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收集该院78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MRI常规、DTI扫描,分析患者的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水肿旁白质区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rFA值,并计算正常白质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同时分别测量灌注最明显区域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值,计算出病变区与正常脑白质区的比值rCBV、rCBF。结果 78例胶质瘤患者中,26例低级胶质瘤,52例高级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区、水肿旁白质区的FA值、rFA值均显著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的FA值、rFA值(P 0.05);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的ADC值依次为(1.012±0.085)、(1.198±0.127)、(0.781±0.231),均显著低于高级别胶质瘤的(1.195±0.129)、(1.014±0.153)、(0.847±0.178)(P 0.05)。结论 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与常规MRI比较,其FA值、rFA值、ADC值能有效判断胶质瘤分级,为医师的治疗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表观弥散系数值(ADC)与部分各向异性值(FA)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对3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进行MR常规检查、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定并比较肿瘤不同组成区域及不同级别肿瘤的ADC值、FA值.结果 肿瘤实质区、肿瘤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28±0.44,1.97+-0.53,1.74±0.47,0.80±0.18,FA值分别为0.18±0.07,0.14±0.05,0.16±0.05,0.58±0.10,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组织组成区域(肿瘤实质、肿瘤坏死、瘤周水肿)之间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实质与肿瘤坏死、瘤周水肿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在鉴别肿瘤成分、肿瘤边界方面有重要价值,对于肿瘤的分级有一定的作用;FA值在肿瘤分界方面有重要价值,对高级别与低级别肿瘤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后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脑胶质瘤患者,多次行DWI和1H-MRS检查;首先测量伽马刀手术前一周内的DWI和1H-MRS数据,分别获得手术前肿瘤实质区的Cho/Cr、Cho/NAA、NAA/Cr和ADC值和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并根据二次手术或随访(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分析两者之间各个参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应用ROC曲线判断各个参数的诊断价值,以确定各个参数疗效预测的有效性。结果伽玛刀治疗前复发组和非复发组肿瘤实质区的值分别为Cho/Cr(2.15±0.41,2.0±0.64,P=0.445)、Cho/NAA(2.23±0.70,1.89±0.76,P=0.183)、NAA/Cr(1.0±0.37,1.09±0.39,P=0.512),两组肿瘤实质区的ADC值分别为(881±145)×10~(-6)mm~2/s,(1260±212)×10~(-6)mm~2/s,P0.001),水肿区的ADC值分别为(1225±244)×10~(-6)mm~2/s,(1529±469)×10~(-6)mm~2/s;ROC曲线分析表明,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3和0.696。结论胶质瘤术前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对于治疗后的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价值,而1H-MRS的所有参数均无意义,ADC值对于提高伽马刀的治疗效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辅助临床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0T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在手术前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脑胶质瘤患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原始数据采集后传入工作站,应用Functool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分别获得各自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并测定8例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指数图(FA值).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16例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肿瘤病灶区和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病灶区与灶周水肿区的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的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DTI 技术可在活体清晰、无创、直观地显示脑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DTI的MD值和FA值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DTI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前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手术风险和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胶质瘤的价值。方法2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平均ADC图和FA图上分别测量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脑脊液及对侧正常大脑白质区的平均ADC值和FA值。对照分析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胶质瘤之间平均ADC值和FA值的差异。结果肿瘤周围水肿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肿瘤实质区、对侧大脑白质升高(P〈0.05),较脑脊液降低(P〈0.05);而FA值较脑脊液、肿瘤实质区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肿瘤实质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脑脊液降低(P〈0.05),较对侧正常脑白质升高(P〈0.05);而FA值较脑脊液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高度恶性组和低度恶性组胶质瘤之间,实质区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定量分析大脑胶质瘤及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MR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 ASL)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治疗后反应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3年7月间行脑胶质瘤手术,术后放化疗1月以上,随访过程中首次出现异常强化病灶者47例,进行MRI平扫、DWI、3D ASL、增强扫描检查,分别测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ADC(rADC)值、3D ASL的血流动力学参数CBF值和相对CBF(rCBF)值。利用两样本t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来评估研究参数在鉴别治疗后反应方面的诊断与胶质瘤术后复发效能。结果 47例患者中,30例为脑胶质瘤复发,17例为治疗后反应,1.脑胶质瘤复发强化区CBF值为(119.16±18.58)mL/100g/1min,治疗后反应区的CBF值为(72.06±22.77)mL/100g/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复发强化区rCBF值为3.56±1.13,放射损伤区的rCBF值为1.1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DC在脑胶质瘤复发和治疗后...  相似文献   

7.
