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刘渊宗汉立国的历史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十六国时期,刘渊的宗汉立国无疑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刘渊同故汉宗室攀援舅甥关系、兄弟关系的血缘认同,有利于突破夷夏之防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隔离主义藩篱,缓和胡汉矛盾和促进民族融合,它不仅直接引发了十六国政权宗黄祖炎的民族寻根现象,同时也为后世的民族构和,提供了宗法方面的范例和借鉴;刘渊所打出的“绍修三祖之业”的开国旗号,切合儒家存亡续绝的文化传统和晋末各族人民思念汉代承平岁月的社会心理,它不仅有助于标榜新朝王者之师的政治名分,同时也开创了十六国政权托古反晋之先声;刘渊所提出的帝王无常、华夷无别、“惟德所授”的政治观点,涵蕴古代汉人视野莫及的理论贡献,它不仅为后来的诸胡族政权驰骋中国政治舞台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时也对抑制十六国时期的暴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易经》与《内经》理论共原初探高国巡关键词:医学,中国传统;中国医学基础;易经;内经《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的学者、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它是六经之一,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通辽地区献血人群中蒙古族ABO血型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与其他民族、地域的差别,为通辽地区采供血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55 107名首次无偿献血者中21 229名(38.52%)蒙古族献血者的ABO血型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其中31 120名汉族首次无偿献血者的血型分布特征、南方汉族人群的ABO血型分布特征作比较。结果 通辽地区献血人群中,蒙古族ABO血型分布顺序依次为B>O>A>AB,基因频率为r>q>p,民族指数为0.815;汉族献血人群中,ABO血型分布特征为B>O>A>AB,基因频率r>q>p,民族指数为0.876。结论 通辽地区蒙古族献血者的ABO血型分布特征为B型血,具有较高的频率,民族指数<1,与北方人群的血型结构特征相似;与相关文献报道的内蒙古西部蒙古族ABO血型分布特点、南方汉族人群的ABO血型分布特点及基因频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小半夏汤不同剂型药效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仲景小半夏汤中原生药材制成的微粉中药与传统煎剂的药效。方法:用2%硫酸铜制备家鸽呕吐模型,用顺铂制备小鼠胃动素;随机分为模型组,小半夏汤煎剂高、低剂量组,小半夏汤粉剂高、低剂量组,胃复安阳性对照组;观察小半夏汤止吐效果及对胃动素影响情况,并比较小半夏汤煎剂和粉剂对正常小鼠的肠推进影响。结果川、半夏汤煎剂、粉剂均对家鸽呕吐模型有显著止吐作用,并能显著降低血液中胃动素(MTL)水平;两种剂型均可显著降低正常小鼠小肠推进速度。结论:小半夏汤粉剂疗效优于传统煎剂,但统计学意义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提高视神经炎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4例视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2例;2组患者均采取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强的松)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对比2组患者焦虑评分、疾病复发率以及诊疗依从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38.7±6.1),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为2.4%,诊疗依从率为97.6%,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视神经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诊疗依从率,降低疾病复发率,故其可对视神经炎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分析苏州市534例剖宫手术指征评审结果说明,影响无指征剖宫产手术主要因素为:①医务人员的主观因素;②孕妇及其亲属形成的社会因素;③产程监护质量、处理水平差异的客观因素。因此,控制剖宫产率应从此诸因素着手。  相似文献   

