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CD10表达在甲状腺滤泡性癌和滤泡型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0例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其中包括15例滤泡性腺瘤、15例腺瘤性甲状腺肿、30例乳头状癌(包括9例滤泡型乳头状癌)和10例滤泡性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结果9例滤泡型乳头状癌中,7例表达CD10(77.8%),10例滤泡性癌中8例表达CD10(80.0%);CD10在非滤泡型乳头状癌、滤泡性腺瘤、腺瘤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均不表达。结论对CD10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对甲状腺滤泡性癌和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D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成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0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0例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及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进行了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研究,并对可能影响甲状腺癌病人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了时序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9例(47.5%)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而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及正常组织的表达均为阴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大于4cm及有腺外侵犯者的甲状腺癌组织蛋白酶D阳性表达率(69.23%)明显高于肿瘤小于4cm及无腺外侵犯者(37.04%)(P<0.05)。经时序检验,组织蛋白酶D与甲状腺癌病人的预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但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病人的术后复发率为26.3%,表达阴性者复发率为14.3%,有一定的差异。结论:组织蛋白酶D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有一定的阳性表达率;当肿瘤大于4cm时,发生转移和侵袭的可能性明显增加,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者其复发率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D10在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70例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其中15例滤泡性腺瘤、15例腺瘤性甲状腺肿、30例乳头状癌和10例滤泡性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D10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9例滤泡型乳头状癌中,7例表达CD10,CD10阳性率为77%。10例滤泡性癌中,8例表达CD10,阳性率为80%。而在滤泡性腺瘤和腺瘤性甲状腺肿及21例普通型乳头状癌组织中CD10均不表达。CD10在滤泡型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滤泡性腺瘤和腺瘤性甲状腺肿中的阳性率(P〈0.01)。结论对CD10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对甲状腺滤泡性癌和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CLOCK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医院手术切除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74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LOCK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CLOCK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68.9%(51/74)、20.3%(15/74),两类组织中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4,P=0.000)。CLOCK蛋白表达情况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直径及TNM分期有关(P <0.05)。 结论CLOCK蛋白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关系密切,可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Bmi-1基因在甲状腺疾病组织中的表达,探讨Bmi-1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8例正常甲状腺、1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mi-1基因的表达,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对正常组、结甲组和甲癌组检验,判断Bmi-1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①Bm...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IF-1α、BRAF、S100A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BRAF、S100A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正常组织及甲状腺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对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IF-1α、BRAF、S100A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无关,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BRAF、S100A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重要的生物学参考指标,联合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EGFR与TGF-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在4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良性腺瘤、15例腺瘤旁正常组织中EGFR和TGF-α的表达。结果 EGFR的阳性率分别为乳头状癌59.57%、良性腺瘤25%、瘤旁正常组织6.67%;TGF-α分别为55.32%、20.0%、13.33%;乳头状癌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GFR与TGF-α的同时表达阳性伴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84.21%,而非同时表达阳性或共同阴性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28.5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EGFR和TGF-α表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和发展,以及EGFR和TGF-α的同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表面可能存在有EGFR和TGF-α的自分泌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otch-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RT-PCR法、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Notch-2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otch-2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免疫荧光法测定,Notch-2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表达呈强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呈弱阳性;Western blot分析发现,Notch-2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Notch-2基因及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之间明显不同。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otch-2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调,提示Notch-2信号通路受到普遍抑制,该基因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起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激活蛋白4(AP-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判断PTC淋巴结转移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55例PTC及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AP-4、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PTC临床病理因素对两种蛋白表达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意义。结果AP-4和VEGF—C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两种蛋白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包膜完整性、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及肿瘤直径无明显关系。AP-4和VEGF—C蛋白同时高表达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84.2%。结论VEGF—C、AP-4均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有关;且AP-4、VEGF—C高表达可能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强度,同时检测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在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淋巴结转移上有更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MMP-2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同期1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MMP-2和VEGF-C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MP-2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80.77%和75.64%)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11.11%和22.22%),P〈0.05。