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骨及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16层螺旋CT机按照常规扫描条件对45例胸部外伤伴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病例扫描和薄层重建.于EBW工作站上采用VR、SSD、MIP和MPR(包括曲面重建)技术进行肋骨及肋软骨重建,并与X线胸片(CR/DR)和常规轴位CT图像对照.结果 在16层螺旋CT重建后发现的82处肋骨及15处肋软骨骨折中,X线平片仅发现肋骨骨折57/82处(69.5%),肋软骨骨折0处;常规轴位CT发现肋骨骨折67/82处(81.7%),肋软骨骨折4/15处(26.7%).结论 16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胸片及常规胸部轴位CT扫描,尤其对肋软骨骨折的诊断将是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肋软骨骨折的多层螺旋CT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成像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螺旋CT机按照常规扫描条件对28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MSCT容积扫描和薄层重建。于EBW工作站上进行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28例胸部外伤患者,螺旋CT检查共发现肋软骨骨折36处,肋骨骨折12处。结论MSCT肋软骨成像能清晰显示骨折部位、数目及断端移位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在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有明确外伤史,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X线检查未发现明确骨折病例的影像资料,采用原始薄层轴位图像结合MPR、MIP、VR后处理技术进行肋骨重建、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骨折位于第1、2肋5例,胸肋关节处4例,腋中线处7例,后肋近肋椎关节处5例,膈下肋骨3例,肋软骨3例。同时合并有其他骨及胸腹部脏器损伤。结论双源CT扫描得到的原始薄层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能对隐匿性肋骨骨折准确诊断,明显优于X线平片,是肋骨隐匿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6例胸部外伤确诊肋软骨骨折病例的多层螺旋CT图像,利用后处理工作站行MPR、CPR、VR、MIP后处理,对照其胸部X线平片及CT轴位断层检查。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肋软骨骨折的情况而X线平片及CT轴位断层容易漏诊。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肋软骨骨折诊断的情况,给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对43例有胸部外伤临床怀疑肋骨骨折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均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表面遮盖显示(SSD)技术后处理重建获得了满意的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出肋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并比较各种重建图像对肋骨及肋软骨的显示能力,并与胸部平片对照分析,判断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优缺点.结果43例中总肋骨骨折数127处,肋骨骨折以4~10肋骨(80.3%)、腋段57根(44.9%)常见.胸部X线平片诊断了36例,共有119(93.7%)处肋骨骨折,16排螺旋CT发现了胸部平片漏诊的7例、8处(6.2%)肋骨骨折,其中3根肋软骨骨折多为细微骨折无移位.重建以MIP技术显示效果最佳,发现肋骨骨折123处(96.8%);其次MPR、VR、SSD.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有显著的准确率,是可靠的检查手段,其中重建图像(MIP)为最佳诊断肋骨骨折的一种无创伤性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胸部外伤患者的64排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 71例肋软骨骨折共105处,其中单发肋软骨骨折52例,多发(≥2处)肋软骨骨折19例;多平面重建(MPR)发现肋软骨骨折101处(96.2%),曲面重建(CPR)发现肋软骨骨折99处(94.3%),最大密度投影(MIP)发现肋软骨骨折95处(90.5%),容积再显(VR)发现肋软骨骨折67处(63.8%);MPR、CPR、MIP与VR诊断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64排螺旋CT不同重建对肋软骨显示有一定区别,结合不同重建方法能直观、立体显示肋软骨结构,在诊断肋软骨骨折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胸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16排螺旋CT诊断胸骨骨折的3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其原始采集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后分别进行MPR及VR后处理,然后分别观察横断位、MPR及VR图像。结果36例胸骨骨折患者中横断位图像发现胸骨骨折31例,MPR成像发现36例,VR成像发现28例,横断位图像、MPR成像及VR成像诊断胸骨骨折检出率分别为86%、100%和78%。结论16排螺旋CT横断位图像结合MPR、VR成像等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胸骨骨折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运用与价值,分析其CT表现。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机对50例肺栓塞病人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轴位和动脉增强扫描,将增强扫描图像进行MPR(多层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VRT(容积重建)技术重组处理。比较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与多层螺旋CT薄层轴位显示栓塞数目的差异。从MPR、MIP、VRT技术优势,体现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诊断意义价值。结果 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相比多层螺旋CT薄层轴位,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更能清楚准确显示栓子显示肺段动脉以上的栓塞,两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MPR、MIP、VRT在后处理技术中更能够清晰、立体显示血管走形、异常病变。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有直观、立体、准确的优点,有利于进一步显示病变细节的CT表现,能早期发现栓塞并可提高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9.