脑胶质瘤与非胶质来源肿瘤脑浸润的量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量化比较不同颅内肿瘤脑浸润程度。方法选择颅内肿瘤62例,其中脑胶质瘤30例,脑膜瘤17例,脑转移瘤15例,诊断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建立不同颅内肿瘤的脑浸润病理标准,确定肿瘤病理脑浸润程度;利用MRI常规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比较,测定肿瘤瘤周水肿区的分量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确定肿瘤影像脑浸润程度;比较分析不同肿瘤间的脑浸润程度差异。结果胶质瘤30例中,按病理脑浸润程度分为重度8例,中度10例,轻度8例,无脑浸润4例;脑膜瘤17例中,有病理脑浸润者7例,无病理脑浸润者10例。平均影像脑浸润值(平均瘤周水肿区FA值):胶质瘤0.16±0.09,脑膜瘤0.39±0.16,脑转移瘤0.37±0.08;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的FA值显著低于脑膜瘤和脑转移瘤(P<0.05)。结论从病理分析角度无法横向比较不同类型脑肿瘤的脑浸润程度;从影像量化分析的角度比较,脑胶质瘤的脑浸润程度明显超过颅内非胶质来源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胶质瘤分级及瘤周浸润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病理证实胶质瘤患者28例,其中9例为低级别胶质瘤(WHO分级的Ⅰ或Ⅱ级),19例为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的Ⅲ或Ⅳ级),分别测量不同级别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瘤周正常白质区及对应对侧正常脑组织FA值和ADC值,比较有无差异性.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实质区FA值(0.14±0.03)低于高级别胶质瘤实质区FA值(0.27±0.01)(P<0.001);低级别胶质瘤实质区ADC值[(1.628±0.347)×10-9mm2/s]高于高级别胶质瘤实质区ADC值[(1.327±0.587)×10-9mm2/s](P.<0.05);低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FA值(0.23±0.04)和ADC值[(1.784±0.129)×10-9mm2/s]均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FA值(0.17±0.02)和ADC值[(1.329±0.038)×10-9mm2/s](P.<0.001);12例胶质母细胞瘤瘤周正常白质区FA值(0.32±0.08)低于对应对侧正常白质(P<0.001).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FA值和ADC值两个参数对于胶质瘤的分级及瘤周浸润的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C值[(1.327±0.587)×10-9mm2/s](P.<0.05);低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FA值(0.23±0.04)和ADC值[(1.784±0.129)×10-9mm2/s]均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FA值(0.17±0.02)和ADC值[(1.329±0.038)×10-9mm2/s](P.<0.001);12例胶质母细胞瘤瘤周正常白质区FA值(0.32±0.08)低于对应对侧正常白质(P<0.001).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FA值和ADC值两 参数对于胶质瘤的分级及瘤周浸润的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C值[(1.327±0.587)×10-9mm2/s](P.<0.05);低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变患者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46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行认知量表评分后,完成常规颅脑MR和DTI检查.勾画出感兴趣区包括双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和半卵圆区,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FA)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小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相比,量表各项得分均低.脑小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额叶、颞叶、顶叶和半卵圆区FA值降低,ADC值升高(P<0.05).FA值的降低以额叶、半卵圆区最明显.ADC值升高以颞叶最明显.结论 脑小血管病患者在额叶、半卵圆区的FA值明显降低,DTI可为早期诊断与评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提供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颅脑肿瘤瘤周水肿的弥散张量成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技术定量评价颅脑肿瘤瘤周水肿的弥散改变特点。【方法】43例颅脑肿瘤患者(包括12例Ⅲ~Ⅳ级脑星形细胞瘤、15例脑膜瘤及16例脑转移瘤)被分为3个研究小组,每组研究对象均进行DTI,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图上定量测定每位研究对象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及FA值,分别对瘤周水肿区与对侧正常脑白质区以及不同肿瘤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和FA值进行比较。【结果】3种不同肿瘤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和FA值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对侧正常脑白质,(P<0.05);脑转移瘤瘤周水肿区的ADC值(1.61×10-3mm2/s)显著高于脑膜瘤(1.34×10-3mm2/s),P<0.05;脑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区的FA值(0.16)显著低于脑膜瘤(0.24),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定量评价颅脑肿瘤瘤周水肿区的水分子弥散改变状态,为临床颅脑肿瘤的功能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TI检查。在ADC图和FA图上分别肿瘤周围水肿区、肿瘤强化区、邻近区域正常脑白质ADC值及FA值,在FA图上明确肿瘤与正常脑白质关系。结果水肿区、肿瘤强化区ADC值和FA值与正常脑白质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水肿区与肿瘤强化区之间比较,ADC值差异有显著性,FA值差异无显著。FA图上可清楚显示肿瘤实质区脑白质纤维破坏及与周围正常脑白质关系。