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Ⅱ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Ⅱ型糖尿病流行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糖尿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逐年增高。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的随年龄上升而增高的趋势。遗传因素、肥胖(或超重)、体力活动不足、膳食因素、高血压、年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都是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逐年增高,患病率与死亡率在不同的地区有一定差异。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的随年龄上升而增高的趋势。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吸烟与饮酒、高血压、年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都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Ⅱ型糖尿病流行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糖尿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逐年增高。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的随年龄上升而增高的趋势。遗传因素、肥胖(或超重)、体力活动不足、膳食因素、高血压、年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都是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发病率,分析P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2007年在赤峰市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44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5.02%(290/446)患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下肢血管病变。年龄、病程2、4 h尿蛋白(UAE)、血尿酸(UA)、血肌酐(Cr)、收缩压增高比例、周围神经病变(DPN)比例、冠心病(CHD)比例,在有下肢病变者中均显著增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总胆固醇(Tch)、DPN是P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6,1.351,2.202)。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与年龄、血脂、血压、血糖以及糖尿病其他慢性并发症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南农村2型糖尿病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抽取河南省某农村地区有代表性的两个乡镇35~74岁的16 953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1 490人,患病率为8.79%。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度分为0~4等级,各组构成比分别为12.35%、32.89%、35.84%、17.04%、1.88%,患者合并1~3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度构成比均比非糖尿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程度有性别差异(P﹤0.01);且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结论:农村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现象显著,亟需开展早期的干预,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  林书卿  卞永娟 《吉林医学》2011,32(12):314-23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对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0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式分析2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因素。结果:年龄>50岁,糖尿病家族史,腰臀比>0.9糖尿病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50岁,有家族糖尿病病史的,腰臀比>0.9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越  余江毅 《医学综述》2009,15(3):428-431
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死因。引起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且通常相互关联,深入了解并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代谢、遗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与大血管病变之间的联系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唐秀玲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2-1565
目的探讨早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性糖尿病,共538例患者。诊断年龄≤40岁为早发组(103例),诊断年龄>40岁为晚发组(4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早发组较晚发组男性、吸烟、糖尿病阳性家族史患者比例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微血管病变患病率高,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诊断年龄低,高血压、大血管病变患病率低,餐后2 h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与晚发组口服药物、胰岛素或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30,P=0.006)。早发组糖尿病家族史以母亲患有糖尿病为主,占47.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早发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是早发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紊乱明显,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严重,糖尿病家族史比例高、只有母亲有糖尿病的患者比例高。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有多种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共存。  相似文献   

9.
对江苏省1997年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筛选出的糖尿病患者183例及与其性别、年龄构成相近的正常人对照164例,进行了2型糖尿病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具有良好的均衡可比性,病例组一级亲属总的累积发病率为3.76%,与对照组的1.10%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36.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遗传因素与肥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共同存在时,糖尿病的发病危险性(OR)将显著增加,进一步说明2型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2007年就诊的临床资料完整的29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7例患者中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下肢血管病变者193例,发病率为5.0%。年龄、病程、24 h尿白蛋白(UAE)、血尿酸(UA)、血肌酐(Cr)在有下肢血管病变者中显著增高(P<0.01),且与收缩压、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发生率相关(P<0.01)。年龄、总胆固醇(Tch)水平、神经病变是P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7,2.353,2.2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与年龄、血脂、血压以及糖尿病其他慢性并发症多种因素相关。超声多普勒检查能发现多种性质的动脉病变,能对病变定位及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是目前较好的非创伤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成年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菌尿(ASB)的患病情况、易患因素以及有关临床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成年女性2型糖尿病伴无症状菌尿组(ASB+)28例,不伴无症状菌尿组(ASB-)52例,正常对照组26例。结果:①成年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ASB的患病率为35%;②与ASB有关的易患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大量白蛋白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绝经史;(3)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加重,糖尿病合并ASB的患病率也相应增加。结论:(1)影响成年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ASB的易患因素众多;(2)ASB可能是成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5例住院治疗的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测量其骨密度(BMD)值,据此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OP)和正常骨密度组(NOP)。比较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并对胆红素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B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老年男性T2DM合并OP的患病率为57.6%,统计学分析显示OP组与NOP组糖尿病病程、年龄、BMI、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和尿素氮(BUN)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BIL与骨质疏松患病率呈负相关,与各部位BMD呈显著正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TBIL水平是中老年男性T2DM患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红素轻度升高是中老年男性T2DM 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T2DM)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among uygur adults in Xinjiang. Methods We conducted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detection rat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Tushala and surrounding areas (including 28 countries and natural villages) by random sampling. Also clinic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igns of subjects were tested using variance analysis, and risk factors were screened by using multiple factor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Rates of detection, realization and treatment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HeTian were 3.579%, 29.412% and 92.308% respectively. Detection rate of hyperlipemia was 63.064%.