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598-599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术后血清CRP、WBC、IL-6、IL-8及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胸腹腔镜微创联合食管癌根治术(联合)组各30例及传统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对照)组,于术后第1、4d分别检测两组应激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及炎症因子IL-6、IL-8、l L-10水平,并于术后1个月分别对两组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及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结果联合组术后第1、4d CRP、WB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1、4d的IL-6、IL-8、l L-10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1个月FEV、FEV1、FVC、MVV、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腹腔镜微创联合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相比,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及手术创伤,对肺功能及免疫应激反应影响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应用呼吸肌训练联合体外振动排痰对其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104例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肌训练联合体外振动排痰干预措施;两组均干预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周后呼吸功能[肺活量占预估值百分含量(VC%)、用力肺活量占预估值百分含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估值百分含量(FEV1%)、最大通气量占预估值百分含量(MVV%)]、生活质量[采用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干预2周后,两组呼吸功能指标(VC%、FVC%、FEV1%、MVV%)、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 0. 01,P 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 0. 01)。结论:呼吸肌训练联合体外振动排痰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于患者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手术及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实施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的6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采用传统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的60例NSCLC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术后血细胞因子浓度及肺功能等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清扫淋巴结数目、中转开胸、住院时间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12 h、24 h、48 h和72 h的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72 h,研究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研究组的VC%、FEV_1%、MVV%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手术并发症率8.33%与对照组的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实施肺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增加,可有效减少手术出血量、术后肺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诱导痰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3(IL-13)和白细胞介素-17(IL-17)对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将120例55岁以上患者分为3组:COPD组、哮喘组及COPD合并哮喘组,记录各组研究对象吸烟史,并观察肺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峰值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以及诱导痰上清液样本中VEGF、IL-13、IL-17浓度。结果 COPD合并哮喘组患者吸烟史比率最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间肺功能指标PEF%、FEV1%、FVC%结果对比中,COPD组患者指标低于另外两组,COPD合并哮喘组FEV1%差于单纯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痰IL-17浓度对比中,COPD组处于最低,IL-13指标对比中,哮喘组高于COPD组(P0.05),在诱导痰IL-13、IL-17浓度对比中,COPD合并哮喘组患者与哮喘患者指标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诱导痰VEGF浓度在组间两两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OPD合并哮喘组患者检测VEGF浓度最高(P0.05)。结论检测患者机体内VEGF水平对诊断COPD合并哮喘有重要指导意义,而IL-13、IL-17水平对鉴别COPD与哮喘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功能锻炼对不同程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肺癌患者肺功能及手术耐受性的影响。 方法对103例肺功能不能耐受手术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轻度26例,中度53例,重度24例)肺癌患者进行肺功能强化训练,持续训练时间5~7d。于锻炼前、后对患者主要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C)、肺活量百分比(VC%)、用力肺活量(FVC)、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最大自主通气量百分比(MVV%)、最大呼气流量百分比(PEF%)、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中期呼气流量百分比(MMEF%)]进行检测,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本研究入选轻、中、重度通气功能障碍组患者经肺功能强化训练后,发现其肺功能指标VC、VC%、FVC、FVC%、FEV1、FEV1%、MVV%及PEF%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锻炼前、后其FEV1/FVC均无显著变化(P>0.05);中度障碍组患者锻炼后其MMEF%较锻炼前明显改善(P<0.05)。轻、中、重度障碍组分别有19例(73.08%)、34例(64.15%)、8例(33.33%)患者达到手术要求并施以手术治疗,轻、重度障碍组和中、重度障碍组手术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1例手术患者术后共有27例(44.26%)出现并发症,与呼吸功能正常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0%)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肺功能锻炼能有效提高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肺癌患者手术耐受性,但患者术后风险仍明显高于通气功能正常肺癌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肺大疱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效果。方法将80例肺大疱并自发性气胸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组(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与开胸组(行传统开胸手术),每组40例。比较2组手术一般情况、术后疼痛程度、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每分钟通气量(MV)、用力肺活量(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开胸组(P 0. 05)。术后1、3、7 d时,胸腔镜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开胸组(P 0. 05)。术后7 d,2组FEV1%、FVC、MV、DLCO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0. 05),但胸腔镜组降低程度显著小于开胸组(P 0. 05)。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 50%,显著低于开胸组的37. 50%(P 0. 