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目的探讨"VAU"组织缺损分类法在骶尾部藏毛窦的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7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经临床和病理检查诊断为骶尾部藏毛窦患者22例,采用组织缺损分类法,按照清创后组织缺损的立体形态将藏毛窦分为"V""A""U"3型,分别采取直接缝合、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填充直接缝合和皮瓣修复的手术方式,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均无皮肤组织坏死及创面裂开,切口愈合时间为(15.1±3.2)d。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结论按照"VAU"组织缺损分类法对清创后骶尾部局部组织立体形态不同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实行个体化及科学化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71岁,体质量55kg,因"反复活动后胸闷、胸痛20d,气促3d"于2013年3月10日入院。患者20d前出现活动后心前区闷痛,范围约拳头大小,呈压榨样,无向它处放射,持续10min左右,休息后胸闷胸痛症状可缓解。在外院诊断为冠心病,予抗血小板及调脂等对症处理,症状好转。其后,患者坚持规律服药。3d前,患者于活动后再次出现胸闷症状,伴气促及双下肢浮肿,无咳嗽、咯痰等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入院。既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并评价适合动脉内机械取栓的急性栓塞性脑梗死动物模型。方法:血流临时阻断凝血酶注入法制作急性栓塞性脑梗死模型,利用颅内动脉取栓装置行机械性取栓。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经颅多普勒及病理检查来评价模型建立的效果,比较模型建立前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变化情况。结果:DSA显示制模的成功率为83%。栓塞6 h DWI显示梗塞灶,24 h病理检查TTC染色可见梗死区。取栓后颈总动脉再通率为80%,栓塞前后、取栓前后Vmca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与非治疗组6 h Vm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取栓组ADC值呈上升趋势,非治疗组ADC值下降,两组24 h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稳定,重复性好,适用于颅内动脉取栓装置的实验研究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死于脓毒症的危重烧伤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规律并阐明其意义.方法 回顾1990~2010年住院死于脓毒症的危重成年烧伤患者共31例(S组),排除意外死亡、入院早期死亡、应用胸腺肽或胸腺肽α1者;取同时间段内非死于脓毒症的危重成年烧伤患者16例作为对照组(C组).对死亡前15 d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血小板计数进行分析.结果 S组淋巴细胞计数存在下降趋势,于死亡前第13、7、5、3、1 天显著低于正常值1.5×109/L;C组淋巴细胞计数无趋势性改变,于死亡前第11、7 天显著低于正常值;于死亡前第13、5、3、1 天,S组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C组;S组淋巴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33);S组淋巴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降低出现时间的早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死于脓毒症的危重烧伤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可结合血小板计数降低作为反映病情危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 患者,女,60岁,因发现左颈部无痛性肿块并逐渐长大1年余来本院就诊。彩超检查所见: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角度明显增大,颈内、外动脉受压向两侧移位。颈总动脉分叉处可见一大小约3.9 cm×1.9 cm的椭圆形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可见颈外动脉的分支穿入肿块,见图1,肿块内见丰富的点条状血流信号,探及动脉血流频谱,其一动脉血流峰速约为45 cm/s,RI 0.52,见图2。该肿块使颈内静脉受压变扁。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以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 2)监测为目标导向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术后神经重症集束化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符合纳排标准的SaSAH手术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神经重症监护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rScO 2为目标导向的神经重症集束化管理干预,包括神经系统专科监测、血流动力学管理、体温管控、癫痫的预防与控制等。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以及术后随访90 d时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改良Rankin量表(mRS)、细化型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E)]、次要有效性评价指标(ICU住院时间)及安全性评价指标[迟发性脑缺血(DCI)、颅内感染、脑积水、死亡]的差异。结果共209例SaSAH手术治疗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纳入入组。试验组104例,其中98例获得临床随访,失访6例;对照组105例,其中98例获得临床随访,失访7例。两组研究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ICU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如DCI、脑积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6)d比(15±8)d,3.1%(3/98)比10.2%(10/98)、4.1%(4/98)比12.2%(12/98);t=-2.775,χ^2值分别为4.037、4.356,P值分别为0.006、0.045、0.037];试验组在随访90 d时的mRS评分及GOS-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3.6±0.9)分比(4.1±0.8)分,(6.2±1.8)分比(5.5±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15)。