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劈裂的臀大肌肌皮瓣在骶尾部褥疮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25例患者骶尾部褥疮创面共实施33块以臀上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动脉的劈裂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皮瓣的移动采用旋转推进的方法。对部分坏死组织较多及存在感染的创面,术前应用封闭负压疗法。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本组共33块劈裂的臀大肌肌皮瓣均成活良好,创面封闭理想,所转移皮瓣无明显隆起,供瓣区直接闭合,无明显凹陷,外观恢复较满意。结论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是骶尾部褥疮的重要修复手段,劈裂的臀大肌肌皮瓣经旋转推进后除具有全层的臀大肌肌皮瓣所具有血供充分、提供的组织量大等优点外,同时具有操作简单,转移后受区无明显隆起,供区直接缝合且无明显凹陷,臀部曲线自然流畅等优点。劈裂的臀大肌肌皮瓣是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一种新型并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肌皮瓣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烧创伤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烧伤形成的瘢痕、溃疡创面以及创伤后形成的深部组织外露伴有感染的16例患者,创面面积为3.5 cm×3.2 cm~21.0 cm×12.0 cm,彻底清创后先采用1次或多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5~7 d,待创面条件改善后分别采用腓肠肌肌皮瓣加植皮、腹直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臀大肌肌皮瓣等转移覆盖创面。 结果16例患者肌皮瓣均完全成活,切口愈合良好,平均住院时间为23 d,创面有效修复。经过6~12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皮瓣外形、色泽及功能无明显异常,创面未再破溃。 结论负压封闭引流结合皮瓣移植修复治疗烧创伤难愈性创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皮瓣修复骶尾部肿瘤切除后脑脊液漏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全军烧伤研究所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7年间,行骶尾部肿瘤切除术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患者16例,其中脊索瘤9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髓瘤1例。采用修补硬膜囊,填塞明胶海绵以及纤维蛋白胶缩小漏口,筋膜皮瓣、臀骶部穿支皮瓣、臀大肌肌皮瓣填塞空腔的方法修复创面。术后门诊随访1~3年。 结果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良好,随访1~3年,均无明显的神经症状及严重的下肢功能障碍。 结论皮瓣转移结合硬膜囊填塞是修复骶尾部肿瘤切除后残留空腔及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应用多种皮瓣在难愈性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9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的52处创面(其中外伤性创面32处,压迫性创面14处,放射性创面2处,恶性创面2处,静脉淤血性创面2处),彻底清创冲洗后用皮瓣进行修复,根据缺损部位有无正常组织、组织的血管是否受损、局部转移能否完全覆盖缺损部位、缺损部位需要组织量的多少等选择皮瓣,以先简后繁及减少附加损伤为原则选择皮瓣.其中游离皮瓣6例,臀大肌皮瓣5例,阔筋膜张肌皮瓣3例,股二头肌皮瓣2例,腹直肌皮瓣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6例,隐神经皮瓣3例,局部皮瓣15例.结果 本组39例52处创面,除1例臀大肌皮瓣及1例隐神经皮瓣部分坏死后经换药创面痊愈,2例局部皮瓣完全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达到一期修复.修复后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结论 将多种皮瓣修复外科技术应用于难愈性溃疡创面的治疗,可使术后患者的外形和功能恢复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臀大肌旋转肌皮瓣用于治疗难治性骶尾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1999年2月~2006年2月,应用改良臀大肌旋转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7例,缺损范围12 cm×11 cm~17 cm×15 cm,皮瓣面积12 cm×10 cm~16 cm×15 cm。结果:7例皮瓣全部成活,无供区创面不愈合者。随访6个月~3 a,6例双臀部对称外形满意,无复发者。结论:改良臀大肌肌皮瓣蒂部长,覆盖范围大,血运丰富,供区可直接缝合,避免了供区再次出现创面不愈合的情况,是治疗骶尾部难治性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在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的1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骶尾部脊索瘤术后创面感染伴脑脊液漏,患者骶尾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7 cm~21 cm×11 cm,后腹膜形成死腔范围为12 cm×6 cm~24 cm×14 cm;皮瓣设计均以髂后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上1/3为旋转点,其连线为皮瓣轴线,术前均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穿支位置,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设计切取穿支皮瓣11 cm×8 cm~22 cm×12 cm,分叶臀大肌肌瓣13 cm×7 cm~25 cm×15 cm,其中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皮肤缺损坏死,分叶肌瓣填塞脊索瘤切除后后腹膜死腔。术后常规给予敏感抗生素抗炎、对症及支持治疗。术后患者尽量保持俯卧位或侧卧位,减少皮瓣受压。密切观察肌皮瓣血运变化及2根引流管引流情况并每日记录。