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从免疫原性上探讨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方法:以黄连、大黄与知母3味典型寒性中药水提物的混合品作为寒性对照抗原,免疫家兔后,制备相应多克隆抗体,应用该寒性对照抗原抗体与9味中药水提物作斑点免疫印迹,杂交信号应用Quantity One定量扫描分析。结果:9味中药免疫印迹信号轨迹的大小顺序为:大黄、知母、黄连、黄柏、干姜、金银花、秦皮、杜仲、附子;与寒性对照抗原的相似度分别为:22.75%,11.60%,6.99%,2.05%,2.02%,1.66%,1.61%,1.30%,0.75%;经Wistar‘s Method聚类分析,大黄、知母、黄连被聚为一大类,与对照抗原距离最小;其他6味中药被聚为3小类,分别为:黄柏、干姜,金银花、秦皮,杜仲、附子,后者与对照抗原距离最大。结论:9味中药的免疫印迹信号总体上随着药性由寒转热而变弱,斑点免疫印迹法是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一种实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斑点免疫印迹法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是否存在规律性问题的回答,对于目前国家973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中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本文首次提出了斑点免疫印迹法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的思路,其基本思想是:分别选用10味典型寒、热性中药的水提物作为对照抗原,免疫动物后制备相应的寒、热性对照抗原抗体,以之与其他中药水提物作斑点免疫印迹,依据对照抗原抗体对不同药性中药水提物抗原的免疫识别作用,根据杂交信号的有、无和强、弱,平行比较不同药性中药之间物质基础的相似度。应用凝胶分析软件对杂交信号作轨迹定量扫描分析,根据同一中药与寒、热性对照抗原抗体的杂交信号,作聚类分析,并作出中药药性寒、热程度的距离图谱。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寒、热药性中药对生物效应指标的影响,分析变量对寒、热药性贡献度,初步建立寒、热药性生物效应判别模式。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寒性中药(苦参、栀子、黄柏,黄芩、黄连、龙胆)各组、热性中药(附子、干姜、高良姜、花椒、肉桂、吴茱萸)各组,灌胃相应中药水煎液10 mL·kg-1,每日2次,共给药30 d;检测文献已报道的可能与寒、热药性相关联的生物效应指标共53项;运用Clementinel2.0数据挖掘软件,建立数据仓库;选取空白对照组数据、寒性中药组(栀子、黄柏、黄连、苦参、龙胆)数据、热性中药组(附子、干姜、肉桂、花椒、高良姜)数据,作为训练集,C5.0算法和C&R分类回归算法找出变量的重要性,构建决策树;并对黄芩、吴茱萸进行寒、热属性的测试。结果:C&R分类回归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最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30%,其次为甘油三酯、肝Na+-K+-ATP酶、肌糖元、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7.39%;C5.0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最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40%,其次为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肌糖元、肝Na+-K+-ATP酶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8.26%;C&R分类回归算法、C5.0算法决策树判定吴茱萸属于热性药和黄芩属于寒性药的可能性均为100.00%,77.78%。结论:肝SDH活性为中药的寒热药性最为重要的生物效应指标;中药寒、热药性的判别通路或模式与能量代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出分子标记法检测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探讨全电性离子色谱技术用于筛选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的可行性。