结论以rScO2监测为目标导向的SaSAH术后神经重症集束化管理,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改善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耿伯伯是一位患了高血压十余年的长者,他虽然退休多年,但对他自己疾病的治疗却很关心,有什么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他都不厌其烦去请教看病的医生,很遗憾的是看病的时间很短.医生很难有时间回答他提出的所有问题。他提出的问题,其实也很具有普遍性不少的患者也多次提及。因此,在这里解释一下或许对很多患者也有好处,例如他提出为什么在介绍一些新药物时.往往写出一些临床应用试验的名称,而以简练字母代表试验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性心脏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性心脏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辽宁抚顺市中医院(113008)功能科冯光胡秀花特诊科纪艳内科王立欣1991年9月至1996年9月498例高血压患者来我院检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其中433例两项检查均有阳性改变,阳性率为86....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AN)介入治疗后腰池引流和间断腰穿防治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对40例Hunt—Hess分级相同的AN破裂出血病例按血管内治疗术后行持续蛛网膜下腔引流和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CSF)分A、B两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相关指标。【结果】A组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明显低于B组且下降速度较快。A组CSF中RBC数目各时段均值明显低于B组,A组下降速率快于B组(均P〈0.05);两组CSF中内皮素-1(ET-1)浓度在术后d3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P〈0.05),A组的下降速率明显高于B组;术后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评分减少程度的比较有显著性(P〈0.05)。【结论】AN破裂介入治疗术后持续腰池引流疗效优于间断腰椎穿刺,是防治CVS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联合修补技术治疗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关节镜下联合修补技术修补20例(20个)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均累及内侧半月板后角至前体部区域.半月板体部和前角采用标准的自内向外缝合;半月板后角采用全关节内缝合:经两个后内侧入路在关节内完成垂直褥式缝合.单纯的红-白交界处撕裂修补后局部植入血凝块促进愈合,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者同时行韧带重建手术.结果 2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36(19.2±2.3)个月.其中无症状18例,关节间隙压痛2例.20个半月板经MRI复查,完全愈合15个,部分愈合5个.术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82~97(90.3±1.5)分,与术前的45~69(56.7±2.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对于发生在红-红或红-白交界处的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关节镜下联合修补技术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rthroscopic inside-out repairing technique(hybrid suture technique) for bucket-handle tear of inside meniscus and present the short-term clinical outcome. Methods Twenty patients with 20 repairable inside meniscus tears were enrolled. With arthroscopic technique,the midbody portion and anterior portion of the lesion were repaired using standard inside-out technique with vertical and interlacing tibial and femoral side arrangement. For the most posterior portion, all-inside suture technique with two posterior portals were performed. For isolated red-white zone tears,fibrin clot was implanted into the repaired region for enhancing the healing pro-ACL injuries were reconstructed simultaneously. Results Twenty patients with 20 meniscal repairs were available for 5-36 (19.2 ± 2.3)months follow-up. Eighteen cases were asymptomatic at the latest clinical evaluation,and joint space tenderness in 2 cases. Twenty cases received MRI evaluation during follow-up, showing that 15 menisci were completely healed, 5 partially healed. Postoperative Lysholm scores of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82-97(90.3 ±1.5) p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ir preoperative scores [45-69 (56.7 ± 2.0)points] (P = 0.024).Conclusion For meniscal tears involving red-red and red-white zones,arthroscopic hybrid suture technique provides stable strength along the whole length of injured region, and consequently achieves satisfactory clinic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