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PTL)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诱导的成骨细胞(MC3T3-E1)成骨分化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用浓度为2.5~80 μmol/L的小白菊内酯与地塞米松共同处理MC3T3-E1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将MC3T3-E1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地塞米松组(Dex组)、小白菊内酯低、中、高浓度组(PTL-L组、PTL-M组、PTL-H组)、小白菊内酯高浓度+Wnt抑制剂组(PTL-H+DKK1组),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细胞ALP活性,茜素红S染色观察细胞矿化结节形成;Western blot检测细胞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骨形成蛋白2(BMP2)、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及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浓度为2.5~80 μmol/L的小白菊内酯可促进地塞米松诱导的MC3T3-E1细胞增殖,选择小白菊内酯浓度为5.0、10.0、20.0 μmol/L进行后续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Dex组ALP活性显著降低,矿化结节减少,RUNX2、OCN、BMP2、Cyclin D1、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Dex组比较,PTL-L组、PTL-M组、PTL-H组ALP活性、矿化结节数依次升高,RUNX2、OCN、BMP2、Cyclin D1、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与PTL-H组比较,PTL-H+DKK1组ALP活性与矿化结节显著降低,UNX2、OCN、BMP2、Cyclin D1、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小白菊内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减轻地塞米松对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柚皮苷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原代HPDLCs,加入含不同浓度柚皮苷的培养液(100、10、1、0.1、0.01 mg/L),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HPDLCs的培养上清液中ALP的活性,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加入柚皮苷后不同时间点(24h、48h、72h),HPDLCs的骨形成蛋白2(BMP2)、I型胶原蛋白(Col I)、骨保护蛋白(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柚皮苷试验组HPDLCs培养上清液中的ALP活性显著增高(P<0.05),其中1mg/L组的ALP活性最高,此浓度柚皮苷作用下,24h后,BMP-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呈时间依赖性,48h后,Col I和OPG的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上升。结论:柚皮苷促进了HPDLCs细胞向骨细胞分化功能,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Coll I、BMP2和OPG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柚皮苷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HIF-1α/VEGF信号通路和H型血管形成的影响,探讨柚皮苷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随机将36只大鼠分为去卵巢组、假手术组和柚皮苷治疗组)。柚皮苷治疗3个月后,检测血清和骨髓上清骨代谢指标和HIF-1α/VEGF信号通路变化,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骨微结构及H型血管变化。结果 柚皮苷治疗组大鼠血清中成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I型原胶原分子N 端前肽(PINP)]升高;而骨吸收标志物血清C端交联肽(CTX)降低;HIF-1α在血清和骨髓上清中表达均升高;VEGF在骨髓上清中表达升高,而血清中无明显改变;BMD和Micro-CT结果显示柚皮苷治疗组大鼠骨密度和骨量增加;同时股骨近端H型血管表达升高。结论 柚皮苷可以调节骨代谢,改善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HIF-1α/VEGF信号通路、促进H型血管形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白茅苷治疗去卵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和骨量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双侧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随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以及白茅苷组(BMG),每组10只;其中BMG组去卵巢大鼠每天给予白茅苷(20 mg/kg)灌胃治疗;待12周治疗结束后分离培养各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使用碱性磷酸酶(ALP)和茜素红(ARS)染色并使用蛋白质印迹检测BMP-2、Runx2、OPN、OCN、ALP和Col1蛋白表达;进一步使用Micro-CT和骨生物力学检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OVX组大鼠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后ALP和ARS染色阳性面积以及BMP-2、Runx2、OPN、OCN、ALP和Col1表达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而经过BMG治疗,BMG组大鼠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后ALP和ARS染色阳性面积以及BMP-2、Runx2、OPN、OCN、ALP和Col1表达较OVX组明显增加(P0.05)。OVX组股骨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BMD、BV/TV、Tb.N和Tb.Th较Sham组明显降低,而Tb.Sp则明显升高(P0.05)。BMG组左侧股骨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BMD、BV/TV、Tb.N和Tb.Th均明显高于OVX组(P0.05),而Tb.Sp明显低于OVX组(P0.05)。结论白茅苷通过促进BMSCs诱导成骨分化来减少去卵巢大鼠骨骨密度、骨量和骨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结合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以CHA作为转VEGF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可吸附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将其植入兔尺骨中段10mm骨缺损处,以CHA/BMSCs、自体骨移植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在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解剖、X线摄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各组骨愈合程度及力学强度。结果 术后8周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摄片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基本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12周组织工程骨组组抗扭转强度优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 CHA结合转VEGF基因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可用于骨缺损修复,优于自体骨移植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其作用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合理性,可行性。方法 在42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分为4组: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植入组(A1组:20侧),单纯牛脱蛋白松质骨植入组(A2组,20例),自体骨植入组(B1组:20侧),空白对照(B2组:20侧)。在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2周时,A1组,B1组骨缺损均已完全修复,而A2组,B2组骨缺损未修复;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周A1组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均高于B1组,而术后8周后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可修复骨缺损,并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7.
