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进行髌骨置换仍有争论,术后膝前疼痛及髌股关节并发症是争论的焦点.膝前疼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为髌骨置换与否.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置换髌骨应考虑原发病、病变程度、假体类型及患者活动量和体重等诸多因素.如果行髌骨置换,精湛的外科技术、合适的假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减少的关键;如果不行髌骨置换,患者的筛选标准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置换髌骨仍有争论。术后膝前疼痛及与髌骨有关的并发症是争论的焦点。假体设计的改进及手术技术的提高,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减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面修整与髌骨置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ZT  Wu YL  Li XH  Qian QR  Zhu YL  Wu HS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087-1090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面修整和髌骨置换的临床结果。方法2002年1月至12月对60例(60膝)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全膝关节假体(PFC),患者随机行髌骨面修整(髌骨面修整组)或髌骨置换(髌骨置换组)。58例患者平均随访54个月(40~60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患者满意度和X线检查。结果两组患者KSS总评分(P=0.12)、KSS疼痛评分(P=0.90)、患者满意度(P=0.22)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均为10%亦无明显差异。两组ROM(P=0.028)和KSS功能评分(P=0.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不论是髌骨面修整还是髌骨置换均能明显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术后膝前痛可能与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有关,并非与是否置换髌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与髌骨置换及假体设计的关系,GenesisⅡ与PFC两种股骨假体与髌骨之间的友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同一组高年资医生施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45例(145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十字韧带替代型全膝关节假体,髌骨置换74例,其中32例使用GenesisⅡ假体、42例使用PFC假体;髌骨未置换71例,其中38例使用GenesisⅡ假体、33例使用PFC假体.术后评估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髌骨评分、髌骨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前痛评分、满意度和X线片上髌骨倾斜和半脱位情况.结果 随访144例,随访时间21~43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膝前痛发生率: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使用GenesisⅡ假体与PFC假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PFC假体者4例再次手术.功能评分:髌骨置换组及髌骨未置换组中使用GenesisⅡ假体与PFC假体术后HSS评分、活动度、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髌骨评分及髌骨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与是否置换髌骨无关,而与假体设计有关;GenesisⅡ假体与髌骨的关系更加友好.  相似文献   

5.
全膝置换术后膝前疼痛的治疗效果通常难以满意。作者报道了29例全膝置换术后膝前疼痛,采用二期髌骨置换治疗,平均随访28个月。以Oxford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结果显示,17例病人感觉关节功能改善,10例感觉无变化,2例感觉变差。Oxford膝关节评分、患者满意度显著改善。因此作者认为,髌骨置换虽然不能缓解所有全膝置换术后膝前疼痛,但是还是有超过半数的有效性,而且手术风险并不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78-1782
膝前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无论是否进行髌骨置换,都不可避免。膝前痛的持续存在,往往预示着手术的失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膝前痛的原因众多,必须做到积极的预防和合理的治疗。对于疼痛或功能不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先进行保守治疗;一旦需要进行手术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发生的原因及治疗对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全膝置换术后部分患者抱怨膝前痛,有时会采用髌骨置换作为处理方案。作者回顾性分析了46例全膝置换术后膝前痛而采用髌骨置换处理的患者。平均随访74个月,发现虽然KSS评分有所提高,但是9%患者疼痛没有改善,65%患者不满意手术效果。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需要再手术。因为疗效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不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1997年9月至2005年4月对94例(105膝)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膝外翻14例,膝内翻80例,力线正常者11例.所用假体包括可旋转铰链型膝假体RK 10例14膝,活动衬垫型膝假体TACK 40例43膝,GEMINI假体44例48膝,所有患者均不置换髌骨.术前、术后在屈膝30°髌骨轴位片上测量髌骨的排列.结果 术前有膝外翻和髌骨不稳者术后髌骨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8.6%和29.5%,使用RK、TACK、GEMINI假体的患者髌骨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8.6%,20.9%和16.7%.4例有明显股骨或胫骨假体旋转异常.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髌骨不稳定的原因包括患者术前状态、假体设计、假体位置不良等.选择合适的假体,熟练掌握手术技巧,能明显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异常.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髌骨是否置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TKA)术中髌骨是否置换,学术上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不同的观点主要集中在:髌骨不置换、全部置换以及选择性置换。许多相关文献的报道有不同的结果和结论,这些结论的得出在很大方面受到了病例选择、手术技术、选用假体的设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髌骨形态学研究现状及其在全膝置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4):2248-2251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处理髌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进行髌骨置换时,精确地进行髌骨切骨面的选择,保留合适的髌骨厚度,选择恰当的髌骨假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分别就髌骨形态学特征、解剖学测量、截骨参考点选择及其在全膝置换中的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髌骨置换与髌骨成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8月至11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8例(69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髌骨置换组24例(35膝)、髌骨成形组24例(34膝)。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髌骨置换组20例(30膝)与髌骨成形组20例(29膝)获得随访。