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的有效手段。方法以^99mTc标记的硫胶体作为前哨淋巴结示踪剂,使用7探测仪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对41例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收集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的SLN行多层次连续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9例乳腺癌检出SLN,SLN检出成功率为95.1%(39/41例)。在常规病理学检查SLN无转移的20例中,连续切片H—E染色发现4例SLN微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7例SLN微小转移癌。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SLN微转移的检出率高于常规病理学检查(P〈0.05)。结论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可提高SLNB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K19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32例SLN中CK19的表达。结果 132例SLN在常规病理检查阴性76例淋巴结中12例表达CK19蛋白15.8%(12/76),16例21.1%(16/76)表达CK19mRNA。原位杂交法与常规病检法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19蛋白和mRNA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较常规病理检查更为敏感。通过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的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乳腺癌SLN微转移的检出率,同时也证明原住杂交法是可靠的,比免疫组化更为敏感的技术。SLN微转移有可能作为肿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与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86例乳腺癌患者采用美蓝染料法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并用HE和CK19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灶.结果 本组SLN阳性检出率约80%,假阴性率7.4%(2/27);灵敏度89%(24/27);准确率96%(66/69).CK19免疫组化法检测出微转移前哨淋巴结9例,共12枚.检出率为20%(9/45).SLN微转移与nSLN的转移无明显相关(P=0.127,P>0.05),而发生微转移的前哨淋巴结的数量和微转移灶的大小与nSLN的转移有关.结论 染料法定位SLN、CK19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灶简便可行,微转移的SLN数目≥2和微转移灶直径>1mm可能对nSLN的转移具有明显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其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美蓝法示踪和定位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并探索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IHC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判断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灶的价值。【方法】66例乳腺癌患者,用美蓝示踪行SLNB,对SLN及腋窝淋巴结(ALN)进行HE染色;随机选取40例SLN进一步行细胞角蛋白19(CK19)的IHC染色及RT-PCR检测;比较3种方法对SLN微转移灶检出的敏感性、准确率及假阴性率的差异。【结果】66例中,美蓝示踪成功检出63例,检出率达95.5%。IHC与RT-PCR比较无差异,而与HE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美蓝法SLNB也有很高的检出率,由于常规病理检查对微转移的诊断率低,结合IHC及RT-PCR检测能则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提高SLN中微转移的检出率,降低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美蓝法示踪和定位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并探索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IHC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判断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灶的价值。【方法】66例乳腺癌患者,用美蓝示踪行SLNB,对SLN及腋窝淋巴结(ALN)进行HE染色;随机选取40例SLN进一步行细胞角蛋白19(CK19)的IHC染色及RT-PCR检测;比较3种方法对SLN微转移灶检出的敏感性、准确率及假阴性率的差异。【结果】66例中,美蓝示踪成功检出63例,检出率达95.5%。IHC与RT-PCR比较无差异,而与HE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美蓝法SLNB也有很高的检出率,由于常规病理检查对微转移的诊断率低,结合IHC及RT-PCR检测能则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提高SLN中微转移的检出率,降低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RT—PCR检测细胞角蛋白(CK19)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提高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其微转移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方法:随机选取2005年12月至2006年10月住院的乳腺癌患者66例,采用美蓝进行SLN识别。对其中40例同时应用RT—PCR法检测CK19 mRNA在前哨淋巴结(SLN)表达。结果:SLN识别成功63例,成功率为95.5%(63/66)。对40例SLN转移常规病理诊断的敏感度42.9%(9/21),假阴性57.1%(12/21),准确率70.0%(28/40)。在行RT—PCR检测的40例中,检测出常规病理未检出的微小转移病例12例,敏感度95.2%(20/21),假阴性4.8%(1/21),准确率97.5%(39/40)。两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可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应用RT—PCR检测CK19 mRNA在SLN的微转移,可提高敏感度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中前哨淋巴结(SLN)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4例可切除的NSCLC患者,手术切除SLN,并行系统的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切除的淋巴结送常规HE染色检查,联合免疫组化角蛋白染色方法检测是否有微转移。