结论ADC值及FA值能帮助区分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与正常脑白质区,FA图能明确肿瘤与周围正常脑白质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的磁共振灌注成像( PWI )研究,探讨其在判断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2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对放疗后影像随访过程中首次出现异常强化病灶的患者进行常规MR及PWI成像,测量病灶强化区域的最大相对脑血容量(rCBVmax)值,根据病理及临床随诊结果,分析PWI对肿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52例患者中,胶质瘤复发30例,放射性损伤22例,常规MR诊断准确率38.5%(20/52),肿瘤复发区rCBVmax值(2.43±1.52),放射性损伤rCBVmax值(0.67±0.44),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依据PWI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诊断准确率为82.7%(42/52),常规MR与PWI诊断准确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够提高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损伤诊断的正确率,灌注成像rCBVmax值对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分级中的研究价值。方法 31例胶质瘤患者行3.0T MR常规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定量测量各向异性系数FA及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对低级别、高级别胶质瘤组间定量参数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肿瘤ROI中ADC与FA值作为临界点绘制出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确定诊断阈值,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14例低级别胶质瘤的FA值为(139.4±81.3);ADC值为(1.36±0.21)×10-3mm2/s;17例高级别胶质瘤FA值为(103.1±41.5),ADC值为(1.09±0.28)×10-3mm2/s.;2两组间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DC值作为临界点判断肿瘤低高级并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9。以ADC值等于1.11×10-3mm2/s作为诊断阈值,区分低高级肿瘤的敏感度为58.8%,特异度为92.9%。以FA值作为临界点判断肿瘤低高级并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62。以FA值等于178.9作为诊断阈值,区分低高级肿瘤的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35.7%。结论 DTI中FA值及ADC值对胶质瘤病理分级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脑胶质瘤单纯依靠手术清除率低于30%,术后结合放疗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放射性脑损伤比例占放疗总数的20%。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体征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如何尽早准确判别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对后续治疗意义重大,亦是当前治疗的难点并重点。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肿瘤科收治手术治疗后放疗的脑胶质瘤患者153例。放疗结束后3~6个月行PET/CT和多模态MRI复查,放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患者临床资料、PET/CT指标〔标准摄取值(SUV)、病灶正常组织比(L/N)〕及多模态MRI指标〔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脑血流量(rCBF)、胆碱/肌酸比值(Cho/Cr)、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比值(Cho/NAA)、表观弥散系数(AD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价值。结果 随访结束后,失访6例,共完整收集147例患者有效数据。预后良好组107例,预后不良组40例,其中放射性脑损伤21例,肿瘤复发19例。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检出率、rMTT及A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级、SUV、L/N、rCBV、rCBF、Cho/Cr及Cho/NAA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性别、年龄、WHO病理分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检出率、rMTT及A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复发患者SUV、L/N、rCBV、rCBF、Cho/Cr及Cho/NAA高于放射性脑损伤(P<0.05)。SUV、L/N、rCBV、rCBF、Cho/Cr、Cho/NAA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0.837、0.950、0.937、0.865、0.902。rCBV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AUC高于L/N、Cho/Cr(Z=4.173,P<0.001;Z=3.261,P<0.001),rCBV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最佳截点为1.44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48%、94.74%。结论 手术治疗后放疗的预后不良的脑胶质瘤患者SUV、L/N、rCBV、rCBF、Cho/Cr及Cho/NAA明显升高,同时脑胶质瘤复发患者以上指标高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多模态MRI指标对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能力较PET/CT更佳,尤以rCBV最佳,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12月份至今收治的75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比较患者患侧和正常一侧的弥散系统值、各向异性值、患侧水肿区域、囊变区域内以及肿瘤强化区域内的FA值和ADC值。结果:患者患侧囊变区域内的FA数值明显低于水肿区域、肿瘤强化区域,患者肿瘤囊变区域ADC值明显高于水肿区域和肿瘤强化区域。两项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诊断脑胶质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确认,还可以使之前成像方法得到进一步改善,操作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1 H-MRS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价值。