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鸢尾不同产地、采收期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产地鸢尾 Iris tectorum Maxim.干燥根茎及南京栽培鸢尾不同采收期药材中总黄酮的含量。其结果为四川峨眉产鸢尾药材总黄酮含量为 4 .5 1% ,四川巫山 5 .73% ,重庆万源6 .86 % ,四川都江堰 6 .94 % ,四川成都 6 .6 4 % ,四川洋县 5 .83% ,四川石柱 6 .4 9% ,四川广元 5 .70 % ,四川涪陵 5 .96 % ,安徽亳州 4 .33% ,江苏南京 4 .38%。南京栽培鸢尾不同采收期药材的总黄酮含量为 1月 5 .4 1% ,2月 4 .36 % ,3月 3.0 3% ,4月 4 .2 8% ,5月 6 .5 9% ,6月 4 .6 9% ,7月 7.17% ,8月 6 .0 3% ,9月 5 .85 % ,10月4 .4 3% ,11月 4 .4 9% ,12月 4 .36 %。不同产地的鸢尾药材以四川都江堰所产含量最高。不同采收期的鸢尾药材以 5月 ,7月 ,8月的含量较高 ,其最佳采收期以 7~ 8月或 5月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的新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文献涉及的黄芪中黄芪甲苷测定方法的梳理,采用一种黄芪甲苷测试的新方法,即"回流碱化衍生法"。开展了含量测定预试,并对新方法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方法(简称药典法)所测的不同批次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回流碱化衍生法测定黄芪甲苷的方法学符合相关规定,且测定的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高于药典法。标准曲线为Y=1. 315X+6. 311 2(r=0. 999 7,n=6,线性范围0. 044 6~8. 92μg),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0. 5%,0. 6%,重复性试验RSD 1. 2%,48 h稳定性试验的RSD2. 1%,回收率试验的RSD 2. 0%。回流碱化衍生法、药典法测定的16批黄芪饮片中黄芪甲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 371%,0. 203%,0. 315%,0. 218%,0. 386%,0. 221%,0. 353%,0. 192%,0. 303%,0. 197%,0. 373%,0. 188%,0. 361%,0. 114%,0. 349%,0. 112%; 0. 243%,0. 152%,0. 214%,0. 168%,0. 274%,0. 157%,0. 221%,0. 133%,0. 203%,0. 141%,0. 257%,0. 132%,0. 238%,0. 084%,0. 242%,0. 096%。结论:回流碱化衍生法可用于黄芪饮片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较药典法操作起来更加简便、黄芪甲苷衍生物的转化效率更好、可重复性更好。该方法可以为形成快速、科学、准确的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川麦冬药材多种质控指标的检测和分析,探索该药材性状与内在质量之间的关联性,为川麦冬药材等级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28批不同等级川麦冬药材(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和统货)开展性状检查、显微和薄层鉴别、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二氧化硫残留量、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残留量、多效唑残留量、水溶性浸出物、总皂苷含量及3种主要成分(麦冬皂苷D,甲基麦冬黄烷酮A,甲基麦冬黄烷酮B)含量测定,分析各项指标与川麦冬药材等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川麦冬药材在性状、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方面均具有专属性特征,川麦冬药材的杂质、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水溶性浸出物在不同等级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川麦冬一等品每50 g药材含80~120粒,水分11. 1%~14. 9%,灰分1. 6%~2. 1%,酸不溶性灰分0. 03%~0. 14%,水溶性浸出物77. 0%~86. 5%;二等品每50 g药材含120~160粒,水分13. 1%~14. 2%,灰分1. 3%~2. 2%,酸不溶性灰分0. 06%~0. 22%,水溶性浸出物75. 9%~83. 3%;三等品每50 g药材含160~300粒,杂质0. 2%~8. 4%,水分12. 6%~14. 0%,灰分1. 2%~1. 5%,酸不溶性灰分0. 06%~0. 22%,水溶性浸出物74. 0%~86. 5%;统货每50 g药材含80~300粒,杂质1. 2%~22. 6%,水分13. 0%~15. 4%,灰分1. 4%~2. 0%,酸不溶性灰分0. 03%~0. 15%,水溶性浸出物79. 8%~85. 2%。结论:川麦冬药材以每50 g所含粒数等外观性状并结合杂质、浸出物等内在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作为川麦冬药材等级标准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高发病率结肠息肉在病理类型明确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调查,以期在辨证分型基础上指导其治疗和预防复发。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电子肠镜检查和有明确病理活检结果的患者606例进行发病率统计,选择其中97例炎性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析,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结肠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依次为管状腺瘤(62. 