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文章对价格管制的结果以及非价格准则的出现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管制单位的有利和困难之处,以便于医疗卫生领域中价格管制形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国际药品价格管制方式及效果。方法: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归纳不同国家药品价格管制方式、对象、过程及效果。结果:共纳入来自36个国家的130篇文献,其中包括定价管制政策文献97篇,评价定价管制影响文献33篇,且多为评价参考定价效果研究。大多国家主要对报销药品价格进行控制;国家价格比较和参考定价是两种最主要的政府定价方式;药品加成采用递减加成体系;现有证据表明参考定价对于降低药品价格、节省药品开支和对其他卫生服务的影响效果较好。建议:以药物经济学评价为基础,通过参考定价对药品报销价进行有效管制,通过协商谈判、递减加成和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来控制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医疗服务价格管制政策对于我国医改的意义。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分析美国医疗服务价格管制的经验和启示。结果: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尝试实施价格管制,即若干州政府实施强制性费率控制措施。价格管制对人均住院费用产生了一些并不显著也无法科学确定的控制效果,而且这些看起来正面的效果也不具有可持续性。与此同时,价格管制对总体医疗费用的控制基本不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供方诱导医疗来抵消管制措施压低价格对其收益的负面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成为美国医疗费用控制的新重点,价格管制无疾而终了。结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很多弊端根源于价格管制,因此取消价格管制,代之以医保支付改革,是美国医改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医改的有益启示之一。  相似文献   

4.
医疗市场偏离于完全竞争性市场,因此政府需要对医疗市场进行管制以减轻市场失灵。政府对医疗市场进行管制的经济目的是降低支付的成本、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增进医院市场的效率,但管制政策真的能达到所期望的目的吗?政府管制下医院相对效率的变化只能用事实证据来下定论。由于美国是采取联邦制度的国家,各州所采取的管制政策内容与实施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形成一个近似科学实验室的研究环境,让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试验组与控制组的方法,分析管制政策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医药卫生领域的特殊性,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的价格管制仍然有其必要性,同时政府亦面临诸多管制困境。为此必须弱化甚至取消医生处方行为的经济激励政策,同时加大政府财政补偿力度,让医疗回归真实的公益。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学者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研究了支付制度及价格管制对医生的医疗决策行为的影响,也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建议与对策.利用行为金融理论来分析价格管制的情况下我国"看病贵、看病难"医疗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通过构建公立医院医生效用函数模型,说明公立医院医生的决策行为是造成"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原因,为目前医疗困境提供新的理论解释,为医疗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价格管制在各国卫生系统中很常见,其中,对医生劳动进行价格管制是中国卫生系统相对特有的现象,这种对整个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进行价格管制的手段,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后果:价格信号作用被干扰,医疗机构过度依赖药品销售,医生行为异化,医患代理关系破坏,进而导致医患关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我国卫生系统痼疾很深,医生劳动价格受到管制是最重要的源头,去除医生劳动价格管制制度是这个系统重获健康发展绕不开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虽然有所缓解,但医疗费用仍在不断上涨,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高.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医疗费用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药品费用,所以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是改善医疗费用持续上涨之现状的关健因素,而控制药品费用就集中体现为对药品的价格管制.该文通过对我国药品价格管制的分析,提出建立健全药品价格机制等医改的关键要素,旨在为医疗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政府出台了多项管制政策以控制过快上涨的药品价格,国内学者们对其效果尚无定论。利用20014年4月至2011年4月间与药品相关的价格指数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进而对此期间颁布的药品价格管制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发现,这些政策对药品相关的价格指数的作用均不明显,从实证角度证实了近年来政府实施的各项价格管制政策未能达到很好地控制药品价格上涨、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的目的。建议政府一方面切实调查了解药品生产、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加快改革医疗卫生体制。  相似文献   

10.
卫生体制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确立的一种卫生服务制度安排。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评价的基本方法是按照"投入—过程—结果"的评价体系。本文介绍了卫生改革评价的多种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特别提出了注意当前政策冲突的各种表现。卫生改革政策的效果应强调长期的评价。本文以县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制度、支付方式和基准支付价格四个方面的改革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日本卫生保健中医保支付形成机制、医保支付基本原则以及医保支付调整原则,并对日本医保支付方式和日本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情况进行说明,同时指出了日本医保支付方式存在的缺陷,认为我国应该结合日本医保支付经验,改进付费方式,调整价格结构,建立健全医保法律法规,探索适合我国的医保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造成药价虚高的真正原因是:药品寻租空间较大;不合理的药品加价销售政策和药品的定价机制;看病的付费机制;医疗服务市场缺乏竞争机制等.医药分家,不仅不能解决药价虚高而且还可能导致药品安全问题.为此要采取的对策是:通过完善药品定价,控制药价虚高,切断药品寻祖的空间;坚持和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改革看病付费机制;科学实行临床路径和基本药物制度制度;完善医疗服务市场化竞争机制来控制药价虚高.  相似文献   

