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动对1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中磷酸受纳蛋白(PLB)表达影响及其意义。方法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运动对照组、糖尿病组及糖尿病+运动组4组,每组10只。糖尿病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第4天开始跑台运动,于运动第4周末心脏采血收集血清,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水平,RT—PCR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细胞中磷酸受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升高(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P〈0.01),心肌细胞PLB mRNA和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糖尿病+运动组血糖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均升高(均P〈0.01),心肌细胞中PLB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运动组血糖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均降低(均P〈0.05),PLB mRNA和PLB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运动对1型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有防治作用,其机制与运动能上调PLB基因表达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脑组织CuZn—SOD、CAT和GSH—Px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脑组织CuZn—SOD、CAT和GSH—Px活性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即机为4组:对照组;运动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运动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复制糖尿病模型.大鼠做跑台运动8周.在运动5min和3d后分别测定血浆乳酸和血糖.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脑组织CuZn—SOD、CAT和GSH—Px活性.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血浆乳酸和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运动组大鼠血浆乳酸和血糖明显降低(P〈0.05).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运动组大鼠脑组织CuZn—SOD和GSH—Px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大鼠脑组织CAT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糖尿病运动组中,运动对脑组织CAT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明显增加脑组织CuZn—SOD活性(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运动组大鼠脑组织GSH—Px活性明显增加护〈0.05).结论运动能够增加糖尿病大鼠脑组织CuZn—SOD和GSH—Px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苁蓉菟丝子汤对大负荷运动训练大鼠性激素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造模组和用药组,空白组大鼠不作干预,造模组和用药组大鼠大负荷运动方案进行跑台训练,同时用药组大鼠每天灌喂中药苁蓉菟丝子汤,造模组大鼠灌喂蒸馏水.训练8周后处死各组大鼠,测定血清性激素E2、P、T和骨密度水平.结果:造模组大鼠的性激素E2、P、T和骨密度值均低于空白组和用药组大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组大鼠与空白组大鼠的性激素、骨密度值相近,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苁蓉菟丝子汤能防止大负荷运动训练大鼠性激素、骨密度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幼龄大鼠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3只5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组。通过定量reabtime PCR技术,分析1周跑台运动后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内BDNF和NMDA R1 mRNA的水平。结果:各组大鼠海马内BDNF mRNA水平分别是:对照组为746±338,小强度运动组为1308士688,中等强度运动组为1036±649,大强度运动组为722士426;NMDA R1 mRNA水平分别是:对照组为34±19,小强度运动组为286±230,中等强度运动组为174±132;大强度运动组为20±14。结果表明小强度运动既可明显诱导海马BDNF基因表达(P〈0.01),也可明显诱导海马内NM—DAR1基因的表达(P〈0.01);中等强度运动可明显诱导NMDAR1受体基因的表达(P〈0.01),但对BDNF的表达已没有明显作用;而大强度运动对2种因子的基因表达皆无明显影响。结论:不同强度的运动可调节海马内BDNF和谷氨酸NMDAR1受体基因的表达,但以小强度跑台运动促进作用最强,中等运动强度次之,而大强度运动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单一皮下注射脂多糖(LPS)诱导产生慢性炎症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30只雄性 Wistar 大鼠分成对照组(n=10)和造模组(n=20)。造模组以 LPS(300μg·kg-1·d-1)皮下注射8周,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每周对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空腹血糖进行监测,8周后对两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空腹胰岛素(FINS)进行测定,另外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以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1.1 mmol/L 为造模成功。结果第6周开始 T2DM 造模组大鼠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达到 T2DM 大鼠模型的成模标准。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大鼠血清中 TNF-α、IL-1、IL-6、MCP-1、FINS 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GTT 试验,造模组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胰岛素峰值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皮下注射小剂量 LPS 成功地建立了 T2DM 大鼠模型,为糖尿病的病因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0只3月龄未经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去卵巢静止和去卵巢运动三个组。去卵巢运动组每周进行4次时间45min、速度18m/min、坡度5°的跑台训练。实验结束时,检测血清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和骨钙素(BGP)水平以及右侧游离股骨和胫骨的骨密度(BMD)和骨矿物含量(BMC);同时观察左侧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静止组大鼠血清ALP活性和BG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TRAP活性和E2含量显著下降,股骨近段和远端以及胫骨近端BMD和BMC显著下降,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小梁断裂增加、数目减少;与去卵巢静止组比较,去卵巢运动组大鼠血清E2和BGP含量显著上升,股骨三个部位以及胫骨近端BMD和BMC显著增加,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小梁断裂减少、数目增加。结论中等强度跑台运动能增加去卵巢大鼠血清E2和BGP含量,改善去卵巢大鼠骨组织学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micro-CT方法,评估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腰椎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3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按体重分层后随机分为假手术、去卵巢静止和去卵巢运动三个组。运动组每周进行4次45min、速度18m/min、坡度5?的跑台训练。正式运动处理14周时,取第2腰椎检测骨密度,取第4腰椎行micro-CT分析及三维结构重建;取第3腰椎椎体进行椎体压缩实验。结果 去卵巢运动组第2腰椎骨密度、第3腰椎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和弹性模量以及第4腰椎骨小梁体积和骨小梁数目显著高于去卵巢静止组,骨小梁分离度显著低于去卵巢静止组,而骨小梁厚度无显著变化。结论 中等强度跑台运动能改善去卵巢大鼠腰椎的微结构。  相似文献   

8.
