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因持续的病毒复制、免疫功能紊乱,病情进展,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目前尚无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单独解决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问题,而有效控制病毒的复制,可延缓病情的进展,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目标.阿德福韦醌为第二代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耐药发生率低,但其抑制病毒作用相对较弱(平均下降3.6log10copies/ml ),影响其疗效.为提高阿德福韦酯的临床疗效,我们以苦参碱注射液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初治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10 月至2010年10 月就诊的50例65 岁以上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30例(A组)接受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另20例(B组)接受护肝治疗;另选择30例(C组)中年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结果在治疗12 w时, A组(66.7%)和B组(60.0%)血清ALT复常率明显低于C组(83.3%,P<0.05);在治疗48 w时,A组(90.0%)与C组(93.3%)比,ALT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B组(70.0%,P<0.05);在48 w时,A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80.0%)明显高于C组(66.7%,P<0.05);3组患者在随访期间血肌酐水平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平均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96 w时,A组2例出现肌酐轻度升高,继续观察2个月后自行恢复正常,C组出现肌酐轻度升高3例,3个月内未恢复, 给予ADV剂量减半后血肌酐均恢复正常,两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均未见其它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选择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其疗效好,安全,与中年患者相比,无明显的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失败者干扰素α-2b再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125例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失败者中84例接受干扰素α-2b再治疗、5Mu/d,1月后改为隔131次,疗程6个月;21例继续接受拉米夫定治疗,20例接受一般护肝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YMDD变异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时,干扰素组患者HBVDNA阴转率及HBeAg阴转率分别为46.4%和40.5%;拉米夫定治疗组分别为19.0%和9.5%,护肝治疗组均为5.0%,干扰素组与其他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36个月随访结束时,干扰素组、拉米夫定组和保守治疗组的综合应答率分别为17.8%、9.5%、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拉米夫定组YMDD变异达76.2%,而另两组YMDD变异分别为3.6%和5%。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失败者仍可选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但远期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7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n=35,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和对照组(n=35,单用阿德福韦酯),临床观察48周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48周后肝纤维化指标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48周时脾脏厚度恢复正常,门静脉内径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48周时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肝纤维化疗效优于单药阿德福韦酯治疗。  相似文献   
5.
慢性病毒性肝炎干扰素初治失败后的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用干扰素初治失败后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再治疗,我们采用不同方祛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8例。1.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28例患者为我院1996年4月一1997年4月干扰素治疗失败者。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9-56岁;诊断参照1995年北京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方法:患者分为四组,A组8例改用Q一Za干扰素300万U深部皮下或肌注,第一月每日一次,第二、三月隔日一次,干扰素总量18000万U。B组5例将a—Zb于扰素加大至500万U,方法、疗程同A组,总量30000万U。C组5例Q—Zb干扰素剂量、方法、疗程及总量同A组。另加国产胸腺…  相似文献   
6.
在HBV基因型特异引物下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检测10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其中136例接受干扰素α2b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102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966例有基因分型结果;136例接受干扰素α2b治疗综合疗效(HBeAg阴转、HB-VDNA阴转、ALT复常)B型患者为40.9%(18/44),优于C型25.8%(16/62)及B/C混合型16.7%(5/30)(P>0.05)。乙型肝炎病毒不同基因型可以对干扰素α2b应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核心区(前C区,nt1896)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nt1762/1764)变异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谱的分布及对患者疾病谱的影响。方法416例血清HBsAg阳性、HBVDNA定量大于1.0×104拷贝/毫升的患者,采用微流基因芯片检测HBV前C区及BCP变异。结果416例HBV感染者中302例为HBeAg(-)患者,其中248例(82.12%)有前C区或BCP变异,41.06%为前C区变异,31.12%BCP变异,2种同时变异为9.94%。HBeAg(-)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前C区变异分别为64.72%和83.33%(x2=0.89,P>0.05),均大于HBeAg(-)无症状携带者的28.47%(x2=54.20,P<0.01;x2=5.29,P<0.05);而HBeAg(-)无症状携带者BCP变异达77.19%,大于HBeAg(-)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x2=69.73,P<0.01;x2=10.58,P<0.01)。而在114例HBeAg(+)患者中28.95%有前C区或BCP变异。结论前C区或BCP变异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谱的分布不同,在HBeAg(-)/HBVDNA(+)与HBeAg(+)/HBVDNA(+)患者变异率差异显著。HBV前C区可能是该病变反复及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BCP变异临床意义不明确。  相似文献   
8.
基因工程干扰素 α-2b 加CD_3AK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45例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随机分为三组。A组用干扰素α-2b(IntronA,干扰能)加经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B组单用α-2b;C组为对照组。结果:A组HBeAg和HBVDNA近期阴转率为73.3%,远期疗效为53.3%;B组分别为46.7%和33.3%。两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α-2b可有效抑制HBV复制,加用CD3AK可增强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对病毒前核心区(前C区,nt1896)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nt1762/1764)变异的影响.方法416例血清HBsAg阳性、HBV DNA定量大于1.0×104拷贝/ml的患者,采用微流基因芯片检测HBV基因型、前C区及BCP变异.结果416例HBV感染者中406例有基因分型结果:B型20.9%、C型65.9%、BC混合型10.8%,10例患者未分出基因型.302例为HBeAg(-)且HBV DNA( )患者,其中248例(82.12%)有前C区或BCP变异,41.06%为前C区变异,31.12?P变异,2种同时变异为9.94%.B型患者前C区变异率为22.9%(20/87),与C型患者前C区变异率39.4%(108/274)及B、C混合型变异率40.0%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BCP变异及双变异,C型患者变异率均大于B型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混合型患者前C区及BCP变异率与C型相似.结论HBV基因型可影响病毒前C区及BCP变异,以C型为著.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抑制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复制。1999年我国开始使用拉米夫定抑制乙肝病毒治疗,以后不断出现的核苷类药物(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的临应用,使大部分乙肝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但随着核苷类药物使用年限的不断延长,临床上耐药现象也不断增加。目前,药物联合治疗是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出现单药耐药的重要替代治疗方案之一。理想的联合药物不仅能协同作用,提高病毒学、血清学应答,同时减少或避免交叉耐药。但是,近年来,两药联合以及多药联合出现耐药的现象也已经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