自固化磷酸钙复合BMP及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自固化磷酸钙(CPC)复合BMP与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复合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提供参考。[方法] 5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于一侧股骨中上段造成2cm长皮质骨缺损模型,分别进行:A组复合BMP与CPC的新鲜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B组单纯新鲜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C组自体大段骨移植。移植骨均用直径3mm三棱髓内针固定。于术后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对比各组移植骨愈合过程与修复效果。[结果] CPC复合BMP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早期骨修复效果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P〈0.01),与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相似,至12周3组均达骨性愈合,以A组及C组骨修复塑形较好。CPC复合BMP组骨痂量较多,分布于移植骨与宿主骨结合部及移植骨周围,形成皮质骨外骨桥,并较早在异体骨外表面形成破骨与成骨,异体骨内哈佛氏管扩大,衬垫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血细胞较其它组多。CPC随着新骨的形成及改建塑形逐步缓慢降解。[结论] CPC复合BMP对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愈合及替代有增强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积雪草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诱导作用以及潜在机制。方法 使用6个浓度的积雪草苷(0、5、10、20、30、40 μmoL/L)作用BMSCs,利用CCK-8与检测细胞增殖率与细胞凋亡率,筛选出积雪草苷对BMSCs最大无毒浓度。将BMSCs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积雪草苷组与抑制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积雪草苷组使用积雪草苷对BMSCs进行诱导成骨分化,抑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SB-431542(50 moL/L)处理。诱导12 d后,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中矿化结节的数量,RT-qPCR检测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骨桥蛋白(OPN)和骨钙素(OCN)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p-Smad2、Smad3和p-Smad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20 μmoL/L的积雪草苷对BMSCs无明显抑制效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积雪草苷促进BMSCs钙化结节形成增多,ALP、OPN和OCN基因表达水平升高,TGF-β1、p-Smad2和p-Smad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积雪草苷在TGF-β/Smads通路被抑制的情况下仍然能发挥诱导BMSCs成骨分化作用。结论 积雪草苷具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潜力,可能涉及的机制为激活细胞中TGF-β/Smads通路,上调OPN、ALP与OCN基因表达量,帮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完成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单体淫羊藿苷、补骨脂素、齐墩果酸、二苯乙烯苷对间充质细胞中BMP2、BMP4、RUNX2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和阐释肾中精气对关节软骨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丰富、补充和发展"肾藏精主骨"脏象理论。方法取1月龄野生型小鼠双侧后肢骨,分离间充质细胞(P1),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淫羊藿苷组、补骨脂素组、齐墩果酸组和二苯乙烯苷组,实时定量PCR法检测BMP2、BMP4、RUNX2基因表达;Western-Blotting法检测BMP2、BMP4、RUNX2蛋白表达含量。结果1与成骨对照组相比,四个中药组BMP4、RUNX2基因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与成骨对照组相比,淫羊藿组和二苯乙烯苷组BMP2基因表达显著增高(P0.05);2与成骨对照组比较,补四个中药组BMP2、BMP4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增强;淫羊藿苷组和二苯乙烯苷组RUNX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强。结论 1实验用四种补肾中药单体能够上调BMP2、BMP4、RUNX2基因和蛋白表达;2补肾中药对骨关节炎的防治作用可能与本研究的分子机制有关;3"肾主骨"理论包含了肾对关节软骨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脂联素(adiponectin, ApN)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BMSCs,构建ApN过表达质粒及干扰质粒,转染至BMSCs中。将BMSCs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过表达组、过表达空载组、干扰组和干扰空载组。茜素红染色观察各组细胞钙化沉积。