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分析CTA在中晚期宫颈癌经动脉导管内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采集的5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年龄26~ 70岁,平均46岁)的数据;研究对象按纳入时间顺序分成三组,对应每组的患者分别为20、20、10例.第1组的患者直接行DSA寻找明确靶血管后行TACE治疗;第2组在CTA协助下,配合DSA确定靶血管后行TACE治疗;第3组尽可能不做DSA,依靠透视和CTA判断靶血管再行TACE治疗.所有患者均在TACE前进行了CTA检查,两名放射诊断医师独立分析CTA得出统一结果.衡量三组患者TA-CE治疗效率;研究对比参数包括: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患者的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等;对参数进行t检验.结果 经CTA和DSA判断46例患者的靶动脉为双侧子宫动脉,并进行了常规经双侧子宫动脉TACE治疗(第1、2、3组研究对象对应的病例数分别是20、16和10例).4例患者CTA图像双侧子宫动脉显示不清,术中DSA显示子宫动脉细小,导管进入困难,后行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研究患者共100支子宫动脉中有92支(92%)在CTA中清晰显示.第2、3组对比第1组患者,在CTA帮助下并且少用DSA可使经双侧子宫动脉TACE手术时间缩短,从90.2min缩短到50.5 min(P=0.036),术中透视时间从28.3 min缩短到17.5 min(P =0.032),剂量面积乘积从109.5Gy· cm2降低到24.5 Gy · cm2(P< 0.001),对比剂用量从100.4 ml降至25.0ml(P< 0.001).结论 CTA在中晚期宫颈癌TACE术中运用有助于识别靶动脉,提高TACE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TA在中晚期宫颈癌经动脉导管内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采集的5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年龄26~70岁,平均46岁)的数据;研究对象按纳入时间顺序分成三组,对应每组的患者分别为20、20、10例。第1组的患者直接行DSA寻找明确靶血管后行TACE治疗;第2组在CTA协助下,配合DSA确定靶血管后行TACE治疗;第3组尽可能不做DSA,依靠透视和CTA判断靶血管再行TACE治疗。所有患者均在TACE前进行了CTA检查,两名放射诊断医师独立分析CTA得出统一结果。衡量三组患者TA-CE治疗效率;研究对比参数包括: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患者的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等;对参数进行t检验。结果经CTA和DSA判断46例患者的靶动脉为双侧子宫动脉,并进行了常规经双侧子宫动脉TACE治疗(第1、2、3组研究对象对应的病例数分别是20、16和10例)。4例患者CTA图像双侧子宫动脉显示不清,术中DSA显示子宫动脉细小,导管进入困难,后行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研究患者共100支子宫动脉中有92支(92%)在CTA中清晰显示。第2、3组对比第1组患者,在CTA帮助下并且少用DSA可使经双侧子宫动脉TACE手术时间缩短,从90.2min缩短到50.5 min(P=0.036),术中透视时间从28.3 min缩短到17.5 min(P=0.032),剂量面积乘积从109.5Gy.cm2降低到24.5 Gy.cm2(P<0.001),对比剂用量从100.4 ml降至25.0 ml(P<0.001)。结论 CTA在中晚期宫颈癌TACE术中运用有助于识别靶动脉,提高TACE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MR)低辐射剂量CT灌注容积数据重组的多期相CTA对烟雾病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搜集经DSA证实的18例烟雾病患者,利用基于IMR技术的CT灌注薄层原始数据重组出多期相CTA,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价,以DSA为"金标准",多期相CTA和DSA对侧支血管评估结果进行一致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多期相CTA与DSA在侧支血管评估方面一致性及相关性较好(k=0.778,P<0.01;r=0.864,P<0.01),图像质量与常规CT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源于低辐射剂量CT灌注的多期相CTA,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能获得多时相血管信息,准确评估烟雾病患者侧支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4.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策略。方法4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检查,其中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DSA检查。观察CT增强后2次扫描下肢动脉远段的显示情况,并对比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对下肢动脉分支的显示差异。结果第1次增强扫描时18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5支足底动脉不显影;增强后延迟扫描14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1支足底动脉不显影;第2次结果与DSA一致。MIP重建观察到的血管分支多于VR,两者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t=7.445)。结论下肢CT动脉成像中需注意追加第2次延迟扫描。MIP较VR能显示血管的更多分支,两者在观察图像中各有所长,需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低辐射剂量脑CTA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分析低辐射剂量和常规剂量脑CTA对脑动脉血管的显示效果并进一步探讨低辐射剂量脑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脑CTA检查,对横轴图像、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主要评价CTA图像中脑动脉血管的显影强度、图像噪声以及脑动脉血管结构的显示效果.结果:低剂量组CTA平均辐射剂量(18.58mGy)比常规剂量组(37.17mGy)降低50%,低剂量组CTA脑动脉血管的显影强度与常规剂量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296),其噪声略大于常规剂量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235).两组间VR和MIP图像中的脑动脉结构的显示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128).结论:同常规剂量CTA相比,低剂量CTA的显影强度、脑动脉结构的显示效果与常规剂量组无明显差异,较大地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臂类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9月-2020年1月32例患者(前列腺增生23例,前列腺癌9例)在本院行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在术中行髂内动脉DSA检查,31例行双侧、1例行单侧前列腺动脉超选择性DSA及C臂类CT血管成像检查。由一位影像诊断医师及一位介入手术医师(均为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对两种检查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辨认前列腺动脉(PA)的准确性、前列腺的染色情况及吻合支的显示情况等。