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成熟避孕方法的综合推广研究项目中期实施,了解干预后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服务和现用避孕节育方法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02年12月在重庆市和四川省分别选择一个经济和文化处于当地中等水平的县开展“成熟避孕方法的综合推广研究”,通过了解服务对象需求、服务提供、管理体制和避孕节育技术状况等内容,结合优质服务的理念,制订并逐步落实综合推广研究干预方案。2004年7月,进行研究现场中期评估。结果:干预后,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服务过程评价“较好”的比例从干预前的27.7%上升至61.0%;对现用避孕节育方法的满意程度从69.6%上升至79. 9%;现用避孕方法与意愿避孕方法的一致性从59.8%上升至84.2%。用多元Logistic回归调控潜在混杂因素后,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服务评价(OR=5.23,95%CI=2.95~9.29)、对现用避孕方法的满意程度(OR=1.98,95%CI=1.23-3.18)以及现用方法与育龄妇女意愿避孕方法的一致性均显著提高(OR=3.52,95%CI=2.14-5.79)。结论: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农村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服务和现用避孕方法的满意度,显著提高育龄妇女现用避孕方法与意愿避孕方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干预项目对流动人口避孕节育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干预项目对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服务需求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干预研究方式将四川省成都市和攀枝花市作为研究现场,利用结构式问卷对2 197 名 18~49岁流动人口进行干预前后的调查。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并随机分为2 组, 其中干预组1 198 人,对照组999 人。采用卡方检验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干预对流动人口避孕节育 需求的影响。结果:2 组对象最希望获得的服务是咨询和宣传教育服务。评估调查时希望获得宣传教育服 务和咨询服务的比例,干预组分别为82.71%和83.26%,对照组分别为74.10%和76.88%,2 组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干预活动对研究对象避孕节育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需求的影 响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比对照组对象有更多的宣传教育服务需求(OR=1.62,95%CI 为1.29~2.04)和咨 询服务需求(OR=1.70,95%CI 为1.34~2.15)。结论: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研究对象避孕节育宣传教育、咨 询服务的需求,提示避孕节育干预对提高流动人口避孕节育需求,转变观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已婚育龄妇女现用避孕措施知情选择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2011年7月对贵州、云南和青海3省5县通过三阶段概率比例规模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 375名<3岁儿童监护人的已婚育龄妇女和135名调查所在地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育龄妇女现用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状况和服务提供情况,应用CMH卡方检验对已婚育龄妇女的现用避孕方法知情状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分类有序logistic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已婚育龄妇女中,17.04%的调查对象了解其现用避孕方法的特点或副作用;47.24%有权选择其他避孕方法;25.69%由夫妇共同决定现用避孕方法;34.33%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经常代替服务对象选择避孕方法.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与汉族相比,傣族妇女对避孕方法的了解程度较低(OR =0.675,95% CI:0.453~1.006);高中文化程度者了解现用避孕方法副作用及特点的可能性是未上学者的4.1倍(OR =4.116,95% CI:2.254~7.515).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避孕知识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宣传教育以及服务人员业务培训,特别需要重视提升在家看护孩子且文化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知情选择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项目的实施对北京市东城区流动人口避孕方法使用的影响,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东城区流动人口集中的工厂/企业、建筑工地、服务娱乐场所等3类工作场所各4个,每类场所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纳入所有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对干预组对象除了常规的计划生育服务外,还通过项目干预活动进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相关的培训和宣教,并由计划生育服务人员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服务、随访服务和必要的转诊服务,对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计划生育服务。基线调查和终末评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所需要的信息。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基线调查时避孕方法使用者1634人(占81.3%),终末评估调查时避孕方法使用者1849人(占89.0%)。终末调查时干预组避孕方法使用率(90.6%)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P0.05)。基线和终末评估调查时,避孕方法的选择以夫妻双方共同决定为主,占53%~67%。终末调查时干预组夫妻决定避孕方法的比率(66.7%)高于对照组(6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接受干预的对象由夫妻决定避孕方法的可能性是未接受干预对象的1.56倍(95%CI 1.24~1.97)。结论:干预项目的实施取得一定成效,提高了流动人口的避孕方法使用率和夫妻决定避孕方法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用结构式问卷调查600名育龄妇女。统计分析育龄妇女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情况,应用CMH卡方检验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分类有序logistic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597名合格研究对象中,有40.99%的对象对目前使用的主要避孕方法的副作用和特点比较了解,22.24%的对象一般了解。对于"目前使用的避孕方法的决定权",58.64%是由夫妻双方共同决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地育龄妇女对避孕方法的了解程度低于本地妇女,(OR=0.463,95%CI:0.298~0.719);去年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的育龄妇女对避孕方法的了解程度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的对象(OR=1.849,95%CI:1.029~3.325)。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避孕知识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方面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流动人口、低收入家庭的育龄群众,促进知情选择避孕方法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农村孕妇中期妊娠引产原因的分析,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中期妊娠引产的发生,保护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中期妊娠引产对象的病历资料,查找中期妊娠引产原因。结果:避孕节育知识、妊娠知识的缺乏,节育措施效果差,计划生育管理不到位,是导致中期妊娠引产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计划生育宣传,预防和控制婚前性行为,切实提高避孕节育措施的可靠性,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与服务是减少中期妊娠引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农村育龄妇女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干预项目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活动对四川省农村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知识和知情选择的知识、能力、态度和避孕行为等影响。