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异体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君 《河北医药》2006,28(10):904-905
目的 观察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spianl cord injury,SCI)的修复及对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 制作20只大鼠SCI(T7)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伤后2 d实验组移植经全离培养的Wistar大鼠NSCs;对照组只注入DMEM培养液.移植后第1、2、4、6周经电镜及免疫组化观察移植对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NSCs与宿主融合较好,损伤区可见幼稚的呈束状排列的再生轴突;对照组轴突变性未见再生轴突.结论 NSCs植入异体大鼠打击伤后的脊髓可存活,并产生髓鞘样物质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2.
沈文  王东 《安徽医药》2009,13(3):252-256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FSC)移植兼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A组: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脊髓损伤+NGF组;C组:脊髓损伤+移植FSC组;D组:脊髓损伤+移植FSC+NGF组。手术后应用行为学、组织形态学观察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应用Nissl染色方法观察脊髓神经元的大小;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胚胎移植可以在宿主脊髓中存活、发育、生长、分化并形成神经连接,促进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神经生长因子可以防止成年大鼠脊髓轴突损伤引起的神经元萎缩。CBS评分、图像分析显示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B、C、D组好于A组,B、C组间无显著差异,D组效果最好。FSC移植与运用外源性NGF对于促进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具有协同效应。结论胚胎脊髓移植兼用神经生长因子能维持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细胞悬液(FSCS),雪旺细胞(SC)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修复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成4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80只),1周后分别行空白对照组(DMEM),FSCS,FSCS+SC和FSCS+NGFSC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脊髓移植1个月和3个月后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神经丝蛋白(NF),髓基质蛋白(MBP),5羟色胺(5-HT)的表达情况,并根据图像分析各实验组脊髓移植物的免疫阳性反应变化;通过改良的Tarlov评分方法观察行为变化。结果:FSCS+NGFSC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够明显促进脊髓再生和修复,改善脊髓功能,4组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转NGF基因雪旺细胞和胚胎脊髓细胞悬液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时NGF基因修饰的SC局部释放的NGF能够刺激受损轴突再生,促进FSCS移植物与受损脊髓的整合,促进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建立成年大鼠脊髓T12半横断损伤模型,将体外培养纯化的BMSCs植入脊髓损伤处,同时局部应用BDNF,术后2个月用斜板试验及改良Tarlov评分评价动物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用光镜及电镜观察移植后脊髓的形态结构变化及移植物存活情况;用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000的神经微丝(NF)、相对分子质量为51 000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来评价移植对再生的影响。结果移植物能很好地与宿主融合和存活,移植细胞的大鼠后肢自主运动功能有显著的恢复,BMSCs和BDNF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最强。结论B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半横断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联合应用BMSCs和BD-NF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是临床医学中的一大难题,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关注。过去一直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受损神经元或轴突不能再生,而基因修饰的细胞移植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这些研究中,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移植促进脊髓轴突再生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与脊髓损伤后再生的实验研究情况作一综述。1脊髓损伤后的恢复目前,脊髓损伤的修复主要面临两大难点:一是如何预防脊髓损伤引起的脊髓细胞死亡,以及如何替代已经死亡的脊髓细胞。近年来基因修饰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6.
冯世庆  王沛 《天津医药》2003,31(6):407-408,F003
脊髓损伤的治疗是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所关注的话题 ,过去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受损神经元和轴突不能再生。Tello首次实验证明受损脊髓具有再生能力[1]。近年来应用各种药物、神经营养因子、组织细胞移植以及最近的转基因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都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关于组织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报道很多 ,现综述如下。1周围神经移植脊髓损伤后损伤远端轴突Waller变性 ,近端胞体萎缩坏死或凋亡 ,损伤局部炎性反应形成脊髓空洞胶质瘢痕等不利于脊髓再生的微环境 ,导致脊髓再生困难[2]。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 ,周围神经损伤后却有旺盛的再生…  相似文献   

7.
詹利 《重庆医药》2009,38(16):2093-209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神经科学领域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创伤之一,可直接导致神经元坏死、神经轴突中断、脊髓结构严重破坏。损伤后的微环境又有诸多不利于脊髓神经轴突再生的因素,如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以及胶质疤痕和多种抑制再生的物质存在等。近年来,随着对脊髓损伤机制、病理生理及损伤后局部微环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元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运用于SCI的实验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而转基因NSCs能克服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低,移植后存活时间短等不足,使得人们对攻克SCI越来越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使用自体腓肠神经组织移植修复后的病理变化.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自体腓肠神经移植组和非移植组各18例.两组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损伤4周后移植组利用自体腓肠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段,非移植组仅暴露切口不做处理.分别于术后4、6、8周在光镜下观察脊髓损伤段及移植腓肠神经再生状况.结果 非移植组脊髓损伤段退化、变性,可见囊性空腔及瘢痕.移植组术后4周损伤区脊髓与移植物呈非紧密结合;术后6周融合良好;术后8周见再生神经纤维,通过损伤段与远端脊髓有机融合.与非移植组各组相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移植物不仅良好存活,而且促进受损脊髓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硫酸镁(MgSO4)联合局部移植自体激活雪旺细胞(AASCs)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双后肢隐神经激活自体雪旺细胞(SCs),并进行体外分离、培养、传代获得大量细胞.Wistar大鼠48只以IMPACTOR MODEL-Ⅱ打击器制备脊髓胸10(T10)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单纯DMEM移植空白对照组(A组)、MgSO4腹腔注射组(B组)、AASCs移植组(C组)和MgSO4腹腔注射联合AASCs移植组(D组).对各组实验动物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示踪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取出动物损伤段脊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所有大鼠在脊髓损伤后出现下肢截瘫,各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脊髓损伤区及其远端BDA标记的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组;各组脊髓NF200和GFAP免疫荧光染色阳性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阳性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结论:MgSO4联合AASCs能保护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并促进其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白对照组12只。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MSCS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5μl,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因素。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7d、14d及28d,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治疗对鼠脊髓损伤后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作用,探讨一种有效的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案。方法:应用微型恒量灌注泵硬膜下灌注BDNF和静脉注射MP的联合治疗方法,利用鼠T10脊髓损伤模型观察MP和BDNF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和BDNF联合治疗明显减轻了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继发性损伤,促进了脊髓运动神经元轴索的再生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P<0.05),结论:MP和BDNF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急性脊髓损伤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用SD大鼠在胸8~胸9平面切除半侧4mm长脊髓制成半切模型,取自体肋间神经桥接脊髓缺损,并在局部持续灌注含NGF、BDNF生理盐水3天。3个月后由结构及功能二方面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试验鼠后肢感觉、运动及运动功能改良Tarlov评分、斜板试验均优于对照组;肋间神经植入区见轴突再生,胶质细胞增生减少,雪旺氏细胞增殖;示踪剂通过植入区的近远端界面;体感诱发电位(SEP)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大部分恢复;MR示脊髓连续无中断。结论 肋间神经移植 NGF、BDNF能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抑制胶质细胞增生,在局部使雪旺氏细胞增殖,利于脊髓再生。  相似文献   

13.
