伤机制,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探讨、治疗及预后预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组成部分,足细胞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足细胞的结构功能、损伤表现出发,探讨糖尿病肾病状态下足细胞损伤的机制,并总结近年来中药在干预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足细胞损伤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增加,在终末期肾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有关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人们早先关注的是肾脏系膜基质堆积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近年来,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尤其是足细胞的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足细胞损伤可分为足细胞密度和数量减少、足细胞肥大变性及足突融合消失,损伤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特异蛋白结构及功能改变.足细胞损伤是多因素、多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总结了足细胞损伤时的常见表现及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成分的足细胞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多种因素如糖脂毒性、血管紧张素、糖基化终末产物等可引起足细胞的凋亡,促使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衰退,最终会发展为肾衰竭。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最后一层,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与蛋白尿关系密切。近年来,关于足细胞损伤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氧化应激可直接导致足细胞凋亡,或改变微血管通透性最终导致足细胞损伤。此外,足细胞微RNA及自噬水平的异常也会导致足细胞损伤,外泌体也可通过细胞内化作用影响足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目前已成为引起终末期肾病发生的首要原因.足细胞是肾小球重要的滤过屏障,其损伤在肾小球硬化及DKD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抗氧化应激、激活自噬、调节信号通路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对糖尿病肾脏疾病足细胞损伤保护的分子机制,以期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治疗的...  相似文献   

7.
《右江医学》2019,(11):871-875
<正>随着我国糖尿病(DM)发病率逐年攀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增长率将接近发达国家2倍。糖尿病肾病(DN)继发于DM,以蛋白尿为突出表现,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足细胞(podocyte)是肾小球基底膜(GBM)外侧的高分化细胞,有Nephrin、Podocin等多种裂隙膜蛋白构成肾小球滤过的屏障,膜蛋白的损伤或缺失可引起大量蛋白尿。近年研究发现,足细胞损伤是DN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1 足细胞损伤机制1.1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蛋白尿是DN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然而蛋白尿的出现与足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DN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细胞肥大和足细胞损伤及丢失。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关键。足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严重依赖胞内钙信号的处理,过量的Ca2+内流会导致足细胞足突融合、消失及细胞的凋亡,进一步导致肾小球的损伤。TRPC6是介导足细胞钙内流最关键的蛋白,其表达水平与DN等蛋白尿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西医对DN尚无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多以降低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主。中医对DN的认识由来已久,以其治疗形式多样、成本低廉、疗效确切被广泛应用于DN的临床治疗。本文对TRPC6的表达与DN中足细胞损伤的相关机制及中医药对DN的干预作简要的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9.
足细胞义称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位于肾小球基底膜(GBM)外侧,与GBM、内皮细胞共同组成了肾小球滤过膜,是肾小球中体积最大、功能最复杂的肾小球固有细胞.由于足细胞的特殊结构与特性,使它在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多项研究已证明,肾小球微小病变(MCD)、膜性肾病(M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CS)、IgA肾病(IgAN)及糖尿病肾病(DN)时均与足细胞损伤有密切相关性.现将近年来关于足细胞损伤与肾小球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足细胞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高血糖,TGFβ-和血管紧张素Ⅱ等致病因素作用下,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及细胞骨架与裂孔隔膜之间紧密连接蛋白和顶膜区蛋白表达的改变,继而出现足突融合,足细胞从基底膜上脱离,肾小球滤过屏障通透性增高等结构改变,促进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发生,肾功能下降,出现蛋白尿。研究足细胞相关蛋白分子的表达改变及相应的逆转措施可为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肾小球足细胞功能认识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琦 《医学综述》2011,17(19):2910-2913
足细胞是肾小球高度分化的细胞类型,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定足细胞的足突能抵消肾小球基底膜的弹力作用,而血管激素可能调节足突的收缩状态,从而调节肾小球的超滤系数Kf。足细胞损伤可导致蛋白尿的发生,而许多伴有足细胞损伤的肾小球疾病,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衰竭。通过了解调节足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细胞的损伤反应机制可进一步了解蛋白尿及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过去由于足细胞独特的解剖学位置以及足细胞难以通过细胞培养区分,很难发现足细胞的功能。然而,近年来由于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多地了解足细胞在维持肾小球功能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足细胞是位于肾小球基底膜外部(GBM)的终末分化细胞,其形成的裂孔膜是肾小球滤过的最后屏障。