结果:32例患者共超选择了76支血管,共发现60支PA,16支非靶器官动脉。其中,DSA组共确认50支PA、敏感度为83.3%(50/60),类CT组共确认60支PA、敏感度为100%(60/6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9,P=0.001);DSA组共确认11支非靶器官动脉(膀胱支、直肠支及会阴支等)、特异度68.8%(11/16),类CT组共确认16支非靶器官动脉、特异度100%(16/1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DSA组发现前列腺动脉与邻近动脉间的吻合支8支(13.3%),类CT组发现17支(28.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93,P=0.035)。类CT组可以通过多容积重建技术完整显示整个前列腺的染色情况。结论:在前列腺动脉介入栓塞术中借助C臂类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准确辨认前列腺动脉及其吻合支的情况,减少对前列腺动脉的漏栓,预防非靶器官动脉的误栓,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疾病栓塞治疗的效果和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成像在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7例单侧症状性MCA闭塞患者.采用320排CT进行多参数全脑灌注扫描,获取常规CTA和4D-CTA图像,分析常规CTA、4D-CTA所示侧支循环状况和金标准DSA图像并作一致性检验,同时计算4D-CTA侧支循环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4D-CTA、常规CTA所示侧支循环良好患者分别为22例(59.4%)、14例(37.8%).以DSA为金标准,常规CTA、4D-CTA侧支循环评分Kappa值分别为0.58、0.78.4D-CTA所示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和侧支循环良好患者间治疗时间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29),两者侧支循环评分与随访9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8,P<0.001).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成像是评价单侧症状性MCA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有效方法.4D-CTA比常规CTA能更好地评估侧支血流和预测预后,有助于血管内介入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四维CT血管造影(4D CTA)-CT灌注(CTP)成像评价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患者侧支循环分级的价值及其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医院确诊为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的32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4D CTA-CTP检查。在4D CTA图像上采用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上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改良评分系统对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分并将其分为侧支代偿Ⅰ~Ⅲ级。在CTP图像上选择基底核层面勾画兴趣区并测量各灌注参数, 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迟时间(DLY)。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侧支循环分级各灌注参数的差异, 两两比较以Bonferroni校正。采用Kappa及Spearman检验分析4D CTA和DSA对侧支循环分级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 4D CTA与DSA评估患者侧支循环分级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93, P<0.001)且相关性极强(r=0.80...  相似文献   

9.
CT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对脑动脉畸形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CTA诊断的1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经DSA对照检查,手术证实,应用Marconi CT-Twin及Omnipro工作站,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显示(SSD或3D)法进行血管重建;利用CTA参考原始图像,对照DSA像,手术结果,统计CTA诊断符合率,比较CTA和DSA图像对病变的显影情况,结果:16处AVM,DSA显示供血动脉33条和引流静脉28条,CTA显示供血动脉16条(48.5%)和引流静脉23条(82.1%),CTA与DSA对畸形血管闭的显示完全一致,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CTA对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和主要供血动脉显示满意,可明确诊断AVM。显示细小或多支,多源性的供血动脉不及DSA,CTA可用于AVM的诊断,筛查和动态随访,明显减少DSA检查次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维容积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3 D-VISTA)技术在大脑中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7例经MR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诊断的大脑中动脉M1段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3D-VISTA进一步检查,并与介入治疗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进行对比,计算3D-VISTA及DSA检查的血管狭窄率,同时观察狭窄处管壁在3D-VISTA上的图像特点.结果 37例患者有33支大脑中动脉的3D-VIS-TA图像质量符合测量要求,与DSA测量的血管狭窄率相关性好(r=0.943,P<0.01),以DSA作为金标准,两者一致性较高(Kappa值0.86,P<0.01).在3D-VISTA图像上表现为狭窄的27支大脑中动脉中,21支出现管壁偏心性增厚,3支环形增厚;另有1支向心性增厚并环形强化,2支管壁仅见狭窄改变.结论 3D-VISTA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与DSA相比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并且可以提供狭窄处管壁的相关信息,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病因的鉴别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咯血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效果。 方法将34例咯血患者按介入栓塞治疗前是否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分为单纯DSA组及术前CTA组,每组17例。比较两组检出可疑出血动脉情况、手术时间及术后一年复发率,分析术前CTA组的CTA血管检出率。 结果术前CTA组共检出可疑出血动脉28支,单纯DSA组检出31支,并全部予以栓塞。术前CTA组的手术时间为(28.33±7.68)min,低于单纯DSA组的(40.55±10.0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P<0.05)。 