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染色观察各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qRT-PCR检测ApN受体、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信号通路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BMSCs中钙化沉积和ALP阳性表达增多,AdipoR1、AdipoR2、BMP2、RUNX2、Smad1和Smad5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干扰组BMSCs中钙化沉积和ALP阳性表达减少,AdipoR1、AdipoR2、BMP2、RUNX2、Smad1和Smad5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ApN可能通过上调BMP信号通路促进BMS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下肢大段骨缺损治疗中Ilizarov技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体会,探讨不同病例的术式选择。[方法]14例下肢大段骨缺损,平均8.5cm,其中股骨2例;胫骨12例;创伤1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感染和(或)软组织缺损,骨肿瘤切除3例?分别采用肢体短缩加骨段截骨延长,或加骨段输送延长,或单纯骨段截骨输送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1a以上随访,骨缺损治愈,骨感染消失,皮肤创面消灭,肿瘤无复发,无附加神经血管损伤症状:[结论]Ilizarov技术是治疗骨大段缺损的简单而有效方法,根据不同病例,选择不同术式可简化治疗过程.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12.
活骨移植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长段骨与关节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四肢骨肿瘤的广泛或边缘切除后,长段骨关节缺损的修复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四肢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4~37岁。骨巨细胞瘤4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韧带样纤维瘤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3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软骨母细胞瘤1例,瘤样病损致骨溶解1例。14例四肢侵袭性良性骨肿瘤行肿瘤广泛或边缘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腓骨、带腓骨头腓骨近端和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移植修复骨缺损、重建桡腕关节和重建肩关节。移植体行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多普勒血管超声,其中3例行ECT核素骨扫描,并作关节功能评定。结果:随访3个月~5年,13例均于手术后3个月后达Ⅰ期愈合,其中1例因内固定松动再次手术而愈合。1例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切刮与植骨术后愈合;2例畸形愈合行截骨矫形后愈合。关节功能评定:优9例,良3例,差2例。结论:骨肿瘤切除后行骨移植修复骨缺损、重建关节,手术切除彻底,复发率低,植骨愈合可靠,重建后的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长骨骨缺损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SDBMG)移植治疗长骨大块骨缺损9例,结果,除1例因适应证选择不当而失败外,其它8例均得到治愈,患健肢等长。说明SDBMG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和可靠的生物力学性能,是修复长骨大块骨缺损的理想移植材料,可作为自体骨合适的替代材料推广使用,但对急性感染性骨缺损应慎用  相似文献   

14.
Hao L  Cai Y  Niu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9):665-668
目的:探讨应用异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生物材料填充方法。方法:总结应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异体松质骨移植治疗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57例。年龄6-56岁,平均年龄17.4岁。结果:除1例因感染异体骨取出外,其余56例均取得满意的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依骨腔大小或植骨量的不同愈合时间 亦有所不同。单纯异体松质骨移植与异体松质骨加自体松质骨混合移植相比,愈合时间没有明显不同。植骨量越大,骨愈合时间越长。此组患者中未见明显排异反应及并发感染者。肿瘤复发率为7%。结论:同其他骨缺损填充方法和大块异体骨的使用相比,此种方法可行性较好,安全性较高。在骨愈合率,骨愈合时间上及复发以外并发症的发生上同自体松质骨植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深度冷冻大段同种骨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现代骨组织库,观察深度冷冻大段同种骨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深度冷冻、物理脱脂、真空包装和辐照灭菌等现代技术处理人类大段骨组织,临床应用24例,包括创伤性肢体骨重建、半侧骨盆重建、半侧骶骨移植、四肢大段骨或骨关节移植等,观察近期临床结果。结果:骨移植材料的无菌检测合格,生物力学强度无明显下降,可远程运输和短期保存.全部病例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成功率为100%.结论:深度冷冻大段同种骨临床使用安全可靠,保存和运输方便.  相似文献   

16.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骨肿瘤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骨肿瘤骨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的总结15例骨肿瘤巨大骨缺损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资料。病灶处理:切刮12例,段截3例。作带血管蒂的的骨块转位移植12例,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3例。结果:全部病例获长期随访,平均随访3年。所有病例在术后3~4月达骨愈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骨肿瘤巨大骨缺损,能缩短骨愈合时间,复发少,患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7.