38%)炎性息肉(16%)绒毛状腺瘤(13. 87%)增生性息肉(4. 95%)锯齿状腺瘤(2. 81%)。炎性息肉发病率男性(61. 86%)女性(38. 14%);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20%、33. 33%、46. 67%;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3. 51%、27. 03%、59. 46%。炎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瘀阻证(38. 96%)脾肾阳虚证(31. 17%)脾虚夹瘀证(19. 48%)肝郁气滞证(10. 39%)。湿热瘀阻证结肠炎性息肉患者的发病率男性(54. 77%)女性(45. 23%),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39. 13%、43. 48%、17. 39%,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36. 84%、34. 78%、21. 05%。脾肾阳虚证结肠炎性息肉患者的发病率男性(61. 11%)女性(38. 89%),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3. 67%、30. 43%、56. 52%,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4. 29%、35. 71%、50%。结论:结肠炎性息肉的发病以老年人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同一年龄段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中医证型以湿热瘀阻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湿热瘀阻型结肠炎性息肉的发病率呈现出男性大于女性,中青年大于老年的趋势。脾肾阳虚型炎性息肉的发病率呈现出男性大于女性,老年大于中青年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清肝利胆口服液中栀子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B,C的含量,为清肝利胆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una C18色谱柱(4. 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 4%磷酸溶液,梯度洗脱(0~10 min,8%~12%A; 10~30 min,12%A; 30~60 min,12%~35%A),流速1. 0 m 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38,327 nm。结果:7种待测成分实现完全分离,并与其他成分达到良好地分离;栀子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B,C的线性范围分别在0. 188~2. 355,0. 083~1. 040,0. 074~0. 920,0. 075~0. 940,0. 064~0. 800,0. 076~0. 955,0. 071~0. 888μg(r均≥0. 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 45%,98. 45%,99. 06%,98. 50%,98. 16%,101. 01%,96. 93%,RSD分别为0. 5%,1. 8%,1. 3%,2. 4%,2. 3%,1. 6%,1. 6%,栀子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B,C在样品中的质量浓度分别处于3. 420~3. 794,0. 835~0. 890,1. 222~1. 275,1. 064~1. 210,0. 377~0. 398,0. 419~0. 464,0. 362~0. 405 g·L-1。结论:该方法多种成分同时测定,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清肝利胆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酒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酒丹参配方颗粒及其他酒丹参相关产品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酒丹参饮片15批,制备酒丹参标准汤剂,建立HPLC指纹图谱,测定5种酚酸类(丹参素钠、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成分含量;采用已知对照品为参照,对指纹图谱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明确酒丹参标准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计算出膏率,5种丹酚酸类成分转移率和溶液p H,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来评价酒丹参标准汤剂制备工艺的稳定性。结果:酒丹参标准汤剂的主要成分为酚酸类成分,5种酚酸类(丹参素钠、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0. 21%~0. 37%,0. 03%~0. 10%,0. 08%~0. 18%,0. 07%~0. 13%,2. 68%~4. 34%,转移率分别为71. 8%~85. 4%,50. 0%~71. 4%,68. 2%~81. 0%,66. 7%~84. 6%,67. 5%~79. 6%;出膏率45. 1%~55. 3%; p H 5. 91~6. 05; 15批酒丹参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相比,相似度均 0. 98,图谱显示有12个共有峰,其中7个指认为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结论:建立的系统评价酒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方法稳定可行,为酒丹参水煎剂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制定团螵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团螵蛸中主要成分Oot-3(酪氨酸)含量;其余检查项目参照中国药典方法测定.