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肺大疱并自发性气胸疗效显著,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及对肺功能影响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腹部手术后肺脏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择期腹部手术患者95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肺脏并发症组和无肺脏并发症组),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术前肺功能指标及麻醉方式7个相关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术后肺脏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95例患者中19例发生肺脏并发症;肺脏并发症组患者手术时间(3.4±1.1)h,明显高于无肺脏并发症组患者手术时间(2.6±0.9)h(P<0.05).肺脏并发症组患者术前肺功能测定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59.2±9.5)%,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为(61.3±7.7)%,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为(59.3±8.6)%,与无肺脏并发症组比较[FEV1%:(79.7±11.5)%、FEV1/FVC:(73.2±8.3)%、MVV%:(74.2±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脏并发症组患者上腹部手术、全麻术后发生肺脏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与无肺脏并发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术前肺脏功能异常及麻醉方式可能是老年人腹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肺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SCI)康复期患者肺功能下降程度及比较不同损伤节段肺功能差异。方法:测定71例颈、胸段完全性SCI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0)。按损伤平面将SCI患者分为C3—8、T1—6、T7—12共3组,另收集30例手外伤、四肢骨折患者行肺功能检查,作为非SCI组。结果:SCI患者肺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损伤平面越高,肺功能下降越明显;其中C3—8组、T1—6组的VC%、FVC%、MVV%、FEV1.0%与非SC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3—8组的VC%、FVC%、MVV%、FEV1%与T7—12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T7—12组的MVV%、FEV1%与非SCI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CI组的VC%、FVC%、MVV%、FEV1%与非SC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CI患者肺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颈段和上胸段SCI患者肺功能下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330例COPD患者分为A组(单纯COPD患者)和B组(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根据不同预后结果将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通过回归分析筛查影响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A组与B组在体质量指数、肺结核病史、症状持续时间、痰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预计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血氧分压[p(O_2)]和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组(P 0. 05); A组的二氧化碳分压[p(CO_2)]、血红蛋白(Hb)、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显著低于B组(P 0. 05)。B组中有3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2. 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症状持续时间、p(CO_2)、白蛋白是影响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蛋白水平、症状持续时间是影响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P 0. 05或P 0. 01)。结论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预后与年龄、白蛋白、症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需注意监测患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切除手术中应用直线型缝合器重塑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莱芜市人民医院93例胸段食管癌手术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管状胃代食管组(48例)和传统全胃代食管组(45例)。分别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肺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术中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代食管组术后1个月的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均高于传统全胃代食管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心律失常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代食管组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率(2.1%)低于传统全胃代食管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全胃代食管组的术后并发胸胃综合征发生率(8.9%)高于管状胃代食管组(0);管状胃代食管组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6.3%)低于传统全胃代食管组发生率(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直线型缝合器重塑管状胃代食管对胸段食管癌的疗效较好,并且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的风险,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效抗胆碱药(噻托溴铵)联合β2-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以及联合用药,对比3组患者在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呼吸困难评分、6min步行试验(6MWT)以及血清中炎性因子之间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呼吸困难评分均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较对照组A和对照组B显著降低(t=6.29、6.42;P0.05)。3组患者治疗后FEV1、FEV1/FVC%和FEV1%pre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EV1、FEV1/FVC%和FEV1%pred与对照组A和对照组B比较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B治疗后FEV1/FVC%指标较对照组A显著升高(t=5.52,P0.05)。治疗后,3组患者6MWT均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6、IL-8、TNF-α治疗后水平与对照组A和对照组B治疗后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长效抗胆碱药噻托溴铵联合β2-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联合治疗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渐进性康复训练对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接受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护理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及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和评估患者耐受程度进行渐进性康复训练。