冷冻干燥同种骨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建立现代骨组织库,观察系列冷冻干燥同种骨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深度冷冻、真空冷冻干燥和辐照灭菌等现代技术处理人类骨组织,临床应用系列冻干骨94例,包括骨缺损填充、骨不连植骨、脊柱和关节融合、人工关节翻修、髋臼造盖等,观察近期临床结果。结果:冻干同种骨的理化性能、无菌检测和生物性能完全符合体内植入物的相关国家标准,常温下可保存2年。94例中的90例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优良率为95.76%,成功率为97.87%。结论:冷冻干燥同种骨使用安全,保存和运输方便,可替代临床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18.
骨基质明胶复合自体红骨髓及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骨基质明胶复合自体红骨髓及同种异体骨联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方法:76例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损患者,彻底刮除病灶或作肿瘤骨段切除,并对瘤壁作灭活处理,以同种异体骨作支架,周围填充骨基质明胶和自体红骨髓复合物,术后观察机体反应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术后机体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无1例发生感染,所有病例随访时间为5~16个月,X线显示新骨形成时间为术后1.5~4月,完全骨化的时间为术后5~9月,骨缺损骨性愈合74例,并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肿瘤复发2例。结论:骨基质明胶、自体红骨髓、同种异体骨复合物能有效修复骨缺损,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Male rats weighing 100 g were assigned to groups and injected daily for 10 days with vehicle (control), 0.4, 2.0, 4.0, 10.0, or 20.0 mg/kg/day of ethane-1-hydroxy-1,1-diphosphonate (EHDP) or dichloromethylene diphosphonate (Cl2MDP). The proximal tibial metaphysis and epiphysis were assayed for changes in percentage of hard tissue and bone formation parameters. From the data, information about hard tissue resorption was deduced.All doses of Cl2MDP and doses of 2.0 mg EHDP/kg/day and greater cause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percentage of hard tissues with Cl2MDP being more effective than similar doses of EHDP in decreasing bone resorption.Osteoclast population parameters were increased with all doses of both Cl2MDP and EHDP with Cl2MDP having a greater effect than similar doses of EHDP. Decreases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osteoprogenitor pool parallel the decreases in osteoblasts and bone formation parameters. These decreases in osteoprogenitor pool proliferation do not account for the increases with diphosphonates in osteoclast population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D-半乳糖对1月龄及3月龄雌性小鼠骨干重、骨羟脯氨酸、骨钙及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 1月龄及3月龄昆明种雌性小鼠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O00mg·mg·d-1,连续42d,取右侧股骨测定骨干重、骨羟脯氨酸、骨钙、骨微量元素.结果 D-半乳糖对1月龄小鼠骨干重、骨羟脯氨酸、骨钙和微量元素无明显影响;可使3月龄小鼠骨干重、骨羟脯氨酸和骨钙减少,骨干重与体重比值,骨镁与骨干重比值降低.结论 D-半乳糖不能导致1月龄小鼠骨质丢失,但可导致3月龄小鼠骨质丢失,提示D-半乳糖对处于骨生长期及已进入骨维持期的雌性小鼠具有不同的骨药理作用.D-半乳糖导致3月龄小鼠骨质丢失可能与骨镁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