足细胞损伤后,其结构完整性受损,足突消失,滤过膜孔径增大或断裂,大分子蛋白质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研究表明,原发性足细胞病是以足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本文主要对原发性足细胞病的几种类型,包括膜性肾病(MN)、微小病变型肾病(MCN)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与足细胞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直接输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方法观察大鼠尿蛋白及足细胞足突和裂孔结构损伤的变化,分析这些改变与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表达改变的相互关系。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ngⅡ组通过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osmotic minipump)以400 ng/(kg.min)持续给予AngⅡ,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大鼠每周检测24 h尿蛋白并收集肾组织标本,连续4周。电镜观察并计算肾小球足突宽度。Nephrin蛋白和mRNA检测分别应用免疫荧光及RT-PCR的方法。结果:AngⅡ组大鼠在第1周即出现蛋白尿,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随试验的进展蛋白尿逐渐增加。肾小球形态学显示在第1周时肾小球基底膜被拉伸变薄,裂孔膜宽度增加,nephrin表达增加;至第2周可见足细胞足突数量明显增多,单位长度基底膜上的裂孔数量增加,同时观察到nephri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到第3,4周时,随着足细胞进一步损伤,基底膜出现有不规则增厚和裸露,足突出现部分的融合和足突裂孔膜的消失,nephrin的表达逐渐下降至低于对照组水平。结论:AngⅡ可以直接导致足细胞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引起蛋白尿,并与肾小球内nephrin的表达密切相关。表明在某些肾小球疾病或损伤中,足突裂孔膜结构和蛋白表达异常是蛋白尿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杨丽嵘  李博  郑亚莉 《宁夏医学杂志》2014,(3):198-200,I0001
目的研究周期素蛋白依赖性激酶-5(Cdk5)激活剂p35表达在肾小球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培养离体分化成熟的肾小球足细胞、并分离纯化肾小球,应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沉淀、同位素标记等方法检测Cdk5和p35的表达及Cdk5的活性,同时观察小鼠肾小球发育成熟的时间周期和体外成熟分化足细胞的发育成熟时间周期中Cdk5和p35在肾小球发育和足细胞分化的不同时期的表达。并以分化成熟的离体足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细胞组和p35siRNA组(p35表达沉默组),应用免疫印迹法观察2组中足细胞标志物WT1及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及凋亡。结果Cdk5及其激活剂p35在成熟分化肾小球足细胞、分离纯化。肾小球中均有表达;在小鼠肾小球发育过程中(胚胎14、18、22d、生后2d及成年鼠)p35的表达随肾小球发育成熟的程度而增强(P〈0.05),在不同分化成熟时期的足细胞(0、2、4、6、8d)中得到同样的结果(P〈0.05);沉默p35的表达(p35SiRNA组),可引起足细胞特异性标志物,WT1表达减少,表示细胞凋亡的Cleavedcaspase3蛋白增加,说明足细胞受到损伤、细胞内结构发生改变。结论Cdk5及其激活剂p35在足细胞中均有表达,p35的表达随足细胞分化成熟而增加;沉默p35的表达可引起足细胞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5增多,WT1数量减少,说明p35在维持足细胞的功能和形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IgA肾病中补体系统及肾小球肥大对足细胞的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补体系统及肾小球体积改变对足细胞的损伤。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IgA肾病患者肾小球内WT1、C5b-9、CR1表达的改变,免疫荧光观察C3染色及laminin-C5b-9双染。采用肾小球体视学研究方法观察IgA肾病患者的系膜区/毛细血管襻点密度比、肾小球体积、肾小球毛细血管襻表面积。结果IgA肾病患者肾小球内WT1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IgA肾病肾小球内存在C3的明显沉积,与WT1阳性细胞数呈明显负相关,CR1的表达减少并与WT1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趋势。肾小球内明显伴有C5b-9的沉积,并证实确实攻击足细胞,C5b-9的沉积与WT1阳性细胞数和CR1均呈明显负相关。IgA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系膜区扩张、小球体积肥大,系膜区的扩张和小球体积肥大呈明显正相关。结论IgA肾病中确实存在足细胞数目的减少。同时,补体系统及系膜区的扩张所导致的肾小球体积的增加可能参与了IgA肾病中足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涂金花 《医学综述》2011,17(23):3552-3555
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病理特征。以往研究亦多侧重于系膜细胞在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然而随着足细胞相关分子的深入研究,证实足细胞损伤与IgA肾病蛋白尿产生、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针对足细胞的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就足细胞异常与IgA肾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IgA肾病治疗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孙秀丽  冯国徵  孙玲  雷震坤 《山西医学院学报》2013,(12):926-930,1005,1006
目的通过观察肾病综合征(NS)患者尿足细胞与临床病理关系,探讨尿足细胞检测代替肾活检的可能性。方法选取80例NS患者被肾穿前1d的晨尿和20例正常对照的晨尿各100ml,离心涂片。用抗人足细胞标记蛋白Podocalyxin(PCX)单克隆抗体分别对尿沉渣涂片和肾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尿足细胞数目及肾小球足细胞密度,比较NS各种类型尿足细胞排泄情况与。肾脏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并分析其与尿足细胞和肾组织足细胞的关系。结果各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及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尿未见足细胞,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PCX,可见大量足细胞;NS不同类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尿足细胞及肾小球足细胞密度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类型组中,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组患者尿中检出的足细胞数最多,其次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组,再次是膜性肾病(MN)、微小病变性肾病(MCD)。各组患者尿足细胞数与24h尿蛋白量及肾小球病理积分呈正相关(P〈0.05),与血浆白蛋白、肾小球肾足细胞密度呈负相关(P〈0.05),与血肌酐无相关性(P〉0.05);各组患者肾小球足细胞密度与24h尿蛋白量及尿足细胞呈负相关(P〈0.05),与血浆白蛋白及肾小球病理积分呈正相关(P〈0.05),与血肌酐无相关(P〉0.05)。结论尿足细胞的检测是一项可反映肾病综合征不同病理类型病情轻重的无创性指标;尿足细胞数有可能作为反应肾脏病变进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