结果:团螵蛸的水分6.2%~11.4%,灰分7.22%~8.06%,酸不溶灰分0.19%~0.37%,水浸出物9.45%~11.77%,乙醇浸出物11.41%~13.04%,Oot-3 0.10%~0.31%.结论: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综合分析,制定其质量标准如下:团螵蛸水分不得超过13%,灰分不得超过1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1%,水浸出物不得低于9%.乙醇浸出物不得低于11%,Oot-3含量不得低于0.16%.该标准为团螵蛸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消平疣冲剂结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扁平疣1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中药冲剂结合免疫调节剂对扁平疣的治疗效果。方法 :治疗组 1 ( 90例 )用消平疣冲剂 (赭石、牡蛎、板蓝根、银花、红花、苡仁等 )和斯奇康治疗 ;治疗组 2 ( 90例 )用消平疣冲剂和转移因子治疗 ;治疗组 3( 60例 )用病毒灵和转移因子治疗 ,连用 3月 ,每月观察 1次 ,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 1、2和 3月后 ,治疗组 1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 41 .1 % ,65 .5 % ;65 .6% ,80 .0 % ;77.7% ,91 .1 %。治疗组 2分别为 35 .6% ,61 .1 % ;62 .2 % ,74.4% ;73.3% ,82 .2 %。治疗组 3分别为 2 0 .0 % ,45 .0 % ;45 .0 % ,63.3% ;5 1 .7% ,76.7%。治疗组1与治疗组 3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中药消平疣冲剂结合免疫调节剂是治疗扁平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管理法在山西省汾阳医院中药注射剂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先收集资料、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并拟订对策、检查和落实,最后对实施PDCA循环前后的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及所占比、中药注射剂用药合理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建立管理小组专门监管、修订制度并培训、制订相应奖惩措施、进行专项医嘱点评等系列措施,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金额的比率从3. 92%下降至3. 09%,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超适应证用药的不合理率从15. 25%下降至8. 92%,降幅为6. 33%;中药注射剂重复用药的不合理率从10. 75%下降至7. 17%,降幅为3. 58%;中药注射剂配伍不当的不合理率从7. 25%下降至2. 33%,降幅为4. 92%;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不当的不合理率从6. 25%下降至4. 08%,降幅为2. 17%;中药注射剂超剂量的不合理率从4. 17%下降至3. 83%,降幅为0. 34%;超疗程用药的不合理率从3. 25%下降至3. 17%,降幅为0. 08%。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用于我院中药注射剂管理成效显著,可在医院其他管理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施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浙贝母氮肥的科学施用及重庆地区的迁地引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2种氮素形态的5种浓度水平即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为15∶0(N1),12∶3(N2),7. 5∶7. 5(N3),3∶12(N4),0∶15(N5)处理下,引种栽培的浙贝母生长及生理生化、土壤因子、生物碱含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与不施氮(CK)处理组相比,不同氮素营养配施对浙贝母生长和品质均有显著提高,相互间存在差异。其中,随着铵态氮浓度的增加:①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3∶12时,株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达到最大,较CK组分别增加了9. 27%,206. 62%;②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0∶15时,叶长,叶宽,茎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总生物碱含量/产量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14. 02%,16. 44%,13. 68%,40. 75%,45. 31%,41. 72%,77. 70%,14. 70%,24. 61%/47. 39%;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③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7. 5∶7. 5时,叶形指数、可溶性蛋白含量、贝母辛含量/产量、贝母素乙产量、鳞茎干重均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2. 54%,5. 92%,21. 76%/54. 55%,60. 61%,26. 