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2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的8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史、术前新辅助治疗、吻合部位均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92, 95%CI:1.335~30.382,P=0.020)。结论 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尤其是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的高危患者,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角吻合术在食管癌患者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三角吻合组(40例)采取颈部三角吻合术行食管胃吻合;管状吻合组(60例)采用传统管状吻合。对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肺不张、肺梗死等),心血管并发症(房颤、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2组吻合时间,围术期心血管、肺部并发症及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吻合口瘘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加强颈部换药及支持治疗后瘘口愈合。三角吻合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2.5%,管状吻合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采用三角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并且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管状吻合术。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管状胃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吻合口瘘发生的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26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胸腹腔镜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均行改良管状胃+手工全层间断缝合。结果2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70.2±35.0min,出血量60.0±15.0ml。术后28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7%,术后出现吻合口瘘9例,肺部感染肺不张15例,气胸3例,声音嘶哑3例,手术切口愈合不良2例,无脓胸、乳糜胸等,余患者顺利出院。术后住院时间9~15(12.0±3.2)天。结论 改良管状胃(上宽下窄)+手工全层间断缝合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可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难治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良性狭窄并经内镜下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内镜治疗后吻合口狭窄的再发生情况,按内镜下治疗次数分为难治性狭窄组和非难治性狭窄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37例需多次(> 5次)内镜下治疗的患者,纳入难治性狭窄组,67例≤5次内镜下治疗的患者,纳入非难治性狭窄组。单因素分析证实其危险因素包括:吻合口位置、吻合器种类、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吻合口瘘、食管癌术后狭窄出现时间、术后是否追加放疗、内镜下扩张后开始进食时间、内镜下治疗方式和内镜下扩张后吻合口直径(P <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高位吻合、术后吻合口瘘、术后追加放疗、内镜下单纯扩张和内镜下扩张后吻合口直径<13 mm,是难治性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对于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患者,采用内镜下扩张时,应尽量将吻合口直径扩张至13 mm及以上,并联合局部注射抗狭窄药物,尤其是对于高位吻合、术后追加放疗或术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负压吸引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对2001-07/2009-02 32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颈部食管吻合口瘘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负压吸引组17例,比较两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两组均及时拆开颈部切口缝线,负压组瘘口周围给与鼻导管负压吸引,保证引流液及坏死组织及时清理。结果:32例食管癌根治术后颈部食管发生吻合口瘘,恢复良好,无死亡,负压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换药组。结论:负压吸引可以有效治疗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加快吻合口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狭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状况,分析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新辅助放化疗、吻合口漏均可能会促使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男性、吻合口漏均是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男性、吻合口漏均可能会增加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的风险,临床应针对存在风险者,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吻合口狭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管状吻合器在食管癌颈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在食管癌颈部吻合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5例食管癌患者采用管状吻合器颈部吻合,对该术式的优点进行总结.结果:135例患者中无吻合口痿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0.7%).结论:管状吻合器机械吻合法在食管癌颈部吻合手术中应用具有根治性强、吻合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符合解剖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给予精心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本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加强食管癌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管状胃与次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血清学标志物、并发症等差异。方法前瞻性将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食管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B组40例,术前均行2周的辅助化疗,化疗1个月后择期行手术,A组进行管状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B组进行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血清学指标(测定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肿瘤恶性生物学标志物含量、Survivin蛋白含量),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 05)。术后1周两组血清可溶型MHC-Ⅰ类链相关蛋白A(sMICA)和转录因子YYl(YY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urvivin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5)。两组术前和术后sMICA、YYl、MMP-9、VEGF、Survivin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 0%,明显高于B组(7. 5%),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5)。A组主要并发症为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结论次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出现的并发症较管状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少,相对安全,两者均可下调血清学肿瘤相关因子及Survivin蛋白表达,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科30例患者行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术后进行护理和肠内营养支持,预防和减少吻合口瘘以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例患者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经对症处理后康复,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以及呼吸道护理、管道护理等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拟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实施食管癌根治术,研究组行管状胃成形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行全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胃潴留、胃食管反流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应用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可以降低术后胃排空延迟、胃食管反流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术后近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生物补片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加强修补吻合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经颈部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补片组(n=25)和对照组(n=27)。