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丛麻醉一针法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摆好姿势让头尽量后仰,充分暴露麻醉所需解剖位置,包块大的一侧先阻滞颈深丛后阻滞颈浅丛,共给局麻药12ml,另一侧刚只阻滞颈浅丛,给局麻药8ml。15min后,给予镇静、降压药。结果均有血压升高,有2例出现喉返神经阻滞,有1例出现霍奈氏综合征,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及全脊麻发生。结论颈丛麻醉一针法较以往颈丛麻醉三针法相比,对患者损伤小,阻滞效果亦能满足手术需要,并发症少,且初学者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2.
颈丛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107例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祥云  谢建梅 《右江医学》2004,32(3):256-257
目的 探讨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的麻醉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颈丛阻滞均采用一针法 ,颈深丛注射麻药1%利多卡因 +0 .2 5 %罗哌卡因 6~ 8ml,颈浅丛注射麻药 5~ 6ml。双侧颈深加双侧颈浅阻滞 2 1例 ,一侧颈深双侧颈浅阻滞 86例 ,术中均用哌替啶与氟哌利多合剂辅助麻醉。结果 全组麻醉效果尚满意 ,能顺利完成手术 ,有 45例 (占 42 .1% )出现心率、血压增高 ,4例颈丛阻滞 2 0~ 3 0分钟后出现呼吸困难改全麻插管。全组病人痊愈出院。结论 颈丛阻滞麻醉下行颈部手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及时发现并准确处理 ,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单纯臂丛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手术麻醉效果欠佳,观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75例患者,用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1:1共15~18 ml行臂丛神经阻滞,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0 ml加注射用水5 ml配麻药共10 ml行颈浅丛阻滞后,观察术中患者的麻醉情况.结果 臂丛加颈浅丛阻滞麻醉阻滞范围理想,麻醉效果均可.结论 臂丛加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司洛尔为一超短效β受体阻滞药。为观察其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副反应的效果 ,选择 40例 ASA ~ 级行颈丛阻滞的甲状腺类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 ,每组 2 0例。麻醉药液为 1 %利多卡因加 0 .2 5 %布比卡因 ,总量 3 0 ml。实验组在局麻药液中加入艾司洛尔 0 .6 mg/kg。两组均以 C4 一针法行双颈浅、单侧颈深丛阻滞。记录阻滞前 ,阻滞后 5、1 0、1 5、2 0、3 0 min的 SBP、DBP、HR。结果显示 ,对照组在阻滞后各时段血压 ,心率与阻滞前比较均较实验组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组在阻滞后各时段血压心率虽较阻滞前有所升高 ,但幅度轻微 ,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副反应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一针法颈深、浅丛阻滞麻醉+泵入瑞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100例进行观察.方法一:一针法颈深丛阻滞,以胸锁乳突肌与颈外静脉交叉处外侧缘为穿刺点,垂直进针触及C4横突处,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即在该点处注射0.447%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混合液5ml.颈浅丛: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或与颈外静脉交叉处上0.5cm垂直进针0.3-0.5cm.即在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或颈阔肌筋膜下注0.447%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混合液各7ml.手术开始前5分钟,静脉泵入瑞芬太尼镇痛.  相似文献   

6.
