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抗磷脂抗体(aPL)与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在狼疮肾炎(LN)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LN患者血aPL、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水平。结果:51例LN中35例aPL阳性(68.6%),aPL与血栓形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性及皮肤血管炎显著相关。aPL阳性组TXB2〔(2565.87±593.47)ng/L〕较aPL阴性组〔(718.74±137.63)ng/L〕和正常对照组〔(421.37±108.59)ng/L〕均显著升高(P均<0.01);6ketoPGF1α和TXB2比值均显著降低(aPL阳性组:0.570±0.069;aPL阴性组:1.030±0.077;对照组:1.910±0.117;P均<0.01)。结论:aPL与LN患者的血栓形成有明显关系,其原因可能与体内PGI2TXA2平衡破坏及TXA2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4例氮质血症及10例尿毒症患者血浆ET、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氮质血症组血浆ET为65.38±19.18ng/L,TXB2为105.84±96.24ng/L,6ketoPGF1α为36.14±30.72ng/L;尿毒症组ET为126.50±53.55ng/L,TXB2为372.65±286.22ng/L,6ketoPGF1α为23.62±14.56n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此外,结果还显示,血液透析(血透)后患者血ET含量显著下降(64.12±25.16ng/L与124.28±51.41ng/L)。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ET含量升高,尤以尿毒症期为显著,血透后可降低。特别是早期血透对消除尿毒症高ET血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资料为临床应用ET拮抗剂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银杏苦内酯治疗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银杏苦内酯对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治疗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36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和银杏苦内酯组,每组18例,观察2组颈髓损伤患者全血PAF、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和TXB2/6ketoPGF1α(T/K)比值的变化,多器官衰竭(MOF)发生率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银杏苦内酯组血液中PAF和TXB2含量及T/K比值〔用药后3日分别为(552.45±118.12)μg/L,(672.74±134.36)ng/L,9.04±1.55〕均较地塞米松组〔用药后3日分别为(846.57±127.51)μg/L,(924.05±188.35)ng/L,11.84±1.71〕明显降低(P均<0.05);MOF发生率低于地塞米松组(5.6%和22.2%),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亦优于地塞米松组。结论:PAF受体拮抗剂——银杏苦内酯对颈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是早期治疗脊髓损伤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次脑创伤(如低血压与高热)后大鼠脑血栓素A2(TXA2)与前列环素(PGI2)的代谢变化及意义。方法:在Marmarou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采用抽血造成低血压,及高热形成二次脑创伤。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损伤组、单纯二次脑创伤组及脑损伤合并二次脑创伤4组。所有动物均实施同步生理监护,伤后4小时检测脑内TXA2与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伤后4小时,与假手术组比较,脑损伤组TXB2及6ketoPGF1α含量无明显变化;单纯二次脑创伤组仅6ketoPGF1α含量升高(P<0.05);合并二次脑创伤组TXB2及6ketoPGF1α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但TXB2/6ketoPGF1α比值下降。结论:原发脑损伤后,合并低血压与高热可使TXA2大量生成,通过引起脑血管痉挛及微血栓形成,增加脑微循环阻力,导致脑缺血、缺氧而加重原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5.