93%;④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12∶3时,类胡萝卜素含量、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贝母素甲含量/产量、贝母素乙含量、贝母素(甲+乙)含量/产量、贝母素(甲+乙)+贝母辛含量/产量、鳞茎湿重均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45. 39%,45. 31%,271. 38%,67. 45%,39. 82%/64. 87%,36. 01%,38. 90%/63. 80%,37. 03%/61. 57%,20. 29%。结论:较高比例的铵态氮利于浙贝母的生长;而较高比例的硝态氮利于浙贝母鳞茎的生长以及代谢产物生物碱的积累。氮素配比施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12:3)较单一形态氮素更有利于提高浙贝母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甘肃青兰属植物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甘肃青兰属植物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 利用苯酚-硫酸法显色,在490 nm波长处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 回归方程:Y=0.014 00X+0.000 17 ,r= 0.999 6.测得异叶青兰、香青兰、岷山毛建草和唐古特青兰多糖含量分别为13.38%,10.42%,5.795%,15.07%;平均回收率及其RSD分别为95.03%,3.063% (n= 5);96.42% ,2.830% (n= 5);95.85%,2.470% (n= 5);101.1%,2.044% (n= 5).结论 所用.方法 快速、准确、灵敏,可作为青兰属植物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贵州制法南五味子炮制品质量标准进行初步研究,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方法:采用性状、TLC对南五味子炮制品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五味子酯甲含量进行测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对水分、总灰分进行测定。结果:南五味子炮制品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蜜炙南五味子中水分含量为7. 1667%~11. 6667%,总灰分为3. 09%~4. 05%,五味子酯甲含量为0. 2715%~1. 0793%;酒蒸南五味子中水分含量为8. 6667%~11. 8333%,总灰分为3. 64%~5. 62%,五味子酯甲含量为0. 3843%~1. 8444%。结论:对贵州制法南五味子炮制品的质量标准进行初步研究,为提升和修订《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16种植物(香茅、香叶、松节、山苍子、薄荷、干姜、丁香、姜黄、红花椒、肉桂、罗勒、迷迭香、青花椒、竹叶花椒、八角茴香、肉豆蔻)挥发油中筛选出对黄曲霉菌生长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植物挥发油。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法从柏子仁药材表面分离得到黄曲霉菌,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6种植物挥发油,采用滤纸片熏蒸后测定黄曲霉菌的菌落直径,对16种植物挥发油抑制黄曲霉菌生长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采用性状、显微及DNA条形码鉴定的方法从柏子仁药材上成功分离了黄曲霉菌,上述16种植物挥发油对黄曲霉菌的抑菌率分别为2. 93%,0. 05%,0. 37%,76. 07%,0. 34%,0. 15%,50. 05%,8. 51%,1. 43%,58. 20%,0. 07%,2. 60%,8. 73%,100. 00%,52. 62%,0. 07%。结论:16种植物挥发油对黄曲霉菌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竹叶花椒挥发油、山苍子挥发油、肉桂挥发油的抑菌效果较好,可为柏子仁生长储藏过程中防治黄曲霉菌的污染提供参考,并为植物挥发油作为中药仓储过程中的抑菌剂提供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32例患有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疾病的患者,将患者平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0. 1%他克莫司软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之后观察组的显效率为50. 00%,有效率为25. 00%,无效率为25. 00%,总有效率为75. 00%,对照组的显效率为31. 25%,有效率为12. 50%,无效率为56. 25%,总有效率为43. 7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之后观察组的显效率为62. 50%,有效率为25. 00%,无效率为12. 50%,总有效率为87. 50%;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5%,有效率为31. 25%,无效率为43. 75%,总有效率为56. 2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观察组黏膜红斑充血、黏膜瘙痒糜烂、疼痛加重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8. 75%,低于对照组的56. 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5.