结果24例NSCLC患者的SLN检出率为100%,共找到SLN50个,非前哨淋巴结(NSLN)143个,HE检测发现50个SLN中有31个癌转移,143个NSLN中有27个癌转移。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和根治性纵隔淋巴清扫术切除阳性淋巴结的可能性分别为62%和30.1%。CK19作为单抗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常规HE染色SLN阴性病人的4枚前哨淋巴结2枚有转移,从而使SLNB预测区域淋巴结状态的敏感性从95.45%提高到100%;准确率从95.83%提高到100%;假阴性率从4.55%降为0%。结论SLN可以用于预测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化在检测结直肠癌(CRC)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灶上的意义。方法对63例CRC根治性标本进行术后亚甲蓝染色定位SLN,进行常规HE染色后以AE1/AE3免疫组化检测其微转移。结果共检出SLN146枚,每例患者1~7枚,平均2.16枚。HE染色共发现有转移者13例(39枚)。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20.6%(13/63),淋巴结阳性率为26.7%(39/146)。免疫组化检测在50例HE染色阴性的患者中又发现有2例存在微转移,微转移的发生率为4%(2/50);在HE染色阴性的107枚SLN中共有10枚AE1/AE3呈阳性,SLN微转移发生率为9.3%(10/107)。免疫组化检测SLN的转移率高于常规HE染色(〈0.05)。结论通过对CRC定位SLN,免疫组化检测其微转移有助于明显提高CRC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微转移更为有效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对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前哨淋巴结活检,进行常规的病理切片检查和SLN中CK-19的RT-PCR检查,然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50例乳腺癌患者成功进行了前哨淋巴结活检,共检出了SLN 96枚。常规的病理切片检查和RT-PCR检查两者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假阴性率分别为29.4%(10/34),56%(28/50),64.7%(22/34),94.1%(32/34),96%(48/50),5.9%(2/34)。结论 SLN中CK-19的RT-PCR检查可以提高SLN微转移的检出率,而且可以减少假阴性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准确性以及比较几种方法对SLN转移灶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对86例乳腺癌患者用亚甲蓝示踪行SLN活检,获取的SLN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连续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测定CK19和MUCI粘蛋白、RT-PCR法测定CK19和MUCI粘蛋白,比较4种方法对SLN转移灶的检出率。结果86例乳腺癌患者中,80例检出SLN,检出率93.0%,共切除151枚SLN。SLN常规HE染色法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敏感性94.74%(36/38),准确率97.50%(78/80),假阴性率5.26%(2/38)。常规HE染色诊断检出率46.36%;连续切片诊断检出率54.30%;免疫组化检测检出率56.29%;RT-PCR法CK19、MUCI粘蛋白联合检测检出率73.50%。结论SLN活检可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RT-PCR法检测乳腺癌SLN转移最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核素淋巴显像和γ线探测仪(γ探针法)定位前哨淋巴结(SLN)的临床价值,并评价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IHC)联合应用对淋巴结微转移灶检出的作用。方法:我们圣2名乳腺癌患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在肿瘤周围注射^99Tc^m-右旋糖酐之后,进行核素淋巴显像。在术中用手持γ探针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定位切除,同时完整地切除腋窝淋巴结(ALN)。所有切除的淋巴结都先进行常规的HE染色。对经过前哨淋巴结HE染色没有发现有转移的患,再同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IHC)。结果:在42名乳腺癌患中,定位并切除了39名患的前哨淋巴结。根据前哨淋巴结的病理检查判断腋窝淋巴结状况,其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9%(13/14)、100%(25/25)和97.4%(38/39)。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相结合发现了3个前哨淋巴结(2名患)中有微转移灶,而在相应的非前哨淋巴结(NSLN)中则没有发现微转移灶。结论:核素淋巴结和γ探针法能准确地定位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相结合可以提高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微转移灶的检出率。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病理检查不仅能反应腋窝淋巴结的情况,而且对乳腺癌的分期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分子分期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方法术中将每枚淋巴结平均分成两半,一半淋巴结进行HE染色病理检查;另一半淋巴结,按区域混合,用于RT-PCR。如果一枚淋巴结HE染色证实有显性转移,该患者同一区域的其他淋巴结不再接受RT-PCR。结果(1)25例肺癌患者中共195枚淋巴结接受了HE染色检查,9例共30枚淋巴结中发现有显性转移,无一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2)39组HE染色阴性的区域淋巴结混合组织中,11组RT-PCR呈阳性。(3)16例常规病理PN现了0期患者中,6例肺门淋巴结出现了微转移;另9例常规病理PN1期患者中,5例出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63,P=0.0043)。结论(1)HE染色病理能准确地检测出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的显性转移灶,而不易发现隐匿性微转移灶。(2)RT-PCR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并可对部分Ⅰ、Ⅱ期患者重新进行分子分期。  相似文献   

13.