结论支气管动脉CTA可以客观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的起源、数目及走形,可为术中寻找出血动脉提供准确的定位。并且能减少手术时间及医患人员的辐射剂量,避免漏栓,降低复发几率,对指导咯血的介入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索多期双流速注射对比剂-盐水混合物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4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其中,12例(A组)在团注对比剂后应用生理盐水,12例(B组)在团注对比剂后应用对比剂-盐水混合物(比例为60∶40).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测量两组升主动脉根部、降主动脉、主肺动脉及右心室的CT值,评价冠状动脉的显示、右心室的均匀性及左心室室壁的显示.结果 经Kappa检验,两名医师均有良好的组内、组间一致性(K>0.75).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升主动脉根部和降主动脉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肺动脉和右心室的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配对秩和检验,在冠状动脉的显示和右心室的均匀性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心室室壁的显示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团注对比剂后应用对比剂-盐水混合物可以更好地显示右心室心腔和左心室室壁,而不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双源CT心脑血管一体化成像的图像质量和有效辐射剂量,探讨该方法的关键技术点,为临床提供一种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方法 前瞻性收集临床同时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CT动脉成像(CTA)的连续性患者共493例。根据CT扫描机型分为2组:A组300例,采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扫描,根据心率进一步分为A1组(n=69,心率≤65次/分)和A2组(n=231,心率>65次/分);B组193例,采用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扫描,根据心率进一步分为B1组(n=92,心率≤65次/分)和B2组(n=101,心率>65次/分)。分别客观、主观地评价图像质量,计算辐射剂量。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患者临床资料中的频数参数构成比采用χ2检验,评价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采用Cohen Kappa分析。结果 (1)A组和B组患者间年龄(t=0.58,P=0.847)、性别(χ2=1.45,P=0.228)、体重指数(t=1.20,P=0.2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图像质量客观评价:A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V4段CT值、噪声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4.49,均P < 0.05),两组患者的主动脉根部CT值(t=0.68,P=0.495)和噪声(t=0.31,P=0.7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12。①与B组进行比较,A组的冠状动脉CTA平均图像质量的评分更好(t=0.018,P=0.001)、冠状动脉4级血管基于患者数的不可诊断率更低(χ2=6.63,P=0.01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与B组进行比较,A组的头颈部CTA评分更好(t=0.013,P=0.004)、头颈部4级血管基于患者数的不可诊断率更低(χ2=4.38,P=0.03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A组有效辐射剂量为(1.48±0.33)mSv,较B组[(2.14±0.52)mSv]降低了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9,P=0.001)。结论 第三代双源CT心脑血管一体化成像采用不同心率采集不同扫描时间窗的办法,能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且降低了辐射剂量,是一种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feasability of CT Angiography (CTA) with a single row of detectors and to compare it to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n the evaluation of lower limb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MATERIAL: and methods. A total of 22 patients underwent 24 lower limb Helical CTA using a Somatom Plus 4A (Siemens) and 24 DSA using an Angiostar unit (Siemens). CT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one acquisition (collimation 3mm/ couch motion 9mm/ interval 2mm) with tube rotation time of 0.75 sec from the aortic bifurcation to the calf. DSA was performed after catheterization of a common femoral artery using the Seldinger technique. Arteries were classified in four categories (normal or stenosis<50%, stenosis>50%, occlusion, aneurysm). VRT images and axial source images were assessed by two independent radiologists whereas digital angiographies were read by a vascular radiologist. RESULTS: Global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was good (Kappa=0.71). The degree of agreement between CTA and DSA ranged from low to excellent (0.25 to 0.97) depending on the artery. CONCLUSION: Lower limb CT angiography is a promising non invasive technique. VRT allows quick evaluation. However, is not accurate enough to replace digital angiograph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技术对头颈部动脉成像的优势。方法:对25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检查,用特殊头部固定装置固定头颅,先行平扫,然后以相同的扫描参数行增强扫描,将增强前后图像送至工作站进行减影,利用inspace从减影的图像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重组,其中15例同时行常规CTA检查,8例行DSA检查,比较减影CTA与常规CTA的成像速度、图像质量,并与DSA成像比较。