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不同地区来源半夏栽培品的DNA指纹图谱,探讨利用AFLP分子标记在半夏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种质鉴别上的可行性。方法运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对我国17个地区的51份半夏栽培品和4份掌叶半夏样品(外群)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结果从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对多态性丰富、鉴别效率高的AFLP引物组合,构建了51份半夏栽培品的AFLP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半夏栽培品完全被区分开,来源地相同的种质表现出相对密切的亲缘关系,浙江等华东地区的栽培半夏同其他地区半夏有着明显遗传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获得了Bootstrap校验的支持。结论AFLP分子标记可用于半夏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种质鉴别分析,浙江、江苏等华东地区栽培半夏的遗传特性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石斛属植物DNA指纹图谱,初步探讨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石斛地道性鉴别上的应用。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石斛属内石斛组4个种和一个外类群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结果从64对引物组合中选出5对引物组合构建了5个种的DNA指纹图谱。通过聚类分析,石斛属4种植物聚成一个大类,彼此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分辨,并获得bootstrap校验的有力支持。结论AFLP技术可用于药用石斛DNA指纹图谱研究。  相似文献   

3.
运用荧光标记引物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50份甘肃半夏样品进行了DNA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差异分析。选出的8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517条带,其中396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5.8%,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64.6条带和49.5个多态性条带。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半夏AFLP指纹均不相同,来源地相同的半夏表现出相对密切的亲缘关系,甘肃省西和县的半夏同天水市的半夏遗传差异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获得了Bootstrap校验的支持。甘肃省半夏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AFLP分子标记可有效应用于半夏种质资源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APD和AFLP这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红花不同品系多态性效率的比较。方法以河南无刺大红袍和若羌有刺白两个红花品系为材料,应用100条RAPD引物、64对AFLP引物,对两品系进行多态性筛选,初步确定反映品系间差异的引物。结果筛选到RAPD特异性引物共5条,分别为AA52726、AA52729、AA52739、AA52766、AA52785,在两品系间扩增到稳定的差异片段;筛选到AFLP特异性引物共7对,分别为AF26356、AF26372、AF26385、AF26311、AF26396、AF26327、AF26343,在两品系间扩增到稳定的差异片段。结果表明,平均每条RAPD引物可以扩增出红花基因组片段数目4~10条,多态性选出率为0.20%;平均每对AFLP引物可以扩增出红花基因组片段数目为50~80条,多态性选出率为0.31%。就每条(对)引物平均可以扩增出多态性条带的数目而言,RAPD引物为1~2条,AFLP引物组合则4~5条,AFLP的检测效率明显高于RAPD。结论在红花的分子标记研究中,AFLP较RAPD为更有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乌拉尔甘草水溶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为有效控制乌拉尔甘草药材及甘草浸膏的质量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TM) C_(18)(4.6 mm×150 mm,5 μm),以甲醇-0.1%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0 nm,柱温25℃,检测时间95 min,分析了乌拉尔甘草主产区的12批样品.结果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通过相似度分析确定18个色谱峰构成了乌拉尔甘草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的特征峰,对其中的4个色谱峰进行了指认.结论 建立的乌拉尔甘草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具有简便、稳定、可靠的优势,为乌拉尔甘草药材有效物质研究及甘草浸膏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不同的分子标记进行柴胡药材干根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柴胡栽培种鉴别和药材鉴别奠定基础。方法 以柴胡栽培种干根为材料,采用RAPD和AFLP两种分析方法。结果 以筛选到的3条随机引物对9个柴胡栽培种进行RAPD分析,共扩增出28条DNA带,平均每条引物组合扩增9.33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6.67条,多态性比率为71.43%;而在AFLP分析中,筛选出4对特异性引物,共获得107条DNA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26.7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23.25条,多态性比率为86.92%。经统计分析,9个柴胡栽培种RAPD和AFLP分析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61~0.93和0.39~0.86。UPGMA聚类分析,两种标记方法均可将9个柴胡栽培种聚为3大类群,聚类结果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结论 以柴胡药材干根为材料,RAPD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均可用于植物种间及种下遗传关系分析,且AFLP条带较多,多样性丰富,更有利于柴胡属植物多样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的DNA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剑尾鱼是由原良种委员会审定并由农业部公布的水生实验动物,在遗传学研究、水环境污染监测、细菌性疾病研究方面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对剑尾鱼选育系进行种质资源监测、区分选育系与非选育以及鉴定近交系纯度,本研究采用微卫星DNA进行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的指纹图谱构建.