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围手术期低血流动力学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2011年间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42例,分析围手术期(30 d内)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脑卒中史、外周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血症、狭窄程度、受累血管数和颅内血管代偿程度等,统计学分析,探讨影响低血流动力学的可能因素.结果 支架手术成功41例(97.6%),脑出血1例(2.4%);无缺血事件及死亡病例发生.狭窄程度由术前(77.5±17.8)%降至术后残余狭窄(17.5±8.7)%.发生低血流动力学共6例(1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颈动脉窦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既往卒中史及颅内血管代偿程度可能有关.结论 颈动脉窦部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低血流动力学发生率较高,做好术前准备和及时识别处理是改善预后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脑动脉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发病机制之一,但目前缺乏证实栓子发生的客观指标,临床一般只能依靠发病过程及是否存在栓子来源进行推断.由于卒中后自发性栓子溶解以及由于患者合并存在动脉闭塞性病变,因而有潜在栓子来源也难以肯定诊断梗死,增加了脑梗死发病的复杂性.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超声除探测颅内血管外,也为检测脑血流中栓子提供了可能性[1].1990年,Spencer等首先报道了应用TCD观察到大脑中动脉血流中存在固体微栓子,此后人们相继在颈动脉狭窄、心脏瓣膜病以及房颤患者中发现了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MES),并归纳了其特点;进而人们通过动物实验确认了固体栓子可以产生高强度信号;其次对MES的特征--高强度短暂信号(high intensity transient signal,HITS)与伪差信号进行了区别,并通过对计算机监测软件的改进,尤其是在Aaslid教授研制的TCD-8软件应用于临床以来,大大改善了TCD监测MES的可操作性及可信性,对MES的监测也逐渐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2].本文就TCD实时微栓子监测技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前、术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到的微栓子信号数量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31例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前、术后采用TCD进行微栓子监测,分为术前、术后10 min.术后1日、术后3日、术后7日及术后1个月五个阶段,分别记录各阶段患侧大脑中动脉的微栓子数量.结果 31例患者均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其中以24~72 h为著,且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微栓子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TCD可以监测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的微栓子数量,为支架植入手术术中治疗计划、介入装置的选择及术后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时间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围手术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期为麻醉和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将29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分成颅内手术组(A组)与脊柱、脊髓手术组(B组),应用经颅多普勒诊断仪(TCD)对术前、麻醉、术始、术中、术毕和术后六个时程连续监测脑血流速度.结果麻醉后脑血流速度显著下降,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下降22.78%和22.85%,搏动指数无显著性变化;TCD可监测手术对颅内压的影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颅高压和脑血管痉挛.结论TCD可监测麻醉及手术对脑血流的影响,并可监测颅内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微栓子(microembolic signal,MES)信号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卒中期颅内血流中的存在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MES的监测,观察通心络对MES的干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12月~2002年9月收治缺血性卒中患者368例,男19  相似文献   

7.
叶晓燕  陈金丽  李刚  王淑漫 《重庆医学》2021,50(20):3502-3505
目的 探究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行颈动脉、椎动脉支架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行颈动脉、椎动脉支架术的162例患者资料,均行颈动脉超声联合TCD检查.以脑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颈动脉超声联合TCD、颈动脉超声、TCD诊断符合率,比较治疗前后管腔内径和血流速度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血管搏动指数.结果 颈动脉超声联合TCD诊断符合率高于颈动脉超声、TCD(P<0.05);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术后1周及术后1年管腔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宽,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TCD检查发现术后1周及术后1年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较术前增快,血管搏动指数较术前升高(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联合TCD能够提高颈动脉、椎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可用于支架术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8.
