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燕  郑州  )  杨萱  郑州  )  关琦  郑州  )  安永辉  郑州  )  王双利  郑州  )  张静  郑州  )  赵清霞  郑州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6-9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2011年住院治疗的320例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3 401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320例,发病率9.41%。其中新型隐球菌脑炎104例,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2例,弓形虫脑炎33例,结核性脑膜炎29例,HIV相关脑病35例,脑白质病变19例,脑梗死16例,不明原因占位12例。T细胞亚群检测254例:CD4<50/mm3125例,CD4 50~100/mm356例,CD4 100~200/mm3 41例,CD4>200/mm3 32例,平均为86.79/mm3。320例中181例好转出院,68例治疗无效自动出院,死亡61例。结论 AIDS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病率高,表现复杂多样,以CD4<100/mm3最为常见,临床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早期经验性治疗有助于诊断,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认识和重视,为艾滋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9-01-2010-08收治128例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01-2010-08我院共收治艾滋病患者903例,其中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128例,发病率14.18%.其中隐球菌脑膜炎34例(占26.56%),HIV相关性脑病30例(23.44%),弓形虫脑病20例(15.63%),结核性脑膜炎13例(10.16%),脑白质脱髓鞘3例(2.34%),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4例(3.13%),其他脑白质病变7例(5.47%),明显脑萎缩者9例(7.03%),脊髓病变4例;其他真菌性脑炎2例,并发脑梗死7例(5.47%),同时合并2种以上中枢神经系听病变者46例(占35.94%).住院期间死亡17例(13.28%).结论 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治疗较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107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mm3,占83.59%.早期诊断、及时选择合理抗病毒治疗能改善预后,在临床中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2010年收治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63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 763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63例,发病率9.25%。其中合并隐球菌脑膜(脑)炎50例(30.67%),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3例(20.25%),结核性脑膜(脑)炎19例(11.66%),弓形虫脑炎19例(11.66%),HIV相关性脑病14例(8.59%),脑梗死6例(3.68%),脑白质病变6例(3.68%)。131例患者CD4+淋巴细胞<200/mm3。80例好转出院,31例自动出院,住院期间死亡14例。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在临床中应提高警惕,早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改善艾滋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神经胶质瘤患者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12-2013-08在我院接受诊治的神经胶质瘤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4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3+CD8+、CD4+/CD8+、CD3+ T淋巴细胞及CD4+CD25+ T reg水平。结果观察组外周血中CD3+ CD4+T细胞与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A组外周血中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较B组显著降低( P<0.05);A组外周血中CD3+CD8+百分比较B组显著升高( P<0.05);观察组CD4+ CD25+ T reg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A组CD4+CD25+ Treg百分比较B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恶性肿瘤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对于神经胶质瘤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检测,尤其T reg细胞,有利于对神经胶质瘤患者恶性程度及疗效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 水平和 CD4+ /CD8+ 比值识别早期 神经梅毒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2 月至 2022 年 1 月杭州市西溪医院神经内科因梅毒就诊 的 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神经系统累及分为神经梅毒组和非神经梅毒组,每组 50 例。选取 同期我院的 50 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 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水 平和 CD4+ /CD8+ 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识别早期神经梅毒 的价值。结果 神经梅毒组、非神经梅毒组和对照组的 CD4+ T 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30.48±4.08)%、 (32.16±4.08)%、(34.50±4.49)%,CD4+ /CD8+ 比值分别为(1.25±0.19)、(1.35±0.25)、(1.47±0.23),3 组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28、11.970;P< 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将神 经梅毒组患者分为早期组(n=30)、晚期组(n=20)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CD4+ T 淋巴细胞水平分 别为(31.23±4.28)%、(29.35±3.57)%、(34.50±4.49)%,CD4+ /CD8+ 比值分别为(1.29±0.21)、(1.18±0.13)、 (1.47±0.23),3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89、15.350;P< 0.01)。晚期组的 CD4+ T淋巴细胞水 平、CD4+ /CD8+ 比值低于对照组,CD4+ /CD8+ 比值低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 / CD8+ 比值预测神经梅毒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25(95%CI:0.645~0.805),高于 CD3+ 、CD4+ 和 CD8+ 。 