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60例脑梗死后遗症、60例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以CD133和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s数量,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外周血EPCs数量与脑血管各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数量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改善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后遗症组、危险因素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 h~21 d时,外周血EPCs数量均较发病24 h时间点高(均P0.05),发病后EPCs逐渐升高,且在14 d时间点达高峰(P0.01),此后逐渐下降,在30~90 d时EPCs水平与发病24 h无差异(P0.05)。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是脑血管病外周血EPCs独立的影响因素。外周血EPCs数量与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均P0.05),与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无关(均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14 d时,NIHSS评分随着外周血EPCs上升而改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NIHSS评分与外周EPCs呈负相关(均P0.01);在发病后21~90 d时,这种相关性不复存在。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呈动态变化,且数量上升时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检测外周静脉血EPCs数量可以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入选40例ACS(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患者与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排除冠心病的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100μl分别加入CD34-PE、AC133-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荧光抗体使与EPCs表面CD34、AC133抗原结合,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E、FITC阳性细胞的数量。同时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显著增多[(0.48±0.04)%比(0.84±0.31)%比(1.57±0.62)%,P<0.001],hsCRP浓度明显升高[(0.63±011)mg/L比(7.8±0.59)mg/L比(11.2±0.46)mg/L,P<0.001],且上述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01),所有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与hsCRP浓度正相关(r=0.82,P<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可能与炎症因子激活骨髓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内皮功能的机制。方法选取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65例,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32例和ARB治疗组33例,同时选取非冠心病3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标准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ARB治疗组给予常规物药+氯沙坦治疗,随访8周,治疗前后分别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PCs水平、超声测定流量介导血管扩张(FMD)情况。结果基线水平,冠心病内皮功能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低下、EPCs数量明显减少(P<0.05);FMD与EPCs数量呈正相关(r=0.57,P<0.01)。治疗8周后,标准治疗组和ARB治疗组冠心病患者FMD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循环血EPCs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ARB治疗组变化更明显(P<0.05);ARB治疗组EPCs的增加与内皮功能的改善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氯沙坦对EPCs具有一定的动员作用,ARB类药物氯沙坦可能通过增加外周血EPCs数量,进而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并比较正常人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变化.方法 将患者分成4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对照组以及3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 EPCs占外周血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结果 PCI术前,外周血中EPCs数量在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43±0.043)%、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14±0.018)%、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为(0.040±0.036)%,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11%±0.078)%](均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在PCI术后24 h较术前明显增加[(0.054±0.045)%比(0.014±0.018)%,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PCI术前、术后EPCs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可能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关.PCI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可能与冠心病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在接受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烟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患者30例为保守治疗组,接受颅内外脑血管搭桥手术治疗患者30例为手术治疗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留取外周血。将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分别检测两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手术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的内皮祖细胞数量较治疗前降低(t=5.761,P 0.05),手术治疗组较保守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的内皮祖细胞数量更低(t=4.202,P0.05)。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内皮祖细胞治疗前后的增值能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0、0.820,P 0.05),两组迁移能力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t=0.900、-0.361,P 0.05)。结论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能降低烟雾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但对于内皮祖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66例初治A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的EPCs,其中老年AL组28例,非老年AL组38例。以10例良性血液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1)老年AL患者骨髓EPCs绝对计数较外周血明显增高(P<0.001),相对计数较外周血无明显差异(P>0.05)。