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体内存在多种修复DNA损伤的机制,核苷酸切除修复(NER)是最重要的DNA损伤修复系统,着色性干皮病基因组C(XPC)是NER系统的重要成分,它与HHR23B形成复合物,参与DNA损伤识别和NER的启动,其基因突变可引起整个核苷酸切除通路的缺陷和着色性干皮病表型。因此对XPC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与NER、肿瘤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凯忠  李洋  李志军 《吉林医学》2008,29(15):1237-1238
目的:研究肿瘤细胞DNA加合物的修复异常将削弱肿瘤细胞凋亡过程,产生对顺铂的耐药。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3例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l的表达情况。另外对48例肺癌患者分析了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相关基因编码的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结果:免疫染色后,55例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符合分析条件。13例患者(23.6%)的ERCCl阳性。ERCCl阴性的患者随机接受辅助化疗明显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风险(风险比为0.67,95%可信区间0.51—0.89,P〈0.01)。ERCCl阳性患者无论是否接受辅助化疗,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为1.1895%可信区间0.87~1.61P=0.29)。另外分析NER相关基因编码的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的48例肺癌患者的中位年龄是63岁,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别是21和27例。中位随访24个月,观察到13例患者死亡。SCLC和NSCLC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是17.3个月和18.6个月。研究显示NER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肺癌的预后和含铂方案化疗的疗效,与组织学诊断和肿瘤的临床分期无关。结论:认为NSCLC患者肺癌根治术后肿瘤组织中ERCCl检测阴性的患者可以从含顺铂的辅助化疗中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3.
娄婷婷 《重庆医学》2018,(3):412-415
全世界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为恶性肿瘤的首位,且仍旧持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占所有肺癌的80%以上,约85%的患者病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故铂类药物联合第三代标准化疗方案成为主要治疗措施[1-2].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2 (ERCC2)作为一种DNA解螺旋酶,为RNA聚合酶Ⅱ(TFⅡH)组分,参与碱基切除修复(BER)和核苷酸切除修复(NER)过程[3].而ERCC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抑制TFⅡH的活性,导致修复、转录缺陷异常,进而影响ERCC2蛋白表达及DNA损伤修复能力[4].人体内多种SNP决定对应修复酶的活性差异,故对DNA修复能力就表现出个体差异,影响患者对化疗药物敏感性[5].目前ERCC2基因的SNP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Asp312Asn、Lys751Gln.LI等[6]分析ERCC2基因多态性对长春瑞滨联合顺铂化疗敏感性,结果显示ERCC2 Lys751Gln基因型的化疗敏感性为Lys751Lys的0.4倍.金珊珊等[7]荟萃国内外文献资料,显示携带ERCC2 Asp312Asn/Lys751Gln基因肺癌患者敏感性较高.而PEREZ-RAMIREZ等[8]发现携带ERCC2 Asp312Asn/Lys751Gln基因与肺癌发病风险相关,且与患者种群、吸烟及危险环境有关.鉴于目前国内外晚期NSCLC患者的ERCC2与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相关性的结论,本研究探讨它们之间调控机制,以期构建预测NSCLC铂类化疗药物疗效的基因组学体系,为指导临床晚期NSCLC患者铂类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颉  傅建民 《广西医学》2009,31(7):1013-1015
DNA损伤修复对于肿瘤形成和化疗耐药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是DNA损伤修复机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人类细胞中,化学药物以及紫外线造成DNA损伤形成的DNA加合物,主要通过NEB途径来修复,从而维护基因组的完整性。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是DNA修复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基因,在NER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5.
DNA修复系统是人体抵御内外环境因素造成DNA损伤的重要系统,当DNA损伤不能及时修复,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升高,引起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导致肿瘤发生[1-2]。因此,DNA 修复与肿瘤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参与DNA修复的基因主要分为核苷酸切除修复(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 )基因、碱基切除修复( base excision repair)基因、错配修复基因、双链断裂修复基因等。着色性干皮病基因A( XPA)的主要作用是识别损伤DNA,在NER通路中, XPA 与 RPA、XPC、转录因子ⅡH ( TFⅡH )、ERCC1-XPF复合体以及DNA聚合酶一起共同作用,完成损伤DNA的修复[3]。研究资料表明,DNA修复基因的多态性是决定肿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XPA多态性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虽然目前国内外有关XPA基因多态性和肿瘤发病风险展开了关联研究,但是未能得到一致性的研究结果,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其多态性与肿瘤的相关性也不同,考虑到XPA在DNA修复途径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XP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众多的化疗药物中,铂类药物的有效率已被大家所认可,但随着临床使用频率的增加,其耐药性亦逐渐显现.铂类药物耐药机制很复杂,其中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修复能力增强是耐药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l,ERCC1)是NER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近年来NSCLC组织中ERCC1的表达与铂类药物耐药的关系已逐渐受到重视,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均有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2)/着色性干皮病基因(XPD)是一种重要的DNA损伤修复基因,参与DNA核苷酸切除修复。XPD基因几个核苷酸序列中存在多态性,其中312Asp/Asn和751Lys/Gln多态性比较常见。吸烟可引起人体细胞DNA损伤,90%以上的肺癌是由于主动吸烟或被动吸"二手"烟所致。本篇综述主要阐述XPD基因多态性及吸烟因素交互作用与肺癌风险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DNA分子是生命体的遗传物质基础,也是辐射损伤的重要靶分子。细胞受到照射,DNA分子将产生多种类型的损伤,包括碱基错配、修饰、脱嘌呤或脱嘧啶位点形成、DNA单链、双链断裂以及DNA蛋白质交联等。如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或发生错误修复。使损伤积累至一定程度就可导致疾病。然而,生物体内存在着DNA损伤修复系统,其中DNA损伤修复基因起着重要的作用。DNA损伤修复基因泛指那些编码产物在功能上参与DNA损伤识别和修复的基因;它们的编码产物包括DNA修复酶和参与DNA损伤识别及修复调节的一些元件。