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与腹膜透析(PD)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402例术前维持性透析超过3个月的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透析方式将患者分为HD组(303例)和PD组(99例),并对345例随访(30.2±15.2)月。比较术前HD和PD对肾移植术后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以及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包括急性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感染、慢性排斥等的影响。 结果 除了术前平均透析时间PD组长于HD组,乙型肝炎(乙肝)感染率HD组明显高于PD组外,在原发病、年龄、性别、血压、血红蛋白、HLA配型、冷热缺血时间、丙型肝炎感染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术后两组在DGF、急性排斥、慢性排斥、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其他感染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组术前透析时间>12个月的患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显著高于<12个月的患者(P < 0.05)。乙肝患者比非乙肝患者更易发生移植肾丧失功能(19.23% 比 8.86%,P = 0.021)。PD组乙肝病毒阴性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术后患者1年和5年存活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HD 94.34%,PD 91.25%;5年:HD 92.83%,PD 90%);同样移植肾1年和5年存活率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年:HD 93.21%,PD 96.25%;5年:HD 87.17%,PD 91.25%)。 结论 HD和PD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患者及移植肾1年和5年存活率的影响相似,均可作为慢性肾衰竭患者肾移植术前替代治疗。HD患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缩短肾移植前透析时间将有助减少肾移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经透析治疗(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后的勃起功能。方法对121名慢性肾脏疾病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和48名慢性肾脏疾病但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对照组)用IIEF评价其勃起功能。结果血液透析组(HD)、腹膜透析组(PD)、慢性肾病肾功能正常组(对照组)ED发生率分别为80.3%、78.7%和46.2%。HD患者中有20%〈50岁和60%≥50岁患有重度ED,只有〈50岁患者的重度ED与对照组同一年龄段相比有统计学差异。〈50岁组中,中至重度患者的ED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D患者的情况与HD患者的情况类似。结论男性透析患者的ED发生率较高,ED程度较重,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更多注意透析患者的整体健康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及腹膜透析( PD)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 PHT)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早期诊断及干预。方法:选取我科2005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MHD及PD患者,透析1年以上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分别120例、138例,超声心动图检测的PASP﹥35 mmHg诊断PHT。搜集MHD合并PHT组与PD合并PHT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心脏超声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透析患者的PH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 HD与PD患者发生PHT分别为45例(37.5%)与44例(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透析方式及透析时间长短均无显著相关性;(2)HD与PD患者发生PHT89例(34.5%),其中轻度PHT63例(70.8%),中度PHT21例(23.5%),重度PHT5例(5.6%),对PHT组与非PHT组患者舒张压( DBP)、Alb、CRP、LEVD、LVEF、LAD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血红蛋白、甲状旁腺素、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D与PD患者PHT发生率相似,容量负荷过重,炎症状态及营养状态可能参与了P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透析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心血管疾病(CVD)患病率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2008年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USRDS)数据显示透析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89/5,约80%的患者进入透析时已存在CVD,其CVD死亡风险是一般人群的10~12倍。  相似文献   

5.
腹膜透析在ICU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 Feunit,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ARF的肾脏替代治疗主要分为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其中HD使用广泛,PD使用较少。本文综述了ARF进行HD存在的问题与PD应用受限的原因,认为ARF时进行PD可以达到良好的透析充分性,提高患者生存率,且并发症少、费用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腹膜透析( PD)患者死亡原因,为提高老年PD患者的生存率提供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11年12月在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肾脏科接受PD治疗的112例老年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死亡危险因素,另随机选取同时期70例老年长期PD生存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老年PD患者死亡最主要原因为感染、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组患者舒张压、血白蛋白、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HD)转PD以及C反应蛋白增高为导致老年P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强调感染和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特别注意HD转PD老年患者的治疗,提高透析质量,有助于改善长期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两种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经济负担和生活质量。方法 针对我中心维持透析≥6个月的HD、PD患者,回顾性调查其年平均经济负担及现阶段生活质量。结果HD组和PD组的年平均透析费用分别为(75619±42008)元、(53408±6667)元,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D组和PD组总的经济负担分别为(100403±44419)元、(79859±22209)元,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D组在生活质量方面(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躯体疼痛以及肾病负担、社交质量、症状与不适、肾病影响、满意度)得分优于PD组。结论HD患者疾病经济负担高于PD患者。PD在生活质量的某些维度上优于HD,应进一步推广使用PD。  相似文献   

8.