术后各时点两组KSS膝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KSS功能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12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髌骨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点髌骨置换组膝前痛发生率与髌骨成形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髌骨置换组与髌骨成形组术后胫股角(174.25°±0.97°与173.63°±0.48°)、髌韧带比值(1.01±0.09与1.09±0.07)、髌骨倾斜角(4.58°±0.18°与4.41°±0.19°)、髌骨适合角(2.69°±4.15°与2.56°±3.72°)、髌骨移位距离[(1.53±1.34) mm与(1.68±1.23) m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可以改善膝关节和髌骨功能,降低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股骨假体设计对保留髌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假体设计对保留髌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后膝前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15日~2月15日间,门诊共随访保留髌骨TKA后患者44例59膝,所有手术均于1998年10月~2001年10月间施行,术前诊断均为骨关节炎,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19.1个月。依据目前较普遍认同的标准:股骨假体髌骨滑槽的深度、宽度、是否对称,髌骨滑槽的延伸范围,股骨假体前方向远端移行是否平滑等将股骨假体分为“髌骨友好”与“髌骨不友好”两组。病例排除的标准:(1)膝关节屈曲小于80°者;(2)X线影像提示存在股骨假体屈曲大于3°、股骨前方皮质切迹(notching)、髌骨高位或低位等外科操作失误者。按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方法及患者自我感觉对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入选的40例51膝分属上述两组,“髌骨友好”组21膝,术后膝前痛评分平均为1.58(0~8)分;“髌骨不友好”组30膝,术后膝前痛评分平均为3.32(0~6)分,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42,P<0.01)。“髌骨友好”与“髌骨不友好”两组无膝前痛患者构成比分别为64%与9%,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5.457,P<0.01)。结论股骨假体设计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保留髌骨TKA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行保留髌骨TKA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非髌骨置换比较,探讨髌骨置换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9月-1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63例(63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置换组),31例不作置换(非置换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关节炎分级、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SS)标准临床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髌骨评分、髌骨倾斜角、胫股角及髌韧带比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6周及3、6、12个月对疗效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置换组6例、非置换组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置换组术后3、6、12个月时膝前疼痛发生率均低于非置换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6周及3个月,其余各时间点置换组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置换组(P<0.05)。两组髌骨评分除术后12个月外,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两组均无髌骨骨折、髌骨脱位、髌骨不稳、假体松动及断裂发生;术后12个月两组股胫角、髌韧带比值、髌骨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降低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聚乙烯胫骨假体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4膝施行全聚乙烯胫骨假体的全膝人工关节置换,平均术前HSS评分为40.2分,单侧置换18例,双侧置换3例。结果术后随访2.5~4.5年,失访3例,平均随访HSS评分为86.5分(范围:80~89分),其中临床疗效优18膝,良3膝,中0膝,差3膝,优良率达87.5%。结论全聚乙烯胫骨假体的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短期疗效满意,手术技术与带金属底托胫骨假体的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基本一致,对经济较为困难的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假体。  相似文献   

15.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膝前痛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膝前痛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年10月~2004年10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5例(148膝)按髌骨置换(84膝)和未置换(64膝)分为2组,并对其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膝关节评分采用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采用Feller评分标准。结果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的(39.6±39.8)分进步为末次随访时的(90.9±8.2)分,髌骨评分由(14.4±6.4)分进步到(25.2±4.8)分,膝前痛分数也由(4.6±3.9)分进步为(10.6±4.1)分;未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的(38.8±9.8)分进步为(90.2±8.9)分,髌骨评分由(14.2±6.2)分进步到(25.1±4.8)分,膝前痛分数也由(4.8±3.8)分进步为(10.3±4.1)分。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前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置换组与未置换组比较,膝前痛减轻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无论髌骨置换与否,患者的合理选择和正确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术后膝前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髌骨表面置换术中髌骨骨床保留厚度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国人髌骨置换时髌骨骨床保留厚度及术后总厚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00年5月~2001年6月,对188例293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中测量髌骨最厚处、最薄处和髌骨截骨后保留骨床厚度以及安装髌骨假体后髌骨的总厚度,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置换术后髌骨厚度对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1)截骨前髌骨厚度测量结果为(24.25±2.62)mm。(2)截骨后髌骨骨床测量结果:143膝为14mm(48.81%),26膝为13mm(8.87%),24膝为12mm(8.19%),3膝为11mm(1.02%),97膝在15mm以上(33.11%)。保留髌骨骨床厚度在15mm以下和15mm及15mm以上的病例组均未出现髌骨假体或髌骨并发症。(3)所有术后髌骨的厚度均等于或小于术前,其中185膝(63.14%)的髌骨厚度与术前相等,108膝(36.86%)的髌骨厚度小于术前,但相差不超过2mm,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屈曲度、伸膝度及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在国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12~14mm的髌骨骨床不会引起髌骨骨折。