补片组采用生物材料补片加强修补食管残胃吻合口,对照组行颈部食管残胃吻合后不使用补片修补加固。记录补片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补片组颈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补片组未发生食管、气管瘘,对照组出现1例食管、气管瘘。2组肺部感染、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发生率和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用生物材料补片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对吻合口加强修补,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倾左侧卧位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食管癌患者行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于前倾45°左侧卧位行全胸腔镜下胸段食管的游离及淋巴结清扫,胸部手术完成后改平卧位行开腹或腹腔镜胃游离及淋巴结清扫,12例腹腔镜游离胃后,正中小切口完成管状胃的制作,再将管状胃从食管床拉至颈部与颈段食管吻合。结果总手术时间174~325min,平均247min;总出血量100~800mL,平均250mL。共清扫淋巴结472枚,平均每例14.75枚;术后住院8~32d,平均12.6d。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1例,颈部吻合口漏3例,声音嘶哑3例。1年生存率100%,2年生存率81.25%。结论前倾左侧卧位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技术是可行、安全的。近期疗效同传统食管癌根治术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使食管癌颈部吻合口瘘早期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法对行食管癌根治术的75例中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的8例患者,进行及早干预、加强心理护理、瘘口护理、营养支持等。结果本组8例患者颈部吻合口瘘均愈合良好。结论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瘘,是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及早发现吻合口瘘的发生,是促进吻合口瘘早期愈合的前提。加强患者心理护理、营养支持、颈部瘘口护理等是吻合口瘘愈合的重要保证,并可以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2006年手术治疗76例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经验。结果:全组76例,术后肺部并发症28例,心律失常12例,颈部吻合口漏1例,胸内吻合口漏1例,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严谨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贾春萌 《全科护理》2022,20(1):105-107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动力性肠梗阻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2月在医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400例直肠癌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动力性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00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病人中38例(9.50%)术后出现动力性肠梗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术前肠梗阻史、合并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3 h、吻合口瘘均为影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发生动力性肠梗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有术前肠梗阻史、合并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3 h和吻合口瘘等因素使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发生动力性肠梗阻的风险增大,临床护理工作者应积极实施对应护理干预,以期降低术后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对呼吸系统的损伤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病原因,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回顾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我科行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并出现呼吸系统损伤及相关并发症16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呼吸系统损伤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结果全组均为全腔镜下食管癌切除+食管-管状胃颈部吻合术,开展腔镜手术初始阶段的5例术中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其中2例术中发生气管、支气管损伤,在腔镜下完成修补,术后康复;后期行手术的11例均在单腔气管插管+人工气胸下实施手术,均未发生气管损伤。全组无中转开胸及开腹手术。本组术后1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声音嘶哑并肺部感染3例,经喉镜检查证实为左侧声带麻痹,予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乳糜胸伴大量胸腔积液3例,其中1例予保守治疗,2例再次于胸腔镜下结扎胸导管,均成功治愈;单纯肺部感染4例,予抗感染治疗后痊愈;严重肺部感染并呼吸功能衰竭4例,均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1例予保守治疗痊愈,余3例合并吻合口瘘,经食管瘘口及胸管引流治愈,1例最终因并发气管-食管瘘救治无效死亡。结论呼吸系统损伤是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围术期主要并发症,围术期雾化、术中单腔气管插管+人工气胸、注意神经保护等措施是预防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消化道漏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60例胃癌患者,记录术后消化道漏发生情况,将术后发生消化道漏的患者纳入发生组,将术后未发生消化道漏的患者纳入观察组。统计所有入选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引起术后发生消化道漏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60例患者,有12例患者发生消化道漏,发生率为7.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有饮酒史、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0g/L、合并糖尿病与胃癌患者术后消化道漏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饮酒史、术前血清ALB水平30g/L、合并糖尿病均为胃癌患者术后消化道漏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部分胃癌患者术后会发生消化道漏,有饮酒史、术前血清ALB水平30g/L、合并糖尿病均可能引起术后发生消化道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8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为管状胃组及对照组。管状胃组202例切除胃小弯侧形成管状胃,从食管裂孔经后纵隔食管床主动脉弓后方原位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对照组184例用全胃行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结果 38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康复出院。管状胃组与对照组比较,肺功能的损失、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管状胃食管替代重建术式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在食管切除长度、扩大淋巴结清扫、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诸多方而均符合肿瘤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安全性、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40例食管癌患者行电视胸腔镜联合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于左侧卧位行胸腔镜下胸段食管的游离及淋巴结清扫,胸部手术完成后改平卧位行腹腔镜下胃游离及淋巴结清扫,胃游离后剑突下小切口完成管状胃的制作,再将管状胃从食管床拉至颈部与颈段食管吻合。结果 2例因单肺通气不成功中转开胸。总手术时间215~400 min,平均280 min;术中无大出血,总出血量100~800 ml,平均227 ml。共清扫淋巴结413枚,平均每例10.3枚;术后住院8~30 d,平均13.6 d。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3例,颈部吻合口漏1例(术后第4天),声音嘶哑3例,乳糜胸1例。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颈部吻合的食管癌切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