结论 CD4+ T 淋巴细胞水平或 CD4+ /CD8+ 比值下降高度提示神经梅毒,CD4+ /CD8+ 比值更有助于早期识 别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外周血及中枢神经系统中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为Tri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EAE大鼠模型,给予Tri预防性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的CD4^+T淋巴细胞变化,免疫组化观察中枢神经系统中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与生理盐水模型组比较,Tri治疗组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中枢神经系统中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显著减少,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量变化不大。结论 Tri可能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浸润,而阻止EAE的发病,提示Tri在治疗人类多发性硬化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对28例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或)艾滋病患者中的12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机会感染性疾病情况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结果12例患者分别诊断为艾滋病脑病(5例)、慢性脑膜炎(3例)、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和获得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各1例)、脑梗死(1例)和肌肉病(1例)。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率约为42.86%(t2/28)。至少合并1~2种以上机会性感染,以真菌最为多见,发病率为83.33%(10/12);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为25%(7128)。结论HIV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及肌肉。艾滋病期患者常合并多系统混合感染,以真菌最为常见;临床以消瘦、间歇性发热、头痛、咳嗽、认知功能减退、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与体征为主,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诊断与鉴别诊断需依靠脑脊液检查、肺部CT、头部CT和(或)MRI等辅助检查结果,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筛查,尽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缺氧缺血脑病(H IE )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自2008-01-2012-04来我院儿科就诊经头颅C T诊断缺氧缺血脑病患儿21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05例(49.8%),采用传统三支持和三对症治疗,实验组106例(50.2%),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患儿第10个月、第20个月随访,分析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脑瘫11例,癫痫9例,神经发育迟缓6例,智力低下2例,听觉障碍1例,神经系统后遗症29例(27.6%);实验组脑瘫5例,癫痫3例,神经发育迟缓1例,神经系统后遗症9例(8.49%)。2组间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存在差异(χ2=13.071,P=0.000<0.05),在生活质量方面,2组间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社交行为方面评分存在差异( 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缺氧缺血新生儿效果明显,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且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胸腺切除(Tx)术对重症肌无力(MG)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用许氏评分法观察30例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MG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Tx术后2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60名志愿健康者和30例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MG患者Tx术前及术后2个月T淋巴细胞亚型的变化。结果: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MG病人Tx术前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人显著增多(P<0.01),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1),CD4+/CD8+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1)。伴胸腺增生MG病人Tx术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伴胸腺瘤MG病人Tx术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T淋巴细胞亚型的测定既可以为MG免疫病理学的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也能为Tx治疗MG提供一个客观的实验室指标,为判断疾病的转归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免疫抑制剂对重症肌无力病人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重症肌无力(MG)病人细胞免疫的异常改变和免疫抑制剂对重症肌无力(MG)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用许氏评分法观察60例MG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免疫抑制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60例病人和60名志愿健康者周围血中T淋巴细胞亚型的百分率,并测定糖皮质激素或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T淋巴细胞亚型的变化。结果未治疗MG组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CD4 /CD8 T细胞的比例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经激素或环磷酰胺治疗2个月后MG组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外周血中总T细胞(CD3 )和CD8的百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P<0.05);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CD4 /CD8 T细胞的比例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MG病人有T淋巴细胞亚型的变化,免疫抑制治疗对T淋巴细胞亚群有明显影响,提示T淋巴细胞亚型的测定可为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疗法提供一个客观的实验室指标,为判断疾病的转归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AART后HIV/AIDS患者并发神经系统的病变分布情况,疾病分类,为临床及早识别和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搜集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2010-2013年收治的经 HAART 后 HIV/AIDS并发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6例患者中,机会性感染116例,脑血管性疾病35例,周围神经病变32例。