13.
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是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方向,本文深入分析了美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历史、动态调整参与主体和流程以及美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我国当前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建立多方参与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模式;建立医疗服务项目标化点值体系,加强医保支付标准建设;逐步转变现行按项目支付模式,逐步建立DRGs和按绩效付费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立针对药品的医疗保险支付标准(参考价)是多国控制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的重要措施。医保药品支付标准通过药品价格竞争刺激患者需求和增强患者选择的权利来影响医生行为和药品企业定价。我国放开药品政府定价后也亟需建立适应药品市场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医保药品支付标准需要从我国药品管理政策转变和现状出发,厘清控费的具体机制,根据当前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药物经济学评价、药品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医保药品支付方式和补偿机制、合理分配补偿结余等方面入手,提升药品的可及性、费用的可控性和政策的激励性。  相似文献   

15.
新农合住院支付方式改革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新农合进行了较大范围的住院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并形成了三种主要方式:单病种限额管理、单病种定额付费和按床日付费。目前的支付方式改革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控费效果不明显、医疗质量监管和评估体系设计不足、付费标准制定不科学,医疗机构补偿不到位等。对此,提出建立住院混合支付方式、加强质量监管、探索科学的付费标准制定方法、完善补偿机制、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型医院床位增长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国大型医院床位规模呈持续增长趋势,引发诸如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正三角”结构遭到破坏、医疗费用上涨、优质资源稀释、骨干作用发挥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应用几何模型,将床位规模设为三角形面积,内外因素分别设为三角形的内切外接圆,供方、需方、举办方,分别设为床位规模扩张的作用方,制度因素、市场因素、需求因素和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不同医保支付标准制定政策下差额的形成机制,发现差额产生机制除与药品的报销比例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支付标准的制定方向和参考价格体系来源的选择。在差额归属问题上,结合重庆、绍兴等试点城市的具体做法探讨由医疗机构留作内部发展模式和由政府部门统筹后按绩效重新分配模式的优劣性,认为与简单的差额自留模式相比,差额上交再分配模式可以在保留医疗机构议价积极性的同时规范医疗机构的行为,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为避免差额上交再分配模式存在医疗机构假报数据私留差额的政策风险,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医疗机构与监管部门的策略选择,以探讨模式的可行性。最后,就差额归属问题提出"三步走"政策建议,即短期内将差额留归医疗机构以提高其议价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差额上交再分配模式的绩效考核及监管方式,长期则通过建立健全市场价格调查及医保支付标准调整机制,逐步消除差额。  相似文献   

18.
Ever since DRG-based payment systems were first introduc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3, the medical community has expressed concern about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se price control systems on the quality of care. Several research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impact of DRG-based payment systems on the quality of care within a single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within a specific country. We have not identified any attempts in the literature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DRG-based payment systems on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across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is article we contribute to the debate by (1) providing a unique identification of DRG adoption status for each of 35 countries, (2) refining an international case mix index, and (3) applying it to examine whether DRG-based payments impact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across nation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We find some evidence for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ries that, compared with non-adopters, adoption of DRG-based payment systems is associated with faster hospital case mix increases and slower quality gains with respect to patient mortality from surgical and medical misadventures.  相似文献   

19.
A change in payment mechanism for inpatient care from per diem to per episode creates two incentives - a marginal and an average price effect - to change length of stay. The decrease in marginal price per day to zero should reduce the length of stay, while an increase in average price per inpatient stay should increase the length of stay. This study uses data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to estimate both marginal and average price elasticities, and to test whether the length of stay fall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prospective payment in a sample of 8509 severely mentally ill patients. We estimate that the marginal price elasticity is zero, but the average price elasticity is between 0.16 and 0.20. The results were generally robust for short- and long stayers, and for persons admitted early and late after the change in payment mechanism. The model controlled for hospital fixed effects and individual random effec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东省工伤康复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分析《广东省工伤康复服务项目及 2008版工伤康复(试行)》 支付标准与现行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中的物理治疗与康复类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为科学制定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广东省20家工伤康复协议机构项目使用频次、支付标准,逐一进行目录和项目价格匹配,分析价格水平。结果:14.89%的工伤康复服务项目未开展,工伤康复项目规范未动态调整;支付标准偏低,大部分地市同一服务项目,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高于工伤支付标准。结论:建议建立工伤康复服务项目支付标准与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库;形成具有工伤康复特点的价格形成和调整机制,逐步理顺比价关系;动态调整工伤康复服务项目规范目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