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宽胸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产物(LPO)、氧化型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宽胸丹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多烯康组,每日喂养相应的正常、造模、或含药饲料,40天后,测定血清SOD、LPO、oxLDL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SOD活性降低,LPO、oxLDL值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宽胸丹大、小剂量组均能明显增加SOD活性、降低LPO、oxLDL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优于多烯康组(P<0.05).结论:宽胸丹的作用可能是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防治冠心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比观察了赤芍和硝苯啶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彤响。结果表明,两种药物均使高脂血症引起的 TXA_2/PGI_2比值改变趋向平衡,降低血浆 LPO、动脉壁脂质、钙和磷脂及主动脉斑块面积。赤芍明显强于硝苯啶。提示两种药物通过影响钙代谢调节 TXA_2/PGI_2平衡是其抗 AS 主要作用机理之一。赤芍可以作为防治 AS 的一种新药物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复制鸡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模型,以单胺氧化酶(MA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脂褐素(LF)四项指标探索该合剂对 AS 的防治作用。实验动物(雄性)分对照组和药物组,两组均给胆固醇、动物脂肪和蔗糖的 AS 饲料,其中药物组同时另加由山楂、益母草等组成的山楂合剂。试验16周后,测定上述四项指标。MAO:对照组为44.26(mU/L),  相似文献   

4.
山芎茶胶囊对高血脂大鼠血脂调节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超 《陕西中医》2000,21(1):43-44
实验探讨山芎茶胶囊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血脂调节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制剂具有降低TC、LDL—c含量,极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指数TC/HDL一c、(TC—HDL—c)/HD1—c升高HDL—c/LDL—c比值,且作用明显优于月见草。能显著升高LCAT、SOD酶的活性和降低LPO含量,提示山芎茶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蒜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发现大蒜具有降血脂,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一、大蒜的抗实验性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作用Bordia(1975)报告大蒜油对喂饲胆固醇(0.2g/kg/d,溶于5ml牛奶中灌胃)所致家兔高胆固醇血症、高血液凝固性和主动脉脂质沉积有明显保护作用。实验进行了三个月,每天喂以新鲜提取的大蒜油(相当于生药1g/kg),可明显抑制喂饲胆固醇所致血清胆固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全血凝固时间缩短及主动脉脂质含量增加。此外,不仅能防止喂饲胆固醇所致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7.7%),并且还能使纤维蛋白溶解活性较正常值增加27.6%。喂饲胆固醇使主动脉脂质平均含量从5.95增加到13.75mg/100mg干重,喂饲大蒜油后主动脉脂质含量甚至显著低于正常值可见大蒜油能较有效地防止家兔主动脉的脂质沉积。实验中同时用临床常用量33mg/kg/d的安妥明作对照,对上述各项参数大蒜油均明显优于安妥明。喂饲胆固醇对照组主动脉肉眼检查可见细线条状灰白色到黄色斑纹,镜捡可见空泡形成和泡沫细胞及提示早期动  相似文献   

6.
大柴胡汤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PHGPX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大柴胡汤对高胆固醇饲喂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及其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GPX)的影响。实验结束后测定血脂、PHGPX、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脂质过氧化物(LPO),并观察主动脉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大柴胡汤组血脂水平、PHGPX、Cu—Zn—SOD、LPO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与AS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大柴胡汤具有抗AS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刺梨汁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关系。方法:以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模型,观察组每天对白兔灌胃10g猪油,1g胆固醇,40d后白兔主动脉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对其切片镜检。实验组每天灌胃猪油、胆固醇同时加灌10ml刺梨汁汁40d后,主动脉内膜仅存在散状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切片改变较少,且SOD活性大幅提高,LPO和血脂水平大幅度降低。结果:内皮细胞增生且细胞内有大量泡沫聚集,内膜厚度显著增加并且出现粥样硬化的典型病理改变,同时SOD活性显著降低,LPO和血脂显著升高。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脂质过氧化损伤和高脂血症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刺梨汁汁可血氧化脂质化损伤降低,从而防止动脉内膜粥样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糖脉平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和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糖脉平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和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5mg/kg)腹腔注射及喂高热量食物造成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及血管内皮素(ET)的含量。结果2型糖尿病大鼠SOD明显降低(P<0.01),而LPO及ET升高明显(P<0.01);经糖脉平治疗后,SOD活性增强,LPO和ET含量降低(P<0.01),且接近正常值。结论糖脉平胶囊能增加血管内壁SOD活性来清除LPO,降低ET的含量,从而阻断和降低了血管内皮损伤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9.
