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 imaging,HR 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的评估价值,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70例行头颅HRMRI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分别纳入脑梗死组(n=42)与TIA组(n=28)。分析头颅HRMRI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结果①脑梗死组中分布于腹侧壁、上侧壁的斑块数量高于TIA组,背侧壁、下侧壁斑块数量低于TIA组(P 0.05);②两组血管面积(VA)、管腔面积(LA)、血管最狭窄处(MLN)血管面积(VAMLN)(VAML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脑梗死组LAMLN显著低于TIA组,管壁面积(WA)MLN显著高于TIA组(P 0.05);③两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构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脑梗死组PA、狭窄率、显著高于TIA组,斑块负荷百分比、RI显著低于TIA组(P 0.05);④脑梗死组易损斑块显著高于TIA组(P 0.05),但两组易损斑块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⑤RI对脑梗死无明显诊断预测价值[AUC 0.591(0.454~0.728)];其余指标用于脑梗死的诊断预测均具一定诊断效能,以WAMLN诊断效能最佳[AUC 0.763(0.649~0.876)]。结论 HR MRI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具重要价值,且脑梗死与TIA在斑块分布、血管最狭窄处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及斑块稳定性上差异显著,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风险,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类型桥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长海医院收治的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行3. 0T HR-MRI基底动脉管壁成像检查患者,桥脑梗死分为桥脑旁中央梗死(PPI)和深部小梗死(SDPI)。所有患者均行3D-TOF MRA和HR-MRI管壁T_1WI、T_2WI和T_1WI增强序列扫描,对比研究PPI和SDPI患者基底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及斑块特征。结果 55例急性桥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PPI组37例,SDPI组18例。3D TOF MRA显示PPI组和SDPI组基底动脉狭窄50%以上分别为21例(58. 8%)和7例(38. 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 214)。PPI组16例基底动脉狭窄小于50%,其中14例(87. 5%) HR-MRI检测出基底动脉斑块形成,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明显高于SDPI组(27. 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BAD斑块强化分别占PPI组和SDPI组中35. 1%和5. 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8)。结论 HR-MRI基底动脉管壁成像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PPI和SDPI的常见原因,BAD不稳定斑块常见于PPI,而SDPI中少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的记忆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其与TIA的病程、次数及持续时间与记忆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颈内动脉系统和3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在TIA末次发作后3~7d进行临床记忆量表(甲套)、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Zung抑郁自评量表测试,并与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同时对TIA发作的病程、次数、持续时间与记忆障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颈内动脉系统组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在临床记忆量表中除无意义图形再认外,其余各项的等值量表分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1),两组在临床记忆量表中的各项等值量表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颈内动脉系统组的即刻记忆、语言能力及MMSE总评分,椎-基底动脉系统组地点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及MMSE总评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3)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病程、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与临床记忆量表和MMSE的各项等值量表分之间无相关性。结论(1)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短时记忆障碍。(2)颈内动脉系统TIA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HRMRI对2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T1WI加强成像及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观察HR-MRI上MCA狭窄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及斑块特性,计算狭窄率、斑块面积比、血管重构率及残腔率;将斑块定性分为4类:等信号、高信号、低信号和混杂信号,然后定量测量斑块强化情况。根据DWI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卒中组与非急性卒中组,对比2组患者的斑块特征。结果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易形成环形及沉积在管腔前下壁,斑块厚度为0.5~1.5mm;急性卒中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大脑中动脉呈混杂信号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非急性卒中组(P0.05),斑块强化率也明显高于非卒中组(P0.05)。轻、中度狭窄血管重构率与残腔率无明显相关性,轻、中、重度狭窄时斑块面积比与残腔率均呈负相关。结论 3.0T HR-MRI评估粥样硬化性狭窄大脑中动脉的斑块分布及管壁重构模式具有明显优势,结合HR-MRI显示的斑块强化率及混杂信号等可提高对急性卒中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根据MCA支配区是否有急性脑梗死或TIA,将116例有MCA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分为症状组80例及无症状组36例。采用3.0 T HR-MRI检查MCA斑块影像学特征。结果症状组患者环形斑块比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19)。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斑块信号类型在T_1WI、T_2WI和STI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无症状组比较,症状组斑块明显强化比率显著升高(P0.001),无强化及轻度强化比率显著降低(均P0.001)。结论 HR-MRI可以清晰显示MCA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症状性MCA斑块以环形多见,斑块明显强化;非症状性MCA斑块以弧形为主,斑块多无强化或轻中度强化。两组斑块信号在各序列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8例顺序入组的VI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受累血管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VIA两组,分别比较其症状持续时间和相应动脉狭窄与否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VIA患者42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95例(68.93%),椎-基底动脉系统133例(31.07%).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中,症状持续时间<10min者94例(31.86%),10min~1h者147例(49.83%),1~6h之间者44例(14.92%),>6h者10例(3.39%);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中,症状持续时间<10min者40例(30.08%),10min~1h者56例(42.11%),1~6h之间者24例(18.05%),>6h者13例(9.77%).