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2篇
  1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鸽粪和树洞中,为条件致病菌[1]。随着HIV感染、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增加,隐球菌感染逐渐增多。该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其次是皮肤、肾脏等,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漏诊[2-4]。隐球菌感染的治疗与早期正确的诊断密切相关。近年荧光染色在真菌感染的检测中应用越来越多,但多集中在浅部真菌或体液等新鲜样本的涂片检测[5-6],在石蜡包埋组织中的应用却鲜有报道。本文收集12例病理诊断的隐球菌病,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05-2016-05,共纳入76例单椎体OVC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8例,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PKP技术治疗;对照组38例,仅行PKP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获随访16-23个月、平均19个月,对其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相关指标进行分组对比。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7 d的VAS评分和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等指标均获显著改善(P0.05),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术后7 d相比,对照组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有显著的矫正度丢失现象(P0.05),与观察组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观察组则无显著矫正度丢失现象(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5例发生术后再骨折,包括伤椎骨折2例、邻椎骨折3例,观察组无一例再骨折现象,亦无钉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PKP手术治疗OVCF可更好地维持脊柱稳定性、保持伤椎形态完整和强度、高度,避免出现术后再骨折、矫正度丢失等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骶管给药超前镇痛对痔瘘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骶麻下痔瘘患者随机分为酒石酸布托啡诺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每组均用0.5%罗哌卡因20 mL行骶管阻滞麻醉。A组:骶管注罗哌卡因结束后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B组骶管阻滞后不给任何药物,手术结束后接静脉自控镇痛泵,术后评价患者6 h(t1)、12 h(t2)、24 h(t3)、36 h(t4)、48 h(t5)VAS评分。同时记录48 h内PCIA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以及镇痛期间患者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各观察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5)。A组患者术后镇痛期间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低于B组患者的60%(P0.05),A组患者术后48 h内PICA按压总次数(9.4±1.8)次,明显少于B组的(21.8±7.2)次(P0.05)。A组有效按压次数(6.4±0.6)次,明显少于B组的(17.6±5.7)次(P0.05)。结论超前镇痛布托啡诺可明显增强痔瘘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自控镇痛的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6、54岁,均因咯血、咳嗽、胸痛等症状入院,发现肺部巨大占位,均行肺叶切除术,胸部CT示肺窗左肺上叶尖后段见团块状高密度影。病灶外缘以宽基底与临近胸膜相贴,内缘与同侧肺门分界欠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适应模式在阿尔茨海默病(AD)家庭病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2019年5月1日收治的AD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适应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老年临床评分[采用老年临床评定量表(SCAG)]、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抑郁状态[采用汉密顿抑郁评分量表(HAMD)]及精神状况[采用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CAG、ADL、HAMD评分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MMSE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适应模式在AD家庭病房患者应用中效果理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术前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与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基于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和生物标志物生活方式队列, 属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择期于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膝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POD组和非POD组。收集患者病例资料, 分析组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POD的危险因素;敏感性分析检验回归模型的稳定性;中介效应模型评估脑脊液(CSF)生物标志物在β2MG对POD影响的中介效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术前β2MG浓度和CSF生物标志物浓度预测POD发生的准确性。结果 POD组57例, 非POD组449例。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高血压史、输液量等多个混杂因素后的结果表明:血清β2MG和CSF总tau蛋白(t-tau)浓度升高为POD发生的危险因素, CSF β淀粉样蛋白42浓度升高为POD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 血清β2MG浓度升高对POD的影响由t-tau...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便秘症状的影响.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将我院9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比较观察2组的疗效和便秘症状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ADL疗效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并且,观察组治疗后ADL疗效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排便困难、粪便性状、下坠感、排便频度和腹胀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便秘症状,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对比剂在肺动脉CT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该院临床及影像确诊为肺栓塞患者60例,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低剂量组30例,对比剂30 ml,常规剂量组30例,对比剂60 ml,分析肺动脉薄层图像,分别测量主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干、肺静脉及上腔静脉CT值。结果 60例肺栓塞患者均得到满意图像,两组主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干、肺静脉及上腔静脉CT值范围分别填写具体数值,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相比,低剂量对比剂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及影像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氟烷、安氟醚、异氟醚三种氟化吸入麻醉药在辅以小流量氧化亚氮-氧(N_2O-O_2)的吸入下,可降低此三种药物的浓度,使病人可在浅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感觉良好。我院自1987年7月至今,临床应用100例,介绍如下。麻醉方法术前1小时,成年人常规肌肉注射鲁米那钠2mg/Kg,阿托品0.01mg/Kg。麻醉诱导先静脉注射东莨菪碱0.3mg、安定0.2~0.4mg/Kg,待病人睫毛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影响脊麻作用时间的因素很多,但至今没有肯定结论。本文对30例非脑性疾病患者施行脊麻同时进行脑脊液微量元素锌、铜、钙、镁测定,据此进行分析讨论,以探讨脑脊液微量元素含量与脊麻作用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