腹膜透析(PD)因其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能更好保护残肾功能、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等优点,已成为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模式。PD患者最初几年的生存率至少等同甚至高于血液透析(HD)患者,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几乎均不可避免地出现PD能力的下降,不得不转为HD或肾移植。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生存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新进入透析且年龄≥18岁患者,随访至2009年3月31日。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资料。 结果 共460例透析患者入选,其中247例起始采用血透治疗,213例起始采用腹透治疗。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开始透析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平均动脉压、进入透析治疗前心脑血管事件、Charlson并发症指数(CCI)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17.9(0.25,51)个月。意向治疗分析结果中,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透总体生存率优于腹透(P < 0.05,log-rank检验);透析1年内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4),而透析1年后腹透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血透患者(P < 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5岁的非糖尿病肾病血透组生存率显著高于腹透组(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经混杂因素调整后,两种透析方式本身对透析生存无明显影响(HR,HD:PD = 0.778,95%CI 0.483~1.254,P = 0.303);而年龄(HR = 1.051,95%CI 1.030~1.073,P < 0.01)、透前有脑血管意外史(HR = 2.032,95%CI 1.125~3.670,P < 0.05)、透前CCI≥5(HR=2.592,95%CI 1.230~5.465,P < 0.05)、前白蛋白(HR = 0.022,95%CI 0.001~0.768,P < 0.05)为透析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透析龄≤1年的血透和腹透生存率无显著差异;透析龄>1年的血透患者生存率可能逐渐高于腹透患者。老年非糖尿病患者血透生存率可能高于腹透。年龄、透前脑血管意外史、透前CCI≥5为影响透析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HD)与腹膜透析(PD)患者血清脂蛋白(α)[Lp(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75例HD患者及50倒PD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作研究,比较两种透析方式对血LD(α)及脂质水平影响的差别,分析血Lp(α)与其他相关因素特别是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PD和HD患者血甘油三酯(TG)和载脂蛋白B(ApOB)均呈显著性增高,血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正常,以上指标在血、腹透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HD与PD患者血Lp(α)水平均较对照组呈显著性升高(P〈0.05),其中PD组较HD组更高(P〈0.01);皿与PD患者血Lp(α)水平与超声心动图异常(P〈0.05)、EcG异常(P〈0.001)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P〈0.01)、血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P〈0.05)呈正相关;而与血浆白蛋白浓度(P〈0.05)呈负相关。结论:HD与PD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相当常见,以后者更突出,其中以血Lp(α)、TG、HDL—C变化尤为显著,Lp(α)有可能是透析患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维护腹膜透析(perilonealdialys,PD)患者良好的腹膜功能和透析效能是保持长程透析、减低治疗退出率的关键因素。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进入PD治疗前3年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优于血液透析,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腹膜的结构与功能将发生改变,进而导致透析效能下降与透析失超滤。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mesothelialcells,PMCs)除了维持腹膜结构的完整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联机血液透析滤过(HDF)和常规血液透析(HD)对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期间透析龄超过9个月且iPTH明显升高的尿毒症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5岁,平均透析龄(18.6±9.3)月。将患者随机分为HDF组和HD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每周均透析三次,HDF组为1次HDF、2次HD,每次透析4h。HDF组使用F60滤过器;HD组使用F6HPS透析器,统一低分子肝素抗凝。检测透析前后患者血液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iPTH水平并计算其清除百分率。结果SCr与BUN清除率在HD组分别为(70.6%±3.2%)和(74.2%±4.0%),在HDF组分别为(71.8%±2.3%)和(76.2%±3.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组血iPTH值透析前后无显著差异,清除率仅为(1.7%±0.9%),而HDF组iPTH的清除率为(32.8%±7.8%),该组透析前后溶质浓度及清除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无差异,但HDF对中分子物质(iPTH)的清除效果明显优于HD。