血浆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5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的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与稳定型心绞痛21例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TXB2的含量显著升高,为稳定型心绞痛组的3.91倍(P<0.001);TXB2/6ketoPGF1α比值也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存在的血浆TXB2含量异常增高,TXB2与6ketoPGF1α平衡失调,导致冠状动脉舒缩障碍、痉挛等改变而致心绞痛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时对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泼尼松与环磷酰胺治疗PNS基础上,予抗凝治疗。将70例患者分为2组,西药组(35例)用潘生丁和肠溶阿斯匹林治疗;中西药结合组(35例)在一般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泼尼松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浆TXB2、6ketoPGF1α、ET及CGRP水平。结果:西药组完全缓解11例,显著缓解6例,部分缓解16例,无效2例。中西药结合组完全缓解19例,显著缓解10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1例。临床疗效及TXB2、6ketoPGF1α、ET、CGRP的改善以中西药结合组为优(P<0.01和P<0.001)。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PNS的作用机制在于对TXB2与6ketoPGF1α、ET与CGRP的代谢失衡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A2(TXA2)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肾损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胰胆管结扎、胰腺被膜下注射5%牛磺胆酸钠复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肾损害大鼠模型,以放射免疫方法动态测定术后24、48小时肾静脉血浆和肾组织中血栓素B2(TXB2)、PGI2水平,并观察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的改变。结果:随着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程进展,肾静脉血浆和肾组织中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水平逐渐升高,TXB2水平升高较6ketoPGF1α为甚,TXB2/6ketoPGF1α比值增大,BUN、Cr亦显著提高。结论:TXA2和PGI2平衡紊乱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肾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采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3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观察其对治疗前后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结果:有效率为90.6%;且治疗后脑梗塞患者血浆TXB2含量显著下降(P<0.01),6ketoPGF1α含量明显升高(P<0.01)。提示:川芎嗪治疗脑梗塞取得很好治疗效果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血栓素A2(TXA2),调节血栓素A2/前列环素(PGI2)失衡状态,从而起到扩张血管和抗血栓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前列环素(PGI2)及血栓素A2(TXA2)变化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将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10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60例与未溶栓组44例;溶栓组连续3日测定外周血PGI2和TXA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浓度;并计算6ketoPGF1α/TXB2比值(K/T)。结果:溶栓血管再通组(42例)的6ketoPGF1α和TXB2水平均高于溶栓血管未通组(18例)和未溶栓组,以TXB2增加的幅度更大,表现为溶栓血管再通组K/T比值显著低于后2组(P<0.01);而溶栓血管未通组与未溶栓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另外,溶栓血管再通组中有再灌注心律失常者的K/T比值(0.77±0.07)显著低于无再灌注心律失常者(0.88±0.14,P<0.05)。结论:AMI时PGI2与TXA2平衡失调,其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冠状动脉再通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溶栓治疗时,使用药物纠正PGI2与TXA2平衡失调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否影响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7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TCA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PTCA后血浆ET1和6ketoPGF1α水平均升高,术后24小时达高峰,ET1增至术前的2.56±0.94倍(P<0.01),6ketoPGF1α增至术前的1.42±0.74倍(P<0.01),7天后降至接近术前水平。结论:PTCA可刺激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因此PTCA术后应预防冠状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11.
危重患者应激激素和血糖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寻求糖尿病、高血压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观察绞股蓝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绞股蓝组、优降糖组及绞股蓝与优降糖合用组(各20例);6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绞股蓝组、心痛定组及绞股蓝与心痛定合用组(各组20例),比较3组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绞股蓝能显著地降血糖、降血压,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血糖和血压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与优降糖组或心痛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联合用药组,疗效则更显著(P<0.01)。结论:绞股蓝是一种有效的降血糖、降血压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内毒素诱发小鼠肝细胞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毒素攻击诱导小鼠肝细胞凋亡及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用精制内毒素腹腔注射于实验小鼠,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其血清中TNFα、谷丙转氨酶(GPT)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同时取肝脏制成组织切片进行HE和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染色,分别于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内毒素攻击下,小鼠血清TNFα于90分钟时首先达到峰值(1291.50±134.40)ng/L,其后即下降;2小时时肝细胞出现明显凋亡现象,肝组织坏死及血清酶学改变于4小时才明显产生。结论:内毒素首先诱导TNFα等释放,而TNFα及其诱生的其它细胞因子可使肝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4.
