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等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慢性乙型肝炎这4种常见证型与上述生化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对患者中医证型、生化指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其特点及规律。结果:湿热内蕴和肝肾阴虚证患者血清ALT、AST、GGT活性低于肝郁脾虚和气滞血瘀证;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4种中医证型的TBIL、DBIL、IBIL、ALB、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ALT、AST、GGT活性有明显差异,TBIL、DBIL、IBIL、ALB、G含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研究益肝健脾饮治疗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属肝郁脾虚型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纯中医辨证治疗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慢乙肝肝郁脾虚证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中药复方益肝健脾饮治疗,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阿拓莫兰)保肝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肝功能、HBV-DNA、乙肝五项、腹部彩超等疗效指标。结果:从改善中医临床证候及肝功能指标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改善肝脾B超、e抗原转阴率、HBV-DNA阴转率方面,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益肝健脾饮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及肝脏炎症等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郁汤治疗肝郁脾虚、心神不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维持原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础治疗。中药组35例另给予肝郁汤治疗,西药组30例给予谷维素治疗,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ALT的变化。结果肝郁汤能改善中医证候、降低抑郁和焦虑量表积分及ALT含量(P<0.01),且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肝郁汤治疗肝郁脾虚、心神不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抑郁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芪芩汤佐治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兼湿热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芪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耐药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以及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HBV-DNA转阴率为77.78%(28/36),高于对照组的55.56%(20/36),耐药率为11.11%(4/36),低于对照组的33.33%(12/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后,血清ALT、AST水平,以及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芩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兼湿热型)可促进HBV-DNA转阴,降低ALT、AST水平以及耐药率,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为依据,纳入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型32例和肝郁脾虚证型30例作为观察的主要对象。探究慢性乙型肝炎两种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肝胆湿热证型中的ALT、TBIL、GGT、AST、DBIL指标比较肝郁脾虚证型,明显偏高,上述指标的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胆湿热证型的阳性率为78.13%,肝郁脾虚证型的阳性率为46.67%,阳性率指标的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同中医证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临床诊断和治疗可起到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茵郁芪灵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1例肝郁脾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茵郁芪灵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LB、GGT水平低于对照组,ALB、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郁芪灵汤联合恩替卡韦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临床疗效较佳,可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口服,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进行护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LT、AST、TBIL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后2组ALT、AST、TBIL水平均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 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 33%(P 0. 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更加明显,且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42例患者中,肝胆湿热证型22例,肝郁脾虚证型20例,对两种证型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肝胆湿热证型患者体内AST、ALT、GGT、DBIL、TBIL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两种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存在相关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在病程、年龄方面的分布特点,以及与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五型,对临床资料进行调查,进行肝功能检测,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病程越长,中医证型多趋向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瘀血阻络型(P〈0.05)。ALT、AST在湿热中阻及肝郁脾虚型明显高于其他三型(P〈0.05)。TBIL,DBIL值异常主要见于湿热中阻型,且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湿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ALB,A/G明显高于其他三型,而GLO显著低于其他三型(P〈0.05)。结论:本研究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136例肝郁脾虚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小柴胡汤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各症状中重率、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嗳气、神疲懒言等症状中重度均明显降低(P0.05),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均明显改善(P0.05),以观察组改善程度最为明显(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联合恩替卡韦能有效缓解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治疗组予以柴芍六君汤化裁治疗,对照组给予护肝片治疗,疗程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为73.68%(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芍六君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味对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小柴胡汤加味治疗。2组连续用药2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HBsAg定量、ALT、TBIL、HBV DNA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sAg定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HBsAg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LT、TBIL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能减轻患者症状,辅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HBsAg定量,有望提高HBsAg转阴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肝健脾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感染科收治的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清肝健脾汤治疗。经治1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48/51),高于对照组的64.71%(33/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2/51),低于对照组的27.45%(14/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肝健脾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证候调查,归纳该病的证候分布特点以及主要证型。方法: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采集舌象、脉象及中医症状指标,通过量化评价确定症状分布频次及构成比,分析该病的主要证候分类及占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常见中医症状(前10位)依次为:困倦乏力(84.55%)、胁痛(75.67%)、尿黄(75.37%)、口干(66.20%)、烦躁易怒(60.42%)、胃部满闷(58.33%)、口苦(54.24%)、食欲不振(53.24%)、面色晦暗(51.94%)、腹部胀满(48.16%)等;在单一证候及有兼证存在的情况下,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临床最常见相兼证候,肝郁脾虚及肝胆湿热证患者常见症状构成比及肝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及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5.
温晓妮  鲍远程 《陕西中医》2009,30(9):1166-1167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指标,统一规范其辨证分型。方法:将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探讨各项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肝肾阴虚型16例,湿热内蕴11例,肝郁脾虚8例,脾肾阳虚6例。其中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的AST、TBIL、ALB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肾阳虚型与湿热内蕴型的TBIL、ALB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的ALB、BU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脾虚型与湿热内蕴型的TBIL、DBI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肾阳虚型与其他3型的病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WD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病程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可将各型间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的指标经临床验证后作为WD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并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生存质量(QOL)。方法采用SF-36量表,对40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4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进行QOL测量与评价。结果湿热蕴脾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组比较QOL总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得分最低,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脾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下降,以BP,GH,VT,SF,MH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下降,除VT下降不甚明显外,其余得分均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蕴脾证组、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理、心理、社会机能受到很大影响;湿热蕴脾证组患者由于情感问题所造成的职能限制较轻微;肝郁脾虚证组虽然其与湿热蕴脾证组相比肝损害较轻,病情相对稳定但生活质量却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解毒化浊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中阻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解毒化浊汤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和TBI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值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6.67%、91.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解毒化浊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中阻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疏肝理气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医院收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80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片治疗,口服,0.5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理气方内服治疗,每日1剂,2次/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肝郁脾虚证症状评分、肝功能、肝纤维化、临床疗效以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肝郁脾虚证症状评分、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酸酰基转移酶(GGT)]水平以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肠球菌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疏肝理气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柴芍六君子汤加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肝功能、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V-DNA定量及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