(2)老年AL患者、非老年A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EPC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老年AL组骨髓及外周血中EPCs水平较非老年AL组降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3)老年AL患者外周血EPCs绝对计数与白细胞计数(r=0.815,P=0.027)、β2-微球蛋白(r1=0.709,P=0.043)、LDH(r2=0.827,P=0.026)呈正相关。结论老年AL患者EPCs水平明显增高,EPCs可能与老年AL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分析EPCs和肺动脉压力的关系。方法收集28例住院的IPAH患者为IPAH组,选择同期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体外培养外周血EPC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正在分化的EPCs,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EPCs数目。同时对28例IPAH患者经右心漂浮导管检测肺动脉压力。结果对照组外周血EPCs为(34.7±7.6)个,IPAH组外周血EPCs为(61.6±10.4)个,两组外周血EPCs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右心漂浮导管检测,肺动脉平均压力与外周血EPC水平呈负相关(r=-0.625,P<0.001)。结论 IPAH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并和肺动脉压力呈负相关,提示EPCs的减少可能加重IPAH患者内皮功能的紊乱,EPCs可能参与IPAH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选68例冠心病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SXBXP)和对照组,每组34例。服药12周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其中EPCs以CD34+/KDR+双标记阳性确定,对比两组患者在服药前后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及NO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选本研究时EPCs数量和NO水平基本相近,在接受药物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EPCs数量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两组比较,SXBXP组患者治疗后的EPCs数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63±12个/106 vs 48±9个/106,P=0.026)。麝香保心丸组患者服药12周后,血浆NO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增高(68μmol/L±9μmol/L vs 51μmol/L±8μmol/L,P=0.023)。结论麝香保心丸能够促进冠心病患者EPCs的动员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机体NO的合成分泌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周华  赵中  谢红娜 《山东医药》2013,(46):63-6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细胞(KDR+)的数量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病72 h以内的8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但无脑梗死发生患者(对照组)外周血KDR+细胞百分比,分析KDR+细胞百分比与脑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病灶体积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对照组外周血KDR+细胞分别为(3.34±1.01)%、(4.60±1.11)%,P<0.01.梗死组KDR+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685,P<0.01).梗死组小病灶、中病灶、大梗死灶者KDR+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20±0.77)%、(3.50±0.58)%、(2.43±0.050)%,大病灶者低于小、中病灶者,中病灶者低于小病灶者(P均<0.05).结论 脑缺血急性期外周血KDR+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KDR+细胞百分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10.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入选患者60例,其中Hhcy患者30例(Hhcy组),非Hhcy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流式细胞仪计数循环EPCs(即AC133 KDR 细胞).此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培养4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和DiI标记的乙酰化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Hhcy患者循环EPCs数量、外周血正在分化的EPCs数量[(63.9±11.7)、(36.1±6.5)个]均较对照组的[(91.5±14.2)、(51.5±8.3)个]明显减少,均P<0.01;这2种EPCs数量均与血Hcy水平呈反向线性关系.Hhcy患者EPCs的迁移和黏附能力也较对照组的明显受损,EPCs的这2种功能与血Hcy水平呈反向线性关系.结论:Hhcy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功能减退,且EPCs的数量和功能与血Hcy水平呈反向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不同康复训练方案的疗效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脑梗死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Bobath组、Bobath+运动想象组、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头针康复治疗,Bobath组在此基础上给予Bobath康复训练,Bobath+运动想象组在头针和Bobath技术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 w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和平衡功能评分并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水平。结果治疗2 w时,3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外周血EPCs数量和SDF-1α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Bobath组和Bobath+运动想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Bobath+运动想象组明显高于Bobath组(均P<0.05)。结论 Bobath联合运动想象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脑梗死后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恢复,其机制与上调外周血SDF-1α进而促进骨髓EPCs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PTCL-NOS)患者外周血中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PTCL-NOS患者及1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EPCs的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与患者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 PTCL-NOS初治患者治疗前外周血EPCs相对及绝对计数较健康对照组高,PTCL-NOS初治患者治疗后外周血EPCs相对及绝对计数较治疗前降低,PTCL-NOS初治患者治疗后有效组外周血EPCs相对及绝对计数较难治组明显降低(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TCL-NOS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与β2-微球蛋白、LDH、IPI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3、0.476、0.421;P均<0.05);PTCL-NOS患者外周血EPCs绝对计数<20个/μL组与>20个/μL组生存曲线60周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TCL-NOS外周血EPCs细胞数与病情进展程度可能有一定的关系,EPCs计数有可能成为评价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老年(年龄≥6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入选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PCI)的老年UAP患者52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PCI后加服替米沙坦80 mg/d)和对照组(PCI后即刻加服安慰剂),PCI后即刻及4周后检测2组患者EPCs数量及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替米沙坦组与对照组PCI后即刻EPCs的数量基本相近;PCI 4周后2组EPCs数量均有所增加,但对照组与 PCI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PCI 4周后hs-CRP的水平均有明显的降低,但替米沙坦组降低的程度更为明显.