盛叶  张琪 《吉林中医药》2015,35(2):141-143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在改善症状、提高疗效方面具有优势。从作用机理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进行了简要论述。近几年国内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报道,临床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对中医治法的研究上,实验药理方面则以调控脂质代谢为主,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茵陈五苓散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茵陈五苓散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茵陈五苓散组、绞股蓝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治疗1个月后分别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主动脉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bcl-2 mRNA的表达。结果茵陈五苓散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维持主动脉组织结构,下调基因bcl-2 mRNA的表达均优于绞股蓝。结论茵陈五苓散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下调相关基因bcl-2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李元元 《世界中医药》2012,7(5):438-439
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我国的主要死亡原因,因而宜积极预防其发生,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活动等、服用中药(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血脂康胶囊,脂必泰胶囊,生三七粉等)或西药(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非诺贝特片力平之,辛伐他汀舒降之,延长缓释型烟酸,依折麦布片,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等措施被循证医学证实100%有效;已发生的宜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宜及时治疗,防止其恶化,延长其寿命。正确的诊治至关重要,这是我们临床医生必须做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荨芍血脉平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高脂喂养加颈动脉球囊拉伤术损伤造模后4周后,家兔血脂水平升高分组为模型组、荨芍血脉平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辛伐他汀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及正常组。结果:给予荨芍血脉平胶囊干预8周后,荨芍血脉平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家兔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家兔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家兔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病理结果提示模型组家兔的动脉管壁呈多灶性的局部增厚,内膜明显增厚,内膜内可见大量的泡沫细胞沉积,部分中膜受压略有萎缩的病理改变,给予荨芍血脉平胶囊治疗后各组家兔的动脉管壁与模型组相比内膜增厚有所减轻,以荨芍血脉平高剂量组病变改善明显。结论:荨芍血脉平胶囊治疗高脂症家兔与降低血脂水平和改善动脉管壁内膜增厚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系、治疗方法及中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治疗As的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以血管舒缩、内皮功能障碍、As等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总结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As的关系及近10年来国内外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调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大致有保护内皮的天然物质替代疗法、内皮种植及基因治疗、补充外源性一氧化氮(NO)、拮抗内皮素(ET)等;并总结了中药单味药、中药复方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治疗As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舒缩物质如NO/ET与As关系的深入研究治疗是防治As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中药在保护内皮功能、调节内皮活性物质分泌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发挥调节血管功能障碍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缺乏深度,进一步探讨中药抗As的作用机制,发挥中药复方多靶点调节的优势,开发基于调节血管功能障碍的抗As的中药,在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是因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在血管内形成进而引发的一种累及全身各动脉血管的增生性、退行性和炎性病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食肥甘厚味、吸烟酗酒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它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脉痹”有相通之处,均病在血脉。中医“脾”具有生血、统血的生理功能,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笔者以AS与“脾主统血”的相关性研究为切入点,主要探讨“脾主统血”的生理、病理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采用中医药方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及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的全过程。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即外来之毒与内生之毒相互作用产生的痰毒、瘀毒、热毒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说明炎症反应贯穿"痰瘀热毒"产生的全过程,痰毒、瘀毒和热毒作为病邪又可诱发机体炎症反应,这样反复循环,可致粥样斑块形成和不断增大。因此,AS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炎症反应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型与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0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辨证分为痰证组、瘀证组、痰瘀互结证组,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采用GE LOGIQ500型多功能彩超诊断仪检测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结果痰瘀互结证组APN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各组AP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组形成斑块较多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APN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APN及颈动脉斑块有一定相关性,根据中医证型可初步判断其APN的异常变化及斑块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山楂消脂胶囊对代谢综合征(MS)并颈动脉硬化(CAS)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6例MS并CA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予改善生活方式并控制好相关危险因素,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山楂消脂胶囊,疗程6个月。观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分级,并测定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47),治疗组颈动脉 IMT 和斑块分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同时治疗组可明显降低Hs-CRP、Hcy、HOMA-I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山楂消脂胶囊可减轻颈动脉IMT和斑块积分,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52-175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硬化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靶器官损害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集EH患者血压、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关病史、中医症状,结合四诊情况由一名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及两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同时检测颈动脉超声,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老年组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1);男性组与女性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个常见高血压中医证型中颈动脉硬化分布均>70%;肝火亢盛型(82.40%)>阴阳两虚型(80.15%)>痰湿壅盛型(73.53%)>阴虚阳亢型(71.14%)。肝火亢盛型与阴虚阳亢型患者间的颈动脉硬化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夹瘀组与非夹瘀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夹痰组发生率高于非夹痰组(P<0.05);(3)对26个症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的3个症状中,眩晕、耳鸣症状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各证型中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分布均>70%,肝火亢盛型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最高,老年患者及夹痰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硬化,有颈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眩晕及耳鸣的症状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患者的情绪波动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患者的情绪变化进行了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