方法:联合应用阴、阳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将特定pH条件下中药的全部水溶性蛋白的色谱峰呈现出来,形成全电性离子色谱图,平行比较不同药性中药的全电性离子色谱图,筛选出相同药性中药间共有的药性标识峰,对药性标识峰组分作SDS—PAGE,比较分析药性相关的共有蛋白条带,作为中药药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结果:干姜、肉桂、仙茅3味热性中药在阴离子交换色谱的收集部分编号为30附近,存在多个共有特征峰;黄连、知母、金银花3味寒性中药在阴离子交换色谱的收集编号为35附近会存在多个共有特征峰;3味热性中药的共有特征峰组分在分子质量为50ku(1u=1.66054×10^-27)附近存在一条共有条带,在分子质量约为31ku处,存在2条共有条带;3味寒性中药共有特征峰组分在分子质量为31ku附近,存在2条共有条带。结论:收集编号为35和30附近的共有色谱峰在3次重复中稳定呈现,可以作为6味测试中药的寒、热药性标识峰。标识峰的共有条带分别是3味寒性中药与3味热性中药所特有的,在3次重复中稳定呈现,可以作为6味测试中药药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全电性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可行的中药药性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出分子标记法检测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探讨全电性离子色谱技术用于筛选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的可行性。方法:联合应用阴、阳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将特定pH条件下中药的全部水溶性蛋白的色谱峰呈现出来,形成全电性离子色谱图,平行比较不同药性中药的全电性离子色谱图,筛选出相同药性中药间共有的药性标识峰,对药性标识峰组分作SDS—PAGE,比较分析药性相关的共有蛋白条带,作为中药药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结果:干姜、肉桂、仙茅3味热性中药在阴离子交换色谱的收集部分编号为30附近,存在多个共有特征峰;黄连、知母、金银花3味寒性中药在阴离子交换色谱的收集编号为35附近会存在多个共有特征峰;3味热性中药的共有特征峰组分在分子质量为50ku(1u=1.66054×10^-27)附近存在一条共有条带,在分子质量约为31ku处,存在2条共有条带;3味寒性中药共有特征峰组分在分子质量为31ku附近,存在2条共有条带。结论:收集编号为35和30附近的共有色谱峰在3次重复中稳定呈现,可以作为6味测试中药的寒、热药性标识峰。标识峰的共有条带分别是3味寒性中药与3味热性中药所特有的,在3次重复中稳定呈现,可以作为6味测试中药药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全电性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可行的中药药性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和建立中药有效成分药性的实验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优甲乐热证造模小鼠,饲以小檗碱等7味中药有效成分和对应的黄柏等6味中药饮片,检测和观察给药后动物腋温的改变、体表红外热像中最大眼温和尾根部温度改变以及综合温度的改变.结果 大多被测的中药饮片其药性检测结果与中药文献描述一致;小檗碱与黄柏、大黄素和大黄酚与大黄、栀子苷与栀子、知母皂苷与知母、淫羊藿苷与淫羊藿等中药有效成分与其中药饮片的药性一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些中药饮片的药性;在同一饮片的不同有效成分中,大黄素更接近大黄的药性,而大黄酚差距较大;附子未见热性表现,提示其热性可能与刺激消化道黏膜等作用有关;而乌头碱出现寒象,推测与其剂量偏大所造成的毒性有关.结论 所建立的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客观地检测中药有效成分的药性,对于鉴别和描述中药有效成分的药性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 1 0味药物组成。