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方法收集140例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建立临床数据库,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临床知识给予解释确定中医证候。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分成17个公因子,进行临床分析合并后,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类脾气虚、类肝胆湿热、类瘀血、类肝脾血瘀、类肾阳虚、类热盛伤阴、类肝肾阴虚。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为类脾气虚、类肝胆湿热、类瘀血、类肝脾血瘀、类肾阳虚、类热盛伤阴、类肝肾阴虚。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辨证论治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内毒素血症的成因、作用机制、西医常规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等四个方面论述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指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病位主要在肝,肝肾同源,久病常致肝肾亏虚,中医药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正是切中了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病机特点,既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清除内毒素的能力;又对抗性地干预了内毒素及其诱发的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3.
内毒素血症临床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胆管疾病、急性胰腺炎、糖代谢紊乱、原因不明的发热等等,严重者可引发休克。西医治疗内毒素血症多主张:①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②改善内毒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其目前使用的药物存在药价昂贵、  相似文献   

4.
刘铁军教授认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当以"肠毒"立论,大肠传导功能受损,毒邪不能有效排出,肝脏解毒功能减低是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发生、发展、迁延不愈、产生多种并发症的原因。肠毒作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其形成与肝、大肠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刘教授在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上,主张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现代研究的有机结合,将"中医下法"运用在其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将"肝与大肠相通"等中医传统理论融入其中,研发出疗效确切的成药"毒消肝清丸",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剂量内毒素对肝硬化大鼠尾静脉注射制成内毒素血症模型。以复方中药为治疗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观察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的肝功能、血氨(BA)、内毒素、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等的影响。结果:复方中药组对大鼠的肝功能、血氨、内毒素、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等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由虎杖、生山楂、酸枣仁、蒲公英、石菖蒲、茵陈等组成的复方中药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可能通过改善肝功能情况、减轻肝脏炎症活动、抑制肠道对氨类物质的吸收,降低血氨水平以及降低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等机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促动力中药合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 -α水平的影响 ,为临床防治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肝硬化患者 2 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中药组 ,两组均予保肝治疗 ,中药组同时给予大腹皮、白术、砂仁、枳实 ,于治疗前及治疗 1周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 -α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肝硬化对照组及中药组患者内毒素及TNF -α的水平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肝硬化中药组患者内毒素及TNF -α的水平均明显低于肝硬化对照组 (P <0 .0 5或 0 .0 1 ) ;治疗后肝硬化对照组及中药组内毒素及TNF -α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以中药组显著。结论 促动力中药合剂可减少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其机制可能与影响TNF -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营汤加减对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体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清营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肝功能、凝血功能、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内毒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功能、凝血功能、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清营汤可有效降低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体内内毒素水平,有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解毒灌肠液对肝硬化家兔内毒素血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备家兔肝硬化模型,成模后以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40μg/kg)灌胃形成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解毒灌肠液保留灌肠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以生理盐水、乳果糖、头孢克肟进行保留灌肠,每组10只动物,观察解毒灌肠液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家兔的肝功能、血氨、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结肠及肝组织病理的影响。结果:解毒灌肠液组家兔的肝功能、血氨、内毒素(Endotoxin,ET)、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由大黄、金银花、丹参等组成的解毒灌肠液对肝硬化家兔内毒素血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保护肠道屏障作用,改善微循环,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降低机体的内毒素水平,从而减少炎性因子的产生,阻断内毒素血症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9.