观察术后患者肌皮瓣成活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移植皮瓣外形及供瓣区周围瘢痕情况,供瓣区切取后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 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均得到有效修复,外形无臃肿,局部无破溃,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9例皮瓣缝合边缘Ⅰ期愈合,2例出现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8个月,供瓣区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有3例患者主诉上楼梯和伸胯动作时有部分功能障碍,但所有患者未诉在平地上行走时出现明显异常。 结论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解剖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及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骶部巨大褥疮的修复方法。方法对10例骶部巨大褥疮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均采用臀大肌上部肌皮瓣联合腰骶筋膜皮瓣进行修复,并应用超常时间的持续负压引流技术预防死腔感染。结果10例(共20个)皮瓣全部存活,除1例于术后第3天发生切口裂开外,其余无并发症发生。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采用臀大肌上部肌皮瓣联合腰骶筋膜皮瓣能修复较大面积的骶部褥疮,且不需要过多分离臀大肌及避免皮瓣供区植皮等烦琐操作,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大、中面积Ⅳ度骶部褥疮的非瘫痪患者,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简易封闭负压疗法在难愈性伤口中的疗效。方法对18例难愈性伤口清创后,应用中心负压、胃管、3M手术贴膜、藻酸盐敷料、优拓敷料等制成的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进行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处理。待伤口肉芽好转后予皮瓣转移或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结果 18例患者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7~40d后,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完全闭合,伤口愈合良好。治疗期间4人次患者曾出现引流管堵塞现象。结论简易封闭负压疗法有助于清创,能有效控制渗液及感染,可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及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式封闭负压疗法在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46例难愈性创面患者,针对常规负压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海绵板结、引流不畅等并发情况进行附加冲洗、改变吸引模式等改良化处理。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12例经治疗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经植皮愈合,6例感染控制后因骨或肌腱组织外露采用皮瓣修复,1例老年褥疮患者因原发病导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其余27例经改良式封闭负压治疗后直接上皮化愈合。结论改良式封闭负压疗法可以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创面外用抗感染药物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保护创面及周围皮肤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多种方法综合治疗骶尾部巨大压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1年10月至2015年8月,解放军第一八○医院烧伤整形科临床收治12例长期卧床后骶尾部大面积压疮患者,经创面彻底清创、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流体悬浮床治疗,待创面基底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行皮瓣、皮片移植修复治疗。 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压疮扩散、感染加重、败血症等并发症,创面均能二期愈合。随访6个月,创面恢复良好,局部无破溃,压疮未复发。 结论采用清创后VSD、皮片、皮瓣移植修复、流体悬浮床等方法综合治疗骶尾部压疮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归纳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临床分型,总结各型的修复方法,探讨其修复重建效果,为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的修复提供新治疗方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暨创面修复中心共收治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患者92例,共109个创面,其中手术修复86例,共101个创面,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31~79岁,根据2016版国际压疮指南分期术语修订版将其分为Ⅲ类创面68个,Ⅳ类创面33个,创口面积1 cm×9 cm~11 cm×16 cm,深度1~6 cm,创基面积2 cm×8 cm~8 cm×14 cm,深部腔隙容积(盐水测定法)3~60 mL;根据彻底清创后组织缺损程度,分为4型,每种分型按相对应的方案修复:Ⅰ型采用直接清创缝合,Ⅱ型采用臀下动脉穿支皮瓣局部转移修复,Ⅲ型采用股薄肌肌瓣或臀大肌肌瓣填充修复,Ⅳ型采用股薄肌肌瓣或臀大肌肌瓣合并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观察愈合效果及随访情况。 结果本组86例患者101个创面中,Ⅰ型创面36个,一期愈合32个创面,翻修4个创面二期愈合;Ⅱ型创面29个,一期愈合23个创面,翻修6个,二期愈合4个;Ⅲ型创面30个,一期愈合28个创面,翻修2个创面二期愈合;Ⅳ型创面6个,一期愈合4个创面,翻修1个创面二期愈合。71例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7.2个月,复发11例,新发6例。 