定量RT-PCR法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CK19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19)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中的表达,提高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微转移的检出率。方法采用常规病理检查法(HE染色)和定量RT-PCR法检测了40例乳腺癌患者SLN的CK19的表达量,同时选取10例来源于胃肠道的良性病变淋巴结作为定量RT-PCR检测的对照组。结果CK19在良性病变的淋巴结中没有表达。常规病理检查的敏感度为42.9%(9/21),假阴性为57.1%(12/21),准确率为70.0%(28/40)。定量RT-PCR法检测出常规病理未检出的微小转移病例12例,敏感度为95.2%(20/21),假阴性为4.8%(1/21),准确率为97.5%(39/40)。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可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应用定量RT-PCR法检测CK19在SLN中的表达,可提高敏感度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张云峰  高森  赵敏 《安徽医学》2012,33(8):969-971
目的研究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术中快速冷冻切片对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兰作为示踪剂对2006~2011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165例临床分期为T1~2 N0M0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前哨淋巴结冷冻切片,并与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CK19检测作比较。结果 165例患者中有160例找到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率97.0%(160/165)。前哨淋巴结数量是1~4枚,平均1.4枚。腋窝淋巴结6~22枚,平均每例12.3枚。160例活检成功的患者中,41例冷冻快速切片报告有癌转移,其中27例(65.9%)患者腋窝淋巴结有转移。119例冷冻快速切片报告为阴性患者中,术后免疫组化CK19证实3例(2.5%)有微小转移(1 mm),其中有2例发现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均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报告的准确性为98.1%(157/160),敏感性95.3%(41/44),特异度为100%(116/116)。结论前哨淋巴结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有较高的准确性,对腋窝淋巴结状态有很好预测价值,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易出现前哨淋巴结假阴性,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CK19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检测乳腺癌HE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对SNB预测腋淋巴结状态准确性的价值。方法 :以细胞角蛋白 19作为组织特异性标志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对 32例HE阴性的 6 8枚前哨淋巴结的微转移灶进行检测。结果 :5例病人的 9个前哨淋巴结有微转移灶 ,其中 1例假阴性的 2枚前哨淋巴结均发现微转移灶。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率是 13.2 % (9/ 6 8)。从而可使SNB预测腋淋巴结状态的敏感性从 95 .8%(2 3/ 2 4)提高到 10 0 % (2 8/ 2 8) ;准确性从 98.2 % (5 4/ 5 5 )提高到 10 0 % (5 5 / 5 5 )。结论 :应用CK19单抗检测乳腺癌HE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可提高SNB预测腋淋巴结状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CK19、端粒酶表达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以蓝染法对66例乳腺癌患者施行SLN活检,62例获得成功,该62例患者的117枚SLN进行快速免疫组化检测,以CK19、端粒酶为检测指标,以术中冰冻切片、术后连续石蜡切片和常规免疫组化以及术后腋淋巴结连续石蜡切片为对照.结果 SLN活检成功率达93.93%,冰冻切片对SLN的阳性检出率最低,连续石蜡切片次之,快速免疫组化检测SLN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冰冻切片(P = 0.002),而快速免疫组化检测与常规免疫组化检测SLN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61).快速免疫组化检测预测腋淋巴结转移准确率达96.55%,CK19与端粒酶的灵敏度分别为96.36%、96.83%,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正确使用蓝染法可获得较高的SLN活检成功率,SLN的快速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及时、准确的优点,能在术中即时为术者提供检测结果,从而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早期乳腺癌患者免受腋淋巴结清扫之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胃癌外科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术中在肿瘤四周注射亚甲蓝,寻找并摘取前哨淋巴结。进行HE染色及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IHC—CK)染色检查。结果76例患者中66例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86.8%。T1+T2及T3+T4期检出率分别为94.1%、84.7%。由T1+T2期及T3+T4期胃癌前哨淋巴结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的敏感性为100%及67.5%,特异性均为100%,准确率为100%及74%,假阴性率为0及32.5%。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是预测T1、T2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及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34例早期胃癌术中亚甲蓝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术后行常规HE病理和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查。结果:34例中33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7.1%。由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3.9%(31/33),敏感性为88.9%(16/18),特异性为100.0%(16/16),假阴性率为11.1%(2/18)。免疫组化法与常规HE法对SLN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免疫组化法共检出12枚/8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结论:SLN能较准确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免疫组化法较常规HE病理检查更为敏感,AE1/AE3免疫组化法能提高SLN微转移的检测,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