轴突脱髓鞘是造成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保留髓鞘完整性及促进髓鞘再生在脊髓损伤功能恢复中起重要作用。髓鞘再生失败的瓶颈问题是髓鞘形成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雪旺细胞)不能分化成熟。近年来在脊髓损伤脱髓鞘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细胞移植、神经调节蛋白-1和水凝胶能有效加强髓鞘再生,鉴定了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 AQP4)、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可能是脊髓损伤后促进髓鞘恢复的潜在治疗靶点。该综述讨论了脊髓损伤后加强髓鞘再生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发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神经干细胞(h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原理。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s。24例成年SD大鼠分为移植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均采用NYU-Ⅱ型脊髓打击器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第9天移植组于损伤脊髓中心分别注入经CM-DiI标记的hNSCs混悬液,对照组注入人DMEM/F12培养液。术后第4、8周取损伤部位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术后每7天行BBB评分,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数据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结果成功建立hNSCs的体外培养体系;移植的hNSCs在大鼠脊髓内存活超过8周,并向脊髓损伤头尾端迁移,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示移植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移植组大鼠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植到大鼠损伤脊髓中的人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千细胞(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20只成年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均进行脊髓半切损伤。伤后1周,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MSC,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天、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移植后1周两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移植后2周、3周、4周,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显著提高运动功能。移植后4周,移植组损伤脊髓的结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半切损伤大鼠经MSC移植后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血千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收集脐带血,分离提取,制备成合适浓度的CD34阳性细胞.Allen重物坠击法制作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30只,随机分成2组.A组为损伤对照组,B组为细胞移植组,1周后再次手术,细胞移植组将体外培养的脐血干细胞用微量注射器分别注入于脊髓损伤区域头侧和尾侧各10x105个细胞,损伤对照组予以同样体积的PBS,于移植后1周、2周、6周时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杏以评估损伤区域脊髓形态学变化,并于移植后1周、2周、4周、6周采用BBB评分及斜板实验,以观察大鼠后肢运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区域空腔面积显著减小,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显著增加,并且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恢复.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轴突再生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Allen’s法制作成脊髓打击伤动物模型,伤后1、3、7、14d用改良的后Gale联合评分法(the combinebe havioral score,CBS)观察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EPO对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脊髓损伤组的大鼠各时间点CB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EPO组的大鼠后肢运动、肌张力及损伤平面以下各种反射较损伤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脊髓损伤第3天,治疗组脊髓组织可辨别神经元形态;第7~14d治疗组脊髓组织结构较清晰,神经元形态正常。结论EPO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和延缓伤后早期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8.
刘铁  周松  张帆  关邯锋  陈超  李锋 《医药导报》2007,26(1):16-19
目的 观察尿酸(uric acid,UA)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保护作用. 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脊髓损伤组,UA干预组.UA干预组在脊髓损伤造模前1 h和造模成功后4 h经腹腔给予UA 500 mg/kg(用0.9%氯化钠溶液配成悬浮液),空白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在同样时点经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在脊髓损伤后8,24,72 h和7 d,对损伤部位脊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进行检测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凋亡细胞.结果 与脊髓损伤组比较,UA干预组大鼠各时间点损伤部位脊髓组织中MDA含量较脊髓损伤组明显下降(P<0.05), SOD的活性较脊髓损伤组有明显升高(P<0.05).病理形态结构改善,神经细胞凋亡减少.结论 UA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自由基的损伤作用,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对损伤脊髓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效果。方法:选取30只Wistar大鼠,按照移植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移植采取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照组单纯移植的骨髓间充质肝细胞(BMSCs)悬液,分析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术后2~8周,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SCs移植能够提高大鼠半横断脊髓结构及功能水平恢复BMSCs与BDNF,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明显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成年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移植胚胎大鼠脊髓组织,术后进行联合行为计分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术后1周、2周和4周,移植组联合行为计分分别为47±3.12分、25±2.78分和14±2.89分,与对照组的86±4.56分、67±4.34分和53±4.62分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说明移植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移植组联合行为计分为11±2.26,优于对照组的35±4.12(P<0.05)。术后1周,移植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及峰潜伏时已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对照组无明显好转趋势;术后2~12周,移植组的运动诱发电位早期反应P1、N1峰潜伏时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胚胎脊髓移植能促进成年受体损伤脊髓的运动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