方法:在四川省兴文县的2个乡开展持续1·5年的、以社区为基础、20~49岁的已婚育龄妇女为对象的干预性研究,干预活动包括组织社区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录像带、组织讲座、面对面的宣传和开展同伴教育,分析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育龄妇女对避孕方法的使用、原理、优点、缺点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干预后避孕方法使用率及使用避孕套的比例均高于干预前;避孕方法使用的最终决定者由干预前计划生育服务人员转变为干预后为本人。结论:集知识、信息、咨询与服务为一体的社区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干预项目的实施,可显著提高农村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知识水平和她们选择避孕方法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计划生育干预服务对提高外来务工女性避孕知识水平及避孕措施落实率,减少人工流产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上海市嘉定区两个外来人口集居公寓内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方法抽取干预组和对照组各一个。根据基线调查情况对干预组实施针对性干预,干预2年后对同一人群再次相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干预组干预后掌握避孕节育知识的合格率提高35.90%,每次性生活避孕措施落实率提高39.60%,人工流产率下降6.60%。结论:在外来人口集中地设立避孕节育服务站;妇女保健机构发挥培训、业务指导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同伴教育、区分不同人群对象开展针对性指导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外来务工女性避孕节育知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既往数据了解避孕方法的夫妻内部决策与妇女对现采用避孕方法满意度的关系,发掘过去计生工作的问题,为优化"全面二孩"时期避孕节育服务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调查中15 654名15~49岁育龄妇女,对避孕方法决策者以及避孕方法的满意度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避孕方法决策者与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结果所调查的育龄妇女中,对目前采用的避孕方法满意率为79.87%。不同决策者选择的避孕方法间的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妇女对自己选择和丈夫选择的避孕方法满意的可能性分别是夫妻共同选择的1.13(95%CI=1.02~1.24)倍和0.71(95%CI=0.54~0.93)倍。避孕方法决策与满意度的关系存在城乡差异。结论育龄妇女对自己选择及夫妻共同选择的避孕方法满意度更高。中国开放二孩后,应避免以往计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知识普及,维护妇女家庭和社会地位,提倡男性参与并保障女性的生育自主权,进一步推进优质生殖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0.
已婚育龄妇女现用避孕方法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计划生育部门要从单纯约束群众的生育行为转变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上来。各级政府和科研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开展避孕知情选择 ,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 ,促进生殖健康。目前我国对已婚育龄妇女现用避孕方法的满意度的报道较少。笔者对安徽省宣州市 70 7名已婚育龄妇女对现用避孕方法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以期为在全国推广避孕知情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一、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确定宣州市的 4个居委会的 2 0~ 40岁已婚育龄妇女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 70 7名对象对现用避孕方法的满意度进行了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社区干预对咨询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在3个项目县设立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对服务提供者开展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干预措施,对照组开展计划生育常规工作。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评估干预对咨询服务质量的影响。结果:干预组服务质量评分由项目实施前的56.65分提高到86.73分,对照组由55.44分提高到76.69分。对咨询服务的满意度干预组由52.35%上升到81.65%,对照组由51.31%提高到70.35%。干预组咨询服务满意度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社区干预能提高干预地区咨询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流动人口节育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98年2月16日至4月3日对上海市闵行区虹桥、梅陇两镇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现状、意愿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地843例已婚育龄妇妇使用的避孕节育方法中宫内节育器居首位,占68.10%,绝育占23.60%,口服药占4.2%,其他避孕方法占4.00%,避孕率88.69%。已婚育龄妇女对现用避孕方法满意的占94.3%,不同避孕方法的满意程度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绝育、宫  相似文献   

13.
育龄妇女使用避孕措施后随访服务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已使用避孕措施育龄妇女进行随访服务的调查分析,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进一步深化提供依据。方法对南海区桂城街道980名已使用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随访调查。结果随访对象中使用避孕措施种类以IUD最多,占44.8%,对IUD、男女绝育手术、避孕套知晓率最高,愿意继续使用现用避孕措施的对象比例较大。落实避孕措施的单位以区、镇街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主,占60.8%,对现用避孕措施接受程度有94.6%的对象表示坚持使用。随访对象满意度较高的服务内容主要有: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环境。对随访服务认为很有必要的占88.7%,随访形式以面对面或电话随访模式最受对象认可,随访对象最想知道的宣教知识以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为主。结论为育龄群众提供全程、高质量和形式多样的随访服务是提高避孕措施使用率和续用率的有效途径,能避免或减少意外妊娠的发生;日常化、常规化的随访服务使优质服务内容更加完善,服务质量更加提升。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流动妇女的避孕方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南京市建邺区流动妇女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状况研究"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流动妇女的避孕方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流动妇女避孕措施的选择依次是宫内节育器(48.0%)、绝育术(32.9%)和避孕套(16.3%);65.4%的流动妇女没听说过紧急避孕;46.0%的流动妇女不知道目前自己使用的避孕方法的副作用。据此提出,应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管理和测评体系,以保证基层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正> 本课题全面调查了天津市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的网络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计划生育干部的素质、技术干部水平的状况以及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服务的反应,目的是为加强和改进农村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16.
