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脐血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的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条件及其成骨活性,比较两种不同MSCs定向成骨细胞诱导后的成骨活性。方法:采用标准Ficoll-Hypaque技术分离脐血和成人骨髓MSCs,以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为辅剂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骨矿化结节和I型胶原作为成骨细胞鉴定与活性评价的指标。结果:两种MSCs的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定向成骨细胞诱导后,成骨细胞标志性产物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上清钙、骨矿化结节和I型胶原均得到了稳定的表达,并显著高于未诱导MSCs,而且两种细胞的成骨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脐血和成人骨髓MSCs在适当的条件下均可向成骨细胞定向转化,两种细胞均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嗅鞘细胞被证明有修复损伤脊髓的作用,但对其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多.目的: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方式.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材料:2个月雄性SD大鼠38只,体质量(350&;#177;20)g.方法:实验于2004-02/05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取SD大鼠2只用于嗅鞘细胞提取,将嗅鞘细胞用双苯亚甲胺染色.②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近端组,远端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近端、远端组建立大鼠胸髓损伤模型.分别于脊髓损伤近端、远端注入嗅鞘细胞悬液;对照组不损伤胸髓,仅注射嗅鞘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脊髓中嗅鞘细胞的分布.结果:36只大鼠,分为3组,术后近端组死亡1只;远端、对照组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29只.各组大鼠脊髓中嗅鞘细胞分布:术后2,4,6周,近端组和远端组的嗅鞘细胞进一步沿着脊髓长轴纵向迁移,最远达8 mm,能够穿过瘢痕,到达断端对侧的细胞数量很少;对照组嗅鞘细胞只是局部的扩散,没有迁移.结论:嗅鞘细胞的迁移主要沿着轴突进行,向头端和尾端迁移的数量和速度都没有明显区别,嗅鞘细胞只在损伤的脊髓中进行迁移.  相似文献   
3.
人胚胎嗅鞘细胞植入鼠半横断脊髓的初步观察(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人胚胎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移植对成鼠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纯化、培养2周的人胚胎OECs,移植于10只成年SD大鼠半横断胸髓(T10)的两端;对照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等量的DMEM培养液。6周后组织切片,行HE染色、嗜银染色以及髓鞘碱性蛋白(MBP)和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NGFR)免疫组化检查。结果OECs移植组6周后脊髓大体标本显示初步愈合现象;组织学观察,OECs呈NGFR阳性表达,显示OECs仍然存活,且与宿主组织整和良好;部分再生轴突长入断端间组织,呈MBP阳性表达。结论人胚胎OECs对成鼠胸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脊髓损伤后在一定的微环境中有再生的能力。嗅鞘细胞兼具星形胶质细胞和许旺细胞的特性,具有促进脊髓轴突再生的能力。目的:制作成鼠胸髓损伤模型,观察嗅鞘细胞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材料:实验于2001-01/2002-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20只成年SD雄性大鼠,体质量(380±20)g,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机构许可证号:SYXK(粤)2004-0020)。低糖的DMEM培养液(L-DMEM,GibcoBRL公司)、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MBP(髓磷脂碱性蛋白,Sigma公司)、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Sigma公司)。应用随机数字表完全随机化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将成年SD大鼠麻醉断颈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出完整嗅球分嗅神经。采用改良Allen法打击脊髓建立胸髓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于损伤脊髓处注入10μL嗅鞘细胞悬液(2.5×1010L-1),对照组仅注入相同剂量DMEM/F12(1∶1)培养液。移植后6周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嗅鞘细胞对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染色鉴定嗅鞘细胞。②髓磷脂碱性蛋白染色观察髓鞘的修复。③嗜银染色观察神经轴突再生。结果:细胞移植组有2只动物死亡,对照组有3只死亡,共1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移植组可见损伤脊膜完整,较正常脊髓稍变细。苏木精-伊红染色见损伤区有多极细胞,且与脊髓组织有移行过度现象,说明存活的嗅鞘细胞与宿主融合良好。新生的轴突多呈束状,周围有小圆淋巴细胞浸润。嗜银染色可见再生轴突长入损伤区组织中,多与束状排列的多极细胞伴行;对照组脊髓损伤处明显变细,脊膜尚完整。苏木精-伊红染色见脊髓损伤区未见新生轴突。嗜银染色未见再生轴突。②细胞移植组可见多极细胞,多呈束状排列,胞浆内有大量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阳性颗粒存在,进一步证明嗅鞘细胞移植6周后仍然存活,且与宿主融合良好。髓磷脂碱性蛋白染色见损伤区有呈线状髓磷脂碱性蛋白阳性纤维,提示损伤区两端均有髓鞘样物质产生,且互相靠拢。同时多极细胞中也发现有髓磷脂碱性蛋白阳性物质存在,说明移植的嗅鞘细胞有产生髓鞘样物质的作用。对照组未见轴突再生。结论:嗅鞘细胞延迟植入成鼠打击伤后脊髓后,可存活并产生髓鞘样物质,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5.
