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同型半胱氨酸(Hcy)、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生化指标、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ADL)差异.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00%,91/100)高于对照组(78.00%,78/100)(P<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血清生化指标(LPA、Hcy、MCP-1)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AIS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血液循环,调节血清LPA、Hcy、MCP-1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分水岭脑梗死(ACWI)患者采用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ACWI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均治疗7 d。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7%(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P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ACWI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讨川芎嗪、复方丹参治疗肺心病的机理及疗效。研究背景慢性肺心病病程长、病理过程复杂,有研究认为改善肺心病血液流变学有助于本病的控制。研究方法107例肺心病分为3组:川芎嗪组31例,丹参组35例,联合组(川芎嗪和复方丹参联合静脉滴注)41例。血液流变学检查采用梁氏法。结果川芎嗪、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作用。而川芎嗪在降低全血粘度低切方面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P<0.05)。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在降低全血和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方面较单用一种药物作用显著(P<0.01)。结论川芎嗪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作用,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在神经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100例脑梗死(研究组),并设相应的对照组。治疗前后做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研究组有效率79.0%,对照组52.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室指标也有相应的变化。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是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断指再植存活率、血管危象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粘度WBV、血浆粘度PV、红细胞比容HCT)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断指再植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各20例,两组术后均采用相同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实验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加用注射液尿激酶。观察2组断指再植存活率、血管危象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WBV、PV、HCT)和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结果两组治疗后断指再植存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WBV、PV、HCT)与对照组比较,术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与对照组比较,术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断指再植术后临床疗效显著,避免了长时间应用尿激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但仍需要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1):834-838
目的:探讨在泼尼松和环磷酰胺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免疫功能及其他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7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于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免疫指标(IgG、C3、AN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TIMP1)、趋化因子(CXCL9,CXCL10、CXCL11)以及血清IL-10、PRL、S100p、EET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免疫指标(IgG、C3、AN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TIMP1)、趋化因子(CXCL9,CXCL10、CXCL11)以及血清IL-10、PRL、S100p、E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免疫指标(IgG、C3、AN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趋化因子(CXCL9,CXCL10、CXCL11)以及血清IL-10、PRL、S100p、EE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泼尼松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而且能够改善基质金属蛋白酶、趋化因子以及相关血清因子水平,值得临床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患者动脉血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动脉血气、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升高,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对照组上述各指标无明显变化。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肺血流,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组织微循环,改善氧合,使机体氧分压上升,提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芪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55例,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黄芪40ml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生化指标、肾功指标以及24h尿蛋白定量和尿清蛋白排泄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黄芪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早期DN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生化和肾功等指标.减少尿清蛋白排出,而且效果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患有脑血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脑血栓临床确诊病例116例,分成A、B两组。给予A组患者血塞通注射液进行治疗;给予B组患者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B组的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前后的脑部血液流动速度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过程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患有脑血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对患者S-100B蛋白(S100B)、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CRP、S100B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情况,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H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NHISS评分均有降低,观察组[(6.56±1.48)分]低于对照组[(8.72±1.53)分],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S100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CRP、S100B表达水平均有降低,观察组[(8.02±2.12)mg/L、(1.34±0.32)μg/L]低于对照组[(10.45±3.02)mg/L、(1.69±0.40)μg/L],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cy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Hcy表达水平均有降低,观察组[(24.02±8.56)μmol/L]低于对照组[(29.12±9.12)μmol/L],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78.2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S100B、CRP、Hcy表达水平,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Alprostadil,Lipo PGE1)、甲钴胺及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U-MA)的疗效.方法: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入组,配对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规范(饮食运动疗法加胰岛素治疗)的控制血糖疗法,治疗组同时加用前列地尔、甲钴胺及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剂量分别为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1次/日静滴,甲钴胺注射液500μg,1次/日入壶静滴,胰激肽原酶40单位,1次/日肌注,联合治疗三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及肾功能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治疗3周后,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微量白蛋白尿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微量白蛋白尿降低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列地尔、甲钴胺及胰激肽原酶联合使用有利于改善肾脏微循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程,降低尿蛋白排泄,效果显著,适合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氟尿嘧啶与辅酶A、酚磺乙胺的配伍稳定性。方法:用辅酶A、酚磺乙胺注射液与氟尿嘧啶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分别于25℃、37℃条件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氟尿嘧啶的含量,同时观察外观变化及pH值。结果:不同温度条件下,氟尿嘧啶与酚磺乙胺注射液配伍液在12 h内颜色发生明显的变化,pH值和氟尿嘧啶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氟尿嘧啶与辅酶A注射液配伍液在12 h内性状、pH值和氟尿嘧啶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氟尿嘧啶注射液可以与辅酶A配伍应用,但不能与酚磺乙胺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丁咯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组(60例)和丹参川芎嗪治疗组(60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d后,前后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及治疗14d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1.6%,显著高于丹参川芎嗪治疗组(总有效率83.3%,P0.05)。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血流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2组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快(P0.05),联合治疗组血流速度增快更显著(P0.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快速、有效地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相似文献   

14.