刘立新  吴秀品  陈立峰  刘好文 《疑难病杂志》2007,6(10):605-607,F0003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对照组正常规饮食,模型绀用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然后把成模大鼠分为2组:糖尿病组、治疗组各14只。治疗组给予灯盏花素10mg·kg^-1·d^-1。分别于用药后1、3个月测定血脂、血糖,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并观察腓肠神经病理改变。结果治疗组大鼠血脂、血糖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较糖尿病组明显提高(P〈0.05或P〈0.01),腓肠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纤维总截面积增加,较糖尿病组亦明显加大(P〈0.05 P〈0.01)。结论灯盏花素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周尉神经损害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BMD)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84例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及股骨近端BMD,放免法测定其血清雌二醇、睾酮、孕酮、泌乳素水平,井与健康人对照。结果糖尿病患者各部位BMD显著低于峰值骨量组和同龄对照组,2组年龄、性别、雌二醇、零酮、泌乳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患者HbAlC水平、BMI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空腹胰岛素与睾酮水平、空腹C肽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糖尿病患者腰椎BMD与雌二醇、睾酮水平显著相关(P=0.001),而健康人各部位BMD均与雌二醇、睾酮水平显著相关(P=0.001);糖尿病患者BMD还与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水平显著相关(P〈0.05),其L3密度与BMI显著相关(P=0.01)。结论男性患者腰椎BMD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相关,股骨近端BMD主要受糖尿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耳针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BMD)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取4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模型组、耳针组、雌二醇组,每组10只。除伪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术后1周开始进行相应治疗,连续12周。12周后取血清,测雌二醇(E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取单侧股骨测骨密度及骨矿含量。结果模型组骨密度及骨矿含量较伪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耳针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模型组血清E2、IGF-1含量显著低于伪手术组(P〈0.01),耳针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模型组血清TNF-α含量显著高于伪手术组(P〈0.01),耳针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耳针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有一定的预防及延缓骨质疏松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蛭降糖胶囊联合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胰腺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8只,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联合高脂饲料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60只大鼠分为模型组、运动组、丹蛭降糖胶囊组及运动联合丹蛭降糖胶囊组;另取12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治疗8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中磷酸化JNK(phospho-JNK,p-JNK)、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基因1(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1,PDX-1)及胰岛素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胰腺组织中的P—JNK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PDX-1和胰岛素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给予中药、运动干预能明显抑制JNK的活性,提高PDX-1和胰岛素的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运动及丹蛭降糖胶囊联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JNK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胰岛β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邓远燕  张泉  张烨  查道刚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4):412-414,423
目的观察聚氧化乙烯(PEO)对急性后肢缺血大鼠运动耐力的影响,同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进行适应性跑步训练后建立大鼠双侧股动脉结扎模型,并经颈静脉留置输液导管;术后继续跑步训练并剔除静脉导管堵塞及不能学会跑步的大鼠,最后进入实验大鼠64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n=32)经颈静脉以7ml/h的速度持续泵入PEO溶液10min,对照组(n=32)以相同速度及时间持续泵人生理盐水,大鼠跑步至力竭,观察大鼠力竭运动时间,测全血乳酸(LD)、血清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腓肠肌的肌肉乳酸(LD)含量。结果实验组力竭运动时间为(774.72±171.49)s,较对照组的(687.56-+166.08)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实验组大鼠NO和SOD含量为(4.25±1.75)Ixmol/L、(62.97±8.70)U/ml,分别较对照组的(3.51±1.06)umol/L、(58.79±6.75)U/ml升高或者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36);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肌肉LD含量明显降低[(2.79±0.10)lgmmol/gvs(2.95±0.11)lgmm01/g,P〈0.01];两组血清CK、LDH活力、全血LD含量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O可延长急性后肢缺血大鼠的力竭运动时间从而改善运动耐力,发挥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进程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85名糖尿病病人(正常白蛋白尿组5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50例,临床蛋白尿组45例,肾功能异常组40例)及55名正常人的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收集临床和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结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增加1.