嗅神经鞘细胞移植修复成鼠半横断脑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嗅神经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分离、培养3W的SD大鼠OECs,移植于12只成年SD大鼠胸10水平左侧半横断脊髓两断端;12只对照动物只注入等量DMEM;移植后6月行下肢功能评价、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存活率均为83.4%。实验组9只(9/10)动物下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3只可以主动攀登。上述9只动物左下肢可记录到MEP;组织学检查见宿主再生轴突长入断端间组织,周围有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物质存在。对照组中2只(2/10)下肢功能稍改善,并能记录到MEP;组织学检查见轴突变性,瘢痕形成,无轴突再生。结论:OECs移植后可在脊髓中产生髓鞘样物质,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6.
非血缘供者脐血移植治疗14例儿童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HLA不全相合非血缘供者脐血移植(UD—UCBT)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疗效,我们于2000年11月至2003年12月对14例白血病患儿进行了UD—UCBT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人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基质细胞对脐血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的造血支持作用,建立了人AGM区基质细胞与脐血CD34+细胞体外长期共培养体系。采用免疫磁珠方法分离人脐血CD34+细胞,接种于已制备好人AGM区基质细胞(hAGMS1-S5)饲养层的24孔板中共培养,同时设无饲养层组作为对照,分别于共培养5、6、7、8周时收获细胞行造血细胞集落培养,并采用极限稀释法(LDA)检测与人AGM区基质细胞共培养后的脐血CD34+细胞的LTC-IC含量。结果表明,无饲养层的对照组培养5周后不再产生造血细胞集落,而以hAGMS1-S5作为饲养层,共培养5周后造血细胞仍具有集落形成能力。hAGMS1-S5维持LTC-IC的作用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hAGMS3与S4组支持作用最强。LDA检测结果显示,hAGMS3和S4维持LTC-IC的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AGMS3和S4共培养14天后脐血CD34+细胞中的LTC-IC扩增,分别是达到(176±46)%、(187±52)%,S3和S4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AGM区基质细胞S1-S5对脐血LTC-IC具有维持作用,特别是hAGMS3和S4两株细胞对脐血LTC-IC具有更好的维持及扩增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骨肉瘤U-2OS细胞NOD/SCID小鼠肺转移模型,探讨CIK/NK细胞对肺转移瘤的杀伤作用。方法 60只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A组:每只鼠经尾静脉接种U-2OS细胞2×106(0.2 ml)后24 h,输注CIK/NK细胞(2×107/0.2 ml);B组:每只鼠经尾静脉接种U-2OS细胞2×106(0.2 ml)后24 h,注射生理盐水0.2 ml;C组:每只鼠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2 ml后24 h,注射生理盐水0.2 ml。比较各组小鼠生存时间及肺部肿瘤负荷情况。结果 B组接种U-2OS细胞后29 d内小鼠全部死亡,其中16只肺部出现肉眼可见瘤块;A组接种U-2OS细胞后60 d内小鼠死亡8只,肺部均发现肉眼可见瘤块,余12只肺部均无瘤块。A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小鼠死亡时体重明显低于A组,而肿瘤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CIK/NK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有肯定的抗骨肉瘤肺转移瘤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体外培养特性及建立细胞库的可行性。方法:Ficoll离心剂法分离人骨髓及脐血来源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大量扩增,观察细胞生长特性,流式细胞术检测MSC表面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结果:骨髓样本比脐血标本的MSC更易于体外短期培养扩增,骨髓样本(5×106)体外培养2周约获得MSC3×107~1.2×108,成功率达100%,而脐血样本的MSC较难培养,成功率低(12.9%),细胞数扩增有限。对冻存复苏前后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MSC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59、CD90、CD105、CD166等均阳性表达,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CD14和CD45为阴性表达,提示MSC对本室的冻存复苏程序耐受能力较好,可获得复苏后扩增培养。结论:本研究表明对成人骨髓MSC建库的条件较成熟,获得成功培养的MSC分子表型在冻存复苏前后无明显改变。而脐血来源的MSC培养条件有待改善方能提高MSC培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人脐血(CB)、外周血(PB)及骨髓(BM)植入辅助细胞(FCs)的分布规律。方法:不同来源的标本共分A、B、C、D4组,A组为CB,B组为正常成人骨髓(ABM),C组为正常学龄前儿童外周血(CPB),D组为正常成人外周血(APB);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标本中CD8^+CD3^+α,J3TCR^-γ,STCR^-植入FCs的比例,比较上述细胞分布的差异性。结果:A组FCs的比例为(0.78±0.45)%,显著低于B、C和D组(P〈0.01);而B、C和D组FCs的比例分别为(2.85±1.03)%、(2.73±1.08)%和(3,47±1.26)%,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BM、CPB和APB中的FCs比例显著高于C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