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TF,TM,t-PA,PAI-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组织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表达情况以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液组。对照组常规饲养,其余3组大鼠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组不予治疗,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治疗,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 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治疗。治疗后2 h取肝脏组织,-70℃保存,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中t-PA,PAI-1和TF,TM mRNA的表达。结果:①休克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②林格液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及休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③参附液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休克组及林格液组比较表达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休克状态下肝脏组织及内皮细胞损伤持续存在,参附注射液可使凝血活性下降,同时又可防止纤溶过度亢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组及西药常规对照组各40例,疗程15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为7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徐慧  朱华  许建国 《吉林医学》2008,29(21):1848-1849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注射液与酚磺乙胺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5℃下,模拟临床常用浓度,将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注射液与酚磺乙胺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观察6h内配伍液的外观,测定pH值,扫描紫外吸收图谱,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依诺沙星和酚磺乙胺的吸收度,计算依诺沙星和酚磺乙胺含量。结果:6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和紫外吸收图谱均无明显变化,依诺沙星和酚磺乙胺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在25℃下,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注射液与酚磺乙胺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稳定,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7.
张峻博  李红斌  邓智文 《西部医学》2010,22(7):1250-1252
目的评价左卡尼汀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两组均常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其中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及疏血通注射液,两组治疗疗程均14天;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RP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左卡尼汀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张晓伟  钱金娥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071-1072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尼西钠与肌苷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2)℃]条件下,观察8 h内配伍液的外观性状、pH值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并用系数倍率法、紫外双波长等吸收法分别测定头孢尼西钠与肌苷的含量。结果两药在配伍后8 h内肌苷含量无明显变化、8 h时头孢尼西钠含量〈90%,其余外观性状、pH值及紫外吸收光谱等考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尼西钠与肌苷注射液可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使用,但应在6 h内滴注完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旁流暗视野仪观察中药参麦注射液及西药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重症脓毒症患者45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参麦注射液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5例。遵照SSC2008指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参麦注射液和乌司他丁治疗,应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舌下微循环的变化,观察指标包括:总血管密度(total vessel density,TVD)、灌注血管密度(perfused vessel density,PVD)、灌注血管比例(proportion ofperfused vessels,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icrovascular flow index,MFI)。记录入组72 h的APACHEⅡ评分,以及患者住ICU天数及28天病死率。结果参麦注射液组患者舌下微循环在给药6 h后出现明显变化,PPV明显增加(P<0.05)。乌司他丁组患者在给药12 h后出现明显变化,PPV明显增加(P<0.05)。参麦注射液及乌司他丁均对患者预后有一定改善作用。结论参麦注射液及乌司他丁均可改善重症脓毒症患者早期舌下微循环;监测舌下微循环变化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参麦、喘可治注射液对人类体外不同器官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期发现其潜在的毒性和靶器官.方法:应用人类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参麦、喘可治注射液分别作用24、48、72 h后,对WI-38、HepG2、HEK293、SH-SY5Y和HCF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参麦和喘可治注射液分别处理24、48、72 h后,两种药物的高剂量均抑制所有细胞的增殖;在两种药物处理后的各时点各种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均随剂量的降低而升高、并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处理48、72 h后,次低~高剂量的参麦注射液均抑制WI-38细胞增殖,中剂量2组~高剂量组中的该药则对HEK293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中剂量1组~高剂量组中的该药可抑制HepG2和SH-SY5Y这两种细胞的增殖.喘可治注射液处理72 h后,次低~高剂量均抑制WI-38细胞增殖.结论: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模型发现两种药物对人胚肺均可能具有潜在的毒性,参麦注射液可能还对人胚肾有潜在的毒性;较大剂量的参麦注射液可能具有肝脏和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