ICU内患者获得性真菌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长期住ICU患者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1997年12月我院SICU连续长期住院患者65例,定期采取呼吸道(痰液)、血液、尿液、中心静脉插管、各种引流及伤口深部拭子标本,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65例患者中微生物培养阳性者49例(75.4%);其中单纯真菌感染者2例(3.1%);真菌合并细菌感染者18例(27.7%)。真菌感染的总发生率为40.8%(20/49)。共获得真菌41株,念珠菌属仍是主要感染病原体,占全部41株的56.1%以上,但白色念珠菌感染比例显著下降。结论:ICU中真菌感染最常见于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发生率与患者年龄、留治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有关。应用广谱强力抗生素可以造成菌群失调而引发深部真菌感染。非白色念珠菌类念珠菌正成为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烧伤后肝脏血流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烧伤后肝脏血流调节中的作用。方法:动态观察大鼠30%Ⅲ度烧伤后血浆及肝脏ET、NO含量及肝脏血流量的变化,应用ET受体拮抗剂和外源性NO载体观察其对烧伤大鼠肝脏血流量的影响。结果:大鼠烧伤后肝脏血流量明显下降,伤后血浆及肝组织ET和NO含量明显升高,由于ET升高幅度相对较大,ET/NO比值也显著增加,肝组织ET、ET/NO改变与肝脏血流量的降低呈显著负相关;伤后在一定的液体复苏下应用两种ET受体拮抗剂和NO供体在一定程度上明显使肝血流量增加,同时拮抗ET受体A(ETA)、ET受体B(ETB)较单独拮抗ETA效果好,ET受体拮抗剂和NO供体配合使用效果更佳。结论:烧伤后由于肝脏ET的增加和内源性NO相对不足,导致肝脏血管收缩造成肝脏血流量下降,拮抗ET的作用和(或)补充外源性NO则可一定程度逆转烧伤后肝脏血流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心脏病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神经肽Y(NPY)在高血压心脏病(HHD)发生和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对HHD及原发性高血压Ⅰ期(EH)患者分别给予肼苯达嗪(HYD)和培哚普利(PER)治疗,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HD和EH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PY的浓度。结果:HHD患者血浆NPY浓度〔(163.65±32.48)ng/L〕明显高于EH组〔(98.09±16.77)ng/L〕,且血浆NPY的浓度随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上升(F=24.95,P<0.01);EH患者经PER治疗后血浆NPY浓度下降,而HYD则无此作用;对HHD患者,PER在纠正心力衰竭的同时使血浆NPY的浓度下降更明显。结论:NPY可能在HHD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NPY作为一项监测指标,可能对判断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肝酶谱变化。方法:对34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毒后20小时内抽取静脉血检测肝酶谱,并与治疗痊愈组30例和健康对照组35例的肝酶谱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轻度中毒患者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明显(P<0.001);中度中毒天冬氨酸转氨酶(AST)、LDH均明显升高,而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均明显降低(P均<0.001);重度中毒丙氨酸转氨酶(GPT)、AST、LDH升高明显,ALP、γGTP降低明显(P均<0.001)。GPT升高明显,而ALP、γGTP非但不降低反而升高接近正常水平者,预后不佳。结论:观察肝酶谱的变化可以判断有机磷农药中患毒者的中毒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严重烧伤患者肠内容物的IgA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重症胆管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症胆管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特点。方法:对28例急诊入院且APACHEⅡ评分≥12分的重症胆管炎患者立刻采血,分别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溶酶原(Plg)及α2纤溶酶抑制剂(α2PI)。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ATⅢ、tPA、Plg三者活性的显著降低以及GMP140、vWF、PAI的显著升高,Fg和α2PI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重症胆管炎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已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在凝血与纤溶被激活的同时伴有纤溶受抑,凝血与纤溶间的平衡被破坏而产生高凝状态,以及严重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受损害,结果引起组织器官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而导致其微循环障碍,因此易出现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普恩复胶囊与硝酸异山梨酯合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58例冠心病心绞痛非发作期心肌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口服普恩复胶囊400mg,每日3次,硝酸异山梨酯10mg,每8小时1次;B组单纯口服硝酸异山梨酯10mg,每8小时1次。2组均连用8周,评定疗效。结果:A组第6周和第8周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93.33%,B组均为82.14%,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心电图总有效率A组第6周和第8周分别为70.00%和73.33%,B组均为57.14%,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结论:普恩复胶囊与硝酸异山梨酯合用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配伍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