肋软骨损伤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MSCT在胸部外伤时肋软骨损伤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了20例肋软骨损伤的病例,在MSCT机上经过MPR、MIP、SSD及VR等后处理技术重组。结果经过上述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运用,20例肋软骨损伤的病例均得到了准确的诊断。结论MSCT的多种后处理技术联合运用对于肋软骨损伤的诊断相当准确,为临床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与胸部普通X线及常规CT轴位扫描相比,显著提高了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种成像方法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经手术证实的胫骨平台骨折,常规摄片后,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并应用高级工作站进行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成像(MPR)等重组技术进行观察,同时由两位资深医师分别就平片及CT轴位结合三维CT进行分类。结果SSD显示骨折区表面状况较好,MPR可明确显示骨折处的内部细节,VR和MIP可以显示骨折部位的立体透明外观和大韧带损伤的情况,MIP可重建出类似X线平片效果的三维图像,并能作三维任意旋转的多角度观察。平片对48例骨折做出了准确分型,CT轴位结合三维CT成像对60例做出了准确分型。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多种成像方法各有特色,综合使用MSCT的多种成像方法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质碎裂程度和移位的距离以及关节面塌陷情况,并可做出准确分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因颌面部外伤进行MSCT检查并均采用VRT、MPR及MIP对轴扫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VRT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碎骨块移位、塌陷,尤其是不规则骨折线的走行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多平面重建。MPR在显示深部结构骨折、细小骨折等方面优于容积再现三维成像。MIP对于线性骨折显示清晰。结论 MSCT具有快速扫描、图像分辨率优良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MSCT容积再现三维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对颌面部外伤骨折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MPR、MIP和VRT3种方法相互补充能准确全面地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为外科整复手术提供了直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胸骨细微骨折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16层螺旋CT常规胸部容积扫描诊断的胸骨细微骨折69例,利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即多平面重建(MIR)、容积再现法(VR)等重组观察,并与CT横断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69例胸骨细微骨折中,横断骨折为48例(占69.6%),斜行骨折12例(占17.4%),不全性骨折9例(占13.0%)。矢状位MPR图像对胸骨细微骨折显示率为100%,冠状位显示率为84.1%,横断位显示率为62.3%。结论 MSCT的后处理技术图像可以准确地检出胸骨细微骨折,明显优于横断面图像,尤其是矢状位MPR图像可以避免胸骨细微骨折的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肋骨或肋软骨骨折48例患者采用胸部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薄层重建及曲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及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CR检查发现82处肋骨骨折,16排螺旋CT检查发现肋骨骨折101处。结论:肋软骨骨折,微细骨折,无明显错位的不完全性骨折应用常规CR检查诊断困难,16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对肋骨骨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骨三维重建在诊断肋骨及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3例胸部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运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维重建肋骨及肋软骨,并与常规CT平扫对比,分析MSCT三维重建的诊断优势。结果 43例肋骨骨折,共122根;其中单发骨折占30.23%,多发骨折占69.77%;肋骨骨折腋段较为常见,占95.65%;15例肋软骨骨折,共23根;MSCT检出24例外伤后并发症。MS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8.36%、95.65%,显著高于CT平扫的72.95%、13.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临床诊断肋骨及软骨骨折的准确率较高,可作为诊断该疾病的理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名患者47例急性跟骨骨折的病人分别进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摄片及MSCT扫描与后期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观察并统计不同检查手段对骨折线的显示情况,并对累及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进行Sanders分型。结果 :跟骨骨折47例,MPR和VR显示16例单纯跟骨结节骨折,31例复杂性骨折;累及跟距关节面复杂骨折24例,累及跟骰关节面复杂骨折7例。按Sanders分型分为Ⅰ型6例,Ⅱ型27例,Ⅲ型9例,Ⅳ型5例。单纯X线片显示19例单纯跟骨结节骨折,28例粉碎性骨折;X线对于跟骨是否粉碎性骨折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0.32%及93.62%,与MSC T三维重建显示结果有差异性。结论 :在跟骨骨折的多项影像学检查方法中,MSC T结合后期工作站三维重建技术能为跟骨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腕、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腕、踝关节损伤患者共计50例,其中腕关节损伤30例,踝关节损伤20例,通过工作站后处理得到MPR、VR及SSD图像。结果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清晰显示了50例共76处腕及踝关节骨折,MPR能清晰地显示关节诸组成骨的微小骨折、骨折移位及与周围组织关系,VR显示骨折全貌,SSD能准确评估关节对位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较全面地显示腕、踝关节损伤的基本征象,为腕、踝关节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精确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肾间隙巨大肿瘤病灶在MSCT上的影像特征,提高MSCT对该部位病灶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6例具有完整资料的肝肾间隙巨大肿瘤患者,通过对肿瘤在MSCT轴位与在后处理MPR、VR两种图像上的影像表现进行对照分析,并同手术及病理结果相比较,分析MSCT后处理MPR与VR对肝肾间隙巨大肿瘤病灶的定位优势及对肿瘤定位有价值的影像表现。结果:26例肝肾间隙巨大肿瘤,其中CT轴位定位诊断:肝脏来源8例,右肾来源6例,肾上腺来源7例,腹膜后其它组织来源5例。MSCT后处理MPR与VR相结合诊断:6例来源于肝脏,6例来源于右肾上极,9例来源于右侧肾上腺,5例来源于腹膜后其它组织。同手术与病理结果(肝脏来源6例,右肾来源7例,右肾上腺来源8例,腹膜后其它组织来源5例)对照,CT轴位定位准确22例,占85%;CT轴位与MPR、VR相结合,定位准确25例,占96%;两种方法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肾间隙巨大肿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后处理MPR与VR相结合对肝肾间隙巨大肿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优势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26例下颌骨骨折病人行MSCT扫描,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 ruction,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由两位副高职称以上放射科CT室医师共同阅片分析,统一评定,并与普通X线片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6例均可以通过MSCT后处理技术明确判断骨折情况,普通X线片漏诊6例,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783,P=0.009,P0.05)。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直观地显示下颌骨骨折情况,减少漏诊、误诊,有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MPR、VR、SSD)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普通X线平片结果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急诊外伤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VR、SSD图像处理,评价各种后处理方法对隐匿性骨折的显示能力。结果 60例患者通过后处理技术显示,最终均确诊为隐匿性骨折,其中环枢关节15例,膝关节8例,肩关节7例,足跗骨6例,肋骨5例,腕关节3例,踝关节4例,肘关节3例,骶尾骨2例,颞颌关节2例,颈椎棘突、胸肋关节,下颌骨,甲状软骨、舌骨各1例,CT横断轴位、MPR、VR、SSD诊断骨折阳性率分别为86.7%(52/60),100%(60/60,75%(45/60),68.3%(41/60)。结论 64层螺旋CT横断位结合后处理技术,尤其MPR技术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