结果:25例均能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及主要分支,其中17例颈椎及颅底骨质完全减去,血管显示良好,8例因检查时头部轻微动或做吞咽动作而造成部分颈椎骨及颅底骨未完全减去,但动脉仍能显示,减影CTA平均成像时间4.3min,常规CTA平均成像时间24.3min,2种成像技术比较,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减影CTA对颅内动脉主干及更多分支的显示优于常规CTA,减影CTA与8例DSA比较图像完全相同。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技术省时省力、便捷灵活、图像质量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一站式全脑CT灌注成像 (CTP)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 患者侧枝循环评估中的辐射剂量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32例AIS患者的全脑CTP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图像。通过固定管电压 (100 kVp)、分段设置管电流的方式优化CTP采集同时获得的CT血管成像 (CTA) 的图像质量。记录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 (DLP),计算有效剂量(E),与文献进行比较。患者核心梗死区域和对侧半脑健康区域脑灌注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一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基于CTP、多时相CTA联合CTP两种模式,采用5分法评估患者侧枝循环状态。由另外一名放射科医师基于DSA图像采用同样的5分法进行评分。以DSA结果作为参照,计算其余方法评估结果的准确率。评分结果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结果 平均CTDIvol为184.18 mGy,和文献报道相当 (184.19 mGy)。 相较于文献报道的CTP和CTA联合扫查,一站式全脑CTP检查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39% (6.1 vs. 10 mSv)。核心梗死区域和对侧半脑健康区域脑血容量 (CBV)、脑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达峰时间 (TTP) 和残余函数达峰时间 (Tmax)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1、-7.47、8.58、12.34、10.05,P<0.01)。CTP和DSA的评分相关系数为0.95 (95%CI:0.89~0.97,P<0.01),多时相CTA联合CTP和DSA的评分相关系数为0.98 (95%CI:0.96~0.99,P<0.01)。DSA CTP评估结果的Kappa值为0.64 (t=7.53,P<0.01),与多时相CTA联合CTP评估的Kappa值为0.88 (t=9.99,P<0.01)。CTP评估侧枝循环的准确率为71.9%,多时相CTA联合CTP评估的准确率则为90.6%。结论 固定管电压、分段设置管电流的一站式全脑CTP能够同时提供可靠的CTP和多时相CTA,合理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借助多时相CTA联合全脑CTP能够准确判断颅内血管有无侧枝循环及脑组织状态,有助于临床中AIS患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20排 CT 在肝癌(HCC)诊断中应用价值及血管成像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41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HCC 患者,治疗前均行320排 CT 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观察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起源、走行,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癌栓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0排 CT 对于发现直径<3 cm 的小肝癌具有优势,对于肝动脉变异、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癌栓的显示与 DSA 一致。结论320排 CT 及血管成像可以准确诊断、评价 HCC 并供血动脉、门静脉癌栓,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双能量去骨与减影去骨对头颈部血管CT成像(CTA)的差异,探讨头颈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患者行DECTA检查并行双能量去骨,对照组45例患者使用减影CTA检查并去骨,然后分别比较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去骨所用时间及放射剂量,并观察DECTA上颈总动脉分叉处钙化的显示效果。结果:颅内动脉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0.790,P=0.430),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岩段DECTA图像质量优于减影CTA(虹吸段Z=-1.989,P=0.047;岩段Z=-2.014,P=0.044),而减影CTA显示颈根部动脉优于DECTA(Z=3.900,P〈0.001)。同时DECTA减少约24.0%的放射剂量。DECTA上共有28例发现有血管性病变,所有病变显示清晰,其中10例并与DSA或外科手术对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颈总动脉分叉处36个钙化灶中有8个钙化灶未在DECTA上显示。结论:DECTA显示头颈部血管总体良好,成功率高,且放射剂量明显减少,但对于颈根部动脉显示仍存在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19.
64排V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64排V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性收集173例临床怀疑及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先后行64排V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及冠脉造影(CAG),对所有病例使用GE AW4.3独立工作站提供的冠状动脉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主要进行了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将获得图像与冠脉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73例中CTA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 mm的节段有746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15%(193/204),特异性为95.90%(514/536),阳性预测值为89.77%(193/215),阴性预测值为97.90%(514/525).配对χ~2检验结果说明CTA和CAG 2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无统计学差异(χ~2=1.58,P>0.05),CTA与CAG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方面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90,P<0.001),提示CTA与CAG在显示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64排VCT作为冠状动脉疾患的筛选、内支架术后及血管搭桥术后疗效随访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