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18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用免疫组化法对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进行分子分型的可操作性诊断方法和标准。方法 对197例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行CK7、GATA3、FOXA1、CK20、CK14、CD44、CK5/6、p53、Ki-67等9种尿路上皮癌常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各项免疫组化标记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与各组织学变异的相关性,从中选择可用于分子分型的抗体和模式。结果 FOXA1和CK20可作为腔面型癌的标记;CK14、CK5/6、CD44可作为基底样型癌的标记。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变异中,腺样、微乳头、浆细胞样和巢状变异大多为FOXA1和CK20表型的腔面型癌,约占76.8%(43/56);而鳞样、肉瘤样变异大多为CK14、CK5/6、CD44表型的基底样型癌,约占93.1%(27/29)。结论 联合使用5种常规免疫组化标记(FOXA1、CK20和CK14、CK5/6、CD44)检测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可将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大致分为腔面型和基底样型癌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3.
T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免疫细胞,其正常的增殖分化在机体免疫监视、防御中起关键作用。大量研究[1‐2]表明,T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是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众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免疫抑制剂革命性地改变了这些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以 T 细胞为靶点的免疫抑制剂成为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进程的重要临床治疗手段[3‐4]。本文综述了以T 细胞为靶点的治疗策略以及现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局限,同时总结了基于T细胞治疗的新靶点和天然产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流行趋势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2013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简称儿童医院)收治的患儿痰培养标本和南京市脑科医院(简称脑科医院)收治的患者痰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 2013年入住儿童医院的患儿下呼吸道痰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6 12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 121株,占62.7%,其分布较多的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2 734株,占33.5%,以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311株,占3.8%,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2013年入住脑科医院的患者下呼吸道痰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 60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134株,占70.9%,其分布较多的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296株,占18.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70株,占10.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药物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的药物有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结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加强细菌培养和耐药性监测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alliSpheres载药微球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9月本介入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48例(平均年龄49岁),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患者分为普通微球子宫动脉栓塞+表阿霉素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24例(A组),表阿霉素载药微球子宫动脉栓塞化疗组24例(B组)。每组治疗2个周期,间隔3周。记录出血减少情况,以CT评价肿瘤大小变化,分析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 结果 (1)两组患者阴道出血均减少;普通微球组术后出血持续时间为(6±1.5)d,载药微球组为(3± 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肿瘤缩小率:普通微球组客观缓解率为83.8%,载药微球组为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副反应:两组患者均出现腹痛,VAS评分普通微球组(8±2)分,载药微球组(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髓抑制仅发生于普通微球组。 结论 CalliSpheres载药微球治疗宫颈癌较传统的化疗栓塞术具有更高的肿瘤缩小率,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更短,无骨髓抑制且腹痛可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美国65岁以上人群冠心病、脑血管病、心衰以及心衰并发症住院率的变化趋势。方法调查美国1980~2006年住院患者出院数据(NHDS),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ICD-9-CM)确定出院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心衰。年龄和性别的住院率以美国2000年的人口数据为基数计算。结果1980~2006年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住院率显著下降,男性冠心病住院率每年减少2.24%,脑血管疾病减少1.55%,女性冠心病住院率每年减少2.36%,脑血管疾病减少1.34%。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住院的绝对数继续增加,而住院率减少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此外,因心衰而住院的比例显著增加,男性每年增加1.20%,女性增加1.55%。约50%男性心衰病人和40%女性心衰病人合并有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或肺炎。结论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仍然是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心衰住院率有增加趋势,心衰与重大疾病的合并症在增加,心衰已经成为控制心血管疾病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邹强 《中外健康文摘》2012,(34):210-211
目的分析产前诊断及处理胎盘植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单位从1995年3月到2010年3月被临床和产后病理诊断为胎盘植入(PA)103例病人.她们被分为了两组.组1为产前被诊断有“胎盘植入”,组2为产前未能诊断出有“胎盘植入”.组1的病人在其孕34—37w时,术前两天用地塞米松促胎儿肺成熟,两天后择期剖宫产,手术方式为胎儿娩出后不剥离胎盘即行全子宫切除术,组2病人剖宫产时,胎盘剥离时因发现为PA并出现大出血而行子宫切除术,将这两组产妇及新生儿有关情况参数作对照分析.结果本样本的病例共103例,其中39例产前诊断有PA.64例未能诊断PA.产前诊断有PA的病人,产后出血量和产后需要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4.7±2.2u比6.9±1.8u,p=0.02和2344±1.7ml比2951±1.8ml,p=0.053).结论产前诊断出胎盘植入并择期手术能减少产妇分娩时出血的发病率,诊断出胎盘植入在孕34—37w择期剖宫产分娩不会增加新生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的发病率高、患病人口多,目前抗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缓解药物(disease-modifyingantirheumaticdrug,DMARD)主要是针对关键细胞因子靶点的生物制剂,但生物制剂面临着患者需要反复注射、价格昂贵等不足而不能满足RA的治疗。新开发DMARD药物已有针对Janus激酶(Januskinase,JAK)、脾酪氨酸激酶(spleentyrosinekinase,Syk)、p38激酶的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研究,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研发将为RA的治疗带来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股骨粗隆骨折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达30% ~ 40%,手术治疗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9年3月~2011年9月共收治80岁以上股骨粗隆骨折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83~100岁,平均8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tation,PFNA)内固定,所有患者均至少随访6个月.  相似文献   
10.
王化  邹强  刘佩芳  叶兆祥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6):1204-1207
  目的  结合MR增强扫描,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TACE治疗前及TACE后4~6周接受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b=500, 0 s/mm2)及动态增强成像检查的大肝癌患者32例, 比较TACE前后各病灶ADC值, 并比较TACE治疗后肿瘤强化区和无强化区及与TACE前ADC值的差异。  结果  TACE后整个病灶的ADC值[(1.39±0.18)×10-3mm2/s]较TACE前[(1.23±0.19)×10-3mm2/s升高(P=0.016)。TACE后肿瘤无强化区的ADC值(1.80±0.32)×10-3mm2/s]明显高于肿瘤强化区的ADC值(1.15±0.30)×10-3nm2/s](P < 0.001), 肿瘤强化区的ADC值明显低于TACE前的ADC值(P=0.048), 肿瘤无强化区的ADC值明显高于TACE前的ADC值(P < 0.001)。  结论  ADC值有助于判断肿瘤活性, 分别测量肿瘤强化区和无强化区的ADC值能更准确地评估大肝癌对TACE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