7.
丹溪九族师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证了丹溪的九族师友:丹溪出身诗书世家,家学渊源,富于理学传统,又兼通医学;母家兼妻族戚氏五代六人列《宋元学案》“戚氏家学”专条;连襟吕汲二代四人与丹溪同列“白云门人”条;子孙三代四人有医名;师从许谦学理、罗知悌习医,他们对其学术思想形成有决定性影响;友人有著名学者宋濂、戴良、胡翰、叶仪,“江南第一家”浦江义门郑太和,医学家葛乾孙、项昕,道家杜本等。丹溪的人际环境处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这是他成为大医学家的不可或缺的外界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民族发展史上 ,既有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大统一思想 ,也有以孔子为始作俑者的“夷夏之辩”。前者于统一王朝确立时期占据上风 ,后者则于民族战争爆发、国家分裂割据时期流于别唱 ,成为汉族爱国人士抵御少数民族政权侵占中原或力图光复旧邦的思想强心剂。王船山在《黄书》中所阐发的民族光复思想 ,即为清初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1903 -1905年间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拒俄运动的推动下 ,将西方的民族民主思想与《黄书》的尊黄攘夷思想、民族独立自强思想以及君主“可禅、可继、可革 ,而不可使异类间之”的命题融为一体 ,尽情发挥 ,酿成反清民主革命的思想巨浪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同盟会的成立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但同时也导致了不少负面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所倡导的“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思想和实践 ,比较自觉地摒弃了《黄书》内中国而外四裔、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 ,从而有效地启迪和提高了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紧密联合的革命自觉性。徇此以往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 ,对内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 ,最终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凝聚、撕裂与再凝聚 ,终于完成了从自在向自觉的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中自细胞介素-1p(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帮助。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诊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共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共70例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留取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lL-1β、II-8和IL-12的表达,观察依达拉奉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中IL-1β、IL-8和IL-12表达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IL-1β、IL-8和IL-12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明显,并能有效调节血清中IL-1β、IL-8和IL-12的表达,进而调节微环境,临床治疗中可以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10.
虹膜拉钩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非  黎蕾  朱志忠  陈旭 《上海医学》2003,26(8):583-586
目的 评价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用虹膜拉钩及传统方法扩瞳对术眼瞳孔和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43眼用虹膜拉钩扩瞳(拉钩组),18眼用传统方法扩瞳(对照组)。术前两组视力为眼前手动至0.2,瞳孔直径为1.0~3.5mm,对光反射基本无;两组视力及瞳孔直径的差异无显著性。结果 拉钩组:术中瞳孔缘少量渗血11眼,无后囊膜破裂和瞳孔缘咬伤;术后第1天视力≥0.2为71.4%(30/42眼),3个月后视力≥0.5为59.5%(25/42眼);瞳孔边缘不规则5眼,对光反射迟缓41眼、消失2眼,出现眩光2眼,无多视。对照组:术中瞳孔缘少量至中量出血10眼,瞳孔缘咬伤6眼,后囊膜破裂2眼;术后第1天视力≥0.2为55.6%(10/18眼),3个月后视力≥05为16.7%(3/18眼);瞳孔边缘不规则11眼,对光反射迟缓11眼、消失7眼,出现眩光5眼、多视2眼。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及瞳孔直径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虹膜拉钩具有扩瞳快且充分、对虹膜损伤小、不易引起炎症出血等优点;对保持并恢复术后瞳孔的形态功能,提高视觉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从容  曹琼  兰炯采 《广东医学》2002,23(11):1136-1138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及维吾尔族家系的RHD基因结构,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PCR-SSP)方法,对汉族和维族Rh阴性家系的D基因结构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中国人RHD基因结构具有多态性,性别是带有C的个体;82例RHD血清学阴性个体中,完整携带十个外显子的有14个样本,部分携带的有6个样本,8个样本为完全缺失。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与高加索人种有着显著的不同,且插入片段和RH Box在中国人D基因的表达上并不具有确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山东汉族大学生头面部测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①目的 了解山东汉族大学生头面部特征并积累其形态学资料。②方法 对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籍210名18~22岁在校学生进行了头面部26个项目的测量,以及各测量均值的男女性别比较,并就部分测量均值与其他地区汉族及13个少数民族进行了比较和聚类分析。③结果 山东汉族大学生头面部以过短头型和阔面 ,与华北汉族、15省汉族及蒙古族、哈萨克族、赫哲族相距较近,而与其他地区汉族及东乡族、景颇族等5个少数民族相距较  相似文献   

13.
医生的职责在夏至西周时期是由巫医兼任的,巫医在当时有着极为显要的地位;东周至西汉前期,医生的社会地位较巫医有所下降,但仍有相当的地位,并且活动相当自由;西汉中期以后至唐五代,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一时期医生地位明显下降,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宋元统治者重视医学,医生社会地位大为提高,推动了此时期医学的发展;明清医生社会地位空前下降,是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一个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06例广东汉族群体HLA基因频率的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广东汉族群体HLA抗原多态性分布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了106例广东籍汉族人进行HLA分型。分别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及PCR-SSP方法检测了HLAⅠ类,A,B位点及HLAⅡ类DR位点。结果 共检出了HLA-A位点抗原10种,HLA-B位点抗原21种,HLA-DR位点抗原13种,并与北方人群抗原分布进行对比。结论 A11,B46和B60抗原频率比北方人群有显著增高,而A1,A3、B7等抗原则相对减少,显示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与北方人群间在HLA多态性分布上有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南地区黎族人群血脂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波  姚震  张勇  李莹  马骏 《海南医学》2010,21(11):54-56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黎族人群的血脂水平,比较其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生活方式以及血脂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择海南地区黎族人群聚集的黎、汉两民族年龄在20-84岁之间人群各500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血脂测定技术及其标准化的建议》的规定测定血脂4项值[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资料使用SPSS13.0软件处理。结果黎族人群TC、TG、LDL-C与汉族人群的基本一致,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同性别中,黎族女性HDL-C水平明显高于汉族女性(P〈0.01)。汉族男性TG值明显高于黎族男性(P〈0.05),30-39岁和40-49岁两个年龄阶段黎族人群的HDL-C明显高于汉族人群(P〈0.05)。结论海南地区黎、汉族人群血脂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海南地区的黎族人群大多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市县,生活水平较低,饮食较为清淡;同时,不同族群之间血脂基因的多态性也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汉族正常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我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研究了159名我国汉族正常人群ACE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ACE基因16内含子内287bp片段的存在或缺失作为多态性的标志。结果:我国汉族正常人ACE的DD、ID、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57、0.535和0.308;与国外其他种族人群比较,我国汉族正常人DD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日本人、白种人和黑种人(P均<0.05)。结论:本研究提示,我国汉族正常人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不同于国外其他种族,我国汉族人DD基因型频率低于日本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相似文献   

19.
不少地方从医院到医生不同程度地都在想方设法在病人身上获取利益最大化,这在医院已成为一种潜规则.本文通过发生在湖南的"胡卫民事件",分析潜规则中收受红包回扣现象的产生原因、社会危害性,探讨了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9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汉魏“暴室”原有的职事有二方面:医疗与刑狱。作者指出,暴室无疑具有调治安养宫人疾病的职司,但由其相关个案显示该室多涉“宫禁”之事,不宜用现今的“医院”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