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完全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梗塞(TACI)与后循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POC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经股动脉选择性溶栓(IAT)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共62例,其中发病6 h内的TACI患者44例,起病12 h内的POCI患者18例,行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对梗死部位接触性给予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作动脉溶栓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1 d、90 d的Barthel指数(BI)比较,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并分析脑梗死的性质、部位及给药时间对血管再通率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在溶栓后2 h、24 h.7 d及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后21 d及90 d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TACI患者给药时间<4.5h组和4.5~6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4.5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4.5~6 h组(P<0.05).POCI患者给药时间<9h组和9~12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9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9~12 h组(P<0.05).(3)脑血栓形成亚组与脑栓塞亚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脑血栓形成亚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脑栓塞亚组(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均有效,对TACI疗效优于POCI 各责任血管再通率不同 但POCI更应积极动脉溶栓 给药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安全性越高.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比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差.  相似文献   

2.
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VBA)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VBA闭塞脑梗死患者,对43例VBA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对照组50例行临床常规治疗者,比较两组疗效并分析溶栓治疗组6 h内外阻塞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溶栓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8.76,P<0.01),溶栓治疗组治疗时间6 h以内和6 h以外的预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阻塞血管再通23例(53.49%);溶栓时间6 h以内6例(13.95%),其中阻塞血管再通4例(9.30%)预后均好,6 h以上37例(86.05%),阻塞血管再通19例(51.35%),预后好的有16例(43.24%);颅内出血1例(2.32%),再灌注损伤19例(44.18%);再栓塞1例(2.32%),死亡12例(27.91%),分析后认为VBA再通率较低,6 h以内和6 h以外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血管再通和预后明显相关(P<0.01,相关系数r=0.99).结论:VBA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疗效确切,阻塞血管再通和预后明显相关,阻塞血管成功再通预后较好,不成功再通预后较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3.
肖海  刘彪  覃星悦 《华夏医学》2008,21(1):68-70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脑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动脉溶栓组30例,予尿激酶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2静脉溶栓组32例,予尿激酶120万IU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行NIHSS评分及90d后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1脑血管造影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成功再通25例(完全再通16例,部分再通9例),血管再通率为83.33%。2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h、24h、3d、7d、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溶栓后14d、30d、90d时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动脉溶栓组显效率为80.0%,静脉溶栓组显效率为59.38%。两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4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2例(6.67%),均为梗死灶渗血,静脉溶栓组中脑梗死灶内渗血3例(9.38%),两组均为无或轻症状性脑出血。结论:早期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能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显效率优于静脉溶栓组,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在6h内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72例ACI患者分为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其中动脉溶栓组25例,静脉溶栓组47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之后不同时间点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进行评分,同时3d后行头颅MRI+MRA检查了解颅内血管再通情况。结果两组在溶栓后4h的E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h、24h、72h、1周、2周、1个月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后复查头颅MRA血管再通率动脉组优于静脉组,且凝血酶和凝血酶原的时间动脉组明显比静脉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动脉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静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管患者接受动脉内还是静脉内溶栓,对ACI的治疗都是有效的。但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和血管再通率均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3~24 h(颈内动脉系统闭塞6h内,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4 h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予尿激酶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26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6h以内。分5组:1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通率、NHISS评分、死亡率。结果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发病时间6 h内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发病<6?h ACI患者160例,按照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愿分组,观察组采取rt-PA+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取rt-PA动脉溶栓,每组8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h、7?d、3个月NIHSS评分、ADL评分,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及临床预后。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100%(完全再通76例,部分再通5例),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95%(完全再通62例,部分再通14例,未通4例),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仅2例再发脑梗死,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术后12例再发脑梗死,且4例因脑梗死伴脑疝死亡,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发病6?h内采取rt-PA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提高溶栓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安全性良好。但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及术前准备耗时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延长溶栓处理时间,抵消早期动脉溶栓的优势,建议视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溶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华元人  谭玉林  张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26(5):437-438,F00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经超选择性插管腔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起病至溶栓时间 <6h 2例 ,>6~ 12h 2例 ,均采用微导管技术经造影证实 ,于靶血管起始部进行溶栓。