陶丽  魏世辉  朱丹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2):1412-14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眼部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彩色多普勒及DSA检查明确诊断的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第3d行眼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值,舒张末期速度(EDV)值.结果:16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手术后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速度(EDV)值较手术前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分析表明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眼部血流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辅助下,行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CD为14例手术患者经颞窗检测,观察在阻断患侧颈动脉后双侧ACA(大脑前动脉),MCA(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和Willis环开放情况.结果:通过颈动脉压迫训练,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和TCD检测发现9例病人(64.3%,9/14)Willis环代偿能力不良,在接受颈动脉压迫训练2~6周后,TCD检测其开放状态和脑侧枝循环建立良好,患侧ACA、MCA血流速度基本达到阻断前水平,颈动脉压迫训练前、后患侧颈动脉阻断时TCD检测对照ACA t=19.278,P<0.05;MCA t=22.278,P<0.05,ACA和MCA训练前后颈动脉阻断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符合颈动脉切除术标准.14例随访1年以上未见肿瘤复发,无1例手术死亡或脑血管并发症.结论:TCD是-种无创伤,重复性好,安全可靠,易被接受的脑血流监测评估手段,对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围手术期的脑、颈动脉超声的综合评估。方法选取60例接受CEA治疗病人,并于围手术期采取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颈动脉超声检查法,详细记录术前、术中与术后检查结果,术前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率的准确性,比较DSA与TCD对侧支循环开放检出率、围手术期颈动脉超声与TCD检查指标。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50%~69%狭窄率灵敏度66.67%(6/9),特异度100.00%(51/51),准确性95.00%(57/60),Kappa值=0.77;TCD对前交通动脉开放检出率为91.07%,后交通动脉开放检出率为85.96%,颈内-颈外动脉开放检出率为87.50%;术前颈动脉超声显示狭窄部位管径明显变窄,并且血流速度较正常者升高,手术解除狭窄后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术侧血管狭窄有效解除,同时上下切缘内膜获得良好固定效果,管腔之中无内膜漂浮等异常,血流通畅;颈动脉开放时与术后1周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颈内动脉狭窄段PSV/颈总动脉PSV比值均明显低于术前(P < 0.01),狭窄部位内径明显大于术前(P < 0.01);TCD检查显示,病人颈动脉开放时与术后1周患侧PSV、舒张期末流速、平均流速、脉动指数均明显高于麻醉后5~10 min(P < 0.01),且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2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在基础水平200%以上,为避免过度灌注,对狭窄近端颈总动脉进行重新夹闭,减小血压值10~30 min,最后流速恢复。结论TCD+颈动脉超声可在CEA术前检查、术中监测与术后疗效评估中提供准确有效客观依据,对病人手术顺利进行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姜微   《中国医学工程》2013,(4):43-44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的参数指标,评价支架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行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44例,术前及术后1天行TCD检查,记录颅内外各支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结果本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6例,术后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减慢(P〈0.01)。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17例,术后颈动脉狭窄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9例,术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结论支架成形术有效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TCD可作为术后简单、快捷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脑血流的变化趋势及体外循环转机流量的提高对脑血流改善的意义.方法 选取51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患者15例(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B组36例(双侧颈动脉狭窄均<50%).在冠脉搭桥术中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监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麻醉后、体外循环时及停机后MCA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记录分析术中平均体外循环转机流量及平均动脉压与MCA流速变化的相关性.每位患者出院前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①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CABG术中,MCA流速在麻醉后及体外循环手术时较术前减低.②麻醉后,A组患者患侧MCA流速较对照组(B组)下降更为显著;体外循环转机时,两组MCA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停机后,A组患者MCA血流较对照组下降明显.③A组术中平均体外循环转流量与转流时平均动脉压均高于B组.④两组患者术后简易智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时MCA血流速度在麻醉后,较术前显著减低,通过提高体外循环灌注流量,可以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可能预防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CDFI)联合检测技术在颈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进行TCD及CDFI检查,对颈动脉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结果:TCD及CDFI诊断38例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术后检测颈动脉狭窄段内经显著增宽,管腔内血流充盈良好,血流速度明显下降,管腔内狭窄解除,开放侧枝关闭,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相符。结论:CDFI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TCD用于对颅内动脉侧枝血流的检测,TCD与CDFI结合提高了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是准确评价颈动脉支架术后疗效和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围手术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期为麻醉和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对29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分成颅内手术组(A组)与脊柱,脊髓手术组(B组),应用经颅多普勒诊断仪(TCD)对术前、麻醉、术始、术中,术毕和术后六个时程连续监测脑血流速度。结果:麻醉后脑血流速度显著下降,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下降22.78%和22.85%,搏动指数无显著性变化;TCD可监测手术对颅内压的影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颅高压和脑血管痉挛,结论:TCD可监测麻醉及手术对脑血流的影响,并可监测颅内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TCD)在神经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监测效果及应用。  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神经ICU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对9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39例,未行手术者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38例,未行手术者6例;其他脑血管疾病术后8例,未行手术者4例)采用床旁TCD进行监测,包括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经枕窗探测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监测其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峰值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管阻力指数、血流频谱形态以此了解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根据监测结果分为血管痉挛组、血流增快组和供血不足组。收集监测结果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脑血管疾病患者均顺利完成床旁TCD监测,监测结果显示,96例患者中脑血流增快者37例(38.54%),脑血管痉挛者15例(15.62%),脑供血不足者93例(90.62%,包括MCA、BA供血不足)。TCD监测结果在不同病因中的分布,病因中的主要类型脑动脉瘤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供血不足发生率高,其次为血流增快,血管痉挛发生率相对较低,脑动脉瘤和高血压脑出血组间供血不足、血流增快,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床旁TCD监测可评估患者颅脑血流动力学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观察6月至1岁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围体外循环期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26例正常婴幼儿及22例非紫绀型CHD患儿MCA行经颅超声检查。采用二维及频谱多普勒对比观察正常婴幼儿和CHD患儿MCA术前(T0)、全流量体外循环期(T1)、停体外循环即刻(T2)、术后1 d(T3)和术后7 d(T4)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22例非紫绀CHD患儿MCA收缩期最大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T0及T4时点与26例正常婴幼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PSV和Vm较正常婴幼儿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PI值较正常婴幼儿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CS能有效监测CHD患儿围术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通过TCCS证实体外循环手术仅一过性干扰非紫绀CHD患儿脑血流灌注,并未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7.