克毒口服液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昊  申平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2):154-154
内毒素血症的病原体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G- 细菌 )菌体细胞壁内的脂多糖 (LSP)。它可在细菌死亡 ,细胞壁崩解时释放 ,活菌也可以发疱形式将其释出。内毒素分为外源性 (G- 细菌感染 )及内源性 ,内源性内毒素即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由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过多 ,或经异常途径进入体循环所致。研究表明 ,肝硬化失代偿并发内毒素血症占 70 %以上 ,并与肝功能的状态有明显相关性。内毒素血症一旦出现便可加速肝细胞的死亡 ,促进肝纤维化并使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 (HRS)、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等提早出…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对肝脏的二次打击及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筠 《北京中医药》2008,27(2):94-95
内毒素是慢性肝病重症化的重要因素,可以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造成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使慢性肝炎特别是慢性重症肝胆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演变为慢性重型肝炎.本文探讨内毒素血症的产生、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并对内毒素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促动力中药合剂对肝硬化患者也莱内毒素及TNF—α水平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中药组,两组均予保肝治疗,中药组同时给予大腹皮、白术、砂仁、枳实,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的水平。始果治疗前肝硬化对照组及中药组急者内毒素及TNF—α。的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肝硬化中药组患者内毒素及TNF—α的水平均明显低于肝硬化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肝硬化对照组及中药组内毒素及TNF—α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以中药组显著。结论 促动力中药合剂可减少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影响TNF—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筠 《北京中医》2008,27(2):94-95
内毒素是慢性肝病重症化的重要因素,可以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造成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使慢性肝炎特别是慢性重症淤胆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演变为慢性重型肝炎。本文探讨内毒素血症的产生、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并对内毒素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清营汤加减对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体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2014年5月280例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各纳入1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清营汤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营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体内内毒素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干预前后患者症状积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清营汤组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干预前两组体内内毒素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相近,P0.05;干预后清营汤组体内内毒素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症状积分、凝血酶原时间相近,P0.05;干预后清营汤组症状积分、凝血酶原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营汤加减对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体内内毒素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脐部贴敷剂结合透皮促进剂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鲎血细胞基质显色试验,将80例内毒素血症阳性的肝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药脐部贴敷剂,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3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浆内毒素、血浆氨、血清补体C3测定,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比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毒素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组间对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总胆红素(TBIL)值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对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本中药脐部贴敷剂可显著地降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毒副作用,作为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一种新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西芳  吴秀霞  党中勤 《中医杂志》2002,43(12):899-899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肝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其病因多为:(1)肝硬化门脉高压、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2)凝血机制失常和内毒素血症;(3)急性胃粘膜糜烂、应急性溃疡发生。临床以降低门静脉压、保护胃粘膜、改善凝血机制及治疗内毒素血症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大黄赤芍汤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黄赤芍汤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治疗内毒素血症的机理.方法将60例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大黄赤芍汤组和思密达对照组,采用鲎试剂偶氮显色定量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肝功能及TNF-α的水平.结果大黄赤芍汤组的总胆红素、ALT有明显改善,两组总胆红素、ALT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大黄赤芍汤组血浆内毒素、TNF-α水平下降幅度显著,优于思密达组(P<0.01).结论大黄赤芍汤使内毒素、TNF-α水平下降,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肝病特别是失代偿期肝硬化中,肝脏胆汁酸的分泌异常以及胃肠道的瘀血,常易引起肠道生境的系列变化,直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形成,而内毒素血症的存在又可加重肝脏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临床上予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辅以治疗胃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用于改善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症状。我院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加减清营汤在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我院肝病科收治的60例乙肝后肝硬化(经中医辨证为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0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入中药加减清营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与内毒素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理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患者中,以西药基础上加入中医加减清营汤治疗有助于获得理想疗效,有助于最大幅度改善患者内毒素,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也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肠道菌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的失调引起的各种因素的发生改变可能促进或加重肝硬化,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导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出现。中医药能够有效的改善肝硬化肠道菌群的失调,目前对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肝硬化的文献较少,缺乏系统性的总结,笔者就目前研究现状做单味中药、中药复方治疗肝硬化微生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保肝治疗,治疗组家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美常安)口服,疗程20天,应用鲎试验动态比浊法测定血浆内毒素(ET)、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浆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美常安)能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ET、TNF—α和IL-6水平,对肝硬化内毒血症患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有助于肝硬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