结论坐骨结节部位特殊,发生压力性损伤后修复比较棘手,根据临床病例的总结归纳,将其分为4型,对不同分型创面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修复,可得到满意的修复效果,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慢性压力性创伤所致压疮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应用皮瓣、游离皮片、术后灌洗及负压吸引等外科方法治疗107例因截瘫、侧瘫、超高龄痴呆等原因导致慢性压力创伤性皮肤、软组织溃烂创面382处。其中尾骶区121处,股骨大转子区96处,坐骨结节63处,髂骨部48处,胸腰椎区22处,足跟部15处,肩胛区17处。围手术期营养不良患者予以营养代谢支持治疗,感染严重者术后持续灌洗与负压吸引,并防止再受压等。结果 382处创面一次性愈合304处,其中158处为肌瓣或肌皮瓣,轴型复合组织瓣76处,游离皮片54处,邻位皮瓣16处。延迟愈合78处,其中轴型复合组织瓣41处,肌皮瓣31处,游离皮片6处。延迟愈合创面修复方法:38处经Ⅱ期扩创后直接缝合治愈,27处经游离皮片移植治愈,13处局部换药治愈(平均17d)。随访6个月时,原位复发压力性创面17例,其中游离植皮占13例。结论改善全身营养,控制局部细菌感染,利用创面周围健康皮肤、肌肉、筋膜形成复合组织瓣修复创面,辅以创底灌洗、负压吸引,避免再受压等是提高慢性压力创伤性创面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负压创面疗法(NPWT)对于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NPWT治疗19例患者,共22个深Ⅱ度烧伤创面。观察坏死组织清除情况,记录伤后10、14、21、28d创面愈合率和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NPWT治疗后,观察的22个创面中有18个创面的坏死组织被全部清除,其余4个创面表面坏死组织被部分清除。创面愈合率在伤后10、14、21、28d分别为(444-27)%,(69±28)%,(90±13)%,(100±0)%。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20.1±4.9)d,1个创面最后通过手术封闭,其余创面均通过换药愈合。结论NPWT具有加速深Ⅱ度创面愈合的作用,对坏死组织有效地清除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处理的最佳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共48个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的修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手术清创,清除坏死组织,保留有活力的间生态组织,即刻采用皮瓣修复。结果48个接受治疗的创面,包括轴型皮瓣修复26处,随意皮瓣修复8处,肌皮瓣修复8处,游离皮瓣修复4处,交肢皮瓣修复2处。其中1例游离皮瓣由于基底感染血管栓塞而发生坏死,待肉芽组织生长后游离植皮修复。其余创面一期修复成功,较好地保存了患肢功能。结论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应尽早手术清创,一期修复创面,酌情选择轴型皮瓣、随意皮瓣、肌皮瓣,必要时可选用游离皮瓣或交肢皮瓣,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肢功能,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面部深Ⅲ度烧伤创面皮瓣移植类型的选择方法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应用4种类型皮瓣(共38个)移植修复面部深Ⅲ度烧伤患者32例,其中游离皮瓣2个,轴型皮瓣16个(含岛状皮瓣5个),局部皮瓣18个,皮管转移2个。结果38个移植皮瓣,除5个皮瓣远端有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愈合,余33个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5月~3年,移植皮瓣质地柔韧,延展性好,组织挛缩轻,皮肤色泽变化小,外形满意。结论皮瓣血运丰富,有完整的皮下脂肪组织,移植后除了可用以修复皮肤缺损外,可明显改善受区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防止感染,最大程度地恢复面部的形态与功能。术中依据创面大小和创周皮肤条件,首选局部皮瓣或轴形皮瓣,局部无条件时行游离皮瓣或皮管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治疗技术(NPWT)的应用对糖尿病足肉芽组织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将患者随机分为NPWT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NPWT组创面采用负压伤口治疗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纱布换药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天取创面肉芽组织2份,一份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保存,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形成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肉芽组织PDGF的表达情况,通过Motic Medical 6.0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吸光度值对PDGF蛋白行定量分析。同时,另一份肉芽组织标本-80℃冰箱中保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DGF蛋白表达量。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PDGF吸光度值及PDGF蛋白表达量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两组治疗前HE染色可见炎症细胞多,成纤维细胞、新生血管形成较少;两组治疗第12天肉芽组织HE染色均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的形成,表现为新生血管、成纤维细胞增多,但与对照组相比,NPWT组新生肉芽组织增多较为明显。