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健康国人颈部功能肌群等长肌力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健康国人颈部等长肌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制颈部等长肌力测试系统,间断和持续测量20例健康青年国人颈部后伸、左右侧屈肌等功能肌群等长肌力,观察其等长肌力与体重、体重指数及身高的相关性,并统计其经体重校正后的平均值。结果:颈部功能肌群的等长肌力与体重及体重指数均呈显著相关,与身高无显著相关;间断重复测量及持续测量得到的颈部功能肌群的等长肌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经体重矫正后的等长肌力分别为:后伸功能肌群为1.26±0.35N/Kg,向右侧屈功能肌群为0.87±0.31N/Kg,向左侧屈功能肌群为0.64±0.26N/Kg。结论:在分析个体等长肌力时,应考虑受试者的体重或体重指数;后伸肌群的等长肌力最大,向左侧等长肌力最小;而向左侧屈的持续等长肌力,可能是较早反映颈部肌肉功能下降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膝三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中肌群的等速力学特征。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针刺膝三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AKS评分、峰力矩(PT)和平均功率(AP)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及膝部屈伸肌群的等速肌力。结果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疼痛评分、活动度评分、稳定性评分、行走能力评分、上下楼能力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群PT、AP均明显的改善(P<0.05),但观察组Lysholm评分、疼痛评分、活动度评分、稳定性评分、行走能力评分、上下楼能力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群PT、AP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膝三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显效性通过等速肌力测试可靠地得到反映,等速肌力测试评定膝关节运动过程中肌力水平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角速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变化, 为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精准康复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者3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5例,选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在30°/s、90°/s、180°/s角速度下以最大力量行膝关节屈伸运动,观察对比两组受试者在不同角速度情况下峰力矩(PT)及其总功(TW) 数据指标.结果 观察组两侧膝关节的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侧膝关节的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与对照组同侧膝关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膝关节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与对照组同侧膝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在30°/s与90°/s、180°/s下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在90°/s与180°/s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速等速肌力测试更能客观精准地检测出徒手肌力测试所不能分辨的肌力变化指标,利用等速肌力慢速测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运动相关肌群进行动态肌力测试是一项可行的方法,有助于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康复计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4.
严怀宁  叶荣  张晓峰  高锋  潘永飞  张炜  周洲  段艳伟 《重庆医学》2013,42(15):1746-1748
目的研究武警新兵加强腰背肌背伸训练对腰背肌肌力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新兵按编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参加正常科目训练的新兵,共162名;训练组为参加正常训练外额外增加腰背肌背伸训练的新兵,共158名。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于入伍后1周行第1次躯干伸肌肌力测定,第2次测试时间为新兵入伍集训后1个月,第3次测试时间为新兵集训3个月时,采用数显式推拉力计测量受试者尽全力屈伸躯干时其最大值。结果对照组和训练组在入伍后1周左右腰背肌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伍1、3个月后躯干伸肌肌力得到明显提高(P<0.05),且训练组与对照组腰背肌肌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腰背肌伸肌肌力,对于新兵后期的服役过程中减少腰部损伤的发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可能明显降低下腰痛的发生率,值得在全部队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缝匠肌加强髌骨切除术后病人的伸膝功能。方法 游离缝匠肌中、下 2 / 3段 ,止点不切断前移 ,改善髌骨切除后的伸膝装置。结果共治疗 10例 ,全部随访 ,平均随访 2年 11个月 ,伸膝肌力约增加Ⅱ级 ,能够较好完成 10~ 15°的伸膝。结论利用缝匠肌改善髌骨切除后伸膝功能的方法创新、效果确实、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6.
利用缝匠肌改善髌骨切除后的伸膝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缝匠肌加强髌骨切除术后病人的伸膝功能。方法 游离缝匠肌中、下2/3段,止点不切断前移,改善髌骨切除后的伸膝装置。结果 共治疗10例,全部随访,平均随访2年11个月,伸膝肌力约增加Ⅱ级,能够田间好完成10-15°的伸膝。结论 利用缝匠肌改善髌骨切除后伸膝功能的方法创新、效果确实、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7.
<正>膝骨关节炎患者普遍存在肌力下降、肌力不平衡现象,下肢肌力下降是造成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负重增加、下肢力线异常、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并且与患者身体功能密切相关[1-2]。我们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膝关节最大等长肌力测试和WOMAC量表评定,研究膝关节伸屈肌群的相对等长肌力与关节功能的相关性,为后期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的膝骨关节  相似文献   

