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JVC)、股静脉置管(femoral vein catheter,F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JVC组(n=108)、FVC组(n=63)和PICC组(n=156),比较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患者舒适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FVC组和PICC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65%和93.59%,三种静脉置管方法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最长,平均为(119.78±33.52)d(P〈0.05);三种置管方法在误入动脉、气胸、导管堵塞、血肿、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CC组患者舒适度最好(P〈0.05)。结论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100例按照置管方式分为VPA组(n=50)和PICC组(n=50),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每次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带管期间生活质量。结果VP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2.0%,虽低于PICC组9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P〉0.05);每次导管维护操作时间(3.49±1.37)min及并发症的发生率8.0%均低于PICC组的(8.03±1.63)min,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6,X2=6.0;P〈0.01);带管期间生活质量VPA组患者无明显变化,PICC组患者下降明显(P〈0.01)。结论植入式输液较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减少导管维护的频率,且不影响患者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乳腺癌患者的静脉治疗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颈内静脉置管方法改良,为外周血管条件差而又需要长时间接受治疗或化疗的患者,选择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行改良式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30例为改良式颈内静脉组;同期行常规颈内静脉置管术(CVC)患者87例为常规颈内静脉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158例为上肢静脉组,根据我院自行设计使用的住院患者管道护理交接班记录表,分别统计三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其利弊。结果三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肢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4.3%,高于其他两组;改良式颈内静脉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改良式颈内静脉组的导管留置时间也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改良式经颈内静脉置管法,不限制患者的臂部活动,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是一条理想的深静脉通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7月~11月采用PICC置管和周围静脉留置针的危重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置管。比较两组穿刺次数,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穿刺次数少、置管时间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可应用于新生儿抢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采用PICC不同位置导管留置对穿刺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46例采用PICC导管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上肢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其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穿刺并和下肢大腿内侧大隐静脉(其尖端位置在下腔静脉)穿刺并作比较,观察上肢与下肢穿刺时间及留置时间。结果通过46例新生儿PICC导管置管在不同位置的时间观察,下腔静脉组明显比上腔静脉组穿刺时间短,留置时间长,易于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PICC导管置管穿刺位置最适宜在大腿内侧,尖端位置位于下腔静脉,其操作时间短,留置时间长,易于护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 SVP)在血液相关肿瘤、实体肿瘤患者以及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血液科,肿瘤科的肿瘤患者和呼吸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危重症患者进行PICC和SVP置管166例,其中PICC组103例,SVP组63例,比较两种置管的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PICC组穿刺成功率和带管时间分别为94.5%,(8.7±3.9)个月,SVP组分别为98.4%,(3.4±2.8)个月,其中带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73,P<0.05)。两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发生分别为16,11,10例和0,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ICC置管的肿瘤和危重患者带管时间分别为(9.8±3.1),(2.4±1.4)个月,SVP置管的肿瘤和危重患者带管时间分别为(8.1 ±1.3),(2.3 ±1.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367,12.814;P<0.01)。不同组间并发症情况比较,除PICC肿瘤组与SVP肿瘤组静脉炎发生率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管方式在肿瘤患者均有较长的带管时间,SVP置管并发症明显少于PICC置管,SVP置管更适合肿瘤和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两种经不同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80例,分为中心静脉导管组和PICC组,每组各40例。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结果2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导管阻塞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组(P〈0.01)。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锁骨下静脉置管均由医师操作。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部位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8.