MMP-2和VEGF-C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浸润程度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即肿瘤浸润达包膜至包膜外者或临床有颈淋巴结转移者,其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浸润局限在包膜内者或临床无颈淋巴结转移者(P〈0.05);同时临床无颈淋巴结转移的41例患者在术后随访中,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者其表达阳性率亦明显高于未出现转移者(P〈0.05)。MMP-2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Gamma=0.846,P〈0.05)。结论MMP-2和VEGF-C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一定帮助;MMP-2和VEGF-C可以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对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状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ret/PTC基因突变与超声、病理诊断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关系。方法术前超声检查,并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体取材进行病理诊断和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方法检测ret/PTC基因突变。结果在34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16例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ret/PTC基因突变(47%),其中8例为PTC-1基因突变(50%),2例PTC-2基因突变(12.5%),2例PCT-3基因突变(12.5%),3例PTC-1和PTC-2突变同时存在(18.75%),1例PTC-1和PTC-3突变同时存在(6.25%)。结论ret/PTC基因重组突变可存在于散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主要表现PTC-1型。应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突变的检测相结合是早期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7例良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病变组织中MMP-7、VEGF的表达.结果 MMP-7和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9%、14.8%和84.4%、25.9%:MMP-7、VEGF在癌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7、VEGF与乳头状癌大小(直径>2 cm)、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MMP-7、VEGF的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恶性甲状腺结节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E-cadherin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9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2例甲状腺滤泡伏腺癌和17例甲状腺髓样癌进行了E-cadherin表达的检测。结果 8例(42.1%)甲状腺乳头腺E-cadherin表达阳性,5例(41.7%)甲状腺滤泡状腺癌E-cadherin表达阳性,11例(64.7%)甲关状腺样癌E-cadherin表达阳性。E-cadherin表达在甲状腺癌各病理类型与甲状腺腺瘤之间比较,其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但在甲癌的三种病理类型之间其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E-cadherin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有相关性,但与其它各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在甲状腺上皮细胞表面的E-cadherin具有一定的破坏或功能不正常,但尚不能成为甲状腺癌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cm5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辅助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甲状腺腺瘤(FA)和49例甲状腺癌组织中Mcm5蛋白的表达。结果:Mcm5只在甲状腺未分化癌(UTC)、髓样癌(MTC)和乳头状癌(PTC)中表达,其标记指数(L1)分别为29.14±12.32,10.11±6.51,2.60±2.11,Mcm5在甲状腺肿、FA中未见表达。Mcm5蛋白表达在UTC与FA间,MTC与FA间,PTC与FA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cm5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恶性进展有关,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Mcm5可反映UTC、MTC和PTC中细胞的增殖活性,是辅助诊断甲状腺未分化癌、髓样癌及乳头状癌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Galectin-3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目的 探讨Galectin 3在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及其对于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鉴别价值。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99例甲状腺手术切除标本进行Galectin 3的检测。结果 67例甲状腺癌中59例表达阳性,阳性率88.1%,阳性细胞弥漫性分布,其中,甲状腺滤泡癌22例(91.7%)、乳头状癌24例(88.9%)、髓样癌10例(83.3%)、未分化癌3例(75.0%)阳性。13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中Galectin 3表达全部阴性。19例腺瘤仅 3例呈弱阳性(15.8%),阳性细胞呈小灶性分布。良、恶性病变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甲状腺癌各组织学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Galectin 3可有效地区别良、恶性甲状腺病变,可作为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RAF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81%的PTC患者中发现有BRAF基因的突变。BRAF突变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BRAF 突变与PTC的淋巴转移以及临床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高肿瘤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是BRAF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BRAF基因突变与PT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而且对于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腺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腺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处理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032)王弘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一种恶性程度低、进展缓慢的癌,其绝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病死率约在11%~17%[1]。但PTC原发灶常无包膜,有易于向四周浸润的特点,时间久了就可向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几种常见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区别。方法 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测定19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癌癌旁组织、21例甲状腺腺瘤、1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13例正常甲状腺组织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94.74%(18/19)的甲状腺癌表达端粒酶活性,与癌旁组织(6.67%)、甲状腺腺瘤(4.67%)、结节性甲状腺肿(0%)及正常甲状腺组织(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 端粒酶是甲状腺癌定性的良好标志物,且在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KAI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分别检测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腺瘤和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KAI1的表达。结果 KAI1在PTC中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甲状腺腺瘤中呈阳性或弱阳性表达,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PTC中KAI1的表达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AI1的表达在伴淋巴结转移PTC中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KAI1的异常表达可能在PT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表达情况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34例直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12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对侧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CR7的表达情况。结果 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及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均为1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CR7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7%和33.3%,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侵犯甲状腺被膜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CCR7的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和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均呈高表达,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特性,两者均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均需要进行颈淋巴结(中央区)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