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的骨密度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蛋白尿组和肾功能不全组的骨密度则显著降低,OP患病率增加1.7.5.3倍(P〈0.05)。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骨密度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呈负相关,与体质指数(BMI)、血钙(Ca)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肾病进展是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OP的重要原因。骨质丢失量与糖尿病肾病程度及危险因素是否得到有效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损伤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解耦联的关系.方法 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糖尿病组(5只)及糖尿病后肢缺血组(5只),建立糖尿病模型及糖尿病后肢缺血模型.建模2周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股动脉一氧化氮(NO)的表达;用二氢乙锭(dihydroethidium,DHE)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股动脉冰冻切片中超氧阴离子(O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股动脉1型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GPT cy-clohydrolase 1,GTPCH-1)的表达.结果 ①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股动脉NO表达降低,糖尿病后肢缺血组降低更为显著,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1).②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O2-的表达明显增加,但不及糖尿病后肢缺血组.③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股动脉GTPCH-1的表达降低,糖尿病后肢缺血组降低更为显著,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0.000,P=0.012).结论 在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血管损伤中存在eNOS解耦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联合烟酰胺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Wistar大鼠隔夜禁食,腹腔注射烟酰胺60 mg/kg,15 min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在诱导后72 h、2周及4周观察大鼠行为、形态学改变,测量体重,空腹检测鼠尾静脉血糖,血糖大于11.1 mmol/L的大鼠即为诱导成功。结果诱导后的大鼠出现懒动、精神萎靡症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体重下降(P<0.05)、血糖上升(P<0.05);与单独使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组相比体重上升(P<0.05)、血糖较低(P<0.05)。结论链脲佐菌素联合烟酰胺诱导糖尿病大鼠成功率高,是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价值。方法:用WI技术检测有斑块(15例)和无斑块(30例)糖尿病组及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股动脉相关参数。结果:有、无斑块糖尿病组较对照组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增高,顺应性(AC)降低(P≤0.05);有斑块组较无斑块组β、Eρ、PWVβ、膨大指数(AI)增高,AC减低(P≤0.05);糖尿病组瞬时加速度波强、负相波面积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硬化程度越高,弹性越差,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代偿性增强及下肢外周血管阻力增高。WI技术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DM)患者身体成分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BMD)检测仪对125例Ⅱ型DM患者进行腰椎(L1~L4)正位、左髋和全身BMD检测及身体成分检测,按体重指数(BMI)将DM患者分为非肥胖(BMI〈25 kg/m2)组(DMNO组)和肥胖(BMI≥25 kg/m2)组(DMO组),分析各组身体成分与BMD的相关性。结果①DMO组所测部位BMD和身体成分质量及脂肪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DMNO组,但其所测部位肌肉量百分比显著低于DMNO组。②在DMNO组,左大腿肌肉质量分别与左髋各部(Wards三角除外)BMD,L1、L2、L3BMD等呈显著正相关。全身肌肉质量分别与股骨颈、股骨干、股骨全部、L2 BMD等呈显著正相关。躯干肌肉质量分别与大粗隆和L2 BMD等呈显著正相关。仅全身和躯干脂肪质量均分别与L1 BMD呈显著正相关。③在DMO组,左大腿肌肉质量分别与股骨颈、股骨干和股骨全部BMD等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腰椎BMD无显著正相关。全身脂肪质量分别与L3BMD和L4BMD呈显著正相关,躯干脂肪质量仅与L4BMD呈显著正相关。余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男性2型DM患者,无论肥胖与否,肌肉质量主要与髋部BMD有明显相关性,脂肪质量只与腰椎BMD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病人骨密度(BMD)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108例1型糖尿病病人及106例非糖尿病人腰1(L1)~L4及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ard三角、股骨干及左髂骨总体)BMD,同时测定受试者年龄、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结果两组各部位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105~-3.022,P〈0.01)。1型糖尿病病人L1~L4总体BMD和左髂骨总体BMD与年龄、HbA1c呈负相关(β=-0.410~-0.148,P〈0.05),与BMI正相关(β=0.673、0.054,P〈0.05);左髂骨总体BMD与性别有关(β=-0.208,P〈0.05)。结论 1型糖尿病病人BMD低于对照人群,1型糖尿病病人的性别、年龄、BMI、HbA1c水平与BM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是否参与糖尿病大鼠胃黏膜损伤以及大黄素对其调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与大黄素组,成模10周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胃黏膜细胞GRP78,Caspase1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与大黄素组大鼠于造模后均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症状,成模10周时,体重减轻(P〈0.05);血糖浓度显著增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胃黏膜GRP78、Caspase1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显著增多(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大黄素组GRP78、Caspase12蛋白阳性表达的胃黏膜细胞显著减少(P〈0.05)。结论:内质网应激途径可能介导了糖尿病大鼠胃黏膜损伤,大黄素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胃黏膜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反应,从而实现对胃黏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