结论:替米沙坦能够增加老年UAP患者EPCs的数量,显著降低其hs-CRP的水平,由此提示替米沙坦能够促进UAP患者EPCs的动员,有助于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改善老年UAP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改变与发病机组。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2008年8月在产前门诊及产科住院的妊娠高血压患者30例,抽静脉血2 mL,查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妊娠高血压组与子癫前期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不一样,子癫前期组明显高于妊娠高血压组,有显著差异。讨论妊娠高血压是由血管内皮损伤后妊娠的病理生理变化,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的修复过程。损伤越重,血管内皮祖细胞越多。妊高征病情越重,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与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对象60例,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成颈动脉狭窄组40例(其中轻度狭窄组20例,中重度狭窄组20例),对照组20例。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抽取患者股动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至7天和21天鉴定为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计数细胞集落数量并分别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HFN培养板测定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增值、迁移、黏附功能。结果颈动脉狭窄组患者吸烟、高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而年龄、性别、血糖、总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狭窄组外周血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均下降(P<0.05),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受损,其数量与功能变化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检测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可间接预测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病人静脉输注丁苯酞注射液25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每日2次。两组疗程为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VEGF、MMP-9、EPCs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较对照组的71.6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VEGF、EPC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MP-9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EPCs)与缺血性脑血管(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CVD患者206例,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硬化组),另外随机选取9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通过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判断其颈动脉的狭窄程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样本的EPCs水平,分析EPCs水平与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颈动脉硬化组患者的EPC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的EPCs水平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对同一组而言,重度狭窄者的EPCs水平均低于轻中度狭窄者(P<0.05);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颈动脉硬化组的EPCs水平与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呈负相关(r=-0.437、-0.296、-0.542,均P<0.05)。结论 EPCs水平与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可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自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住院的有UAP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57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n=28)和对照组(n=29),吡格列酮组应用吡格列酮(30 mg/d)治疗,对照组患者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双色分析法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中EPCs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其中EPCs用CD34+/KDR+双标记定位,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及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EPCs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时,吡格列酮组患者EPCs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0.023±0.010 vs.0.051±0.012,P0.01);对照组患者EPCs数量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12周时,吡格列酮组患者EPCs数量高于对照组患者(P0.028)。吡格列酮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血脂联素水平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12周时,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促进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EPCs的动员,提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及相关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人外周血的EPCs,将淫羊藿苷加入相应培养基,并根据加入培养基中淫羊藿苷的浓度0、10、20、50μmol/L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继续培养细胞48 h。然后检测各组EPCs数量及功能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淫羊藿苷干预组的外周血EPCs的数量以及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中高剂量组(50μmol/L)效果最为显著(P0.05)。结论淫羊藿苷能明显增加人外周血EPCs的数量并改善EPCs的增殖、黏附、迁移以及血管生成能力等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组(NIHSS评分≥8分)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轻症组(NIHSS评分<8分)两组,测定患者人院时血浆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相关的多个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入院时NIHSS评分与梗死体积、入院时BNP值均明显相关(P<0.01),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轻症组(P<0.01).血浆BNP水平≥634.15 pg/ml可以作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较严重(NIHSS评分≥8分)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为86.96%,特异性为86.1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