经颅多普勒监测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微栓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缺血性卒中患者微栓子的发生率及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德国EMETC 4 0 4 0型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仪 ,用soundtrack 2 .4版本的软件对 6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进行微栓子监测。监测时间不少于 3 0min ,监测前常规行颈动脉B超检查。结果  6例发现了微栓子 (占 9.83 % ) ,其中 3例为心脏机械瓣膜修复术后患者 ( 1例合并脑栓塞 ,另 2例神经功能正常 ) ,另 3例为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占 5 8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 5 .17% )。 3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 1例微栓子阳性。在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 ,仅于患侧MCA处监测到微栓子 ,而在心脏人工瓣膜修复术后患者中 ,双侧MCA均可监测到微栓子。结论 非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微栓子阳性率低 ,可能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对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使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评估颅内血流变化,初步探索大脑中动脉(MCA)成功置入后的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方法 纳入经我院脑血管造影术(DSA)明确诊断为MCA主干(M1段)重度狭窄、次全闭塞或闭塞并行支架置入术患者18例,于术前及术后1 d内分别进行1次床旁TCCS检查,使用彩色模式观察病变处MCA M1及其远段(M2段)血流束特点,使用频谱多普勒分别采集这两个血管节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速(MV)及搏动指数(PI)。结果 18例患者中DSA确诊MCA M1段局限性重度狭窄13例,次全闭塞4例,闭塞1例。TCCS显示13例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其中1例术前病变侧MCA M1段血流束不连续,12例病变侧M1段血流束局部明显变细或呈长段线样狭窄;其中4例(4/13,30.8%)可见狭窄后扩张。13例患者均于狭窄处探及涡流频谱,血流速度增高,支架置入术后13例患者MCA M1段血流束粗细恢复较均匀一致,狭窄后扩张及涡流信号消失,血流速度较术前降低,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CA M1段狭窄处与MCA M2段的PSV、EDV、MV流速比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术后MCA M2段PI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MCA M1段次全闭塞患者术前TCCS表现多样,可显示为长段纤细的血流束或走行区局部血流束中断、不连续,局部血流速度差异较大,但MCA M2段血流均呈“小慢波”改变。1例MCA M1段闭塞患者MCA M1及M2段血流束均未显示。MCA M1段次全闭塞及闭塞患者术后MCA M2的PI均明显升高。结论 床旁TCCS安全、便捷,能快速评价MCA支架术后血流的改善状况,为临床提供支架后的详细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术(CAS)后再狭窄治疗缺血性脑 卒中的围术期安全性及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2017 年 12 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56 例行 CEA 或 CAS 治疗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 9 例(治疗组) ,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 47 例(对照组)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动脉切开长度、手术时间、血管阻断时间 及围术期相关并发症 ; 随访 6 ~ 30 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 术时间、血管阻断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近中期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治疗组切口 长度及颈动脉切开长度较对照组长( P <0.05) 。结论??CEA 治疗颈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安全有效。充分 的术前评估、术中电生理监测、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及术后管理是提高 CEA 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 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 对16例MCA狭窄所致的急性闭塞性脑中风患者,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进行微栓子(MES)检测。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患者有中度MCA死(CI)6例;而深穿支动脉梗死(PAI)8例,为单发梗死。栓子检测结果:16例病人中,有4例(25%)MES,其中重度狭窄的2例患者均发现MES。结论 栓塞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急性缺性脑中风的发病机制。交界区多发梗死多由于该区域血流灌注不足导致栓子清除能力的下降引起。狭窄的严重程度可能与栓子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