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郝建潮  林青  秦巍  陈丽  武猛  张春风 《黑龙江医学》2004,28(10):782-783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7- 11~ 2 0 0 4 - 0 7,2 18例CAD病人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OPCAB实施率 (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 )为 92 .4 %。平均年龄 6 3.1岁。左室射血分数 (LVEF)平均 0 .5 6± 0 .17。 6例急诊手术 ,其中 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 31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 ;187例应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技术 ,术中改为体外循环 5例。其中 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 平均术前住院 2 .9d。 2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 ,其余均为正中切口 ,多支病变的OPCAB手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 2 .85个。死亡 1例 (0 .4 5 % )。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 ,早期效果满意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峰  陈彧  陈生龙  徐东  王新生  江龙 《北京医学》2003,25(2):115-117
目的 总结 14 3例左主干 (LM)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经验体会。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 ,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4 3例 ,69例有心肌梗死史 ,其中 2 5例为心肌梗死后 1个月内手术 ,12 3例有不稳定心绞痛 ,二次手术 4例 ,三支病变 11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5 6.4± 13 .8) % ,其中射血分数 <3 0 %者 13例。结果 所有病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诊手术 4 4例 ,选择性手术 99例。远端吻合口数目为 3 .3 4± 0 .85个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17例。手术死亡 3例 ,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无差别。结论 左主干病变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117例患者中男92例 ,女 2 5例 ;年龄 3 8~ 78岁 ,平均 64 .5岁 ;3支血管病变 79例 ,2支病变 3 1例 ,单支病变 7例 ;左主干病变 15例 ;曾行支架术者 12例。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5例 ,非体外循环下 42例。均经胸骨正中切口 ,平均搭桥 3 .1支 ( 1~ 6支 )。心肌保护采用冷血含钾停搏液。体外循环时间 ( 12 0± 3 1)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 75± 2 7)min。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时间 ( 15 8± 2 6)min。结果 死亡 2例。随访中除 4例出现心绞痛症状、需服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外 ,其余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心功能显著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提高围术期处理水平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3月~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实施OPCAB要求具备独特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选自1998-03~2004-10间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10例术后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宏  杨秀玲  张赤铭  崔会莉  苏洁 《医学争鸣》2002,23(23):2144-2144
0 引言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ff 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surgery ,OPCAB)开始在临床应用 ,此手术具有创伤小、全身应激反应减轻、术后输血量减少、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1 ] .1 临床资料 西京医院 2 0 0 1 0 4 / 2 0 0 2 0 6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手术患者 110 (男 86 ,女 2 4 )例 ,年龄13~ 79(平均 5 9)岁 ,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88例 ,糖尿病 12例 ,6支病变 4 8例 .行介入治疗 6例 .共架桥 4 38支 (平均 3.9支 ) .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 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1999年 7月至 2 0 0 4年 3月共进行 OPCAB术 15例。男 11例 ,女 4例。年龄 4 3岁~ 80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 2例 ,双支病变 3例 ,3支病变 9例 ,4支病变 1例。其中前降支 (L AD)病变 15例 ,右冠状动脉 (RCA)病变 10例 ,回旋支 (CX)及对角支病变各 3例 ,钝缘支 (OD)病变 2例。左室射血分数 0 .4 0~ 0 .6 6。探讨 OPCAB术的安全、有效性及手术方法。结果 :无 1例死亡 ,术后仅 1例残留轻度心绞痛 ,余者心绞痛消失。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重症冠心病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男性95例,女性51例;搭桥数3~6(4.21±0.89)支/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次开胸2例(1.4%),低心排综合征6例(4.1%),应用IABP 6例(4.1%),反复发作房颤12例(8.2%),肺功能不全8例(5.5%),死亡1例(0.7%),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合理地选择患者,成熟的手术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150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在国内15个中心完成的150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30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1198例(79.5%)。二次旁路移植术18例(1.2%)。急诊手术144例(9.5%)。合并瓣膜替换或成形术18例、室间隔穿孔手术5例、室壁瘤切除术39例、其他手术5例。1.7%的OPCAB手术需转为体外循环下完成。合并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264例(17.5%)。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83例(5.5%)。结果 住院死亡32例,总死亡率为2.1%,其中OPCAB手术死亡14例(1.2%)。其他并发症包括:围术期心肌梗死(0.5%)、急性左心衰竭(0.3%)、严重心律失常(1.2%)、呼吸系统并发症(2.1%)、器质性神经系统并发症(1.5%)、新发或加重的肾功能不全(1.1%)、出血二次开胸(1.0%)、胸骨愈合不良(0.6%)。结论 不同方式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安全可靠,而OPCAB具备一些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浅谈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 .[病例报告 ]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 5 6岁 ;其中 2例为 3支冠状动脉病变 ,1例为 4支冠状动脉病变 .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3 6% ,65 % ,75 % ;心绞痛病史为 1个月~ 2年 .均在正中开胸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血管全部用自身大隐静脉 .2例搭 3支桥 ,1例搭 4支桥 .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术后 3例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 ,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 ,无手术死亡病例 .[讨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相似文献   

11.