双侧C_4横突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40例体会宋丽明大连铁路医院116001为提高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更好配合甲状腺手术,我院自1992年以来改用C4横突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其中行双侧C4横突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4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丽霞  沈丽菲 《河北医学》2005,11(9):796-797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对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60例颈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观察组、n=30),生理盐水组(对照组、n=30),颈丛阻滞药液为1%利多卡因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总量20ml。两组均以C4一针法行双侧颈浅丛和颈深丛阻滞。观察组颈丛阻滞后即静推艾司洛尔0.5mg/kg,1min静推,对照组颈丛阻滞后即静推生理盐液5ml。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艾司洛尔能有效地预防颈丛阻滞引起的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和高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止病效果。方法:先采用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效果确切后,再作颈浅丛阻滞。结果:32例病人均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讨论:锁骨及肩部神经分布特点是:C3-6。神经根支配,锁骨上神经由C3-4。组成,它的分布呈披肩状,臂丛的上干是由C5-6。组成,支配肩、臂后部皮肤。臂丛和颈浅丛阻滞,能完成锁骨骨折的手术,操作简单,易于管理,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C4+C(6颈4神经+颈6神经)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应用0.5%罗哌卡因10 mL进行C 4+C 6颈浅丛阻滞,对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C 4+C 6双点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效果满意,阻滞良好以上者136例,占全组病例的90.6%.结论C 4+C 6双点颈浅丛阻滞简单易学,穿刺成功率高,效果确切,用药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两种不同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比较其麻醉效果及对循环的影响。方法:50例ASAⅠ-Ⅱ级择期甲状腺腺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采用C3深丛阻滞(相当于C3横突处一点)及浅丛阻滞法(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Ⅱ组用C3、C4深丛阻滞法(相当于C3、C4横突处各一点)及浅丛阻滞法。均以20ml注射器及v号3.5cm针头进行须深丛和颈浅丛神经阻滞。颈深丛阻滞注入1.14%利多卡因与0.14%丁哌卡因混合液,单测一点4~6ml,两点即8-12ml,双侧一点8~12ml,两点即16~24ml(均不加肾上腺素)。颈浅丛阻滞用1.33%利多卡因及0.25%布比卡因,单侧10ml,双侧20ml。观察两组阻滞前后BP和HR变化情况。结论:两组阻滞麻醉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两种阻滞方法对循环的影响却不同,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阻滞后5~30minBP升高平均值和HR增加方面看Ⅰ组对循环影响较轻,Ⅱ组则较大。C3主要支配颈部区域,浅丛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对甲状腺腺瘤手术来说,二者配合应用,麻醉效果满意,用药量小,对迷走神经阻滞较轻,对循环系统影响相对轻,副作用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孙朝辉  孙传良  黄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69-2670,2676
目的:以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三种不同局麻药用于颈丛神经阻滞,比较观察其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三组均于入室20min后行双侧C4横突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分别用0.25%布比卡因(A组),0.25%罗哌卡因(B组),0.25%左旋布比卡因(C组),三组均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混合液共20ml。每侧C4横突注药6ml,后退针至颈阔肌表面扇形注射4ml,双侧同时阻滞。记录颈丛神经阻滞前(T0)、颈丛神经阻滞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时的SBP、DBP、HR、SpO2。结果:T1~T4时三组SBP、DBP、HR均明显高于T0时(P<0.05),T0~T4时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pO2三组各时段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维持于95%以上。三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均为100%。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能增强麻醉效果,并使循环更趋稳定,但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安全性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导向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例拟行上肢手术并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术前评价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在进针过程中,实时超声显示阻滞针,沿着神经周边注射局麻药,记录上肢各神经的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臂丛神经在横断面上清晰表现为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内部由点状回声组成。注射局麻药后,神经被无回声区浸润。25例均阻滞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70±4.22)min,平均起效时间为(6.4±0.11)min。注药后的24min,上肢所有7根神经完全阻滞率均为100%。结论:超声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刘美玉 《当代医学》2009,15(13):88-89