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两组治疗后均可见PDGF蛋白表达上调;NPWT组治疗第12天PDGF吸光度值(0.41±0.05)与治疗前(0.29±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天PDGF吸光度值(0.33±0.04)与治疗前(0.28±0.04)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5);但是,NPWT组治疗前后PDGF吸光度变化值为0.13±0.0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DGF吸光度变化值(0.05±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P<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NPWT组治疗第12天PDGF蛋白表达量为0.24 ±0.04,与治疗前PDGF蛋白表达量(0.11±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1,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天PDGF蛋白表达量为0.17±0.03,与治疗前PDGF蛋白表达量(0.12 ±0.03)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5);但是,NPWT组治疗前后PD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值为0.12 ±0.03,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D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值(0.05 ±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6,P<0.05)。 结论应用NPWT可明显促进创面肉芽组织PDGF表达上调,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压创伤治疗技术(NPWT)在糖尿病足难愈性溃疡治疗中的适应证、持续负压运行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糖尿病足难愈性溃疡患者139例,分2组。负压创伤治疗组104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43例;年龄33~87岁,平均年龄64.3岁。常规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2~94岁,平均年龄63.6岁。溃疡形成时间最短2周,最长2.5年,糖尿病病程1个月~40年。负压创伤治疗组采用智能负压治疗技术治疗糖尿病足难愈性溃疡,治疗时间最长120 d,最短15 d。常规治疗组采用传统清创、换药方法,治疗时间最长97 d,最短14 d。2组均辅以控制血糖及血压、抗凝、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两组分别于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负压治疗组溃疡愈合31例,显效55例,有效13例,无效5例。常规治疗组溃疡愈合17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6例。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个月溃疡无复发,3个月负压治疗组68例随访中4例下肢出现新溃疡。常规治疗组10例随访中1例下肢出现新溃疡。治疗安全性:负压泵运行过程中噪声小,连续运行最长120 d(更换辅料时停机)无故障,无出现并发症。结论智能负压治疗技术在糖尿病足部皮肤难愈性溃疡治疗中显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利用3D打印患手模型指导个性化选择皮瓣治疗虎口挛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对10例虎口中~重度挛缩者,术前3D打印患手模型,依据模型设计虎口开大后创面的形状及面积,个性化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创面,术中比对验证,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术中发现创面形状及面积与术前模拟设计基本一致,皮瓣选择与术前模拟一致,10例皮瓣均成活,供区及受区创面Ⅰ期愈合,随访6 ~ 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感觉部分恢复,拇指恢复外展及对掌功能,虎口角度增加50~60 °(平均53.4 °),虎口宽度增加18 ~ 35 mm(平均31.3 mm),虎口修复评定:优7例,良2例,中1例。 结论 术前3D打印患手模型可指导个性化的皮瓣,使虎口挛缩开大的创面达到精准修复,减少手术时间,术后虎口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关节移植修复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20年1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收治的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患者15例。术前患者完善各项常规检查,行患侧手及关节移植供足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检查,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围手术期严禁吸烟,术前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亚急诊期患者行创面分泌物培养排除创面感染;二期手术患者术前用延长支架将待移植的关节延长到合适的关节移植间隙。术中对受区清创,止血,探查骨关节、伸屈肌腱、指血管和指神经损伤情况及关节皮肤缺损情况,测量骨关节缺损长度。根据患者受伤情况选择应用自体第2跖趾关节游离移植、自体废弃指的掌指关节移植修复、自体腕掌关节半关节移植修复3种方法进行修复。术后绝对卧床1周,绝对禁烟,保温灯保温;予抗感染、抗血管痉挛、抗凝血、全身支持等治疗;术后2周拆线,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定期拍X线片检查骨愈合情况,骨愈合后拆除克氏针。术后1周对移植关节及携带的皮瓣和患指的血运情况进行观察,并观察是否出现血管危象;术后2周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术后12周观察移植关节的骨愈合情况;术后门诊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本组15例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全部修复良好,术后移植的关节及携带的皮瓣均成活良好,修复的患指血运良好,皮瓣及患指均未发生血管危象,全部创面均甲级愈合。术后随访平均(14.5±4.6)个月,移植关节的骨接合端均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性愈合,局部无压痛、无纵行叩击痛、无异常活动。移植的掌指关节活动度:背伸0~10°,屈曲60°~90°(平均75°)。手功能恢复评价优10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自体关节移植修复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可良好恢复患指的掌指关节功能,保留患指的完整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