8.
背景 髋关节周围肌群作为常常被忽略的核心肌群,对于腰椎稳定性和整体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CLBP)患者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的特征,以期为CLBP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4年3-12月在成都市武侯区菊乐路周边社区和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招募CLBP患者64例(CLBP组)、无腰痛者29例(对照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Contrex System-Top 1000)测定两组髋关节各方向的等速肌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价CLBP组的疼痛程度。比较CLBP组和对照组,以及CLBP组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速肌力。结果 CLBP组左侧相对髋外展力矩(ABPT/BW)、髋屈伸力矩比(FPT/EPT)和右侧FPT/EPT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VAS评分,CLBP组被评价为轻度和中度疼痛者分别为44例(68.8%)、20例(31.2%)。轻度疼痛患者的左侧相对屈髋力矩(FPT/BW)、相对伸髋力矩(EPT/BW)和右侧ABPT/BW高于中度疼痛患者(P<0.05)。结论 髋关节肌群外展肌力下降是CLBP患者的一个特征;症状的严重程度会影响CLBP患者髋关节屈伸和外展的肌肉力量,且症状较重者肌力下降明显。建议关注中重度疼痛患者的髋关节屈伸和外展方向的肌力情况;髋关节外展肌力可作为CLBP临床诊断和康复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维持骨盆后倾的肌群肌力训练在脑瘫患儿膝反屈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的肌力训练。两组的康复训练均持续6个月。结果:实验组脑瘫患儿膝反屈的改善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的肌力训练对治疗脑瘫患儿膝反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等速肌力训练的效果。方法11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19膝)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0d进行3周每周3次的等速肌力训练,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程度同等。前后测定60°/s、90°/s、120°/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单次最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并对患者训练前后的膝关节评分(KSS)进行观察。结果4周时,测定伸膝肌和屈膝肌各参数包括60°/s、90°/s、120°/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力矩、单次最大做功、总功率和膝关节评分,均比训练前有显著增加。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伸膝肌和屈膝肌肌力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假体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抗阻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阻训练干预,比较两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及跌倒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踝关节背屈肌力、膝关节伸肌群肌力、髋关节伸肌群肌力及稳定极限测试(L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踝关节背屈肌力、膝关节伸肌群肌力、髋关节伸肌群肌力及L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应用抗阻训练,能协助提高肌力,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配合肌力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自行肌力训练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VAS疼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速肌力训练测试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研究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等速肌力训练测试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玻璃酸钠联合肌力训练能更加有效的提升治愈率,恢复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彭冲 《当代医学》2022,28(2):25-28
目的探究应用推拿联合肌力训练治疗髌骨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100例髌骨关节病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推拿治疗+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力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Lsyholm)及简易生活质量表(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Lsyhol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完成时及治疗后1、3个月,研究组Lsy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研究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联合肌力训练治疗髌骨关节病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力锻炼对髌骨劳损的效果.方法:将40例有不同程度髌骨劳损的学生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练习站桩,康复组进行股四头肌力量练习,比较2组锻炼效果.结果:2组临床疗效评定中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锻炼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膝部疼痛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锻炼后股四头肌峰力矩增长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力锻炼明显增强了患者的股四头肌力量,有效地缓解了髌骨劳损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尤其是肌肉力量的衰减愈加明显。老年人肌肉力量的退行性变化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及活动水平,使得其失能率及患病率明显增高。肌力训练能有效提高肌力,延缓老龄化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通过对老年人肌力训练方式相关文献的复习,从国内外老年人的肌肉生理变化、训练机制、肌力训练方式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为制定老年人适宜、全面的肌力训练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等速肌力训练结合Pro-kin平衡系统用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68例行ACL重建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双盲法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Pro-kin平衡系统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屈曲及伸展关节活动度、下肢肌力[伸肌峰力矩(EPT)、屈肌峰力矩(FPT)、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H/Q)]、膝关节功能[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恐动症Tampa评分(TSK)]评估及下肢平衡功能[人体压力中心(COP)时间稳定性、闭眼压力中心速度(COPS)、单腿COPS、稳定极限面积(COPA)和膝关节反应时间]评估。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屈曲及伸展关节活动度、EPT、FPT、H/Q、FAC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TSK评分、COP时间稳定性、闭眼COPS、单腿COPS、COPA、膝关节反应时间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17.
刘浏  张妤  卫兵  王文艳 《安徽医学》2015,36(5):522-525
目的 探讨3种盆底康复训练方式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足月妊娠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产后第42天经与产妇详细讲述治疗方法后,征求产妇意见进行分组.A组行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家庭阴道哑铃治疗;B组行家庭阴道哑铃治疗;C组行盆底肌锻炼即Kegel运动.治疗3个月后检查3组患者盆底肌力.结果 治疗3个月后3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个月后,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辅以阴道哑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Lower limbs antigravity muscles weakness and decreased functional ability have significant role in fall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the effects of aging on muscle strength and functional ability, determining the range of decreasing strength and functional 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healthy women.

Methods

Across-section study was performed on 101 healthy women aged 21-80 years.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six age groups. The maximum isometric strength of four muscle groups was measured using a hand-held dynamometer bilaterally. The functional ability was measured with functional reach (FR), timed get up and go (TGUG), single leg stance (SLS), and stairs walking (SW) tests.

Results

Muscle strength changes were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21-40 years of age, bu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reafter. Also,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cle strength and functional ability in age groups.

Conclusion

Both muscle strength and functional ability is reduced as a result of aging, but the decrease in functional ability can be detected earlier.  相似文献   

19.
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妊娠及分娩后妇女和正常妇女的盆底肌力,了解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力的短期影响。方法将183例在本院就诊的孕产妇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使用盆底肌电生理仪分别检测其产前及产后盆底肌肌力,并与166例正常妇女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妊娠组盆底肌力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和正常组中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顺产组盆底肌力较剖宫产组肌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14周顺产组盆底肌力与剖宫产组盆底肌力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及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肌肌力的影响在产后3个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和佛山市各1所医院中于2013年10月~2014年7月分娩并在产后42 d行盆底
肌力筛查的产妇1008例。盆底肌肉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测定采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影响因素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
调查表完成。结果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42 d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49.21%、49.60%;不同年龄、不同职业
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低于阴道分娩产妇,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产次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均存在关联性,并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分娩方式与产次是珠三角地区流
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应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健康宣教,提倡计划生育,及时干预以减少盆底肌肉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