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的研究是我国中医药行业探索和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多年来中医药届不断突破的难点和热点。本文通过对当今中药质量检测模式的阐述和分析,针对固有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新模式即构建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开创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中药质量控制和多元评价模式一直都是中医药行业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了我国中药质量控制和多元评价模式的现状、研究方向,以及多元评价新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现行的中药质量检测模式局限性的分析,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比较分析中药以及相关合成药物之间质量控制模式的异同点,结合中医药材的药性理论分析提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创新模式.合成药物、中药以及生物制剂这三者在物质组成上和质量的管理控制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要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30,自引:12,他引:30  
探索建立新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通过分析现行中药质量模式的局限性,比较分析中药、化学合成药与生物制剂质量控制模式异同点,结合笔者近年来在道地药材和药性理论研究的体会,提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新模式。相对于化学合成药来说,中药与生物制剂在物质组成形式、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相似性,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应借鉴生物制剂而不是“套用”化学合成药。提出了构建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出能够改善传统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更为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方法:分析现行中药质量控制及评价模式存在的缺陷,通过介绍新型的生物效价方法的有效性,创新和发展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结果与结论:传统的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有很多缺陷,亟待改善,应用生物药价评测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完善中药检测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应多元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琴  肖小河  金城  鄢丹 《中药材》2008,31(1):1-4
本文论述了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笔者在中药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中的认识,阐述了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应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与方法,首次提出了建立基于道地优级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新模式,以期为保证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科学对策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本体对照标准幅度质量控制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针对中药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探索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模式,加强中药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方法:总结分析我国目前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探讨如何建立科学的质控模式。结果与结论:探索提出制定中药本体对照标准,采用幅度控制方法对中药质量进行全方位控制和评价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药质量的评控问题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因此有必要在现有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评价,继而更为全面地保证中药质量。生物评价是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保证临床功效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法,已成为中药质量标准化发展趋势之一。在此处主要论述了近年来基于生物活性与效应基准的中药质量评价技术和已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同时对目前中药质量生物评价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对其未来应用做出展望,从而更好的对中药质量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9.
中药质量是中药产业的生命线,但目前中药质量研究上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中药质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分析和论述中药的基本属性和临床作用特点的基础上,以质量标志物核心概念为统领,结合研究实践,从质量要素的传递与溯源、化学成分与"药性"及"药效"两方面传统功效的关联关系、基于植物亲缘学及生源途径的成分特有性分析等角度,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研究路径。最后,建立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新的集成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药质量是中药安全有效的保障,中药质量关乎国民生命健康,也关乎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往中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模式难以满足中药复杂体系的质量控制要求,需要在理论、模式、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上实现质的突破。在对中药复杂体系和产业特点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现实问题,提出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策略。以此建立与中药临床效用密切关联、特有专属、整体评价和面向中药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并为行业监管提供科学、有效的“监管工具”,对于提高我国中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药饮片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原料,其质量控制与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但仍缺乏符合中药饮片整体性与专属性特点的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基于上述问题,通过综述性状电子检测、色谱-质谱联用、多效应生物评价等技术在中药饮片质量识别方面的研究进展,探索中药饮片“性状-质量标志物-生物效应”的关联性,为构建符合中药饮片整体性及专属性的质量识别关键技术,实现中药饮片质量识别模式的现代化转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研究的进展,回顾了我国中药质量标准的历史和现状,并描述了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向“整体”、“综合”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具有“整体”特征的指纹图谱在中药的真实性鉴别、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评价和控制及与药效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描述了系统生物学的各种“组学”在中药材的种质资源和质量控制、中药整体药效物质研究及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生物学的引入将促进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及系统生物学对其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研究的进展,回顾了我国中药质量标准的历史和现状,并描述了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向“整体”、“综合”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具有“整体”特征的指纹图谱在中药的真实性鉴别、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评价和控制及与药效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描述了系统生物学的各种“组学”在中药材的种质资源和质量控制、中药整体药效物质研究及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生物学的引入将促进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药品质的一致性是保障临床疗效一致性的关键,也是保证中药安全性、可控性的前提和基础。中药制剂的品质形成过程非常复杂,涉及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多个传递环节。将中药的高品质属性顺利传递到临床,关键在于建立中药制造各环节产品的品质一致性整体评价体系,并结合评价技术进行中药制造全过程品质传递控制。现有的中药品质一致性评价体系多以化学品质评价为主,不能全面表征中药品质,目前对于中药制造过程的控制手段也主要依靠对中间体或终端产品的离线检测,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取中药制造过程的变化。因此,以中药临床价值为导向,对中药制造全过程的品质传递控制与一致性评价研究进行综述,为保证中药产品的高品质属性与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精准医学”的提出为未来医药学指明了方向,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中药质量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精准医学”概念的核心内涵,结合中药自身特点,按照转化研究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阐述和剖析了基于中药的基本属性、临床运用方式和作用特点的中药质量的“精准”内涵;在对中药质量“精准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实践,提出中药质量“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6.
建立科学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中药国际化、产业化的关键,通过中药有效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关联链辨识质量标志成分,将化学物质与临床疗效关联,以此评价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实现中药整体质量评价。从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发展历程出发,对围绕中药性状的传统质量评价模式及活性成分的现代质量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基于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与多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探讨Q-Marker质量评价模式的建立,提出创新方法导入中药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药质量评价分为有效性和安全性2个方面,现有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以仪器检测方法居多,不能满足生产及生活中简单、快速、现场化的实际需求。免疫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检测快速、检测成本低、仪器依赖性低、易于现场化等优点,在临床检验、食品安全检测及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应用广泛。近些年来,免疫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领域,涉及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检测,中药有害物质检测,中药外源性污染物检测等方面。该文综述了应用较广的酶联免疫检测法和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技术的原理及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该技术在中药质量现场快速检测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模式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问题是关乎其疗效、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问题。现代分析手段的应用及新学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但长期以来,我国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很多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形同虚设,不能有效控制药品的质量,保证其疗效与安全。该文系统分析了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可能因素和质量控制的现状,探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改善的可能途径和新方法,助推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水平提高与模式转变,以力求保证制剂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