定期HDF有利于iPTH的清除、防止iPTH异常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降低代谢性骨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经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对透析知识及优缺点的掌握情况,分析其重新选择透析模式的意愿及可行性。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选择开始准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规律透析治疗的146例ESRD患者,包括85名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61名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两种透析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透析过程中尿量减少情况,统计分析患者重新选择长期透析模式的意愿和可行性。结果HD组患者绝大多数由医师介绍进入该透析模式(92.94%),PD组自主选择进入该透析模式的患者比例(55.74%)占多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治疗3个月后,70%以上的PD患者了解了两种透析模式的知识及优缺点,但HD组90.59%患者仍不了解PD知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患者急诊透析经历多于PD组(P<0.05)。两组患者透析前24 h尿量无差异,透析3个月后,HD组尿量减少患者的比例高于PD组(P<0.05)。经过3个月治疗和宣教后,HD和PD组分别有41.18%和19.67%患者愿意调整透析模式。结论透析模式知识不足是影响患者自主选择透析模式的主要因素,急诊透析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患者对透析模式的选择。透析治疗3个月后,ESRD患者对透析知识和其优缺点掌握情况明显改善,并对两种透析模式对残余尿量影响有切身体验,基本具有理性自主选择的能力,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重新选择透析模式。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和肾移植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三大支柱手段。由于肾移植治疗方式较之前两种治疗手段在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肾移植在治疗尿毒症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作为肾移植术前的替代疗法,HD和PD各有其利弊,那第,在接受肾移植术前,选择何种替代疗法,才能获得更好的移植效果呢?本文就免疫功能、移植术后并发症、移植术后肾存活率等方面对PD、HD两种透析方式进行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始血液透析(HD)转腹膜透析(PD)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规律随访的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为初始HD转PD组(A组30例),初始PD治疗组(B组82例)。分析两组患者残肾功能、透析充分性、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生存率等临床指标。结果:(1) A组在开始行PD治疗时RRF及尿量较B组明显减少(P 0.05)。(2)截止随访时间时,两组患者总KT/V、总CCr、Hb、Alb、Ca~(2+)、P~(3-)、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A组患者1年生存率略高于B组(95%vs 93.8%); 3年生存率(83.1%vs 89.5%)、5年生存率(55.4%vs 62.1%)分别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 A组中死亡患者的Charlsons积分高于非死亡组,总KT/V、总Ccr低于非死亡组,合并糖尿病的比例更高(80%vs 16%)(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A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合并症评分(Charlsons积分)。结论:初始HD转PD的患者透析充分性、并发症的控制以及早期(1年、3年)生存率与初始PD患者基本相当。合并症评分可能是影响HD转PD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评估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生存率及影响因素,延长CAPD患者透析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11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行CAPD并随访的患者病历资料。以统计学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计算,使用COX回归模型明确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对2001年6月~2011年6月行CAPD治疗的427例患者统计分析。男265例(62.1%),女162例(37.9%),平均年龄(57.6±14.585)岁。原发疾病:慢性肾炎176例(41.2%),糖尿病112例(26.2%),高血压83例(19.4%),多囊肾14例(3.3%),梗阻性肾病19例(4.4%),狼疮性肾病5例(1.2%),其他18例(4.2%)。平均生存率为80.33%,6个月、1年、2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81%、92.17%、85.57%、76.30%、61.25%。CAPD开始时,残肾功能最大值17.18 ml·min-1·1.73 m-2,最小值1.49 ml·min-1·1.73 m-2,平均残肾功能5.488 ml·min-1·1.73 m-2。残肾功能≥4 ml·min-1·1.73 m-2的329例,4 ml·min-1·1.73 m-298例。截止2011年12月31日,死亡84例,343例截尾,在截尾343例患者中,转血液透析69例,肾移植28例,失访31例,继续腹膜透析(PD)214例,好转1例。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残肾功能,三酰甘油,腹膜炎,心血管疾病是影响PD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1)本透析中心PD患者生存率与国际报道水平相近。(2)PD患者原发疾病为慢性肾炎176例(41.2%),糖尿病112例(26.2%),高血压83例(19.4%),慢性肾炎仍占很高比例。(3)血清白蛋白,残肾功能,三酰甘油,腹膜炎,心血管疾病是影响PD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与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尿毒症行肾脏替代治疗患者90例,其中腹膜透析患者41例,血液透析患者49例。