从药性上讲 ,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 ,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 ;从药味上讲 ,有辛味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 ,有甘味的人参、当归 ,有苦味的黄连、黄柏 ,也有酸味的乌梅 ,可谓寒热互济 ,辛甘酸苦并用 ,具有补泻兼施 ,温清并举 ,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 ,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笔者在临床运用该方治疗蛔厥及寒热错杂厥阴病的同时 ,也将其广泛运用于其它疾病 ,收到良好效果。兹举临床验案数例如下 :…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考察寒性药大黄与热性药附子、肉桂、桂枝、干姜配伍前后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探究生物热动力学参数与中药寒热性之间关系,以及寒热对药配伍是否具有药性制约作用。方法采用微量量热仪法,测定并比较大黄与附子、肉桂、桂枝、干姜配伍前后第一指数生长期达峰时间(t_1)、达峰发热功率(P_1)及生长速率参数(k_1),第二指数生长期达峰时间(t_2)、达峰发热功率(P_2)及生长速率参数(k_2),代谢全过程释放总热量(Q_总)及代谢总时长(t_总)。结果单味药水提取物测定结果显示,大黄延迟t_1,降低k_1、P_1;除桂枝外其余热性药t_1小于大黄,热性药k_1、P_1均大于大黄;各药均缩短t_2,热性药P_2均小于大黄,k_2、Q_总、t_总大于大黄。单味药乙醇提取物测定结果显示,除干姜外其余热性药t_1、t_2均小于大黄;热性药P_1、k_1、k_2均大于大黄,P_2小于大黄;除桂枝外其余热性药Q_总、t_总均大于大黄。寒热对药配伍前后比较,大黄伍附子t_1、P_1大于单味药,k_1、t_2、Q_总大于大黄、小于附子,P_2、k_2、t_总小于大黄、大于附子;大黄伍肉桂t_1、t_2大于单味药,P_1、k_1、Q_总、t_总大于大黄、小于附子,P_2、k_2小于大黄、大于附子;大黄伍桂枝t_1、t_2小于单味药,P_1、k_1大于等于单味药,P_2、k_2、Q_总小于大黄、大于桂枝,t_总大于大黄、小于桂枝;大黄伍干姜t_1大于单味药,P_1、k_1、k_2、t_2、Q_总、t_总大于大黄、小于干姜,P_2小于大黄、大于干姜。结论微生物代谢生物热动力学整体状态参数k_1、k_2、Q_总、t_总可较好地表征中药的寒热药性,且寒热对药配伍具有明确的药性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为汉代医家张仲景首创,在《伤寒论》和《金 匮要略》中用以治疗蛔厥、久利。乌梅丸方共由十味药组成、从药性上讲,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又有热性的附子、干姜、细辛、桂枝,可谓寒热并用;从药性上看,既有辛味之细辛、蜀椒、干姜,又有苦味之黄连、黄柏,还有甘味之人参、当归、白蜜,更重用酸味之乌梅,可称辛甘酸苦合用;从药效上论,苦寒、辛热之品同用,又与甘缓、酸收之剂共煎,诸药合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清  相似文献   

10.
Tang Y  Liu PA  Qiu Y  Tian J  Shi JL  Liu WL  Guo JS  He FY 《中药材》2011,34(5):734-737
目的:对黄连、黄芩、附子、干姜、山药、甘草六味中药的四气属性进行研究。方法:用氧弹式热量计对中药浸膏、灌喂相应浸膏后及再给平性标准物后的大鼠二便代谢物进行生物热焓的测定,按已建立的中药四气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与判别。结果:黄连、黄芩、附子、干姜、山药、甘草组生物热焓分别为(3006.03±180.24)J/g、(1592.42±361.72)J/g、-(433.10±57.64)J/g、-(665.72±177.63)J/g、-(18.40±44.80)J/g、(29.56±49.31)J/g。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黄连、黄芩的生物效应生物热焓大于零,向环境吸热,体现寒性生物效应,为寒性药物;而附子、干姜反之,为热性药物;山药、甘草的生物热焓接近于零,可视为平性药物。结论:传统的中药四气属性可用所创中药四气数学模型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11.