王汝良  魏秀芳  包权 《医学综述》2009,15(15):2369-2370
目的探讨不典型冠状动脉夹层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会析曾被误诊为正常的19例不典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表现。结果19例患者均在显影晚期见冠状动脉腔内对比剂"滞留影",仅1例表现为典型冠状动脉管腔内见"线状透亮影"。结论对于不典型的冠状动脉夹层,应全面分析造影征象,显影晚期对比剂"滞留影"的出现对诊断不典型冠状动脉夹层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我院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3年 12月住院 18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病人分成股动脉 (5 5例 )和桡动脉 (12 5例 )两组 ,比较其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成功率分别为 98 18%和 99 2 0 % (P >0 0 5 ) ,血管并发症分别为 30 91%和 4 8% (P <0 0 1) (不包括疼痛和导尿等非血管并发症 )。结论 :本研究提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不需卧床 ,手术成功率高 ,病人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节省费用 ,减少X线照射时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作者推荐使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 2 0 0 1年12月~ 2 0 0 4年 10月住院、Allen’s试验阳性病人 190例 ,使用 6F桡动脉鞘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CA)、支架植入。结果 :对 190例病人中 2 18处病变进行了治疗 ,单纯PTCA 9处 ,2 0 9处病变植入支架 2 75枚。经统计学处理 ,提示术前狭窄 88 6 %± 7 .9% ,术后无残余狭窄。平均桡动脉穿刺时间为2 6± 1 7min ,一次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96. 9% ,术前和术后 2 4hAllen’s试验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并发症少。结论 :本研究提示 ,经桡动脉途径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血管并发症少、无需限制体位 ,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首选血管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冠脉造影特点、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31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6例冠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检出心肌桥6例,均位于前降支,心肌桥发生率为2.6%,心肌桥长度8.19mm,平均(13.5±4.0)mm。依据Nobel分级法,I级3例,II级2例,III级1例。6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后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用于心肌桥的诊断,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表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移植血管保护的重要作用。方法对16例冠心病患者采取注意室内的温度、湿度,合理运用抗血管痉挛药物,避免血管桥游离时损伤,合理运用血管保存液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保持手术野清晰以利血管吻合。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搭桥3.8根,1例术后13h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余15例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2年,患者均健在,无不适主诉。结论手术中细心保护移植血管是术后吻合冠状动脉通畅成功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对无症状冠心病的检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指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基本病变。冠状动脉钙化多数是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病情的发展,钙化越来越多见。目前钙化的成因尚不十分清楚,最新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钙化形成中,许多钙相关蛋白如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骨钙蛋白等起着关键作用,正常血管壁含有的这些蛋白量少,粥样硬化时,泡沫细胞和一些平滑肌细胞产生这些蛋白。有研究者对冠状血管内的斑块面积与多排螺旋CT检测的钙化积分进行相关分析,提示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粥样硬化的斑块内含有脂质沉积、变性的细胞和纤维以及不定性的基质,钙化只是斑块一小部分,文献报道粥样斑块面积需累计达到一定水平时,多排螺旋CT才可能发现冠状动脉钙化。从钙化推测粥样硬化的存在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早期的胸部平片、普通CT等方法钙化检出率较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EBCT(电子束CT)在心脏钙化积分方面的作用已十分肯定,但因其价格昂贵不易推广,而且其信噪比低,图像质量较差,但临床对于冠状动脉钙化进行无刨伤性准确评价较为困难。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断层厚度薄(2.5mm~5mm),结合心电触发门控技术,排除了心脏搏动和呼吸产生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同时能对冠状动脉钙化进行定量检测,从而显示出其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独特价值。多排螺旋CT的有效X线光子量明显大于EBCT,图像信噪比高,因此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能准确识别钙化并作钙化定量。  相似文献   

17.
罗玮 《医学综述》2011,17(17):2644-264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程度较冠状动脉狭窄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更高,冠状动脉钙化(CAC)可以定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因此,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比,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预测因素。现就CA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CAC的测定与影响因素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4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37例的临床资料,全组均应用左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2例患者术前及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临时辅助。结果:全组37例共行冠脉搭桥109支,平均2.94支/人,3例搭桥4支,29例搭桥3支,5例搭桥2支。全组死亡1例,全组无出血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男182例,女74例,年龄37~75岁。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87.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9例,稳定型心绞痛162例,混合型25例。结果全组256例平均搭桥血管数(3.18±1.70)支/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0.20±2.10)h,术后住院时间(11.00±1.60)d,术后(15d内)死亡3例,近、中期随访180例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死亡2例,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男182例,女74例,年龄37~75岁。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87.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9例,稳定型心绞痛162例,混合型25例。结果全组256例平均搭桥血管数(3.18±1.70)支/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0.20±2.10)h,术后住院时间(11.00±1.60)d,术后(15d内)死亡3例,近、中期随访180例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死亡2例,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