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经心脏X线造影证实的10例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病病人的临床、超声、心内膜心肌活检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心肌活检确诊9例,超声诊断4例,普通X线诊断2例,临床诊断仅1例,表明常规检查及临床诊断心内膜心肌纤维化有一定的局限性,心肌活检则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1962年心内膜心肌活检(EMB)临床应用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EMB已成为一种较为安全的技术,目前已公认EMB是心脏活检的可行性方法。近20多年来EMB的组织学检查方面从光镜、电镜、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原学分离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本文仅就EMB形态学的研究作一综述。 心内膜心肌活检的形态学发现 EMB获得的心内膜心肌标本,一般都要常规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在不同的临床诊断中,EMB有以下一些组织形态学发现,  相似文献   

3.
心内膜心肌活检对心律失常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77例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从组织学上对心律失常病因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无心脏增大组心律失常以心肌炎为主,占55.8%,心脏增大组心律失常以心肌病为主,占73.5%。心律失常类型与心肌病变有关,对症状明显的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心肌活检有助于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经血管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经多年实践和改进,已成为一种较安全和简便的适用技术,是心内膜心肌疾病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由于该方法易获得心内膜心肌标本,除可以随时取得疾病发展中各个不同时期的心内膜心肌组织,进行形态学、超微结构动态观察,为心内膜心肌疾病提供病理学诊断依据外,还可充分利用标本进行其他方面的同步研究,故目前已公认为心脏活检的常规  相似文献   

5.
心内膜心肌活检对心肌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对心肌疾病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1984年5月~1995年10月176例右室EMB的组织病理资料。结果诊断心肌炎64例(36.36%),扩张型心肌病48例(27.27%),肥厚型心肌病2例(1.14%),心内膜心肌纤维化13例(7.39%),正常或非特异性改变49例(27.84%)。诊断阳性率为72.16%(127/176)。其中在92例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患者中,活检显示心肌炎(42.39%)和扩张型心肌病(28.26%)发生率较高。发生急性心包积血1例(0.57%)。说明EMB对心肌疾病尤其是心内膜心肌纤维和心肌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 fibroelastosis,EF)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内膜病变,约75%于1岁末死亡,以往确诊主要靠死后病理检查.近年来由于心内膜心肌活检(Endomyocardial biopsy,EMB)的开展,已能使本病在生前做出明确诊断,本研究结合我们对2例EF患者进行EMB的体会,着重探讨EMB对EF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两例误诊为先心病,肺动脉瓣狭窄及肺心病患者,前者经手术及病理解剖,后者经超声心动图及心内膜下心肌活检均证实为右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原发性肺动脉瓣下狭窄),并对其病理解剖与临床特点,鉴别诊断与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内膜心肌纤维化(EMF)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EMF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断、治疗经过。结果 EMF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气促17例(73.91%),心悸13例(56.52%),胸闷12例(52.17%),颈静脉怒张13例(56.52%),肝大14例(60.67%),下肢水肿14例(60.67%)。心电图主要表现为T波低平或倒置15例(65.22%),其次为房颤(30.43%)、左右心房肥大(21.74%)。胸片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19例(82.61%)。23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确诊19例(82.61%),心脏磁共振确诊4例(17.39%),心导管检查确诊2例(8.70%),心血管造影确诊9例(39.13%),心内膜心肌活检确诊7例(30.44%)。结论 EMF患者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结合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检查、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心内膜心肌活检等检查,可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44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进行了分析,其中22例从形态学角度,用定量和半定量的方法进行观察对比。文中着重讨论了扩张型心肌病病变特点、病变程度与临床分期的关系以及早期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诊断指标问题。  相似文献   