结果 :起病至溶栓时间 <6h 2例血管完全再通 ,>6~ 12h 2例 ,1例部分再通 ,1例无效。再通后相应神经功能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其时间生物学密切相关 ,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云龙 《当代医学》2021,27(28):137-138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血管再通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和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局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均为6 h以内,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结果:18例颈内动脉系闭塞患者中16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2例未通。结论: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大剂量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距溶栓6h内12例,6~12h8例,超过12h6例,应用大剂量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6hx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例,结果:发病6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为75%,发病6~12h再通率为50%,超过12h再通率为33.3%,急性脑梗塞发病距溶栓6h内基本痊愈率达70%。结论:在剂量国产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疗效。而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探讨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②方法发病6h 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分为溶栓组(16例,接受rt-PA 40mg静脉溶栓治疗)和对照组(14例,未使用rt-PA,其他治疗同溶栓组)。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后2、24h、10d的NIHSS评分及10d时的Barthel指数,并复查头颅CT,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③结果两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溶栓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溶栓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5%、50%, P <0.05),溶栓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两组均无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④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前提下,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起病2.5~14h内进行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量25万~125万U(平均75万U)。结果 58例脑血管造影发现血栓闭塞51例,溶栓后成功再通37例。溶栓后发现3例血管狭窄明显,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无血栓闭塞7例。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21例,明显好转17例,死亡2例。并发脑出血2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用药总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在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和脑血管再通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发病均在 6h以内 ,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进行治疗 ,溶栓药为尿激酶。结果 共有 9例患者入选 ,有 3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 ,5例部分再通 ,1例无再通 ,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患者欧洲脑卒中评分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溶栓前后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5) ,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1例伴有皮下出血 ,1例发生再灌注损伤。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 ,明显促进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副作用少 ,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其中联合溶栓组(A组)44例、单用rt-PA组(B组)37例、单用尿激酶组(C组)32例、对照组(D组)48例。评价4组治疗后28d的疗效,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3个溶栓组与D组在28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之间28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再发脑梗死率、病死率及非症状性脑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脑出血(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0%、27.0%、28.1%、4.2%,A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与B、A与C、B与D、C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组、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发生率低于两组,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62例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涛  张猛  王琳  许志强  周华东 《重庆医学》2008,37(8):855-85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内超早期溶栓治疗疗效。方法对2001年10月~2007年10月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62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分析,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62例患者血栓位置分别为:大脑中动脉主干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49例,椎-基底动脉6例。溶栓后血管再通41例,成功再通率为66.13%。54例临床表现改善,治疗前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47.30±12.78;治疗后ESS评分83.5±2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的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用法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和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 :发病 6h内的脑梗塞病人 97例分为大剂量冲击组 44例、小剂量分次给药组 2 8例、对照组 2 5例。在溶栓前后动态记录患者ESS及TT、PT、APTT、FIB、D D、GMP 14 0、FDP等。结果 :溶栓后一个月ESS冲击组由 5 1 81增至 90 89;分次组由 5 3 38增至 77 6 8;对照组由 5 2 8增至 72 8。冲击组、分次组及对照组梗塞灶形成率分别为 34 0 9%、46 43 %、72 0 %。冲击组、分次组对凝血及纤溶指标均有影响 ,以冲击组更明显。结论 :大剂量尿激酶冲击治疗急性脑梗塞在提高疗效、减少梗塞灶的发生率及缩小梗塞体积等方面均优于另二组。TT、FIB和D二聚体可作为溶栓监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CT值确定溶栓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通过脑梗死CT值的测定确定溶栓时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 12 1例病例分为 3组 :A组 ,即CT- 溶栓组 (CT没有与神经功能缺失相对应的低密度影像 ) 31例 ;B组 ,即CT+溶栓组 (CT扫描显示与神经功能缺失相对应的低密度影像 ,但CT值测定不低于健侧对应区的 5 0 % ,范围小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1 3) 30例 ;C组 ,即对照组 ,患者常规治疗不用溶栓疗法 6 0例。入选溶栓治疗的病例统一用国产尿激酶 (天普洛欣 ,广东天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80~ 10 0万U加入生理盐水 15 0ml静滴 ,静滴时间控制在 2 0~ 30分钟。溶栓后 2 4小时开始口服或鼻饲阿司匹林 ,每日 0 .2~ 0 .3g ,共 10天后改为维持量 ;记录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CT+溶栓组、CT- 溶栓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对溶栓组 6小时内和大于 6小时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组无症状性脑出血各 2例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通过脑梗死CT值的测定确定溶栓时机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凡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记录在下列时间点:溶栓前,溶栓后2、6、24、48、72 h的静脉血进行凝血标志检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中超早期溶栓疗效显著,而早期溶栓和晚期溶栓同样有效。结论:急性脑梗死(进展型脑卒中)晚期溶栓治疗与早期是同样有效可行的,而超早期溶栓疗效更显著,提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 h以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