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治疗的原因、方法和疗效。 方法  1993年 1月至2 0 0 0年 1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76 4例 ,其中再手术者 42例 (5 5 % )。再手术方式为经原椎板间扩大开窗切除椎间盘 2 5例 ,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 6例 ,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 9例 ,前路经腹膜外椎间盘切除 2例。 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2 0月~ 81月 ,平均 5 2月。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优19例 (45 3% )、良 14例 (33 3% )、可 6例 (14 3% )、差 3例 (7 1% )。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主要原因为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 ,术前及术中突出节段定位错误 ,术后出现腰椎节段性不稳定以及合并神经根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和中央椎管狭窄。如果再手术时机及再手术方式选择适当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仍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对11例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例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2例保守治疗,9例再手术治疗.随访2~3年,平均2年7个月,全部有效。结论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与患者年龄、椎间盘退变程度、初次手术髓核组织残留多少、侧隐窝大小、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增生内聚、神经根周围瘢痕粘连及腰椎不稳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 ,评价预防性神经根通道扩大的作用。方法 自 1975年~ 2 0 0 1年共对 5 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再手术治疗。术中摘除髓核 ,对存在神经根通道狭窄者 ,扩大神经根通道 ,使神经根充分游离 ;对无明显神经根受压者 ,用薄斜口冲击咬骨钳紧贴内侧壁潜行咬除侧隐窝壁及上关节突内侧半 ,扩大神经根通道的储备空间。对存在椎间不稳同时行椎间融合 ,BAK植入术。结果 经平均 5 1年随访 ,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优良 5 1例 ,可 2例 ,差 3例 ,优良率 91 1%。结论 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同间隙复发及病变节段神经根通道狭窄。再次手术治疗 ,在尽量摘除髓核的同时 ,预防性神经根通道扩大可以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远期疗效 ,对于椎间不稳可同时行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评价预防性神经根通道扩大的作用。方法 自1975~2001年共对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再手术治疗。术中摘除髓核,对存在神经根通道狭窄者,扩大神经根通道,使神经根充分游离;对无明显神经根受压者,用薄斜口冲击咬骨钳紧贴内侧壁潜行咬除侧隐窝壁及上关节突内侧半,扩大神经根通道的储备空间。对存在椎间不稳同时行椎间融合,BAK植入术。结果 经平均5.1年随访,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51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91.1%。结论 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同间隙复发及病变节段神经根通道狭窄。再次手术治疗,在尽量摘除髓核的同时,预防性神经根通道扩大可以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远期疗效,对于椎间不稳可同时行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5.
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主要原因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手术疗效 ,本文对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 15 8例中 2 4例疗效欠佳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本组发生于L4~ 5间隙者 12例 ,L5S1间隙各 2例 ,L2~ 3 及L3~ 4 双突出 8例。1 分析及讨论 临床上对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作出正确的诊断不难 ,但当腰椎本身或椎管内疾病同时存在时 ,往往容易造成术前诊断的错误 ,如遗漏侧隐窝狭窄症 ,椎管狭窄症 ,椎弓崩裂和退行性骨关节病等诊断 ,以致在手术时 ,未作必要的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 ,结果造成术后效果不好 ,其中最常见的是遗漏侧隐窝狭窄没有充分的…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中预防性神经根管扩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对术中预防性神经管扩大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方法选择自1995年9月~12月,共计有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患者。在摘除髓核后,对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者,行神经根管开大,使神经根得到充分减压,对不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者,行上关节突内侧壁潜行咬除,扩大了神经根管的容积,为神经根通道提供了储备空间。结果经平均随访4年,据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4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7%。结论再手术的原因主要是同节段的复发和邻近节段的再发及病变节段神经根管狭窄。再手术时,在摘作髓核后,应行预防性神经根管开大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再手术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1996年1月~2005年12月间对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初次手术效果不佳原因有:(1)诊断及定位错误;(2)术中椎间盘切除不彻底,术后限制活动时间不足;(3)合并椎管和(或)神经根管、侧隐窝狭窄,未予彻底减压松解;(4)医源性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5)椎间盘感染。[结论]术前全面查体,完善的术前检查及手术方案;术中准确定位,仔细探查,彻底减压,必要时内固定;术后充分引流,正确的恢复期指导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关健。  相似文献   

8.