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细胞主要通过碱基切除修复(BER)、核酸切除修复(NER)、错配修复(MMR)和重组修复(RR)等方式来修复DNA损伤。当然,一种DNA损伤可以通过多种修复途径来修复。一种修复途径也可以参与多种DNA损伤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NER)的3个重要基因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124例接受含铂类药物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TaqMan探针法对ERCC1Asn118Asn(rs11615)、XPD Lys751Gln(rs13181)和BRCA1 Ser1613Gly(rs1799966)进行基因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铂类药物化疗效果的关系。结果BRCA1 Ser1613Gly遗传多态与铂类药物化疗临床受益显著相关(P=0.014),携带Gly等位基因的患者临床受益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患者(P=0.006)。没有发现ERCC1 Asn118Asn和XPD Lys751Gln与临床受益的相关性。这3个基因多态存在一定联合作用,携带变异等位基因(ERCC1 T,XPD Gln和BRCA1 Gly)的数目越多,化疗临床受益率越高(P=0.036)。结论NER系统中的BRCA1 Ser1613Gly遗传多态与晚期NSCLC患者铂类药...  相似文献   

10.
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是人类重要的 DNA 修复系统,可识别并修复多种结构不相关的 DNA 损伤,主要修复嘧啶二聚体和结构大的致癌物-DNA 加合物和各种引起DNA螺旋扭曲变形的损伤[1]。在该修复系统中包括两条途径,一条为全基因组修复(GG-NER)途径,可修复全基因组的 DNA 损伤,特点是速度较慢;第二条是转录藕联修复(TCR)途径,它主要修复各种阻碍RNA 聚合酶延伸的 DNA 损伤,特点是修复速度相对较快。这两条途径在识别损伤以后的修复过程基本相同。环境致癌物进入人体可引起DNA损伤,若机体不能及时正确地修复受损的DNA,就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机体有近30个基因产物参与其切除修复的全过程,本文就常见的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与癌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脉书·十一脉><黄帝内经>等文献人手,梳理了血气、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四肢部的基本腧穴、躯体部要穴,以及腧穴配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2.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人们对考试改革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出不同的考试模式,例如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就是2种完全不同的考试模式。通过对比2种考试模式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医学基础课的综合性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载脂蛋白(apo)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酶活性,介导细胞受体与脂蛋白结合,保持脂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目前已发现数十种载脂蛋白,其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分子中具有多个双性alpha螺旋及Beta-折叠结构。载脂蛋白的这种双性alpha螺旋结构是其结合及转运脂质的结构基础。在HIV外壳结构中的一种糖蛋白(gP)也具有这种alpha螺旋结构。近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和由载脂蛋白组成的脂质体还具有抗肝炎病毒、抗HIV病毒、抗单纯疱疹和中和细菌内毒素的功能。以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脂质体已成为运载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受体的靶向性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分析神经病学教改后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果教改班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优于非教改班(P<0.01)。结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OEC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例OEC位于左侧5例,右侧3例。肿瘤最大径4.5~17.5cm,平均9.2cm。全部肿瘤均呈囊实性,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2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边界部分模糊7例,清楚1例。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cT值37~46Hu,平均4lHu,囊性成分cT值14~40Hu,平均25Hu;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中等程度强化,动脉期cT值6l~77HIJ,平均66Hu,实质期cT值65~78HU,平均71HU。MR平扫:T2wI实性成分呈等信号,囊性成分呈低信号,T2wI实性成分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中等程度强化。8例OEC中合并子宫体内膜癌2例,其中l例经MRI检查,表现为子宫体部内膜不规则增厚,T2wI呈等信号,Tn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程度强化,1例合并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OEC的病理特征,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侵犯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定性价值,并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从必要性、要求及实质3个角度梳理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信融创”教育的模式。“医信融创”需要遵循由“融”到“创”的逻辑主线,通过“融行-融智-融心”的过程最后走向“创新”的目的。最后以山西医科大学的实践案例证明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邬俏璇  魏倩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873-2874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的护理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照知情同意制度,选取125例实施游泳的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未游泳的新生儿为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2d头围、生长和体重的变化,比较两组生后7d、15d和28d的24h摄乳量。结果:42d后游泳组的婴儿头围、生长、体重增长明显,特别是体重增幅较大,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游泳组摄乳量从第7天开始均高于对照组,出生后28d更是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游泳有利于新生儿增加摄乳量,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治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并皮肤软组织转移,结合文献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结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随访3个月未再排黑便.结论胃肠间质瘤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宜行手术切除,根据良恶性程度选择手术方式.确诊胃肠道间质瘤必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