方法 根据相关报道设计合成了50对微卫星引物,对几个剑尾鱼品系的种质资源进行检测,筛选品系间差异性引物;确立剑尾鱼核心引物,用EXCEL散点图绘制DNA指纹图谱模式图;并将数字化指纹数据输入珠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种质鉴定软件V1.0,形成剑尾鱼标准化指纹图谱鉴定数据库.结果 共获得剑尾鱼品系间特异标记5个可用于剑尾鱼近交系鉴定,确立46个微卫星标记为核心引物,构建剑尾鱼选育系RR-B系、RW-H系和非选育的野生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结论 本研究筛选出的微卫星标记与构建的指纹图谱,可用于剑尾鱼3个品种间的品种鉴定、纯度检测及遗传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甘草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并通过6个不同产地21批甘草药材确定特征图谱特征峰。方法 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C18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确定21批甘草的共有特征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将样品特征峰单位质量峰面积导入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1批甘草药材共有8个主要特征峰,其中3号峰为甘草苷,8号峰为甘草酸,各批药材间相似度>0.920;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21批甘草分为4类。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较好。通过建立甘草特征图谱,可对甘草整体内在变化进行表征,为甘草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不同产地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并对HPLC指纹图谱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以探讨产地对甘草药材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以甘草药材所含活性成分为分析对象,选择适宜的HPLC条件,建立了甘草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考察。以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5个活性成分峰面积的标准化结果对17批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有较好的重现性,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黄酮的量存在较大差别。结论甘草活性成分的积累与产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同一产地野生和栽培天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贵州省同一产地野生和栽培天麻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结果: 从3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到6个多态性强、重复性好的引物.该6个引物的扩增结果表明,贵州省同一产地野生和栽培天麻的指纹图谱有明显差异,差异系数为40%~60%,而栽培天麻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结论: 本实验为天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天麻种质资源合理利用及科学的栽培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淋球菌菌株的基因多态性,了解不同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选择适当的随机引物。方法以淋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对淋球菌进行RAPD扩增,选择多态性好、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的随机引物,并用S38号引物对不同淋球菌基因组DNA进行指纹图谱区分。结果从Sagon公司5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条扩增效果良好的引物,经RAPD扩增出的淋球菌指纹图谱间有明显不同的DNA多态性,可对不同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论利用RAPD技术对淋球菌进行随机引物的筛选,可为今后淋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10个品系小鼠的AFLP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实验用小鼠的遗传质量分析和品系鉴定。方法:应用AFLP技术对10个品系小鼠进行分析。结果:共应用25条单酶切引物、25对双酶切引物进行检测,其中17条单酶切AFLP引物、20对双酶切AFLP引物检测到10个品系小鼠的多态性变化。单酶切AFLP共扩出251条带,片段大小在100-2000bp,共得到89个多态位点,占总扩增带的35.5%。双酶切AFLP在50-600bp扩增出清晰条带,统计1507条带,共得到378个多态位点,占总扩增带的25.1%。对多态性片段进行统计,计算出不同品系间的相似指数和遗传距离指数。结果表明昆明鼠(KM)与TA2、BALB/c、BALB/c-nu关系较近;所有品系间关系最近的两品系为BALB/c和BALB/c-nu;关系较远的是DBA/2与T739、615、C57BL/6J,与小鼠品系来源及培育史相符。结论:通过筛选获得特异性AFLP标记,可用以区分遗传背景或外观形态很相似的品系。为小鼠的遗传质量分析和品系鉴定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ISSR标记技术对怀区地黄的8个品种和2个茎尖培养脱毒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用44条ISSR引物进行初选,然后用其中适合的10个ISSR引物进行ISSR分析。结果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10条带。基于这些条带,用SPSS10.0软件分析,建立了遗传Jaccard相关系数矩阵,构建了分子树状图,将怀区地黄的8个品种和2个组培系分为2类:其中一类群含有6个材料,包括组培85.5、大田85.5、组培9302、大田9302、金状元和金白地黄;另一类群含有4个材料,包括北京1号、大红袍、地黄9104和野生地黄。而且主成分分析结果支持上述的聚类分析结果;用POPGENE32软件分析知,多态性指数为0.377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037,多态性比率为71.82%;用一个ISSR6引物建立了10个供试地黄样品的DNA指纹图谱并且能将其彼此区分出来。结论ISSR标记适合于构建怀区地黄的DNA指纹图谱、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选育甘草乌新Ⅰ号的生理特性和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从野生甘草中选育出的新品种甘草(乌新Ⅰ号)进行种质评价。方法 观察了其发芽率、可溶性蛋白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并与对照组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比较。