(2)国人髌骨置换术后的髌骨厚度不应大于术前的厚度,最好能保持一致,如髌骨条件不许可或假体不匹配,可适当减少髌骨的厚度,但与置换前相比不宜超过2mm。(3)应大力发展适合国人的假体,包括髌骨假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早期疗效及膝前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髌骨置换组43例50膝,髌骨未置换组57例66膝。比较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美国膝关节外科协会(Knee Surgery Society,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前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髌骨置换组与髌骨未置换组患者术后膝前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两组间VAS评分及膝前痛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OMAC骨关节炎指数6个月分别为28.8±11.2和18.6±7.2、术后12个月分别为20.7±6.2和16.0±5.5,KSS膝评分6个月分别为(87.0±8.3)分和(90.9±7.2)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84.2±10.6)分和(88.8±9.2)分,KSS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86.6±21.6)分和(84.9±16.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85.2±16.4)分和(91.0±10.0)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髌骨轴位X线片示髌骨与股骨假体滑车吻合度良好,无不稳及脱位表现。术后1年内无翻修、髌骨表面再置换病例。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改善因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膝关节疼痛、功能受限有效;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短期疗效及膝前痛发生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晓波  董佩龙  王健 《中国骨伤》2014,27(4):274-277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截骨和髌骨置换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04年4月至2011年4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52例(54膝),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截骨组.髌骨置换组24例24膝,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53~78岁;髌骨截骨组28例30膝,男16例,女12例,年龄55~79岁.术后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Feller评分标准),膝关节活动度(ROM),患者满意度,髌骨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0~80个月,平均56个月.髌骨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38.4±8.2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2±8.6,Feller评分由13.6±6.2提高为25.2±4.2,膝前痛分数由3.9±3.2提高为11.2±3.7,ROM由(78±26)°提高为(108±18)°.髌骨截骨组HSS评分由术前39.5±8.4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0±8.5,Feller评分由13.4±6.5提高为25.6±4.0,膝前痛分数由3.7±3.1提高为11.3±3.6,ROM由(76±27)°提高为(110±19)°.术后满意度髌骨置换组91%,髌骨截骨组89%;髌骨相关并发症髌骨置换组16.7%,髌骨截骨组10.0%.两组术后HSS评分、Feller评分、膝前痛分数及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髌骨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髌骨截骨组低于髌骨置换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髌骨截骨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髌骨相关并发症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有关,但术后膝前痛及患者满意度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9.
夏冰 《骨科动态》2005,1(4):167-17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髌骨表面置换仍有争议。我们旨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来评估应用这一技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搜集对比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施行与不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对其进行荟萃分析。其中有意义的结果包括:再手术的例数、术后膝前疼痛的出现以及各种膝关节功能指数的改善。 结果:共分析了10项1223膝的研究结果。在术中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研究结果中(研究间异质性评价,p〈0.01;Ⅰ^2=60%)再手术风险减少了4.6%(95%可信区间,1.9%~7.3%),意味着施行22例髌骨表面置换(95%可信区间,14~52个髌骨)才能防止1例再手术。髌骨表面置换使术后出现膝前疼痛的绝对风险减少了13.8%(95%可信区间,6.4%~21.2%),意味着施行7例髌骨表面置换可防止1例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对膝关节各种指数的改变仅有4项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定量分析资料;基于这4项研究,膝关节评分平均数的改善没有显著性差异(标化均数差值为0.03;95%可信区间;-0.50~0.56)。 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髌骨表面置换降低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再手术和出现膝前疼痛的风险。尽管研究资料的数量有限,但本结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仍需要精心设计的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Ⅰ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单纯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的翻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原因,并观察单纯髌骨假体翻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22例 (30膝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而行单纯髌骨假体翻修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假体均为同一类型的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假体,以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置换髌骨。应用膝关节 KSS评分标准评价翻修术后的临床转归。结果髌骨假体失败时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 26~ 96个月,平均 62.3个月,主要症状有金属摩擦感 (80% )和膝关节疼痛 (70% )。术中发现 23膝 (76.7% )聚乙烯完全磨损、金属底座外露; 9膝髌骨倾斜或半脱位; 2膝完全脱位。 30膝均成功施行骨水泥全聚乙烯髌骨翻修术,随访时间 24~ 81个月,平均 42.5个月。所有患者主诉症状消失,可独立行走活动,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 73分( 27~ 88分)增加至 87分( 60~ 100分);膝关节屈曲度由术前的平均 91°增加至 99.5°。结论 (1)金属底座髌骨假体早期失败率较高; (2)髌骨位线不良和异常滑动轨迹是导致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诱发因素; (3)单纯髌骨假体翻修可获满意的临床结果,其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相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