患者入组前1个月内均未行肾脏替代治疗、未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无失血;在肾脏替代治疗开始时加用EPO,比较腹膜透析组(PD组)和血液透析组(HD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3个月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变化,以及PD组与HD组治疗后3个月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血白蛋白(albumin,Alb)、尿素清除指数(Kt/V)的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的Hb值无统计学差异(P〉O.05或P〉0.01),治疗后第3个月2组的hs-CRP、Alb、Kt/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透析治疗前后比较,PD组治疗后第1、2、3个月的Hb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后第3个月〉第2个月〉第1个月;HD组治疗后第1、2、3个月的Hb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后第3个月〉第2个月〉第1个月。PD组治疗后第1、2、3个月EPO的Hb值分别高于HD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肾脏替代治疗、使用EPO可有效纠正尿毒症患者的肾I生贫血,PD患者使用EP0更有利于肾陛贫血的纠正。  相似文献   

18.
维持性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患者的急性胰腺炎(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AP)的可能原因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0年1月期间我院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中发生9例AP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血清淀粉酶均达正常上限值的3.5倍以上,B超和CT检查对确诊AP起了一定作用。经保守治疗后8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重症胰腺炎治疗无效而死亡。结论 维持性腹膜或血液透析患者具有多种潜在发生AP的危险因素。血清淀粉酶的检测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透析治疗是治愈AP不可缺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单中心2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的资料,探索PD持续质量改进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我科自1985年1月开展第1例PD以来至2011年12月间所有在我中心行PD管置入术开始PD的患者,除外维持性PD不足1月者。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数据及退出原因等。将患者按PD开始时间分为3组:前10年组(1985年1月1日~1994年12月31日)、中10年组(1995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和近7年组(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原发病、透前状况、退出原因、死亡原因、转血液透析原因。计算中心患者生存率、技术存活率、腹膜炎发病率、掉队率(DOR)及退出PD的病人在PD治疗持续的时间(TOT)。结果:共841例PD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女性431例(51.2%)。开始PD时的平均年龄为(58.53±16.67)岁。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441例(52.4%),其次为高血压肾损害149例(17.7%),糖尿病肾病121例(14.4%)。3组比较,中10年组和近7年组年龄、腹透龄均明显大于前10年组(P均<0.05);中10年组和近7年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较前10年组明显降低(P均<0.05),而高血压肾损害与糖尿病肾病比例则明显增高(P均<0.05);3组中心血管事件均是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次是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和腹膜炎,第三位死因是脑血管事件;腹透相关感染始终是PD患者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导管功能障碍(堵管、漂管等),然后是透析不充分;随着时间的推移,3组因导管功能障碍转血液透析的比例呈明显降低趋势(P均<0.05)。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及技术存活率显示,1年、3年及5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0%、51.6%及36.8%;而技术存活率分别为65.2%、35.8%及22.1%;本中心2008、2009、2010、2011年腹膜炎发病率分别为1/27.39、1/36.10、1/38.29、1/41.86病人月;DOR分别为41.85%、35.14%、34.65%、23.02%;TOT分别为17.54、20.77、23.61、25.07月。结论:我中心PD患者年龄偏大,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糖尿病肾病比例逐年增高,PD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心血管事件,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是腹透相关感染。正式成立PD中心以来,特别是确定了专职的PD护士并开始规范化门诊随访后,我中心的腹膜炎发病率、DOR、TOT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腹膜透析(PD)是维持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患者及其家属经过严格训练掌握相应的操作要领后,可以在家中自己治疗,这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缓解医院工作压力、减少医疗费用等都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尽管腹膜透析技术在不断进步,但PD患者死亡率仍较高,透析后患者两年存活率仅为77%,而且国外文献提示PD患者的营养不良、慢性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均是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