10.
63例心内膜心肌活检中发现11例小冠状动脉病,其中5例伴心肌病病变,2例伴心肌炎病变。小冠状动脉病的病理表现为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经形态定量测定,11例44个小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率均在85%以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病理形态学提示小冠状动脉病形成与病毒感染后或脂类沉着后内膜增生有关。心内膜心肌活检具有诊断此类疾病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心肌活检诊断心肌炎的标准进行复习,认为心肌活检安全,有助于确诊心肌炎,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朱继金  夏树楹 《广西医学》1995,17(4):272-274
对心右心充肥障碍为主,临床上难于确诊10例心内膜心肌纤维病病人和7例缩窄性心包炎的病人的心内膜心肌活检结果分析,前获得病理性诊断9例,后无一例有特征性病变。说明心肌活检对两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1982年11月至1985年10月首次应用改制胃镜活检钳,对112例患者经静脉作心内膜心肌活检的资料,为93例(83%)提供了有利于临床诊断的依据。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患者,显示相当高的心肌炎发生率(37.5%)。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21例心脏病人进行左室心内膜心肌活检,经光、电镜检查明确了诊断。出现了主动脉瓣轻度损伤及术后发热并发症各1例。对心肌活检的价值、并发症、术中注意事项及本后活检钳处理等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少波  姚震 《海南医学》1991,2(2):21-23
本文报告导官法心内膜心肌活检术(心肌活检)诊断的原发性心肌病2例,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价值、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心肌活检能通过活体心肌组织学改变而对心肌病的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文中2例分别误诊为缩窄性心包炎、风温性心脏病,最后经心肌活检分别确诊为心内膜心肌纤维化、扩张型心肌病。由此可见,心肌活检有诊断心肌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章之川  戎卫海 《上海医学》1999,22(5):311-312
从Skakibara和Konno(1962)[1]首创心内膜心肌活检(EMB)以来已有30余年历史。以后EMB的病理学观察心肌疾患的报道日趋增多,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创伤性诊断技术之一,并逐步完善。现将我院1984年至1997年住院病人因患心肌疾患...  相似文献   

17.
梁葳  王茂生  秦太昌  李韬 《河北医学》2004,10(8):742-745
目的:总结8例心内膜心肌纤维化(EMF)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有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并考虑为EMF的8例患者施行超声心动图(UCG)、核磁共振成象(MRI)、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等检查,4例子内科治疗,4例行外科手术。结果:UCG、MRI、EMB获得EMF诊断的例数分别为3/8、4/4、3/4,同时行以上三种检查诊断的例数为3/3。4例患者经内科治疗,2周至半年内全部死亡。2例患者施行右室心内膜切除加三尖瓣成形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6~9年,心功能2级,能从事轻度工作。2例行右室心内膜切除加三尖瓣置换术,手术死亡1例,1例存活6年,死于心力衰竭。结论:综合应用UCG、MRI、EMB可提高EMF的诊断率,对病变较轻的EMF患者行心内膜切除加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对病变重的病例应行心脏移植。  相似文献   

18.
对40例心律紊乱怀疑病毒性心肌炎(VMT)患者行心内膜心肌活检术(EMB)标本电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40例心律紊乱患者中,诊断为活动性心肌炎24例,早期扩张性心肌病8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心肌炎后遗症3例。显示电镜超微结构的检测对心肌病变的诊断率(40/40)为100%。提示了EMB对VMT诊断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比较高。且证明EMB是一种安全、可靠、简易的方法,对VMT诊断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5例病毒性心肌炎(VMC)和1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主要病理改变 DCM 为心肌细胞肥大、细胞大小不一、核畸形、灶状纤维化和心肌变性坏死;VMC 则为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变性坏死、间质纤维化。EMB 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 VMC 为65.7%,DCM 为80.0%,合计68.8%。  相似文献   

20.
王燕  陈金红 《吉林医学》1992,13(5):285-286
<正> 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Endomyocardial binpsy,EMB)是与心导管相结合的活体组织检查法,能对心内膜心肌疾病的诊断提供病理学依据,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EMB组成学评价能确诊的心脏病达30余种。由于EMB技术和器械的改进且并发症少,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许多医院将其列为心内膜心肌疾病的常规检查之一。兹将我院1990年所作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