患者的预后与发作持续时间显著相关(P<0.005).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接受血管检查276例,相应动脉有狭窄者148例(53.62%),其中,症状缓解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7.17%,反复发作后缓解者54.59%,发展为梗死者62.5%;椎-基底动脉系统VIA患者受检117例,相应动脉有狭窄者37例(31.62%),其中,症状缓解者发生率28.00%,反复发作后缓解者28.24%,发展为梗死者85.71%.患者的预后与发作持续时间有相关性(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预后与相应动脉狭窄密切相关(P<0.01),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转归与重度相应动脉狭窄相关(P<0.05).结论 TIA患者的预后与症状持续时间及相应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TIA症状持续时间,并应高度重视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的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7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临床特征。发作后均在24小时内行头颅MRI或CT检查,部分于发作48小时后复查,记录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的例数。结果:TIA发作≤30分钟、>30分钟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6/112、22/6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TIA发作≤3次、>3次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9/129、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既往有、无卒中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5/43、23/1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为28/102、10/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非偏肢无力麻木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3/82、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0分钟、发作次数>3次、既往有卒中、高血压病史及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预先短暂性缺血发作时间、发作次数与脑梗死发作间隔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神经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选取自2010-02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21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不存在预先TIA患者131例(61.50%)为脑梗死A组,预先发生TIA患者82例(38.50%)为脑梗死B组,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从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间、发作次数与脑梗死发作时间间隔三个方面分析2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情况。结果脑梗死A组Ⅰ级预后79例(60.31%),脑梗死B组Ⅰ级预后56例(68.2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梗死B组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在2~3次、发作时间10min与脑梗死间隔≤1周时与脑梗死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前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会产生神经保护作用,其神经保护作用与短暂性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与脑梗死时间间隔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06年间临床诊断为TIA的97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即颈内动脉系统TIA组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中TIA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的几何均数为3.31 d,发作持续时间为12.32 min,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 h与能否复发或进展为卒中无显著关系;TIA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痛、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CT发现脑梗死灶的阳性率为29.4%~50%,MRI阳性率为100%;随访3个月发现,脑梗死发生率为4.5%:两组患者在发病到就诊时间、持续时间、危险因素、CT阳性率及脑梗死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存在共同的临床特征,多数TIA患者不能及时就诊,发作持续时间几何均数接近文献报道水平;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 h不影响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为降低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提供预防和治疗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与TIA转化为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发作次数5次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5次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时间30min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30min以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频率3次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3次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发作次数越多、持续发作的时间越长以及发作频率越高,就越容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脑血管病患者210例(观察组),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6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AI)患者72例,腔隙性梗死(LI)患者70例,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病患者200例(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各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斑块类型及斑块部位,并进行比较。结果 TIA、LI、AI患者单发及多发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LI、AI患者软斑块、硬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扁平斑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多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结论 TIA、A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及时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预测脑血管疾病分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我科2009-05-2011—07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75例分为脑梗死组(研究组)112例,无脑梗死组(对照组)63例,对照分析2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临床表现异同点。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大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中软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脑梗死组TIA发作次数及频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相对较多,且以不稳定软斑块为主,应早期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4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4例患者中50例(34.7%)发生了脑梗死;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20例中11例(55.0%)发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TIA118例中37例(31.4%)发生脑梗死;两个系统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78%的脑梗死发生在TIA后1个月内,5例死于脑梗死。