方法对18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出现异常强化区的患者进行1 H-MRS检查。分析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1 H-MRS表现,对复发、损伤、正常脑白质病灶的Cho、Cr、NAA峰高与Cho/Cr、Cho/NA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ROC曲线确定比值参数(Cho/Cr、Cho/NAA)的最佳诊断阈值及诊断准确率。结果复发灶Cho/Cr(2.672士0.694)、Cho/NAA(3.116±1.016)高于损伤灶Cho/Cr(1.297±0.312)、Cho/NAA(1.335±0.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H-MRS可明显提高复发与损伤的鉴别诊断准确率,对放射性脑损伤的早期确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辅助高级别胶质瘤导航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3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DTI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DTI组:皮层切口根据术前DTI显示的肿瘤与功能传导束的关系,选择避开传导束的脑沟进入。对照组:选择距离肿瘤较近的脑沟内进入。观察DTI组患者胶质瘤不同部位DTI的平均弥散系数(MD)、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术后神经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DTI组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分别为(1.266±0.261)×10^-9、(1.125±0.140)×10^-9、(0.820±0.089)×10^-9mm^2/s,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TI组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FA值分别为(0.173±0.025)、(0.220±0.029)、(0.405±0.04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TI组患者肿瘤全切率为92.3%(24/26),对照组为80.0%(24/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DTI组患者术后未见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对照组患者有3例术后肌力减退加重,3例视力减退加重,两组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0.0%、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 DTI技术可清晰地显示脑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划定了肿瘤的界限。对选择适宜的手术途径,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了脑组织结构重要的功能区及传导束,从而对保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确诊为脑胶质瘤的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设置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受检者实施磁共振DTI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磁共振DTI对脑胶质瘤的检出率为91.67%,较常规磁共振扫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FA值低于对照组,其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挤压型脑胶质瘤、浸润型脑胶质瘤、破坏型脑胶质瘤的FA值、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应用于脑胶质瘤诊断中的效果良好,可对脑胶质瘤予以准确检出,还可通过测量DTI参数来对不同病理类型脑胶质瘤予以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19.
黄强  李海涛  谢延风  石全红 《重庆医学》2013,(21):2456-2457,2460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上的表现特点与病理级别相关性。方法将41例脑胶质瘤患者依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TI及1H-MRS检查,测量患侧占位核心实质区与对侧镜像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胆碱复合物(Cho)、N-乙酰天冬氨酸(NAA)和肌酐(Cr)。结果高、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ADC值和FA值与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的ADC值和FA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实质区与对侧镜像区NAA/Cr、Cho/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NAA/Cr、NAA/Ch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低级别胶质瘤1H-MRS和DTI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的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研究,探讨其在判断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52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对放疗后影像随访过程中首次出现异常强化病灶的患者进行常规MR及PWI成像,测量病灶强化区域的最大相对脑血容量(rCBVmax)值,根据病理及临床随诊结果,分析PWI对肿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的鉴别诊断价值。 结果  52例患者中,胶质瘤复发30例,放射性损伤22例,常规MR诊断准确率38.5%(20/52),肿瘤复发区rCBVmax值(2.43±1.52),放射性损伤rCBVmax值(0.67±0.44),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依据PWI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诊断准确率为82.7%(42/52),常规MR与PWI诊断准确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  结论  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够提高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损伤诊断的正确率,灌注成像rCBVmax值对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