采用脊柱侧凸社会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月、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出院时、出院后1月、出院后6个月监测两组患者肺活量(VC)、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MVV)和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出院时,两组患者社会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得分、VC、VC%、MVV和MV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质量、VC、VC%、MVV和MVV%值随时间的推移变化明显,出院后1月、出院后6个月数据比较,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性康复训练在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患者中运用,它遵循了循序渐进康复功能锻炼和患者耐受原则,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提高了训练依从性,改善了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将手术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食管癌切除术与传统开胸食管胃胸内吻合术对患者术后肺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胸腔镜组34例和开胸组35例,胸腔镜组患者实施胸腔镜辅助小切口食管癌切除术,开胸组患者经左后外侧开胸行传统的食管胃胸内吻合术治疗,于术后1个月测定两组患者肺功能,于术后1、3、5d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个月,胸腔镜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开胸组,其中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分别为(80.48±8.68)%、(75.25±7.33)%,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分别为(78.20±7.35)%、(74.56±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70,P=0.042;t2=2.111,P=0.039)。胸腔镜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术后1、3、5d分别为(2.80±0.72)、(2.09±0.66)、(1.23±0.68)ng/mL,均明显低于开胸组患者(3.50±0.70)、(2.57±0.76)、(1.66±0.7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IL-6、IL-10术后1、3d均明显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点IL-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食管癌根治后患者肺功能均不同程度下降,胸腔镜辅助小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式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小于传统开胸食管胃胸内吻合术式,且腔镜手术在降低术后炎性反应方面较传统开胸手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IL-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该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2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伴肺动脉高压,30例不伴肺动脉高压,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2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取上清按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IL-17、IL-10;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比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肺功能检查。结果健康对照组、COPD不伴肺动脉高压组和COPD伴肺动脉高压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残气量(RV)占预计值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不伴肺动脉高压组和COPD伴肺动脉高压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百分比、RV占预计值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Th17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IL-17和IL-10水平、Th17/Tre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不伴肺动脉高压组和COPD伴肺动脉高压组Th17细胞比例、IL-17水平和Th17/Treg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细胞比例和IL-10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伴肺动脉高压组Th17细胞比例、IL-17水平和Th17/Treg均高于COPD不伴肺动脉高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细胞比例和IL-10水平均低于COPD不伴肺动脉高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与Th17/Treg均呈负相关(r=-0.827、-0.845,P0.05)。结论血清Th17/Treg失衡及其细胞因子IL-17、IL-10的水平变化在COPD继发性肺动脉高压诊断及评估病情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初步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仰卧位肺功能和相关神经电生理指标及其相关性.方法 将OSAS患者60例设为OSAS组,并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将其分为轻度OSAS组15例、中度OSAS组18例和重度OSAS组27例共3个亚组,另选取30例无呼吸系统疾患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组入选者均进行仰卧位肺功能及膈神经运动传导(PNC)检测.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肺活量(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及其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深吸气量(IC)、补呼气量(ERV).PNC检测记录潜伏期、膈肌复合动作电位(dCMAP).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SAS组患者的VC%预计值、MVV%预计值、FEV1%预计值、IC以及ERV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度OSAS组患者仅FEV1%预计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项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OSAS组患者的肺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OSAS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间的PNC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的dCMAP波幅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dCMAP波幅比率与VC%预计值、MVV%预计值、FEV1%预计值、ERV、IC呈正相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负相关.结论 OSAS患者卧位肺功能存在异常,通过PNC检测可为OSAS患者提供膈肌功能障碍的信息.OSAS患者dCMAP波幅的减低可能与肺功能异常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neuro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 and analyze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Methods Sixty OSAS patients were studied. Their lung function and phrenic motor nerve conduction (PNC) were examined. Thirty cases without respiratory disorder served as controls. The lung function tests included percentage of the predicted value of vital capacity ( VC% ), percentage of the predicted value of 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 MVV% ), percentage of the predicted valu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 FEV1% ), inspiratory capacity ( IC), and 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 (ERV). The phrenic nerve was stimulated electrically, and the latent period and the diaphragmatic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dCMAP)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VC%, MVV%, FEV1% , IC and ERV of the patients with OSA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s with regard to their PNC latency. In the OSAS patients the amplitude ratio of their dCMAP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VC% , MVV% , FEV1% , IC and ERV, and negatively with an apnea hypopnea index (AHI).Conclusions PNC examination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evaluating diaphragmatic dysfunction in those with abnormal lung function. Decreased dCMAP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lung fun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价值。