结果 乌新Ⅰ号可溶性蛋白量产生了变化,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示乌新Ⅰ号具有较高活性。通过分子标记简单序列重复技术(ISSR)进行多态性分析,在所使用的22条随机引物中,6条随机引物产生了不同DNA条带,表明乌新Ⅰ号甘草与对照组相比产生了基因多态性变化。结论 这些变化表明乌新Ⅰ号是一个具有前景的品种并且能在将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黄芩群体不同形态变异类型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黄芩群体形态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人工栽培群体的8个形态变异类型黄芩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得到9对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 834个DNA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332个,多态性位点平均为47.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形态变异类型黄芩划分为4类。其中,绿茎、小叶、少分枝和紫色花类型与普通类型各自聚为一类,绿茎、大叶、少分枝和淡紫色花类型与紫红茎、大叶、少分枝和紫色花类型聚为一类,绿茎、小叶、多分枝和淡紫色花类型,绿茎、大叶、多分枝和紫色花类型,绿茎、小叶、多分枝和淡紫色花类型与紫红茎、小叶、多分枝和紫色花类型聚为一类。结论人工栽培群体黄芩形态变异类型间存在较高多态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产地和不同环境生长的金线莲的ISSR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产地及生长方式的金线莲样本间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方法 以20份福建金线莲新鲜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15条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的ISSR引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像后,统计其扩增条带数,运用NTSYS-Pc 2.1和POPGENE 32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 结果 共扩增出130条清晰可见的条带,多态性比率达100%,遗传相似系数分布在0.647 6~0.971 4,遗传距离分布在0.029 0~0.434 5,其中编号为3和4的样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相似系数取0.78时,20份样本被分为3类,可以区分不同的产地和种类。 结论 运用ISSR标记技术,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福建省内金线莲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品系白术之间的形态学特征、遗传多样性基础,为保护和选育优质种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 对11个品系的白术样品进行了形态学、生理学比较分析,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通过UPC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1份白术样品在叶片形状、叶色、根茎形态、产量、抗病性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且这些差异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各品系白术的光合速率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产量和光合速率间高度相关。筛选出的15条ISSR引物共检测得到129个位点,其中107个为多态性位点,占82.95%,聚类分析表明白术各品系之间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现象,个别品系之间遗传分化现象严重。结论 大盘山白术资源丰富,各品系间具有一定遗传差异基础,为选育优质白术资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华鳖2个不同地理种群(淮河群体、台湾群体)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从32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8个引物对2个中华鳖群体37个个体进行扩增,获得77个重复性好且谱带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7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1.04%;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59.57%和51.06%.Nei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165 7和0.1524,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164和0.1977.淮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台湾群体,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83 7.UPGMA聚类分析显示37个个体聚成两个类群.分析结果表明2个中华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2个养殖群体经过较多世代的人工选育与繁殖可能形成了趋于稳定的独立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分子水平上阐明河南省兰考地区捕获的野生小鼠(LK)与4个小鼠品系(B6,BALB/c,DDK,PWK)之间的遗传差异及遗传关系,从而进一步确定该种野生小鼠的种属及培育野生来源近交系小鼠品系.方法 利用25对引物,对野生小鼠及4个小鼠品系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结果 检测到2035条扩增条带,多态性条带有507条,占总条带的24.91%,并且LK小鼠与PWK、DDK、BALB/c、C57BL/6J的遗传距离指数分别为0.01696、0.02790、0.02729、0.02759.结论 LK小鼠与PWK小鼠品系遗传关系最近,遗传距离指数最小;同时也证明了AFLP技术能够在物种鉴定、遗传背景分析及预测亲本杂交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7种不同花色35个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FLP技术对采自河南洛阳和兰州榆中的35个不同花色的牡丹品种间的遗传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用4对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共产生142个位点,其中106个为多态性位点,占74.64%.其中4个受试品种产生了特异性位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遗传距离0.34将35个牡丹品种划分为四个聚类组.结果表明,遗传聚类组的划分与花色并不一致,但来源相同的同色牡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产地来源比花色对牡丹品种间亲缘关系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