机会性感染中隐球菌脑膜(脑)炎和结核性脑膜(脑)炎占33%。脑血管疾病以脑萎缩和脑梗死为主。周围神经病变以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炎为主。(2)机会性感染在HAART治疗初期和3 a以上时段发病率较高,脑血管疾病和周围神经病变都在HAART治疗3 a以上时段发病率较高。结论 HAART后HIV/AIDS患者并发神经系统的病变更为复杂,各并发症发病率在 HAART 治疗各时段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特发性多发性肌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152、CD80、CD86表达,进一步分析共刺激分子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研究分三组,即健康对照者(HC,n=5)、特发性多发性肌炎组(IPM,n=8)和肌营养不良组(MD,n=8),后两组患者均经肌肉活检酶组织化学确诊。三组患者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CD4+CD28+、CD8+CD28+、CD152、CD80、CD86表达,并计算出CD4+CD28-、CD8+CD28-表达。结果与HC组比较,IPM组CD4+CD28+表达降低(31.9±6.6 vs 39.5±6.9,P〈0.05),其所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亦明显下降(92.2%±6.2% vs 98.1%±0.7%,P〈0.05),与之相反的是CD4+CD28-表达明显升高(2.0±1.8 vs 0.6±0.2,P〈0.05)。IPM组CD4、CD8表达及CD8+CD28+/CD8百分比与HC组无明显差异,CD8+CD28-表达则呈上升趋势。IPM组CD152较HC组明显升高(18.5±13.8 vs 7.1±1.2,P〈0.05),各组间CD80表达无明显差异,CD86以IPM组最高(6.8±1.9 vs 4.6±1.7,P〈0.05)。结论IPM患者外周血CD4阳性的T细胞表面的CD28表达下降,但CD152和CD86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免疫球蛋白、胸腺肽等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观察免疫调节剂对难治性癫痫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通过免疫调控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可行性。方法 70例难治性癫痫患儿随机分为三组,30例仅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对照组),20例抗癫痫药物加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球蛋白组),20例抗癫痫药物加胸腺肽治疗(胸腺肽组)。血清IgA、IgG、IgM、C3测定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CD3、CD4、CD8等T细胞亚群测定采用桥联酶标法。结果 免疫球蛋白组(55.00%)、胸腺肽组(52.50%)癫痫控制总有效率(Ⅰ满意+Ⅱ显著改善+Ⅲ良好)皆显著高于对照组(8.33%)。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患儿IgA、IgG、IgM、C3、CD3、CD4、CD8、CD4/CD8等各项免疫指标差异皆无显著性意义。免疫球蛋白组、胸腺肽组治疗前后比较:患儿IgA、IgG升高,IgM、C3无明显差异,CD3、CD4、CD4/CD8升高,CD8降低。结论 免疫球蛋白、胸腺肽使难治性癫痫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免疫球蛋白、胸腺肽能够显著改善难治性癫痫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患者男,62岁。因“双下肢无力2个月余”于2011‐12‐25入院。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腹部束带感,持续3~4d后自行缓解;入院前2个月出现左下肢乏力并逐渐加重;入院前1个月左下肢已不能抬起,并出现右下肢乏力、排便困难。期间行腰椎M RI检查示轻度腰椎间盘突出,尝试针灸及牵引治疗均无好转;入院前1周行颈胸髓M RI示颈髓及胸髓内可见多发斑片状稍长 T1、稍长T2信号病灶,增强后无明显强化,予以地塞米松、甘露醇、B族维生素治疗,患者双下肢无力部分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收入作者医院。入院体检:体温36.6℃,血压120/80 mmHg ,意识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脑神经(-),双上肢及右下肢肌力V级,左下肢肌力V -级,胸6水平以下针刺觉及振动觉减退(左侧尤为显著),四肢腱反射(++),双侧病理征阴性。入院后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29.6×109/L ,淋巴细胞绝对值21.9×109/L ,血红蛋白137 g/L ,血小板193×109/L。外周血流式细胞学检查结果:B细胞型CD19、CD20、CD79a均为(+);CD5、CD23、CD34、CD10均(-)。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脑脊液无色透明,白细胞260×106/L ,淋巴细胞100%;葡萄糖、蛋白及氯化物均正常。脑脊液流式细胞学检查:B细胞型,CD19、CD20、HLA‐DR均(+);CD5、CD23、CD34、CD10均(-)。骨髓细胞学检查: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占56.5%;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中性粒细胞比例减低,红细胞系比例减低,巨核细胞增生活跃,血小板可见。骨髓活检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明显。骨髓染色体检查:正常,核型46,XY。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2012‐01起予以FR方案化疗〔氟达拉滨40 mg(第1~3天)+利妥昔单抗600 m g (第1天)〕,1疗程/4周,共6疗程;每次化疗同时给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5 mg、甲氨蝶呤10 m g。化疗第1个疗程后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第3个疗程后复查脑脊液、血常规均正常。此后每半年定期随访,末次随访为2014‐03,血常规及脑脊液检查结果正常,脊髓M RI检查示髓内病灶完全消失,处于完全缓解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建立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参考范围。方法使用四色流式细胞仪检测49例无神经系统疾病人群脑脊液和血液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3+CD8+、CD3+CD69+)百分比水平。结果 (1)正常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构成以T辅助细胞(CD3+CD4+T细胞)为主。T辅助细胞平均占脑脊液T淋巴细胞总数的68.27%,参考范围为54.77%~81.77%。T抑制细胞(CD3+CD8+T细胞)平均占脑脊液T淋巴细胞总数的31.73%,参考范围为18.23%~45.23%。活化T细胞(CD3+CD69+T细胞)平均占脑脊液T淋巴细胞总数的2.76%,参考范围为0.29%~26.29%。脑脊液CD4/CD8比值平均为2.21,参考范围为1.16~4.21。脑脊液的T辅助细胞百分比、活化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高于血液,T抑制细胞百分比低于血液(P<0.05)。(2)脑脊液与血液各T淋巴细胞亚群在各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脑脊液和血液各T淋巴细胞亚群在男女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文初步建立了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的参考范围;正常脑脊液T淋巴细胞中以T辅助细胞为主,且其亚群分布特点与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不同。  相似文献   

16.