方法:共收集德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儿科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记为急性期组(n=80),急性期患儿根据病情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组(n=32)和中重度组(n=48);选取同期收治的35例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儿作为参照,记为非急性期组(n=35)。检测上述患儿Fe NO浓度、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predicted forced expi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 capacity,F VC)百分比(forcedex pirator yvolumein1second/forced,FEV1/F VC%)和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采用Pearman法分析急性期组Fe NO浓度与FEV1%pred,FEV1/FVC%,IL-6,CRP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FeNO诊断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效能。结果:所有受检患儿完成相关检测,急性期组患儿Fe NO浓度和血清IL-6和CRP水平均高于非急性期组,FEV1%pred,FEV1/FVC%明显低于非急性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组和中重度组患儿Fe NO浓度,FEV1%pred,FEV1/FVC%,IL-6,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急性期患儿Fe NO浓度与FEV1%pred,FEV1/FVC%呈负相关,与炎症因子IL-6和CRP呈正相关。ROC曲线提示Fe NO诊断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最佳截断点为39.84 ppb,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36%,88.74%。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FeNO浓度与肺功能和炎症水平有较好相关性,加强Fe NO监测有助于诊断急性期早期和评估病情程度,对指导起始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管状胃进行食管癌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住院确诊的胸段食管癌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运用管状胃进行消化道重建,对照组运用全胃进行重建。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的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平均减压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6月的心肺功能和术后6月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胃肠减压时间、平均减压量、术后住院时间、胃排空障碍、胸胃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或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后的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射血分数(E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疗效确切,对心肺功能影响小,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RLRTI)对患儿免疫功能、炎性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匹多莫德组和健康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匹多莫德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颗粒口服治疗。比较两组免疫功能、炎性反应及肺功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体液免疫指标IgA、IgM、IgG水平、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2(TNF-α)、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以及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A、IgM、IgG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匹多莫德组IgA、Ig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IgG水平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健康对照组CRP、TNF-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2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多莫德组CRP、TNF-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IL-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匹多莫德组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IL-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健康对照组FEV1、FEV1%、FEV1/FV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多莫德组FEV1、FEV1%、FEV1/FV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匹多莫德组FEV1、FEV1%、FEV1/FVC%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治疗小儿RLRTI能显著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炎症水平,并对肺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学》2021,41(6)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2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取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钠片治疗;观察组60例,采取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凝血功能、肺通气功能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胸痛、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伐沙班治疗急性肺栓塞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肺通气功能,缩短症状缓解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支气管哮喘193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将其分为急性发作组(114例)和非急性发作组(79例)两组,并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114例按病情程度不同分为轻度(49例)、中度(43例)和重度(22例)。观察比较急性发作组和非急性发作组FeNO和肺功能指标[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eNO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效能。观察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FeNO及肺功能指标情况,分析FeNO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组FeNO明显高于非急性发作组,PEF%、FEV1%和FVC%明显低于非急性发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NO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标准误为0.074,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最佳截点是56.50 ppb,敏感度为75.48%,特异度为94.03%。不同病情程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FeNO及PEF%、FEV1%和FVC%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病情加重FeNO逐渐升高,PEF%、FEV1%和FVC%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FeNO与PEF%、FEV1%、FVC%均呈负相关。结论 FeNO早期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效能较好,持续监测有助于病情评估,且测定操作简便、无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