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was indicated in detection rate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uygur adults with different ages and abdominal circumferences (AC). The investigation also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variable BMI distribution among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sex and waist-hip ratio (WHR, To compare subject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group with people having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NGT) in such levels as age, BMI, TG, Chol, HDL and LDL, it indicat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B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ge, BMI, WHR and AC were risk factor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HDL was protection factor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onclusion Detection rat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Hetian is lower than detection rat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other parts of Xinjiang, but it beats the average level in nation, while realization rate of T2DM is relatively low. And age, BMI, WHR and AC are risk factors of T2DM, so it suggest that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healthy diet should be advocated and prevention, cure for hyperlipemia will be improved.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发生率,分析P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型糖尿病280例进行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生化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病变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显示下肢血管病变者占62.2%(174/280).PVD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餐后2h血糖(OR分别为1.164、1.066、5.693、1.214).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影响因素。方法以99m锝(Tc)-二乙三胺(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GFR的3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糖尿病患者GFR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组的GFR比血压正常组明显下降;GFR与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收缩压、尿素氮、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呈负相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年龄、体质量指数、血肌酐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GFR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体质量、血压、血糖、尿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可以减少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和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收集1997年至2014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2型糖尿病危 险因素的文献,并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6 373例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957 例,对照组5 41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因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有关:女性(OR=1.28,95%CI: 1.09~1.50)、年龄(≥40岁) (OR=6.02,95%CI:4.48~8.09)、超重(BMI≥25) (OR=2.32,95%CI:1.52,2.88)、糖尿 病家族史(OR=6.12,95%CI:3.16~11.86)、精神分裂症总病程(>10年) (OR=3.60,95%CI:2.39~5.41)、血三酰甘油 (MD=0.38,95%CI:0.05~0.71)。结论:女性、年龄大、超重、有糖尿病家族史、精神分裂症病程长、高血三酰甘油 是服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惠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糖尿病患病情况,探讨其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分别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惠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796人的相关检查和普通资料,并对两阶段调查数据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阶段新发现的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1年后的第二阶段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5.92%较第一阶段稍有增高.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性别、体质指数( BMI )、高血压、高血脂与2型糖尿病发生明显相关,其中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家族史及体质指数为威胁最大的三项危险因素. 结论:惠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比国内大城市统计结果低,相关危险因素良好的控制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住院糖尿病患者中空腹高血糖的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5家医院行动态血糖监测?资料完整的住院糖尿病患者1 055例?收集性别?年龄?糖尿病分型?病程?体重指数(BMI)?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尿白蛋白?大血管病变等临床资料,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在住院糖尿病患者中,83.9%存在空腹高血糖,其中全天血糖控制不佳占75.2%,黎明现象占15.4%,Somogyi效应占9.4%?1型糖尿病患者Somogyi效应发生率显著高于2型,2型糖尿病患者全天不佳发生率显著高于1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3个亚组中年龄?分型?病程?血压?血脂具有差异性(P < 0.05)?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越高,全天血糖控制不佳发生的风险越大(P < 0.05),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收缩压越高?总胆固醇(TC)越高,黎明现象发生的风险越大(P < 0.05),TC?TG越低,Somogyi效应发生的风险越大(P < 0.05)?结论:住院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空腹高血糖现象,原因依次为全天血糖控制不佳?黎明现象?Somogyi效应?1型糖尿病更容易发生Somogyi效应?年龄?病程?TG?LDL-C为全天血糖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年龄?病程?收缩压?TC为黎明现象的危险因素,TC?TG为Somogyi效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静  肖芳  马艳  陈军 《医学与社会》2006,19(4):46-4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确认为糖尿病患者为病例,年龄与病例相当(年龄相差5岁以内),非糖尿病及相关系统疾病的正常人为对照,采用成组配比方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BMI、年龄、饮酒、高盐、经济收入、糖尿病家族史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吃蔬菜、工作的体力强度大、生活压力感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多接触其保护因素,以减少和预防糖尿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以及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 a来在云南省某省级医院住院的137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收集住院相关信息,分析其并发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情况.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占40.9%,女性占59.1%.年龄(59.96±11.73)岁,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占35.80% (49/137),其中男性17例占34.70% (17/49),女性32例占65.3% (32/49),主要以61~75岁为主,有28例占57.1%.未患骨质疏松症的占64.20% (88/13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病程不同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构成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P<0.05)、血Ca值(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构成高于男性,年龄以61~75岁为主,体重偏于正常体重.并发骨质疏松症者,女性构成高于男性,病程时间较长以>120月为主,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轻度偏高,而且提示病程时间越长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构成风险越大;血Ca值越少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构成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