三种静脉穿刺途径在肿瘤化疗中的效果比较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导管在静脉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41例行静脉化疔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PICC组56例采用PICC置管化疗,静脉留置针组49例采用静脉留置针化疗,头皮针组36例采用外周头皮针静脉化疗。比较三种穿刺法在药物渗漏、静脉炎等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和自理能力方面的情况。结果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自理缺乏方面明显低于静脉留置针组和头皮针组,而患者舒适度却高于静脉留置针组和头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穿刺法在局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导管穿刺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是肿瘤化疗的理想静脉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 CVC)在胰腺炎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减少静脉营养患者并发症及再次静脉穿刺发生率的方法,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100例确诊为胰腺炎需行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分为两组,50例PICC置管为A组,50例CVC置管为B组,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穿刺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导管留置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 A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B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C和CVC置管有各自的优缺点,与CVC置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置管方法,对于需较长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PICC置管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CVC)及普通留置针3种静脉通路化疗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将114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PICC置管组46例、CVC置管组28例和留置针组40例,分别应用PICC通路、CVC通路和普通留置针,实施相同的化疗方案(EP),观察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PICC置管组无严重穿刺并发症(气胸、误穿动脉、大出血、感染等)发生,无脱管现象发生,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与CVC置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置管组在静脉炎发生情况、导管留置时间等方面均优于留置针组(P〈0.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不同静脉通路中,PICC通路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CVC通路和普通留置针,有利于保护血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高龄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应用血管超声(US)引导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置人PICC与非US引导应用导管内含14G穿刺针置人PICC(盲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高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60例,其中US和MST置人组30例,盲穿组30例,分别统计2组1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US联合MST组导管留置7~12个月者22例,超过12个月者8例;盲穿组导管留置1~3个月者1例,4~6个月者11例,7~12个月者7例,超过12个月者1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和MST组1次置管成功率96.7%,盲穿组为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和MST置人组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6.7%,盲穿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应用US配合MST置人PICC较盲穿法成功率高、配合程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下肢与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疼痛程度、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A组(n=50,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与B组(n=50,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A组操作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均优于B组(P<0.05)。A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导管异位率、送管困难率低于B组(P<0.05)。A组穿刺时、穿刺后5 min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A组的配合度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而言,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上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更好,利于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儿配合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PICC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高龄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潘蓉  魏巍 《护理学报》2005,12(5):48-49
目的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高龄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6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ICC组23例和颈内静脉组23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颈内静脉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颈内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内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颈内静脉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并发症轻微,不限制患者的臂部活动,可长期留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士掌握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植入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置入PICC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时间顺序分为四组,每组10例,每组为一个学习曲线阶段,比较各组的置入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送入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失败率,分析学习曲线。结果平均置入时间A组(99±12.0)min,B组(93±12.6)min,C组(89±11.8)min,D组(51±4.0)min,时间逐渐减少,一次穿刺成功率由70%提高到100%,并发症发生率由10%降到0。A组+B组的置入时间(93.53±12.57)min高于C组+D组(57.56±8.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6,P〈0.01);A组+B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75%)、导管送入良好率(70%)也均低于C组+D组(均为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714,7.059;P〈0.05或P〈0.01);但并发症与失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经过20例手术可达到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ICC辅助穿刺护理桌在PICC穿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我科穿刺置管患者75例,设立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干预组使用PICC辅助穿刺护理桌置管操作平均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ICC辅助穿刺护理桌可节省在危重患者置管维护中的准备和操作时间,减少临床护理工作量,同时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2月至4月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诊治的留置外周动脉导管的重症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超声引导外周动脉置管的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传统触诊法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导管留置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6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重症COVID-19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研究组外周动脉首次置管成功率(63.3%比26.7%)、总穿刺成功率[(79.43±25.79)%比(53.07±30.21)%]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穿刺次数[(1.43±0.56)次比(2.50±1.28)次]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外周动脉导管留置的24 h失用率(6.7%比30.0%)、局部血肿发生率(10.0%比36.7%)、阻塞曲折发生率(3.3%比40.0%)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三级防护下,应用超声引导技术对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外周动脉置管,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朱亚  王芳  葛学娣  黄莹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0):1524-1526,1536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两种置管途径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特点,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12月,将1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组83例和CVC组82例,PICC组实施经肘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组实施经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所需时间、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患者的自觉舒适度、与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等。结果 CVC组患者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PICC组(P〈0.05),PICC组的1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P〈0.05);发生与置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C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PICC组显著低于CVC组(P〈0.05);患者自觉舒适度PICC组显著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是CHF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途径,CVC是CHF患者应急抢救的有效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