肺康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康方 (野荞麦根、蟾皮、半夏、郁金、仙鹤草等 )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方法 :中药组 6 3例以肺康方为主结合辨证加减 ,设化疗组 3 6例以CAP或MVP方案为主对照 ,比较疗效。结果 :瘤体变化 ,部分缓解、稳定、恶化率 ,中药组为 3 .2 %、6 9.84%、2 6 .98% ,化疗组 8.3 3 %、44.44%、47.2 2 % ,中药组稳定以上率高于化疗组 (P <0 .0 5 ) ;咳嗽、咳痰、胸痛、咯血、气急等症状缓解率 ,中药组均高于化疗组 ,除胸痛外 ,两组差异显著 ;生存质量变化 ,KPS积分上升、稳定、下降率 ,中药组为 2 2 .2 2 %、6 5 .0 8%和 1 2 .7% ,化疗组 1 1 .1 1 %、41 .6 7%和 47.2 2 % (P <0 .0 1 ) ;随访中药组 5 6例 ,0 .5、1、2、3年累计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 ,分别为 83 .87%、5 3 .3 7%、3 3 .47%、1 8.1 7%和 1 1个月 ,化疗组 3 2例分别为 82 .86 %、49.72 %、2 0 .85 %、0和 8.5个月 ,3年生存率中药组优于化疗组 (P <0 .0 5 )。结论 :肺康方结合中医辨证施治能改善患者症状 ,稳定病灶 ,控制发展 ,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止咳汤加减治疗急性气管 -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气管 -支气管炎患者 180例 ,以 2∶ 1随机分为治疗组 12 0例 ,对照组 6 0例。治疗组予止咳汤随证加减 ,对照组予西药综合治疗。结果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u=1.72 4 2 ,P=0 .0 84 8)。治疗组病毒性感染治愈 4 5例 ,好转 37例 ,无效 5例 ,总有效率为 94 .3% (95 % CI= 89.4 %~ 99.2 % ) ;对照组病毒性感染治愈 17例 ,好转 9例 ,无效 17例 ,总有效率为 6 0 .5 % (95 % CI=4 5 .9%~ 75 .1% )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u=2 .5 830 ,P=0 .0 0 99)。治疗后治疗组胸部 X线检查复常率为 87.96 % (95 % CI=81.82 %~ 94 .10 % ) ,对照组为 72 .2 2 % (95 % CI=6 0 .2 7%~ 84 .17%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 =6 .2 391,P=0 .0 137)。结论 :止咳汤加减治疗急性气管 -支气管炎与西药治疗综合疗效相当 ;对病毒性感染疗效优于对照组 ,其收益为 OR=0 .0 9(95 % CI=0 .0 3~ 0 .2 8) ,NNT=3(95 % CI=2 .11~ 4 .98) ;提高胸部 X线复常率 ,OR=0 .36 (95 % CI=0 .15~ 0 .82 ) ,NNT=6 (95 % CI=3.6~ 2 9.5 )。  相似文献   

17.
气相色谱法测定伤湿祛痛膏中4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伤湿祛痛膏中樟脑、薄荷脑、水杨酸甲酯以及促皮吸收剂氮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结果:各组分的分离度和线性关系良好.各组分平均回收率和RSD分别为:樟脑99.83%、0.88%,薄荷脑101.64%、1.35%,水杨酸甲酯100.71%、0.92%,氮酮101.12%、1.23%.结论:本方法快速、稳定、可靠,可为制定该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凡胎头娩出后,胎儿前肩被嵌顿在耻骨联合上方,用常规方法不能娩出胎儿双肩称肩难产.起发生率国外报道0.15%~0.6%,国内报道0.15%.肩难产发生率胎儿体重≥4000g为3%~12%,胎儿体重≥4500g发生率为8.4%~22.6%.肩难产常在胎头娩出后意外发生,情况危急.如果贻误时机或处理不当,可造成母儿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刘红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62-62
随着大量抗生素和侵入性操作在临床应用,医院感染呈上升趋势.医院感染率各国报道差异较大,约3%~17%.美国〉5%、英国73%、日本5.8%、比利时10.3%、中国10%.上海地区平均发病率5.7%,例次发病率6.6%,平均每1000日发生感染2.8例.教学医院、大医院(500张床)、ICU、慢性病医院较高.本文分析了医院儿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并对医院儿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玉梅  王友 《山西中医》2004,20(2):27-28
目的 :观察二冬汤合消瘰丸加减配合西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 76例甲亢病人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195例和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 81例 ,分别常规给予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口服 ,治疗组加用二冬汤合消瘰丸加减 ,停药后随访 3年。结果 :治疗组治愈 14 0例 ,未愈 5 5例 ,治愈率为 71.79% (95 % CI=6 5 .4 7%~78.11% ) ;对照组治愈 4 4例 ,未愈 37例 ,治愈率为 5 4 .32 % (95 % CI=4 3.4 7%~ 6 5 .17% )。两组有明显差异 (P=0 .0 0 5 1)。治疗组发生粒细胞减少患者 5 4例 ,占 2 7.6 9% (95 % CI=2 1.4 1%~ 33.97% ) ;对照组为 36例 ,占 4 4 .4 4 % (95 % CI=33.6 2 %~5 5 .2 6 % ) ,差异显著 (P=0 .0 0 73)。治疗组治愈 14 0例经 3年随访复发 2 1例 ,占 15 .0 0 % (95 % CI=9.0 9%~ 2 0 .91% ) ;对照组4 4例中复发 15例 ,占 34.0 9% (95 % CI=2 0 .0 8%~ 4 8.10 % ) ,差异明显 (P=0 .0 0 5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OR=0 .4 7,NNT=6 ) ,副作用小 (OR=0 .4 8,NNT=6 ) ,治愈患者远期复发率低 (OR=0 .34,NNT=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