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不佳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其适应证、禁忌证等有关问题。方法5年间980例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患者中142例疗效欠佳,对其行CT或MRI检查并外科手术探查。结果术中发现椎间盘突出或脱出28例,后纵韧带骨化34例,椎管狭窄52例,神经根管狭窄18例,脊柱退变不稳14例,142例患者术后症状不同程度得以缓解。有效率100%,优良率87%。结论对病程较长、椎间盘脱出后明显骨化、椎管或神经根管明显狭窄、椎板及黄韧带增厚、腰椎不稳而又合并椎间盘突出等患者,均不宜采用胶原酶治疗。严格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是提高其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原因并探讨诊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表现、初次手术方案、再次手术探查结果及相应的再次手术方案。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有:①椎间盘突出。②腰椎不稳。③椎管狭窄。④椎管内瘢痕形成。⑤漏诊和(或)误诊。39例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腰椎术后临床疗效评定参考侯树勋等制定的评价标准:优23例,良8例,可5例,差1例。颈椎手术1例术后JOA评分17分,疗效为优;胸椎手术1例,参考脊柱手术后Beau jon-Lassale功能评分标准评分:20分,疗效为优。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术后,腰腿痛复发或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原因大部分为医源性。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针对不同病因对患者制定个性化再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内镜下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冶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合并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采用后路显微内镜(MED)下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结果术后58例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损伤椎体前方大血管、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外漏和感染等近期并发症和复发、腰椎失稳等远期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后路髓核摘除术是外科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优良方法,对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病例,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发挥微创技术的优越性,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和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无改善或缓解一段时间后复发需再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手术方式:椎板间开窗或经原椎板间扩大开窗、椎间盘切除8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27例(其中23例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2例同时行椎间cage置入融合);经左前外侧入路腹膜外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1例。结果:再手术原因包括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20例、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7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8例和腰椎间盘未彻底去除4例,其中合并继发性腰椎管狭窄8例,硬膜外瘢痕形成4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4例,均行硬膜修补,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6个月~5年7个月,其中31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7例症状部分改善,1例无改善,优良率为79.5%。再手术前JOA评分平均11.8分,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25.6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率为80.2%。23例行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70%,1例行椎间植骨融合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节段性不稳定和腰椎间盘未彻底去除等,正确分析再手术原因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仍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75例,其中17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需再手术治疗,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5-65岁,平均49岁。经原椎板间扩大开窗法切除椎间盘11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5例(同时行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单侧椎板切除1例。术后对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神经根受压表现进行观察,并根据Mac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15-96个月,平均51个月。所有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及神经根受压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Macnab评定标准:优9例,良6例,可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同一间隙闻盘组织再突出、继发性椎管狭窄、邻近椎间盘突出等。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难度大于初次手术,但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前周密计划,仍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误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手术失误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我院1985年至2000年共手术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13例,对21例(其中7例由外院转入)因初次手术失误而再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初次手术失误原因主要为:(1)髓核遗漏,遗留过多或复发。(2)合并其它节段间盘突出未处理或复发。(3)合并椎管或侧隐窝狭窄未处理。(4)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5)医源性损伤。结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手术失误原因多与术中操作有关。主要预防措施;(1)术前详细检查,明确诊断。(2)术中定位准确,操作细致。(3)术后严密观察、正确康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成像,结合临床进行了分析。通过手术摘除的45个椎间盘证实,结果突出符合率为96.9%,纤维破裂及髓核脱出符合率为92.3%;讨论了MRI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中具有定位,定性的准确性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对于手术后症状复发的病例,可指导再手术及准确地避免了再手术,有着目前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同时,提出MRI在对伴有神经通道狭窄方面的诊断,往往结果不尽人意,以及临床弥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原因和再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再手术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患者的初次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再手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分析初次手术失败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手术入路及疗效。在获得随访的患者中,行开窗、扩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46例,行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摘除术12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松解术22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后缘骨赘及软骨结节切除术16例,行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椎管减压、神经通道松解、后外侧植骨或椎间融合术47例。结果143例患者初次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44个月,平均62个月。再手术后29例出现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29分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患者再手术前JOA评分平均11.3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4.2分,平均改善率72.9%。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包括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多间隙突出遗漏、术中定位错误及髓核摘除不彻底、双侧型或中央型突出只切除一侧、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未切除、未处理中央椎管狭窄及神经根管狭窄、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全椎板减压术后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正确选择再手术时机及方法仍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注意事项。方法:对四○一医院1982年12月~1995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病人分析中,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首次减压不彻底、髓核未取净是主要原因。再手术取得良好效果,优良率达96%。结论:初次手术前要仔细检查,准确定位,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术中减压充分髓核摘除干净,术后创口引流,直腿抬高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因素,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病例共计73例,再手术方式为单侧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14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11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6例,后路腰椎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40例,内固定翻修2例。结果本组出现并发症14例,经治疗后好转。获得6~44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前(63.26±5.36)%,术后3个月(19.68±8.42)%。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前7.26±2.06分,术后3个月3.68±1.22分。ODI及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主要因素为术中突出节段定位错误,游离髓核摘除不彻底,遗漏突出间隙的椎间盘,邻近节段退变突出,椎管狭窄减压不充分,腰椎不稳,内固定失败等;再手术时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方法仍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了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 ,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 :经临床观察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下术后再次手术患者 17例 ,对各个病案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仔细分析。结果 :17例患者需再次手术的原因有 :过于依赖CT等检查、定位错误、术前适应证掌握不当、术中髓核摘除不够、术后限制活动时间不足、疤痕组织的形成、多节段突出处理不当、神经根未彻底松解及影像假象误导等。结论 :为避免再次手术应做到不能过分依赖CT等检查 ,应该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必须术前有足够大范围的摄片及仔细认真的阅片、严格掌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术后需避免剧烈活动或搬抬重物、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摘除突出物的取舍应将术前症状体征与术中探查结合起来而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