女性流动人口避孕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女性流动人口避孕药具的使用情况及生殖避孕服务的获得情况。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对青岛市的10家工厂3521名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有11.4%的未婚者有婚前性行为。在过去6个月有性生活的未婚者使用传统避孕方法的比例是36.8%(已婚18.9%),不能坚持使用避孕药具的比例是46.4%(已婚25.2%),不能坚持每次同房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是52.8%(已婚者39.0%)。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越大、知识得分高(OR=1.36)、有生育史(OR=2.03)、过去6个月接受过生殖健康方面知识(OR=1.52)的人容易坚持采取避孕措施。有56.6%的未婚者(已婚者24.4%)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有关生殖健康的知识。仅有16.1%的未婚者(已婚者50.1%)有机会向医生咨询过生殖健康和计生服务的知识。结论:流动人口未婚者使用传统避孕方法、不能坚持使用避孕药具和不能坚持每次同房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已婚者高。流动人口,尤其是未婚者生殖避孕服务的可及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对避孕方法可接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评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干预效果,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试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试点地区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高试点地区计划生育服务质量,选择同期非试点地区对照,以期通过干预措施减少现用避孕方法的副作用,提高避孕方法的可接受性。综合评分表明干预地区提供计划生育服务质量优于对照地区(P<0.01);妇女对生殖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对目前所用避孕方法不适感觉的比例低于对照地区(P<0.01);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区(P<0.01);更换方法的比例高于对照地区(P<0.01);服务对象对现用避孕措施的满意率高达81%,远远高于对照地区(71.6%,P<0.01)。多元分析结果表明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对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成熟避孕方法推广的综合措施对项目地区避孕方法选择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在运用WHO提出的方案进行战略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评估结果2003年5月对重庆市和四川省眉山市项目现场开展行动研究,制定并逐步落实以优化避孕药具种类;加强技术人员业务培训,规范服务过程,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记录;更新群众宣教内容和改善管理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干预方案。2005年7月,运用一系列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综合推广,TCu380A、MLCu375等安全高效的宫内节育器已成为项目试点地区主要使用的宫内节育器类型;药铜165以及长效口服避孕药等有效性、安全性欠佳的避孕药具使用人数逐年减少。计划生育手术前的血常规、白带常规等基本检查比例由基线评估时的基本空白提高到近100%。技术人员咨询知识与技巧大幅增加,手术质量明显改善,术后随访及对口服避孕药使用者的健康监测工作逐步受到重视,定期的环情孕情检查中增加了健康检查的内容,各种技术服务记录趋于完善,服务质量获得服务对象的认可,避孕失败意外妊娠率较往年低。结论:成熟避孕方法综合推广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效避孕方法的使用比例,并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9.
CONTEXT: U.S. women receive contraceptive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s from a wide range of publicly funded and private providers. Information on trends in and on patterns of service use can help policymakers and program planners assess the adequacy of current services and plan for future improvements. METHODS: Women who reported in the 1995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 that they had obtained any contraceptive or other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 in the past year were classified by their primary source of care, and the services they receiv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primary source of care were analyzed.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test which factors predict women's use of publicly subsidized family planning clinics and of specific types of services.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who obtaine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increased slightly between 1988 and 1995, primarily among women aged 30 and older. Nearly one in four women who received any contraceptive care visited a publicly funded family planning clinic, as did one in three who received contraceptive counseling or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testing and treatment. Women whose primary source of reproductive care was a publicly funded family planning clinic received a wider range of services than women who visited private providers; moreover, the former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report obtaining contraceptive care or STD-related care, even after the effects of their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trolled. Young, unmarried, minority, less-educated and poor women were more likely than others to depend on publicly subsidized family planning clinics. Source of health insurance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the use of public family planning clinics: Medicaid recipients and uninsured women were 3-4 times as likely as women with private insurance to obtain clinic care. CONCLUSIONS: Publicly funded family planning clinic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ontraceptive and other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providing millions of U.S. women with a wide range of services. Since women's need for reproductive care and for publicly subsidized care is not likely to diminish, clinics may be financially challenged in their efforts to continue delivering this broad package of services to growing numbers of uninsured or disenfranchised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