脑膜淋巴瘤的临床脑脊液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分析在脑膜淋巴瘤诊断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方法13例诊断为脑膜淋巴瘤的患者,其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NHL-B);继发性8例,包括NHL-B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NHL-T)1例,mantle型1例。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脑脊膜刺激征、脊髓腰骶神经根受累和多脑神经麻痹等。腰穿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计数、蛋白均升高,糖减低。所有患者均采用沉淀池法,免疫细胞化学单克隆抗体CD19、CD20、CD79a、CD34和免疫球蛋白轻链等;其中3例脑脊液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分析。以4例病毒性脑炎和5例炎性脱髓鞘病患者的脑脊液为对照。结果脑脊液细胞学发现每例患者均有淋巴瘤细胞或异型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发现5例患者多数细胞B细胞标记物阳性;例6多数细胞CD34阳性;例8CD20阳性细胞比例升高;例7CD19、CD20阴性。除例8外,其余脑脊液中细胞呈CD4和CD8阴性或极少数阳性。对照组CD4阳性细胞为主,伴有少量CD8阳性细胞,CD19和CD20阴性或极少数阳性。脑脊液流式细胞分析发现例9和例11的B淋巴细胞占85.9%~97.4%,提示异常的B细胞克隆。对照组以CD4、CD8阳性细胞为主,CD19阳性细胞低于4.0%。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是诊断脑膜淋巴瘤的重要方法,脑脊液淋巴细胞亚群的流式分析能够对诊断脑膜淋巴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12-2015-06作者医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完成相应影像学检查,并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17项)分为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和未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脑卒中部位、合并慢性疾病)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包括美国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MMSE)〕的差异。另选取健康对照20名,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组样本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化群(CD4~+、CD8~+、CD4~+/CD8~+)变化。结果 (1)并发抑郁组与未并发抑郁组间临床资料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抑郁组血清CD4~+水平为(40.90±7.01)%,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9.90±7.62)%和未并发抑郁组的(45.73±8.23)%(均P0.05);并发抑郁组血清CD8~+水平为(27.27±8.29)%,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1.50±5.04)%(P0.05);健康对照组、未并发抑郁组、并发抑郁组血清CD4~+/CD8~+水平分别为2.45±0.69、2.01±0.75和1.60±0.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失衡,并发抑郁症患者失衡更明显,这种免疫失衡主要表现在辅助T淋巴细胞CD4~+降低。  相似文献   

18.
AIDS并发弓形虫脑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弓形虫脑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 观察分析我院确诊为AIDS并发弓形虫脑炎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5例AIDS并发弓形虫脑炎患者均为AIDS晚期患者,弓形虫脑炎的表现复杂且不具特异性,4例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呈进行性加重,3例有癫痫样发作,2例表现肢体活动不便,1例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视物模糊等。4例接受乙胺嘧啶+磺胺嘧啶治疗,好转2例,恶化2例,死亡1例。结论 我国的AIDS并发弓形虫脑炎的患者和国外报道相似,多发生于晚期AIDS患者,不及时治疗预后差。建议对CD4〈100/mm^3、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的惠者,采取一级预防服药,减少发病;病人完成初治后,均需接受二级预防,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HAART后HIV/AIDS患者并发神经系统的病变分布情况,疾病分类,为临床及早识别和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搜集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2010—2013年收治的经HAART后HIV/AIDS并发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6例患者中,机会性感染116例,脑血管性疾病35例,周围神经病变32例。机会性感染中隐球菌脑膜(脑)炎和结核性脑膜(脑)炎占33%。脑血管疾病以脑萎缩和脑梗死为主。周围神经病变以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炎为主。(2)机会性感染在HAART治疗初期和3a以上时段发病率较高,脑血管疾病和周围神经病变都在HAART治疗3a以上时段发病率较高。结论 HAART后HIV/AIDS患者并发神经系统的病变更为复杂,各并发症发病率在HAART治疗各时段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粘附酵母菌花环法和流式细胞仪(FCM)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79例脑血管病患(脑梗死41例,脑出血38例)外周血RBC-C3bRR 和RBC-ICR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期脑死组和 出血组RBC-C3bRR,CD3 ,CD4 和CD4+/CD8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BC-ICR则显著增高,不同损伤部位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基底节区>脑干>额叶>顶叶>小脑> 枕叶,且出血量或梗死面积越大,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越显著,RBC-C3bRR与CD4+/CD8+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存严重的红细胞和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平衡失调,病变的性质(梗死或出血)不是其决定性因素,而可能取决于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