TIA发作持续>30min、24h内>3次发作以及首次发作后>24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显著增高(P<0.05~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胆固醇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患者TIA发作持续久、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TIA对后继脑梗死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否对后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根据脑梗死患者是否预先发生同侧的TIA分为TIA组和无TIA组,分别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间隔时间及梗死部位几方面同无TIA组比较,采用ADL评分标准,评定患者预后恢复情况。结果Ⅰ级预后预先有TIA的占72%,无TIA的占63%,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3.31,P>0.05)。但脑梗死前有TIA且持续时间在5~20min、发作次数2~3次,与脑梗死间隔不超过1周者,其Ⅰ级预后较多,同无TI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TIA有可能对人脑产生缺血耐受作用。TIA的神经保护性与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与脑梗死间隔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住院的TIA发展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60.0%),女24例(40.0%),年龄44~87岁,平均(67±12)岁.本组患者最近1次TIA发展至脑梗死均在7d内发生.结果 按照"ABCD"评分1~2分、3~4分和5~6分为3组,进行脑梗死发病时血压、血糖、血脂和表达患者残损程度的NIHSS评分的比较,显示3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之间的性别、年龄、颈动脉斑块、脑梗死家族史、人院时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评分法虽然能够识别TIA后有无近期脑梗死的危险,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血压、血糖、血脂和表达患者残损程度的NIHSS评分无直接相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某些脑梗死相关因素的差异可能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调脂效果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9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和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软化甚至缩小颈动脉斑块作用,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超声造影和人血浆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ATCI)诊断和预后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彩色超声造影技术对30例ATCI患者和30例TIA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估,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Lp-PLA_2含量,并与3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1)ATCI组和TIA组患者的颈动脉稳定粥样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和Lp-PLA_2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TCI组中随着患者NIHSS评分的增加,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和Lp-PLA_2水平均随之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Lp-PLA_2与ATCI有一定的相关性;Lp-PLA_2能较准确地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两种检查相联合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TC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致脑梗死的相关高危因素,降低TIA进展致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15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不同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住院期间发作次数与TIA发展致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以及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房颤等并发症与TIA发展致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依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住院期间发作次数分组,每组中3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频率越高、发作持续时间越长、住院期间发作次数越多,脑梗死发生率越高。TIA患者并发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房颤时并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和不伴合并症时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并发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房颤时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高。结论 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以及并发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房颤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TIA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明确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17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回声、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nti ma-media thickness,I MT)及血管内径,并测量血压及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8.3%)。I MT≥1.2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 MT〈1.2mm组(P〈0.05)。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位于股动脉最多(占49.6%),I MT≥1.2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 MT〈1.2mm组(P〈0.05)。高水平纤维蛋白原组(≥3.0g/L)易损斑块数量明显增多(P≤0.05)。颈动脉I MT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4.89、5.37、6.47,P均〈0.05),下肢动脉I MT与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4.83、5.38、6.68,P均〈0.05)。结论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DSA作为金标准的条件下3.0T HR-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患者74例,分别行DSA与3.0T HR-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74例患者目标血管共148段,DSA与HR-MRI诊断结果一致的为136段,符合率为91.89%;HR-MRI诊断偏高的6段,比例为4.05%;HR-MRI诊断偏低的6段,比例为4.05%。狭窄程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2组输数据R=0.952(P0.05),Kappa值总值为0.869。结论 3.0T HR-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与准确性,与DSA诊断结果的相关性与一致性较高,适合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