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来源的生物补片体内组织重塑的差异,并提供信息供临床选择生物补片时参考。 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随机分组,每组10处缺损,建腹壁肌部分层次缺损模型并以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e submucosa,SIS)复合细胞外基质补片、SIS补片、真皮补片和心包补片修补,设立未修补组为空白对照。术后2、4、8、16周评价修复区血清肿发生、皱缩率、植入降解比例,取修复区组织做组织学切片分析补片内组织长入、新生血管化、周围组织包裹情况。 结果实验期内,BM/SIS复合细胞外基质补片未发生血清肿,基本维持植入面积,术后4周再生高度有序的新生胶原替代缺损区域,术后8周补片降解。术后2周,SIS补片的血清肿发生率为65%,修复区早期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再生胶原组织有序性较差,术后8周补片降解,术后16周皱缩率为-52.0%±9.8%。50%的真皮补片细胞浸润补片中央,完全降解。其余真皮补片出现纤维囊包裹,细胞仅浸润交界区,修复区显著扩张,实验期内无降解。心包补片仅少量细胞浸润交界区,无组织长入,术后16周皱缩率为-29.5%±14.0%,出现致密纤维囊包裹,实验期内无降解。 结论与SIS补片、心包补片和真皮补片相比,BM/SIS复合细胞外基质补片具备优异的组织修补和再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为设计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测量30例寰椎和枢椎骨标本、50例男性和50例女性CT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分别比较骨标本、CT图像测量指标的侧别及性别统计学差异,比较骨标本数据和CT数据统计学差异。 结果 骨标本测得后中线处高(10.75±1.38)mm、厚(8.55±1.7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45±0.73)mm、(20.28±2.20)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00±3.43)°、(134.67±2.87)°。CT测量后中线处高(10.45±1.61)mm、厚(8.12±1.5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60±1.26)mm、(20.48±2.05)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23±9.64)°、(135.47±9.02)°,后弓外侧缘半径(26.77±2.14)mm,枢椎板斜率(58.34±7.60)°,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19.07±2.73)mm,寰枢椎后间隙高(6.83±2.01)mm。CT数据大部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和CT数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与CT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解剖特征较为固定;CT能较好地反映该特征;本研究可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脂联素在人体的作用广泛,特别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胰岛素增敏方面、抗炎方面、与交感神经系统(SNS)作用方面、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作用方面.更是有着其特异性。此外,脂联素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特别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痛及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本文试从脂联素的生理作用及疾病相关性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上颈椎不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探索其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首先建立上颈椎正常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上的颈椎不稳病例,通过有限元软件的应用,建立上颈椎不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在屈、伸、侧屈、旋转等工况下,测量并比较上颈椎脱位模型与正常上颈椎模型的活动度(ROM)差异。结果所建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外观清晰逼真,几何相似性良好。上颈椎不稳模型各个工况下的活动度与正常上颈椎模型相比明显增大,与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结论有限元三维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便捷而精确的方法。上颈椎不稳的非线性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临床病例,从而指导制定临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肛门拖出吻合器吻合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1月,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拖出吻合器吻合法治疗30例中低位直肠癌。22例≤T2期,8例T3期,均为N0,M0。电子结肠镜检查显示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4.0~10.0cm,(7.6±1.5)cm;肿瘤直径2~6cm,(3.8±1.3)cm。先在腹腔镜下进行直肠全系膜切除,于耻骨联合上做下腹部正中辅助切口,直视下切断近端结肠,经肛门拖出切除直肠标本,应用双荷包、单吻合器技术,以国产管型消化道吻合器(31.5mm或28.5mm)行结一直肠端端吻合。结果 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70~280min,(216.3±25.9)min。术中出血量50~700ml,(273.3±160.1)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4d,(2.5±0.8)d。术后住院时间8~30d,(12.2±4.2)d。肠管远端切缘距肿瘤的距离2.0~6.0cm,(3.9±0.9)cm。远近切缘均未见癌残留。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3.3%),腹腔积液并感染1例(3.3%),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无腹腔内出血、肠梗阻、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11.8±3.9)月,术后3个月大便次数1~5次/d;1例吻合口瘢痕收缩狭窄,排便困难,予以扩肛等处理后好转;1例术后16个月局部肿瘤复发,行腹一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结论 经肛门拖出吻合器吻合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原因,并分析其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8例,分别采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小夹板或石膏组,n=28)、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外固定架组,n=10)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切开复位组,n=30),比较三组畸形愈合发生率及畸形愈合和良好愈合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小夹板或石膏组畸形愈合发生率为32.1%,且桡腕关节面移位、掌倾角及尺偏角均明显高于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桡骨高度与小夹板或石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偏角与外固定架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畸形愈合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为28.6%,明显低于良好愈合组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原因多为关节面不平整、桡骨远端短缩、尺偏角与掌倾角丢失等,临床需采取合理固定方式,以将腕关节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8.
胰腺手术具有高风险性,其中胰肠吻合口漏是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2%~24%[1],而病死率则高达20%~50%[2].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已明显下降,而远期并发症如胆肠、胰肠吻合口狭窄等已逐渐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于2016-05诊治腰椎巨大髓核游离至硬膜背侧1例,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47岁,因"反复腰痛6个月,伴肛周麻木及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加剧2 d"入院。既往无肿瘤、结核病史。入院前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劳累、活动后加重,无潮热、盗汗,无夜间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2 d前无明显诱因腰痛症状加重,伴双下肢麻木、疼痛,发病第2天即出现右下肢无力,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对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提出式荷包包埋法、腹腔镜下丝线打结法和可吸收夹夹闭法处理阑尾根部的效果。方法:选择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00例,随机分为提出式荷包包埋法组(提出式组)60例、腹腔镜下丝线打结法组(打结组)70例和可吸收夹夹闭法组(可吸收夹组)70例。观察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提出式组住院费用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打结组和可吸收夹组(P〈0.05,P〈0.01),打结组又显著低于可吸收夹组(P〈0.05)。提出式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打结组和可吸收夹组(P〈0.05),打结组和可吸收夹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3种方法处理阑尾根部均安全可靠,可根据患者腹壁厚度、炎症粘连程度、阑尾位置、阑尾根部水肿,以及患者经济状况、术者腹腔镜下操作熟练程度来决定其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