目的探讨颈丛阻滞局麻药中加小剂量吗啡用于甲状腺术后镇痛,证明周围神经内也存在阿片受体。方法行双侧颈浅丛+C4阻滞,A组局麻药中加吗啡5mg,B组注入局麻药的同时,给予吗啡5mg肌注,C组局麻药中不加吗啡,进行三组对比观察。结果A组术后镇痛满意度优良率达100%,镇痛持续时间均大于24h,疼痛均在Ⅰ级以下,术后均免用止痛剂;A组和B、C两组P〈0.01,B、C两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行颈丛阻滞局麻药中加小剂量吗啡可用于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低浓度利多卡因和左布比卡因合剂在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时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传统的改良一点深丛阻滞法,但两侧深丛各只注药4ml;浅丛于胸锁乳突肌后缘,在皮肤与颈阔肌间向头、足、对侧各注药3 ml,胸锁乳突肌中点处注药2 ml。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痛效果,分别对麻醉前、麻醉后5 min、10 min、切皮时、术中探查时和手术后6个时间点进行评估。观察并记录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并发症及麻醉效果。结果利左布合剂组(L组)在阻滞后的10 min、切皮时和术中探查时阻滞效果优于单纯用0.25%布比卡因组(B组),P〈0.05;L组起效时间短、完善时间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67%利多卡因和0.25%左布比卡因合剂应用于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是相对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麻醉安全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 51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2组,Ⅰ组为单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肌间沟阻滞法,肘以下手术采用腋路阻滞法,1次完全注入局麻药40 mL; Ⅱ组为两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采用肌间沟加颈丛神经阻滞(C4),以肌间沟臂丛阻滞为主,肌间沟注射局麻药25mL,颈丛神经阻滞15 mL,肘以下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阻滞,以腋路臂丛阻滞为主,腋路注射局麻药混合液25 mL,肌间沟注射15mL,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成功率86.48%,明显低于Ⅱ组(96.91%),有3例改全麻插管完成手术;Ⅰ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Ⅱ组;Ⅱ组术中血压、心率变化较Ⅰ组平稳(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或肌间沟加颈丛两点阻滞法,能保证麻醉效果,成功率高,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应用改良的颈神经丛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一点法深浅颈神经丛阻滞。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深丛均为0.25%布比卡因液或1.14%利多卡因和0.14%地卡因混合液,每侧各约5-6ml。A组为与深丛相同浓度的局麻药液,每侧约8-10ml,B组为与A组所用药同等剂量,但其浓度为A组的2/3(即加入1/3容量的生理盐水),使浅丛容量较A组增加1/3,约为11-13.5ml。结果:两组病人经过顺利,均无并发症。阻滞效果均较好,但A组病人在手术进行到牵拉甲状腺上极时,有12例病人牵拉痛较明显。结论:低浓度高容量法颈丛阻滞,效果可靠、安全、并发症少,是甲状腺大部切除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浓度为0.67%利多卡因和0.25%左布比卡因合剂在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时,对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麻醉穿刺方法同传统的改良的一点深丛阻滞法。实验组为两侧深浅丛均阻滞,深丛注药4 ml;浅丛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于皮肤与颈阔肌间向头、向足、向对侧各注药3ml,胸锁乳突肌中点处注药2 ml,共计30 ml;对照组为传统的改良阻滞法。分别记录阻滞前,阻滞后15、30、45、60 min和手术毕6个时间点的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结果两组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在阻滞后的30min内,RR、SpO2,HR、SBP、DBP变化都较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剂量、低浓度的利多卡因和左布比卡因合剂应用于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对呼吸循环影响更小,相对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张宜波  颜学军 《海南医学》2010,21(22):95-96
目的比较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浅丛联合C5或C6横突神经阻滞的效果,为锁骨骨折手术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锁骨骨折病人60例(内侧1/3骨折和外侧2/3骨折各30例),分为A、B两组:A组采用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内侧1/3骨折采用颈浅丛联合C5横突神经阻滞,外侧2/3骨折采用颈浅丛联合C6横突神经阻滞。每组含内侧1/3骨折和外侧2/3骨折各15例。结果 A组成功率为60.0%,B组成功率为83.3%,B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颈浅丛联合C5横突或C6横突是一种定位简单、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裴芩  李坤 《中国现代医生》2014,(21):147-149
目的 观察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共60例锁骨骨折患者实施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实施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对阻滞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3.3%,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4例轻度的霍纳式综合征,1例喉反神经阻滞;对照组出现6例霍纳式综合征,3例喉反神经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膈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是一种效果非常理想的麻醉方法,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甲状腺腺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超  张礼梅  赵强  王立 《四川医学》2010,31(11):1625-1627
目的探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A组患者用0.447%的罗哌卡因20ml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每侧10ml,待效果确定后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诱导用药相同,咪达唑仑0.05μg/kg,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5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插入适合的气管导管,然后行机械控制呼吸。监测记录麻醉前、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记录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 B组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而A组各时段无明显变化(P〉0.05)。A组麻醉复苏时间比B组短(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毕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