中成药是祖国医药学的瑰宝,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知识产物.众所周知,中成药的使用原则完全建立在中医理论体系之上,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医药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用药思维模式与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现代中药、科学中药的新概念,这无疑给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在传统中药如何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观念和特点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作者试图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由于居民自我诊疗意识的增强,家庭常备药品以备不时之需的情况已经十分常见。随着中医药知识科普工作的开展,相较于西药,居民家庭常备中药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为了解居民家庭中药常备情况,研究通过预试验和封闭式调查问卷2种方法对北京朝阳区居民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排除了有医学背景的居民,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其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为相关部门进行中药科普工作和推动中药市场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如何区别鸡内金和鸭内金鸡内金为鸡的胃内膜,即鸡肫内的一层黄皮。干燥的鸡内金为不规则的深黄色(或金黄色、黄褐色)片状物,脆性好,易碎,外表有明显的波型皱纹,断面光泽明显。鸭内金是鸭的胃内膜,干燥的鸭内金多呈圆片状,有一定的韧性,色较暗,暗绿色和墨绿色居多。外表纹路较少,有的不明显,断面无光泽。如何辨别真假驴胶驴胶为驴皮精熬精制而成。一般加工为长方形小块,六面平整,在阳光下色泽均匀,为半透明状。干燥后坚硬,不弯曲,断面光滑似玻璃。夏季不会回潮回软,无异味。可溶于水,水溶液不混浊,不含杂物。如光照下不透明,天热变软,断面不…  相似文献   

14.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ractices, herbs are classified as ‘cold’, ‘neutral’, or ‘hot’. Fluorometric analysis of herbs with ‘cold’ properties revealed that these herbs produce large amounts of superoxide. In contrast, herbs with ‘hot’ properties have scavenging activities. We believe that this electron transfer to form superoxide and the scavenging of superoxide may elucidate the phenomena of the ‘yin’ (represented by ‘cold’) and ‘yang’ (represented by ‘hot’)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限于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传统中药复方只能以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形式表现;当前多组分中药的研究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其制剂成药性的研究往往被忽视.该文在提出了多组分中药研究应注意与中医药理论融合及其成药性评价2个关键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分中药理化性质的表征及其与成型工艺相关性、基于方-证-剂对应思想的调释微丸制备技术、基于集合数学模型的调释微丸组分释放评价技术等多组分中药制剂学研究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配伍禁忌,涉及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十八反”为代表的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内涵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概念渊源、药物关系、禁忌的危害形式、规避原则方法,以及近年来对具体相反药物毒效机制的揭示,探讨了中约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展.中药配伍禁忌在结构上表述为以七情为基础、两药相对的、具有经验特点的禁忌形式;合药配伍犯禁可能导致人体伤害,尤其是表现出“潜害”和干扰药物功效发挥而“不能治病”的特点;规避反药合用以及以病证-药物功效两相经权是趋利避害的基本方法.近年研究揭示了反药禁忌的5个特点:增毒、致毒、降效、减效是相反禁忌关系的4种主要表现形式,物质变化可以反映相反增毒致毒的本质,蓄积中毒及机体代谢改变是“潜害”产生的基础,主要功效的相反拮抗以及正性与负性同时并存的功效关系是配伍禁忌有别于一般药物禁忌的关键.相反配伍的内涵揭示为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西药联合应用在临床方面日渐普遍,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合理的中西药联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显示出了中西药联用的最大优势,然而并非所有的中药与化学药联合应用都可以达到该目的。为探讨中西药联合用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及存在的安全问题,总结中西药联合用药的不合理配伍及存在的风险,探讨配伍禁忌出现的原因,有效的规避用药不当带来的风险,保障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capitalized on the rich flora and the ethnomedical experience in China, in their pursuit of fertility regulating agents from natural products. Discoveries range from anti-implantation agents to abortifacient and pregnancy-terminating compounds, as well as a male contraceptive. Chemistry and bioactivity of these compounds and material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hope that further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on will take place to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explosion.  相似文献   

19.
中药磷脂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分别从中药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机制、工艺、表征及跨膜吸收等方面介绍中药磷脂复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在适宜的条件下,中药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其理化性质比原药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吸收较原药更好,生物利用度也明显提高。因此中药磷脂复合物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七种增白中药在体外对酪氨酸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酪氨酸酶为黑色素生成过程的关键酶,控制其活力即可控制黑色素生成量。用酪氨酸酶对常用增白中药进行筛选,有7种中药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白茯苓、白鲜皮、白蒺藜有显著抑制作用(Ki分别为2.13×10 ̄(-2),2.26×10 ̄(-2),1.86×10 ̄(-2)g/ml)。白茯苓、白鲜皮为竞争型抑制,白蒺藜为混合型抑制。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来减少黑色素生成量,可能是增白中药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